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返(讀fǎn)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 [2]  。本義是還、迴歸,引申為歸還、折回、更換、違反等義。在經傳中“返”常被寫為“反”。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fǎn
部    首
五    筆
rcpi
倉    頡
yhe
鄭    碼
pdxw
字    級
一級字(編號0794) [1] 
平水韻
上聲十三阮 [3] 
總筆畫
7
部外筆畫
4
四角碼
32304
統一碼
基本區 U+8FD4
字形結構
半包圍結構
筆順編號
3354454
注音字母
ㄈㄢˇ

字源演變

返字字形演變流程圖 返字字形演變流程圖
《春秋傳》中返從。戰國文字中所見返字或從彳、止,彳、止、辵為義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戰國楚簡中聲符反的上面或增筆,見圖1,表義不明,疑為贅筆 [2]  。經過演變,變為現在見到的楷體字“返”。
返是形聲字兼會意字,形旁,表示抬腳上路,反是聲旁,也表示返回 [7]  ,合體來表示沿着來路往回走。“反”既做聲旁又做義部,是因為“反”是個多義詞,有多個意義,為了減輕“反”意義太多的負擔,也為了是“返回”的含義更加突出,於是為“反”增加義符“辵”,造出了“返”字,“反”把意義帶到了“返”字中,同時增加了表音的功能 [7] 
本義是返回、迴歸,也指代回覆、恢復。 [5]  還指代歸還,亦通“反”,指違背。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fǎn
動詞
迴歸,返回
return;go back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唐· 崔顥《黃鶴樓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返命;返書;返棹
歸還
return
其子長而返其璧。——《呂氏春秋·觀表》
俟汝至石頭城,返汝簪。——《搜神記
返璧;返金
更換
change
返瑟而弦。——《呂氏春秋·慎人》
返瑟而弦;返嘴返易
通“反”。違反
violate

迴轉;折回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唐·王維《鹿柴
日向花間留返照,雲從城上結層陰。——唐·李商隱《寫意
[4]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扶版切
還也。從辵從反,反亦聲。《商書》曰:“祖甲返。”
𢓉,《春秋傳》返從彳。 [8] 

説文解字注

還也。返還疊韻。從辵反,反覆也。覆復同。反亦聲。扶版切。十四部。《商書》曰:“祖伊返。”西伯戡黎文。各本作祖甲,今依集韻訂。𢓉,《春秋傳》返從彳。謂左氏傳也。漢書曰:左氏多古字古言。許亦云:左丘明述春秋傳以古文。今左氏無𢓉字者。轉寫改易盡矣。 [9]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字部】
廣韻》甫遠切。《集韻》《韻會》府遠切。𠀤音反。《説文》:還也。《玉篇》:復也。《前漢·董仲舒傳》:返之於天。註:謂還歸之也。又《伍被傳》:往者不返。註:言不復來也。
又葉補臠切。音扁。秦嘉詩:遣車迎子還,空去復空返。憂來如循環,匪席不可卷。
又葉孚絢切。翻去聲。張衡《西京賦》:重閨幽闥,轉相逾延。望䆗窱以徑庭,眇不知其所返。延,讀去聲。《韻會》通作反。
考證:“《秦嘉傳》:‘遣車迎子還,空去復空返。’”謹按此係秦嘉詩,傳改詩。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返字書寫筆畫 返字書寫筆畫

書法賞析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wăn
王力系統
p
ǐwan
董同龢系統
p
juăn
周法高系統
p
jwan
李方桂系統
p
janx
西漢



東漢





jan


j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jwən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jwən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jw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i̯wɐn
擬音/王力系統

ǐɐn
ǐwɐn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uɐn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an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wɐn
擬音/陳新雄系統

pf
ǐuɐn [12-13]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釋義
廣韻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府遠切
pjuɐn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孚袁切
pfʰiɐn
回行也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甫遠切
pfiɐn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部版切
bɐn

韻略


上聲





甫遠切


增韻


上聲





甫遠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寒山



全清

fuan

中州音韻


上聲
寒山





方板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全清
甫版切
fuan

分韻攝要

陰上






[13-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04-2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遼寧: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2頁
  • 3.    平水韻部 十三阮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4-24]
  • 4.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4-24]
  • 5.    《畫説漢字》編輯部編著.圖解《説文解字》 畫説漢字 小學版 三-四年級[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5.10:131頁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85-586頁
  • 7.    《詞彙學理論與應用》編委會編.詞彙學理論與應用 9[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07:186頁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4頁
  • 9.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2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286頁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38頁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073頁
  • 12.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24]
  • 13.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24]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