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

鎖定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名稱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
出    處
唐百家詩選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字    數
210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作品原文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
西上逢節換,東征私自憐。
故人今卧疾,欲別還留連。
舉酒臨南軒,夕陽滿中筵。
寧知江上興,乃在河梁偏。
行李多光輝,札翰忽相鮮。
誰謂歲月晚,交情尚貞堅。
終嗟州縣勞,官謗復迍邅。
雖負忠信美,其如方寸懸。
連帥扇清風,千里猶眼前。
曾是趨藻鏡,不應翻棄捐。
日來知自強,風氣殊未痊。
可以加藥物,胡為輒憂煎。
驅馬出大梁,原野一悠然。
柳色感行客,雲陰愁遠天。
皇明燭幽遐,德澤普照宣。
鵷鴻列霄漢,燕雀何翩翩。
餘亦愜所從,漁樵十二年。
種瓜漆園裏,鑿井盧門邊。
去去勿重陳,生涯難勉旃。
或期遇春事,與爾復周旋。
投報空回首,狂歌謝比肩。 [1]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註釋譯文

①此詩各本俱無,據《唐百家詩選》補。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一錄有“餘亦愜所從”四句。李少府:唐代稱縣尉、縣丞為少府,集中另有《鉅鹿贈李少府》《酬李少府》《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不知是否為同一人。
②西上:指天寶三載(744)高適從睢陽出發漫遊梁宋。東征:同年九月,高適離開梁宋東征。《東征賦》:“歲在甲申,秋窮季月,高子游梁既久,方適楚以超忽。”
③河梁橋樑,借指送別之地。
④行李:指行旅之人。札翰:書信。相鮮:郭璞《遊仙詩》:“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李善注:“言珍禽芳草遞相輝映,可悦之甚也。”
⑤州縣勞:指李少府任縣尉、縣丞之職。官謗:因居官不稱職而受到的責難和非議。迍邅:處境不利,困頓。
⑥忠信:忠誠信實。《論語·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方寸:指內心。方寸懸,意為提心吊膽。
⑦連帥:泛稱地方高級長官。唐代多指觀察使、按察使。扇清風《晉書·袁宏傳》:“宏出為東陽郡,(謝)安取一扇授之,宏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
⑧藻鏡:同“藻鑑”。品藻和鑑別。此處指李少府曾經赴考,選拔人才的官員競棄捐不用。
⑨風氣:風濕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以知齊王太后病者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濕然風氣也。
⑩大梁:戰國魏都,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隋唐以後,稱今開封市為大梁。
⑪皇明:皇帝的聖明。古代臣下對皇帝的諛辭。幽遐:僻遠,深幽。
⑫鵷鴻:鵷雛、鴻雁飛行有序,比喻朝官班行。燕雀:燕和雀比喻地位卑微的人。
⑬漆園:古地名,戰國時莊周為吏之處。其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北盧門:宋國城門名。
⑭勉旃:勸勉對方努力。
⑮春事:春耕之事。此處指高適曾在宋中歸耕隱居。
⑯投報:報答。比肩:並肩。此指好友李少府。 [1]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創作背景

周勳初《高適年譜》:天寶二年(743),高適在睢陽,次年春“往來於睢陽、陳留間。……夏,與李白、杜甫登吹台。漫遊梁宋。…秋末,離梁宋東征”。即此詩所謂“西上逢節換,東征私自憐”,梁宋在睢陽西北方向,且值夏秋換季之時;秋末,獨自東征,所以“私自憐”。劉開揚謂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孫欽善謂作於天寶九載(750),皆誤。故此詩繫於天寶三載(744)秋。 [1]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作品鑑賞

高適詩中屢言宋中耕讀為十年,如《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曰“十年守章句”、《苦雨寄房四昆季》曰“十年思上書”、《贈別晉三處士》曰“盧門十年見秋草”,“十年”當指開元九年(721)至開元十八年(730)。此處“漁樵十二年”,具體時間難定。詩人曾於開元二十二年冬天回過梁宋第二年春天即徵詣長安,為期很短;又於開元二十六年(738)秋返回宋中,到二十八年(740)旅遊相州,期間有二年,加上此前十年,為十二年。“西上”以下十二句交代詩題,詩人東征途中於江上河橋邊酒店中飲酒,收到故交李少府贈別札翰,為友情堅貞而感動。“終嗟”以下十二句,敍李少府身世遭遇故人雖有忠信之美德,清風之仁政,卻一度在銓選中遭遇捐棄,後雖進入仕途,卻只得縣尉之類的州縣小官,還遭到誣謗,如今又身染風疾,令人憂心。“驅馬”以下十二句,前四句敍東征途中所見,“皇明”四句寫東征原因,“餘亦”四句回顧自己近年來經歷,頗有不平之意。“去去”以下六句致意李少府,互相勉勵,期待再次相逢,感謝友人贈別之作。此為和友人贈別詩,其實詩人自身經歷與李少府相似,有同病相憐之感,可謂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 [1]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175-177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