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五京

鎖定
遼五京 ,遼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的總稱。約相當於省級行政機構的省會,因遼帝四時巡行,有四時捺缽制度,故國都並不固定。
中文名
遼五京
分    為
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
時    代
遼朝
制    度
五京制

遼五京歷史

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年)建國修建皇都。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名皇都為上京,設臨潢府。遼太祖滅渤海,建東丹國。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遷渤海居民於東平郡,升號南京。六年,廢東丹國,於南京設中台省。
會同元年(938年),得後晉所獻燕雲十六州地,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稱東京遼陽府。上京、東京、南京於同年設立,合稱三京。
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遼聖宗在奚王牙帳建立新都,號中京大定府。與原三京合稱為四京。開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幽都府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年),遼興宗升大同軍為西京大同府。遼興宗以後,始有五京。
五京是各地區的統治中心,各領有軍州府縣,故又稱五京道。道不設行政機構。五京長官均稱留守,由契丹皇族或後族重臣擔任。五京分設留守司和都總管府,統領所屬軍州事。

遼五京歷史背景

遼五京遼上京

上京城為遼太祖在神冊三年(918年)營建,《遼史·地理志》載:“上京,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種,水草便畜牧。”上京建築,分南北相接的兩城。北城為皇城,呈六邊形,周長6公里,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是契丹帝王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南城為漢城,為正方形,周長近6公里,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居住之地。漢城南門有回鶻營,是回鶻商販的駐地。 [1] 
遼上京的佈局,採用契丹人與漢人分居的形式。其皇城雖然仿效中原都城,但不對稱,內城中還有大片空地,專門用來搭架氈帳,以適應遊牧生活方式。
遼上京在當時歐亞地區中是極繁榮的城市。漢城內商肆林立,名酒、絲綢、蔬果、糧食、工具及各種珍奇貨色均有出售,並有“夜市”。契丹皇帝有時也在夜晚微服私訪漢城,飲酒觀市。西域諸國的使臣,三年去上京一次,使團的人數都在400人以上,帶來玉珠、犀、乳香、琥珀、玻璃、瑪瑙、兵器進獻。遼每次回賜的物品金額不少於40萬貫。遼上京還有日本、高麗和女真商客,前來從事山貨,如人蔘、貂皮、蜂蜜、松子以及生金等的販運和經銷。 [1] 

遼五京遼中京

遼中京是上京的陪都,周長15公里,街道寬闊,佈局有中軸線,東西對稱,但城內仍留有大片的空地,廣設氈帳,供契丹人駐防。城內設有“大同驛”以接待宋朝來使。“來賓館”和“朝天館”分別接待西夏和新羅使者。遼中京的佛寺和大塔極為著名,均為皇家特建,氣宇恢弘。商業區設在寬達百步的城南大道兩側,有廊舍300餘間,以供商業貿易。中京城還有許多漢人養蠶織綢,專門生產送給宋朝的禮品。
設在草原以外的西京、南京和東京,也各具特色,特別是遼南京(今北京市)最為繁華,其周長達18公里,面積居五京之首,城市建築頗為富麗。遼之後,金、元、明、清均定都於此。 [1] 

遼五京遼南京

遼南京又稱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礎上建設的城市。遼南京子城又稱內城、皇城,位置偏於西南隅,與大城共用西門、南門。子城之中主要是宮殿區和皇家園林區,宮殿區的位置偏於子城東部,並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牆以外。南為南端門,東為左掖門(後改稱萬春門),西為右掖門(後改稱千秋門)。宮殿區東側為南果園區,西側為瑤池宮苑區。宮苑規模較大,瑤池中有小島瑤嶼,上有瑤池殿,池旁建有皇親宅邸。 [2] 

遼五京遼東京

遼東京遼陽府,遼朝五京之一,在今遼寧遼陽。遼太祖滅渤海國後,在遼陽設東平郡。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升東平為南京,府名遼陽。會同元年(938年),改名東京。其城形制模仿漢制。城高三丈,幅員三十里。共設八門:東為迎陽門,東南為韶陽門,南為龍原門,西南為顯德門,西為大順門,西北為大遼門,北為懷遠門,東北為安遠門。宮城在東北,高三丈,設有敵樓,四隅有角樓。 [3] 

遼五京遼西京

西京大同,是遼朝重要的賦税收入基地之一,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又相鄰經濟富庶的宋之河東地區,再加上與交界地區的人民的血緣關係密切,不論是在遼宋雙方和平時期,還是民族關係緊張階段都是遼宋間重要的經濟貿易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