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麥天險

鎖定
通麥天險,號稱通麥墳場,指的是通麥鎮通麥大橋到排龍鄉的路段很崎嶇
中文名
通麥天險
外文名
Tangmai natural barrier
號    稱
通麥墳場
公路線路
川藏公路南線
全    長
14公里
通過時間
兩個小時左右
泥石流
世界第二大泥石流
地    址
西藏自治區波密縣-林芝縣
地    理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南部帶

通麥天險環境

衞星圖 衞星圖
通麥鎮通麥大橋開始)——排龍鄉的路段天險,號稱“通麥墳場”(有的人統稱為通麥天險,有的人細分為通麥天險—排龍天險):川藏線經過了通麥鎮,從通麥大橋 開始的這段路,異乎尋常的艱難,比通麥鎮之東的古鄉溝險路還要險。一邊是帕隆藏布江,一邊是深淵、高山滾石、泥石流等。路窄導致錯車的空間極小。帕隆藏布江緊貼路邊或懸崖之下。那些懸崖上的石頭總有搖搖欲墜的感覺,並且很多新鮮截面表明剛剛有石頭脱落。旁邊的疏鬆山體經常有落石掉下。
相對海拔很低 相對海拔很低
通麥天險 通麥天險
通麥路段是川藏線最險的一段路,號稱“通麥墳場”、“通麥天險”!這是一段讓司機談“路”色變險路。通麥天險,在波密縣城和八一鎮之間,全長14公里,這段路平均要走兩個小時左右。這裏號稱“亞洲第二大泥石流羣”(甘肅省舟曲縣號稱亞洲第一大滑坡和泥石流多發地帶),“川藏難,難於上西天”。行走川藏南線,沿線的山體土質較為疏鬆,且附近遍佈雪山河流,一遇風雨或冰雪融化,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故通麥、排龍一線有“死亡路段”之稱。據説,建成通車後,已經有發生了數千起車毀人亡的嚴重事故。例如,2003年7月21日,來自北京的騎行者經過通麥天險時被飛石砸中頭部,不治身亡。2012年6月16日夜間,一輛依維柯中型車在經過通麥天險的老虎嘴 路段時,掉入帕隆臧布江中,10名乘客全部被江水沖走而遇難。
通麥102滑坡段發生泥石流 通麥102滑坡段發生泥石流
沙子路 沙子路
通麥天險 通麥天險
這個老虎嘴的路況極為特殊,下行車輛行駛到拐彎處,如果和上行的車輛在此交匯,由於彼此看不到對方,下行車往往由於慣性,使車輛失去控制。最恐怖的後果就是徑直衝下山崖,掉入江中。安全駛過老虎嘴後,雖説路面還比較平整,但是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性,嚴防對面突然出現的車輛,這裏又是兩車迎面相撞的事故多發地帶。
通麥天險在波密和八一之間,全長14公里 通麥天險在波密和八一之間,全長14公里
在不適合錯車的路上強行錯車,外側車輛會發生墜崖的慘劇。
每年雨季的山洪常將谷地兩側的山石沖垮
每年雨季的山洪常將谷地兩側的山石沖垮(2張)
從進入通麥天險開始,就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仙人一般,既要保持車速提防山上滾落的飛石,又要觀察路面寬窄和即將交匯的往來車輛。
有武警四支隊年輕官兵們常年負責着修建維護着這條道路。
下過雨之後一段都是泥濘路 下過雨之後一段都是泥濘路
通麥鎮是川藏線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鎮了,就是由於有川藏公路,才形成的小鎮。鎮上居民加商人一共只有十幾家。通麥現官稱塘麥,據説是1989年改的,但人們仍習慣稱之為通麥。通麥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境內,是個氣候宜人的地方,海拔只有1800多米,屬峽谷地段,豐富的雨水常將谷地兩側的山石沖垮,通麥鎮前10公里的帕隆是川藏線上聞名的天險。
老虎嘴容易堵車,一般在上下午車流量集中的時候,排龍路很爛,炮彈坑多,整個通麥路上碎石多,白天跑起來灰濛濛的。
通麥天險最奇險的路段,是聞名川藏線的“腸梗阻”路段(國道318線102滑坡羣和通麥至105道班段),全長3.4公里,至少要走半小時左右。如果遇到滑坡、水毀、塌方路段,道路被阻斷的情況時有發生,通過時間更是無法估計。
附錄:排龍天險
排龍0號鋼架橋被泥石流沖垮 排龍0號鋼架橋被泥石流沖垮
從波密縣走向排龍鄉魯朗鎮,緊接着通麥天險的是排龍天險,以險峻奇絕聞名於世,與通麥合稱“死亡路段”。千仞絕壁,飛瀑直瀉,驅車於此,等待大家的是惡劣路況的極限,險、窄、陡、濘一應俱全,並隨時面臨泥石流和塌方的險境,可謂險象環生。征服排龍天險,對於勇氣以及駕馭能力都是一次非凡的考驗。
當地人介紹,通麥天險(和排龍天險)就是一個大墳場。在這段14公里的死亡道路上,每天都有事故發生,每年都有很多車輛墜崖報廢,並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甚至有些人永遠消失在這條帕隆藏布江中。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山體、路基構造,使這段路每年都被損毀。雖然年年都修,但終不能抵擋惡劣的自然條件對這段路的嚴重毀壞。

