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直接投資

鎖定
直接投資指投資者直接開廠設店從事經營,或者投資購買企業相當數量的股份,從而對該企業具有經營上的控制權投資方式 [1-2] 
2024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新設立企業53766家,比上年增長39.7%。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額11339億元,下降8.0%,折1633億美元,下降13.7%,對華直接投資額1221億元,下降11.4%,折176億美元,下降16.7%。 [3] 
中文名
直接投資
外文名
direct investment
定    義
投資者直接開廠設店從事經營,或者投資購買企業相當數量的股份,從而對該企業具有經營上的控制權的投資方式

直接投資基本信息

一個經濟體系的投資者在另一經濟體系的企業所作的投資,而該等投資令該投資者能長期有效地影響有關企業的管理經營決定。在統計上,若投資者持有某一企業10%或以上的股權,便被視為能長期有效地影響有關企業的管理經營決定。
直接投資包括股本資本、再投資收益及其它資本。股本資本包括所持有分行的股本,附屬及聯營公司的股票。再投資收益是指投資者從其附屬或聯營公司應得但未以股息形式分發的利潤。其它資本主要涉及公司之間長期或短期的債務交易,包括母公司與其附屬公司、聯營公司及分行之間的借貸。

直接投資優點介紹

直接投資是指投資者將貨幣資金直接投入投資項目,形成實物資產或者購買現有企業的投資,通過直接投資,投資者便可以擁有全部或一定數量的企業資產及經營的所有權,直接進行或參與投資的經營管理。直接投資包括對現金、廠房、機械設備、交通工具、通訊、土地或土地使用權等各種有形資產的投資和對專利、商標、諮詢服務等無形資產的投資。
[編輯]

直接投資主要形式

(1)投資者開辦獨資企業,直接開店等,並且獨自經營;
(2)與當地企業合作開辦合資企業或合作企業,從而取得各種直接經營企業的權利,並派人員進行管理或參與管理
(3)投資者參加資本,不參與經營,必要時可派人員任顧問或指導;
(4)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買入現有企業一定數量的股票,通過股權獲得全部或相當部分的經營權,從而達到收購該企業的目的;

直接投資特點介紹

直接投資的主要特徵是投資者對另一經濟體的企業擁有永久利益。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資者和企業之間存在着長期的關係,並對企業經營管理施加相當大的影響。直接投資可以採取在國外直接建成分支企業的形式,也可以採用購買國外企業一定比例股權的形式。
第一,投資者以其所投資的資本大小取得所投資企業部分或全部管理控制權,方便企業貫徹經營策略與管理措施。
第二,投資者可一攬於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獲取被投資國的市場、人力和資源。
第三,對被投資國來説,直接投資可帶來較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可帶來不同形態的資本,如果被投資國能夠正確對待、運用直接投資的話,將會很大程度上推動該國經濟的發展。
第四,對被投資國來説,直接投資是重要的利用外資的渠道,但不構成它的對外債務,因為直接投資企業只是在能夠取得純利潤的情況下,才有按企業章程外國投資者支付和匯出利潤的義務,且外國投資者應得的利潤亦可作為再投資資金來源
各國經驗表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在加速其經濟發展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以來,國際直接投資一直是不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和專門知識的一個主要來源,最初是投資修建鐵路、電力系統與開發礦山等,後來逐漸投資於製造業和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主體主要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十大投資國,這些國家二戰以後大都分投資於拉美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後者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條件是,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到了70年代後,由於通貨膨脹的加劇及利率、匯率的波動,金融資產的吸引力大為減弱,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加。進入80年代,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下降,貿易條件惡化,發達國家高利率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國際直接投資增長速度減慢,國際資本逐漸傾向於在發達國家之間對流並由此構成了當代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典型特點。80年代後半期以後,國際直接投資又藉助於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背景而高速增長,資本更多地在發達國家之間互為流動,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逐漸由原來向拉美國家轉向東亞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儘管東南亞、韓國、日本、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國家和地區,都遭受到 1997年爆發的貨幣危機的重大打擊。
我國的經貿往來與投資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少資本也撤出該地區,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地區,仍然是經濟活躍的一個源泉。因此,從長遠來看,亞洲仍將是國際投資的熱點。

