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州

(江蘇南通的古稱)

鎖定
通州,是古代江蘇南通的稱呼,出自《讀史方輿紀要》卷23。江蘇南通於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始稱通州,北京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始稱通州,後為避混淆,位於今江蘇省的通州俗稱南通州,位於今北京市的通州俗稱北通州。通州於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置縣,改為南通縣,由是始有南通之稱,解放後市縣分離,析出南通市。現南通市轄崇川、通州海門啓東如皋如東海安縣級行政區 [1-2] 
中文名
通州
外文名
Tongzhou
別    名
崇州
現    名
南通
現    轄
崇川、通州、海門、啓東、如皋、如東、海安等
位    置
江蘇省東南部

通州地名簡介

南通市
南通市(2張)
讀史方輿紀要》卷23揚州府通州:“州據江海之會,由此歷三吳,問兩越,或出東海,動燕齊,亦南北之喉吭矣。周顯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吳越之路,命名通州,良有以哉。”萬曆通州志》卷1“通州沿革表敍”謂“州之東北海通遼海諸夷,西南江通吳粵楚蜀,內運渠通齊魯燕冀,故名通州。”明洪武初省靜海縣入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為別於順天(今北京市)之通州,俗稱南通州。1912年改南通縣。1949年由南通縣城關區及近郊設南通市(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3] 

通州歷史沿革

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改靜海軍置通州,領靜海、海門兩縣,州治駐靜海,轄今長江以北泰興、如皋以東地區,以其地據江海之會,為通吳越之路命名。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一度改名崇州,以其兼轄崇明鎮而名。明道二年(1033年)復為通州。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置靜海郡。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為通州路,二十一年降為通州,屬揚州路。明時仍為通州,直管靜海縣,仍領海門縣,增轄崇明縣(後改隸蘇州府)。
清康煕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直隸州,增領揚州府泰興、泰州府如皋兩縣。為有別於直隸順天府通州(今北京市通縣),俗稱南通州。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劃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漲10個沙,設海門直隸廳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通州為南通縣,同時,廢海門廳,設海門縣。民國三年至十六年(1914~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興等縣歸蘇常道管轄;海門、崇明等縣歸滬海道管轄。民國十六年(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北伐軍)抵達南通,成立中華民國南通縣政府。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原屬崇明縣的外沙獨立建置啓東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江蘇省行政第七區專員公署設於南通城,下轄南通、如皋、海門、啓東、崇明5縣(1936年蘇七區改為蘇四區,增轄靖江縣)。民國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934~1938年)曾置南通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期間,南通地區國民黨政府、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汪精衞親日傀儡政權(即汪偽“清鄉”公署)交錯並存。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在國共聯合抗日的背景下,蘇中行政公署決定劃東台、泰縣、如皋3縣部分地域設置紫石縣(1948年改稱海安縣),治所在海安鎮。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如皋西鄉的如西縣複名如皋縣;如皋東鄉的如皋縣定名如東縣。解放戰爭期間,國共兩黨均多次調整南通地區政權設置。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南通城,通如海啓全境解放。華中行政辦事處決定,從原南通縣中劃南通城、唐閘鎮、天生港鎮、陸洪閘和近郊農村成立南通市,隸屬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後改為蘇北南通行政區),行署機關駐南通市。南通縣城遷金沙鎮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通專區隸屬蘇北行政公署,下轄如東、南通、海門、啓東、崇明5縣和南通市。1950年1月,海安、如皋2縣由蘇北泰州行政區劃歸南通行政區。5月,南通市改為蘇北行政公署直轄市。1953年1月,江蘇復省後,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後改為“專區”“地區”)。其中,“市”管城區、郊區,“區”管各縣。1958年11月,崇明縣劃歸上海市。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1989年後,啓東、如皋、南通、海門先後撤縣設市,其中南通縣改稱通州市。2009年4月,通州撤市設通州區。2018年6月,海安撤縣設海安市。2020年7月,原崇川區、港閘區合併為新的崇川區;海門撤市設海門區 [2-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