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避禍

鎖定
避禍,漢語詞語,讀音為bì huò,注音:ㄅㄧˋ ㄏㄨㄛˋ ,釋義:躲避災害。 [1] 
中文名
避禍
拼    音
bì huò
注    音
ㄅㄧˋ ㄏㄨㄛˋ
釋    義
猶避害 [1] 

目錄

避禍解釋

躲避災害 [1] 

避禍出處

戰國·衞·商鞅《商君書·定分》:“萬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避禍例句

漢·焦贛《易林·家人之困》:“避禍迯殃,身全不傷。”
後漢書·袁紹傳》:“臣不敢畏憚強御,避禍求福,與進(何進)合圖,事無違異。” [2] 
《宋書·王景文傳》:“有心於避禍,不如無心於任運。”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五十五卷:“或示形象,倚托物類,使人思惟,自解意趣,吉凶善惡,瞭然知之,避禍就福,所向諧也。”
金·元好問《臨汾李氏任運堂》詩之二:“履危恨無機,避禍欣有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江夏乏人守禦,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以避禍矣。 [3] 
明·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將軍在外掌握兵權,人不能圖,可以避禍。 [4] 
明·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今蜀主劉禪溺於酒色,信用黃皓,大臣皆有避禍之心。姜維在沓中屯田,正避禍之計也。若令大將伐之,無有不勝,何必用刺客乎。 [5] 
明·方孝孺《答鄭仲辯書》之一:“所圖既不果,避禍畏事,不能昭雪明德,揚於殿陛,以揭其忠誠,皆不肖無狀之罪。”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三回:“及至臨大節、當危難,便把這兩個字撇過一邊了,只要全軀保家,避禍求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