直接投資税務管理

直接投資可以分為對內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對內直接投資是企業將資金投向生產經營性資產以期獲得收益的行為,如投資固定資產、墊付營運資金等。對外直接投資如企業間的合作、聯營。
税收作為重要的經濟槓桿,體現着國家的經濟政策税收政策。為了優化產業結構,國家往往通過税收政策影響企業投資方向的選擇。如税法規定,對於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按15%的税率徵收企業所得税;對於創業投資企業從事國家需要重點扶持和鼓勵的投資,可以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抵扣應納税所得額
2.投資地點的税務管理
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時,需要對投資地點的税收待遇進行考慮,充分利用優惠政策。國家為了支持某些地區的發展,在一定時期內實行税收政策傾斜。如税法規定,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按15%的税率徵收企業所得税。
3.投資方式的税務管理
企業可以採取貨幣、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投資方式。根據税法對不同投資方式的規定,合理選擇投資方式,可以達到減輕税收負擔的目的。
4.企業組織形式的税務管理
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需要設立分支機構,分支機構是否具有法人資格決定了企業所得税的繳納方式。如果具有法人資格,則獨立申報企業所得税,如果不具有法人資格,則需由總機構彙總計算並繳納企業所得税。根據企業分支機構可能存在的盈虧不均、税率差別等因素來決定分支機構的設立形式,將會合理、合法地降低税收成本。

直接投資間接投資

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同屬於投資者對預期能帶來收益的資產的購買行為,但二者有着實質性的區別:直接投資是資金所有者和資金使用者的合一,是資產所有權資產經營權的統一運動,一般是生產事業,會形成實物資產;而間接投資是資金所有者和資金使用者的分解,是資產所有權和資產經營權的分離運動,投資者對企業資產及其經營沒有直接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其目的只是為了取得其資本收益或保值。

直接投資間接聯繫

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聯繫:
除了區別,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還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通過間接投資,可以為直接投資籌集到所需資本,並監督、促進直接投資的管理。隨着現代經濟的發展,生產規模急速擴大,僅靠一般的個別資本已很難從事技術高、規模大的項目的投資,而以購買證券及其交易為典型形式的間接投資使社會小額閒散資金集合成為企業所需要的長期的較為穩定的鉅額投資資金,解決了投資需求的矛盾,是動員和再分配資金的重要渠道。因此,間接投資已逐漸成為主要和基本的投資方式。可以説,直接投資的進行必須依賴間接投資的發展;而直接投資對間接投資也有重大影響,這主要是企業的生產能力的變化會影響到投資者對該企業發行的證券前景的預期,從而使間接投資水平發生波動。

直接投資東盟經濟體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今日在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係10週年發佈會上表示,截至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於平、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張曉欽介紹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係10週年經貿合作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高燕表示,截至2002年底,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額累計為301億美元。10年來,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信增額超過700億美元,累計達1007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來華投資771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東盟投資236億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繼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羣島開曼羣島之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據悉,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力生產商務服務、批發零售、製造、採礦、金融等領域。中國共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近2500家,僱用當地僱員近12萬人。與此同時,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額東盟對華實際投資32.6億美元;2012年,這一數字為71億美元,增長一倍多。2013年上半年,東盟對華投資達41億美元,累計超過800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6%。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東盟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直接投資統計數據

2022年上半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3516.7億元,同比增長0.8%(摺合542.4億美元,增長0.6%)。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650.3億元,增長4.9%。 [1] 
2024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新設立企業53766家,比上年增長39.7%。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額11339億元,下降8.0%,折1633億美元,下降13.7%,對華直接投資額1221億元,下降11.4%,折176億美元,下降16.7%。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