通麥天險通麥大橋

2000年中期新建的通麥臨時大橋 2000年中期新建的通麥臨時大橋
通麥大橋是川藏公路318國道的咽喉工程。大橋設計為雙塔雙跨懸索橋,跨越帕隆藏布江的支流易貢藏布,全長258米,主跨為210米,高31.5米。
原來這裏有一座永久性的鋼筋水泥澆築的大橋,2000年4月9日西藏易貢湖周圍發生特大山體滑坡,特別是易貢湖水潰壩暴泄後,通麥大橋及附近的一些公路被沖毀,川藏南線交通完全中斷,墨脱、波密、林芝三縣90多個鄉成為與世隔絕的孤島。
之後修建的通麥大橋是一座臨時保通性工程,該橋的建成,使中斷的318國道又得以暢通。
在此期間通麥大橋駐有部隊,大橋兩頭都有全副武裝的士兵看守,每次只限一部車過橋樑,車輛過橋時,可以明顯感覺鐵索橋在顫抖。
通麥天險 通麥天險
但是,2013年8月2日23時30分,通麥大橋垮塌,造成一貨車墜河,至少4人墜江失蹤。失蹤人員生還希望非常渺茫,其中包括徒步川藏一男一女兩名驢友。作為川藏線的咽喉重地,大橋的垮塌,將使西藏大動脈 川藏線再次中斷,要等一個月以後才能通車 [1] 
通麥天險 通麥天險
目 前這一路段正在進行道路改建工程,以後從波密去林芝會有五座隧道避開排龍天險,而通麥天險將由一座鋼筋水泥斜拉橋跨越。
沒走過318,就不知道川藏路的艱難;沒走過318,更不知道中國最美的風情走廊。

通麥天險交通信息

雨水時期 泥巴路氾濫 雨水時期 泥巴路氾濫
自駕:
炮彈坑 炮彈坑
八一鎮-林芝縣城-色季拉山盤山公路-色季拉山口-魯朗林海觀景台-魯朗旅遊村-魯朗鎮-拉月藤網吊橋-排龍天險-一線瀑布-通麥大橋-通麥天險。

通麥天險整治改建

通車儀式 通車儀式
通麥天險,這個“腸梗阻”的改建工程於2012年底全面開工,包括新建通麥特大橋、排龍溝特大橋和數座隧道。原來二十來公里的爛路減到5公里多,取而代之的是穿山的隧道和跨河的大橋。
2016年3月、4月新聞《川藏公路“通麥天險”解除“腸梗阻”》、 《川藏線通麥天險的“死亡路段”已不復存在!》、《[好消息]來西藏,你還在為通麥“卡脖子”路段擔憂嗎?從今天起,NO!》報道: 4月13日,以“五隧兩橋”為主的川藏公路通麥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車,標誌着國道318川藏公路西藏境內路段黑色化全部完成,川藏公路西藏境內舉世聞名的通麥“卡脖子”路段成為歷史。天塹變通途,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小夥伴們快送上掌聲!
帕隆藏布江上雲霧繚繞、翠綠滿山,業已建成的迫龍(排龍、帕隆)溝特大橋飛跨有世界第三大峽谷之稱的迫龍藏布大峽谷,格外宏偉。洶湧的易貢藏布上,通麥懸索吊橋、汽車保通便橋和新建的256米單跨單塔懸索橋,三橋並列,成為西藏公路交通發展的見證。
當天,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主席洛桑江村宣佈:川藏公路通麥段整治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正式通車。標誌着國道318川藏公路西藏境內路段黑色化全部完成,川藏公路西藏境內舉世聞名的通麥“卡脖子”路段成為歷史。
川藏公路通麥段 川藏公路通麥段
川藏公路通麥段處於“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羣”,極易發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故有“天險”之稱。由於受頻繁的地質災害影響,川藏公路通麥段沿線交通經常受阻,嚴重製約川藏大通道的正常通行,威脅過往車輛及人身安全。通麥段整治改建工程列為自治區“十二五”重點項目,總投資近15億元
川藏公路通麥段 川藏公路通麥段
川藏公路通麥段整治改建工程:分為102滑坡羣整治改建工程和通麥至105道班整治改建工程,全長約24公里。102隧道、飛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號隧道、帕隆2號隧道和通麥特大橋、迫龍特大橋“五隧兩橋”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危險難行路段,成為川藏公路新的地標性景觀。整個通過時間由過去的2個多小時縮短到20分鐘,更加安全便捷。
是不是完全沒有風險了?不是,這一帶屬於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的南部地帶,處於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的交叉地帶,地質複雜而活躍,容易有不穩定地質現象的出現。整治改建只是大大減少了路線的危險級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