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述懷

(杜甫的詩作)

鎖定
《述懷》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創作一首的五言古詩。此詩根據自己的見聞,在詩中簡述了一年來的經歷以及對家屬的思念,用豐富的想象,把心中的憂慮和驚恐具體生動地描寫了出來。全詩沒有一句空閒之語,只是平鋪直敍,卻有聲有淚,感人至深。 [1-2] 
作品名稱
述懷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杜工部集》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述懷作品原文

述懷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1
今夏草木長,脱身得西走2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3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4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5
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6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7
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户牖?
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8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
嶔岑猛虎場,鬱結回我首9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10
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11 [3] 

述懷註釋譯文

述懷詞句註釋

1.隔絕久: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祿山破潼關,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將一年,故有隔絕久的話。
2.得西走:由長安往鳳翔得向西走。陶潛詩“孟夏草木長”,杜甫脱離長安時當在四月。草木長,則比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
3親故:即親舊或親友。
4.涕淚受拾遺:至德二年(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肅宗任杜甫為左拾遺。唐制有左右拾遺各二人,雖只是一個從八品的官兒,但因系諫官,能常在皇帝左右,並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見。因在流離之中,益覺主恩之厚,所以涕淚而受官。
5.“柴門”:應前妻子。前陷安史叛軍中,今逃歸,所以説“得去”,即“能去”的意思。吳祥農雲:“公不顧家而西走,及得去而不敢言歸,大忠直節,豈後世所及?”
6.三川:縣名,在鄜州。
7.比聞:即近聞。口語則為“比來聞道”。罹禍:即遭難。
8.摧頹:是形容渭頭的撐柱狼藉。
9.嶔(qīn)岑(cén):山高峻貌。猛虎:喻賊寇的殘暴。鬱結:心上的疙瘩。回我首:搖頭嘆氣。
10.耽酒:即嗜酒。
11.叟:是年老的稱呼,杜甫這時四十六歲。 [3] 

述懷白話譯文

去年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與妻子兒女隔絕很久。
今夏草木繁茂的時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腳穿麻鞋去拜見天子,破舊的衣袖露出兩肘。
朝廷憐憫我得以生還,親朋故友感傷我已老醜。
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遺,顛沛流離中更感皇恩深厚。
雖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卻不忍心立即開口求情。
寄一封書信探問三川,不知道家中親人還在否。
聽説家鄉一帶同遭禍患,瘋狂殺戮乃至雞和狗。
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有誰還能在門户中留守。
蒼松的樹根被摧折斷毀,山地寒冷屍骨未朽。
能有幾個人保全性命,一家人豈能相伴為偶。
高山上有猛虎出沒,心中鬱結搖頭嘆氣。
自從寄出去一封書信,至今已是十月以後。
反倒害怕消息傳來,心中除此別無他有。
國家命運剛要中興,年老後比平時更愛飲酒。
想到日後歡會的時候,恐怕成為一個貧窮孤獨的老叟。 [4] 

述懷創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仍被叛軍禁於長安。至德二年四月初九,杜甫得知肅宗移駕鳳翔,即有意投奔鳳翔,於是便前往懷遠坊大雲經寺住寺僧贊公處,以避叛軍耳目。與贊公密商後,於四月某日,由長安西城金光門出,間道潛奔行在。至德二年五月十六日,杜甫在鳳翔官拜左拾遺。驚魂稍定,因思念妻子及家人,便寫下了這首詩。 [1] 

