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贈別晉三處士

鎖定
《贈別晉三處士》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前六句以有人問路表達自己的趣尚和失意;後六句言己寓居宋中十年,心懷天下卻只見秋草,不得志之愁情只有晉三處士能知。
作品名稱
贈別晉三處士
作品別名
贈別晉處士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贈別晉三處士作品原文

贈別晉三處士
有人家住清河源,渡河問我遊梁園②。
手持道經注已畢,心知內篇口不言③。
盧門十年見秋草,此心惆悵誰能道④。
知己從來不易知,慕君為人與君好。
別時九月桑葉疏,出門千里無行車⑤。
愛君且欲君先達,今上求賢早上書⑥。 [1] 

贈別晉三處士註釋譯文

①贈別晉三處士:此詩敦煌選本題作《贈別晉處士》。晉三,名未詳。處士,有才德而隱居不仕之人。
②清河源:即清水的發源地。清水原為黃河北岸的一條支流,《水經注》卷九:“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黑山在今河南省浚縣西北,白鹿山在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北。梁園:西漢梁孝王所建的東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園林規模宏大,梁孝王在此廣納賓客,當時的名士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均為座上客。也稱兔園。事見《史記·梁孝王世家》。梁園在唐宋州宋城縣東南十里處,故云有客問路。
③道經:即老子道德經》,為道家的主要經典之一。漢代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內篇:古代指論著中的主要部分,對”外篇”而言。此處指《莊子》。成玄英《〈莊子〉序》:“內篇明於理本,外篇語其事蹟,雜篇雜明於理事。”後以內篇指神仙家言。
④盧門:宋國城門名。《水經注·睢水》:“(睢陽城)南門日盧門也。《春秋》:華氏居盧門裏叛。杜預曰:盧門,宋城南門也。司馬彪《郡國志》曰:睢陽縣有盧門亭,城內有高台。”十年:指宋中十年,高適於開元九年自長安返宋中,至開元十八年剛好十年。
⑤無行車:敦煌選本作“一行車”。用馮諼之典,《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⑥且:敦煌選本作“又”。今上:稱當代的皇帝。 [1] 

贈別晉三處士作品鑑賞

此詩云“盧門十年見秋草”,知在宋州時作,高適於開元九年(721)從長安返回宋州,十年後為開元十八年(730);又云“別時九月桑葉疏”,可知在當年秋季北上幽薊之前。前六句以有人問路表達自己的趣尚和失意。路人慾遊昔日繁華之梁園,詩人知路卻不言,有深諳道家自然無為之理而得意忘言之意,追逐繁華與體悟清靜無為之道不同,故不言。後六句言己寓居宋中十年,心懷天下卻只見秋草,不得志之愁情只有晉三處士能知。儘管自己不得意,但仍以“早上書”相勉勵,祝願知己“先達”,結尾點出題中“贈別”二字。 [1] 

贈別晉三處士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22-24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