述懷作品鑑賞

述懷文學賞析

此詩題為“述懷”,所述之“懷”雖主要是對家室存亡的憂懷,但由於處在安史之亂的戰亂流離的大背景下,這種家室之憂就和國家危難密不可分,充分體現出家室之憂的時代特殊性,並從一個側面對戰亂流離的時代作了真切的反映。它既是杜甫內心情感的抒寫,也是時代的寫真。
詩共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開頭至“未忍即開口”),抒寫詩人初授拾遺後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親的矛盾心情。開篇兩句是一篇之主。“去年潼關破”,點出國家殘破、京都淪陷、戰亂流離的大背景:“妻子隔絕久”,點明詩人與妻子兒女長久相互隔絕、不通音訊的事實。這兩句為下面兩段對家室的千迴百轉的憂念奠定了基礎,可以説是全詩的綱領。
接下來兩句寫詩人從淪陷的長安城脱身西走,投奔唐肅宗。杜甫潛逃出京在孟夏四月,其時草木繁茂,可以隱蔽間道潛行的詩人,故説“脱身得西走”。與妻子兒女隔絕已久,但一有脱身機會,並不是先去探尋家室,而是投奔鳳翔的唐肅宗,正見出先國後家是詩人的自覺行動。
“麻鞋”六句,寫抵鳳翔見唐肅宗得授拾遺的情景,寫得極樸質、真切、生動、細緻。拜見唐肅宗時,腳上穿着麻鞋,破舊的衣袖露出兩個胳臂肘,完全是間道逃奔途中的狼狽形象,可以想見麻鞋上還沾有斑斑的污泥,衣衫上處處留下荊棘的痕跡。這樣不加任何整飾地去拜見唐肅宗,正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和對君主的一片赤誠,也透露出在非常時期君臣朝儀的草率不拘。原生態的生活細節即用極樸質的原生態表達方式來呈現,收到的是極生動真切的藝術效果。千載之下,猶可想見當時情景。細節傳神,樸俗傳真,正是這兩句詩的魅力,也是這一時期杜甫的詩歌創作共同的藝術取向。正因為狼狽的形象透露出一片忠君愛國的赤誠,因此朝廷上下憫其幸得生還,而親朋故舊則傷其形容憔悴,皇帝也為其忠誠所感動,親授拾遺之職,詩人則深感在顛沛流離之中君主的厚恩,不免涕淚交零。這四句寫詩人在朝廷上下,親朋故舊和君主眼中的形象,同樣不加掩飾,不避“老醜”,真情所至,淋漓盡致。這六句乍看與憂念家室的主題似乎關係不大,實則正是由於詩人一片忠君愛國的赤誠和君主的厚遇才逼出這一段的最後兩句。“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國家仍在危難之中,君恩又如此深厚,詩人無法開口要求告假探視家人。“未忍”二字中正含有忠於君國與憂念家室的內心矛盾,這才引出下面兩段千迴百轉的至情之性之文。
第三段(“寄書問三川”句至“鬱結回我首”句),抒寫對家室存亡未卜的憂念和悲慨。因未忍開口告假,故有“寄書問三川”之舉,但由於久與家人隔絕,音信不通,不知道家究竟還在不在三川。這兩句是一層。“比聞”以下,因新近聽到傳言説,那一帶的百姓因遭戰禍,慘遭叛軍殺戮,已經到了雞犬不留的程度,因而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室恐怕也難逃此劫難。“山中”四句,便是對家室罹禍的想象:三川山中那漏雨漏風的茅屋裏,此刻還能有誰在倚窗户而相望呢?也許都已慘遭殺戮,在摧折衰敗的蒼松之根,屍骨狼藉,地雖冷而骨尚未朽吧。“地冷”句,體貼入微而又沉痛徹骨。詩人的心似乎和家人的屍骨一起感受到異鄉土地的寒冷。但畢竟“殺戮到雞狗”的景象只是出之傳聞,因此詩人意中仍有所猶疑,“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二句便是這種心理的反映。在這種“殺戮到雞狗”的情況下,很少有幾個人能僥倖保全性命,就算有人僥倖活命,全家人不可能團聚,這雖是對情況的泛測,卻也透露出詩人意中或存此想。雖然比全家盡遭劫難似乎好一點,但同樣是家室殘破的悲劇。這又是一層。叛軍的殺戮使京城周邊的大片地區成了險惡的猛虎肆虐的場所,詩人心情鬱結,難以解釋,只能頻頻回首了。從“不知家在否”到“地冷骨未朽”,再到“盡室豈相偶”,意凡三層,有轉進,有曲折,充分表現出在音訊隔絕、只憑傳聞的情況下詩人對家室存亡情況的種種預測與想象,語極沉痛。而“嶔岑”二句作一收束,意更沉鬱悲涼。
第三段(“自寄”句至篇末),承上“寄書問三川”,追溯到去年八月與家人隔絕後音訊不通的情況,轉出“反畏消息來”的心理和“恐作窮獨叟”的深悲。在叛軍肆行殺戮的戰亂背景下,十個月來音訊不通,未接家書,詩人的心理便從長期的盼家書轉為害怕有關家人消息的到來,生怕傳來的消息竟是家人罹難的噩耗。因為長期得不到家書的客觀事實很可能預示着家人早已不在人間。這種不祥的預感隨着時間的進程愈積愈強烈,愈執着,最後便由“切盼”演變為“反畏”。處於對立兩極的心理這種出人意料的變化,卻最真實深刻地反映了戰亂給詩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創傷。這種心理描寫,確實非親歷者不能道。而“寸心亦何有”五字,則將詩人“反畏消息來”時那種既惶恐不安叉一片茫然的心境和盤托出。“漢運初中興”,國運初顯轉機,這是值得慶幸和欣然的,但個人的命運卻不可預料,只能借酒遣悶,沉思默想將來慶祝勝利歡會之時,詩人只能是孑然一身,孤獨終老了。國家的中興,將來的歡會,反而更襯托出了個人悲劇的命運。
全篇運用傳統的賦法抒寫戰亂年代家室離散,存亡未卜的憂悲。詩人的真實願望自然是盼望家人無恙,閤家團聚;但戰亂的現實,特別是叛軍肆意殺戮的暴行和久未接家書的客觀事實卻使詩人對家室的憂念越來越深,從而產生一系列不祥的預感和想象,千迴百轉,如層波疊浪,不能自己。而這一切,都只用最樸質的家常語道出,至情至性,感人至深。陶詩的樸質,是於樸質中見平淡;而杜此詩的樸質,是於樸質中見沉痛。此正兩人的不同處。 [5] 

述懷名家點評

宋代文學家、詞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王君玉雲:子美之詩,詞有近質者,如“麻鞋見天子”“垢膩腳不襪”之句,所謂轉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6] 
明代文學家高棅《唐詩品彙》:陳後山雲:不敢問何如?劉雲:極一時憂傷之懷,賴自能賦,而毫髮不失(“自寄”四句下)。 [6] 
明代學者鍾惺譚元春《唐詩歸》:譚雲:好笑(“麻鞋”句下)。譚雲:“涕淚”受,官,比慕爵者何如?鍾雲:草草中寫出忠孝(“涕淚”句下)。鍾雲:又深一層,非客久不信(“反畏”句下)。 [6] 
明代文學家王嗣奭《杜臆》:他人寫苦情,一言兩言便了,此老自“寄書問三川”至末,宛轉發揮,蟬聯不斷,字字俱堪墮淚。 [6] 
明代戲曲家黃周星《唐詩快》:至性語令人墮淚(“流離”句下)。宋延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十字妙矣,此以五字括之(“反畏”句下)。 [6] 
清代學者仇兆鰲《杜詩詳註》:申涵光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一時君臣草草,狼藉在目。“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非身經喪亂,不知此語之真。此等詩,無一語空閒,只平平説去,有聲有淚,真《三百篇》嫡派。人疑杜古鋪敍太實,不知其淋漓慷慨耳。 [6] 
清代學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真情苦語,道得出。 [6]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李因篤曰:《北征》如萬山之松,中蔚煙霞;此詩如數尺之竹,勢參羅漢。 [6] 
清代學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妙在反接。若雲“不見消息來”,意淺薄矣(“反畏”句下)。 [6] 
清代學者沈德潛《説詩啐語》:(杜詩)又有反接法,《述懷》篇雲:“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若雲“不見消息來”,平平語耳。今雲:“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鬥覺驚心動魄矣。 [6] 
清代學者浦起龍《讀杜心解》:詩從一片至情流出。自脱賊拜官後,神魂稍定,因思及室家安否也。……後八司四應中段,四應首段,而“窮獨叟”乃綰定妻子,收束完密。 [6] 
清代學者楊倫《杜詩鏡銓》:李雲:其妙處有一唱三嘆、朱弦疏越之妙。李雲:如子長敍事,遇難轉佳,無微不透,而忠厚之意,纏綿筆端。公至性過人,不易企如此。張雲:寫出微服瑣尾景況(“麻鞋”六句下)。亦以樸勝,詞旨深厚,卻非元、白率意可比。公詩只是一味真。 [6] 
清代學者施補華《峴傭説詩》:“自寄一封......寸心亦何有?”亂離光景如繪,真至極矣,沉痛極矣。 [6] 
近代學者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張廉卿曰:真樸之中,彌復湛至(“流離”句下)。吳雲:收極凝重,所謂“盛得水住”者。 吳曰:此等皆血性文字,至情至性鬱結而成,生氣淋漓,千載猶烈。其頓挫層折行氣之處,與《史記》、韓文如出一手,此外不可復得矣。 [6] 

述懷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唐玄宗開元(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杜甫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7] 
參考資料
  • 1.    姜海寬主編. 杜甫詩歌選讀[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135.
  • 2.    廖永民 崔耀銀 李書聲著. 洛汭·神都山[M].138.
  • 3.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77-79頁
  • 4.    呂樹坤,徐潛選註譯. 唐詩一千首 新編·註釋·今譯[M].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7,45.
  • 5.    劉學鍇撰. 唐詩選注評鑑 上[M].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881-884.
  • 6.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 唐詩匯評 增訂本 3[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443-1445.
  • 7.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