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輕諾寡信

鎖定
輕諾寡信(拼音:qīng nuò guǎ xì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老子老子》。 [1] 
輕諾寡信(輕:輕率;諾:答應;寡:少)指輕易許諾,不守信約;形容人説話輕率,不講信用。緊縮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4-5] 
中文名
輕諾寡信
拼    音
qīng nuò guǎ xìn
近義詞
言而無信、輕言寡信、花言巧語
反義詞
一諾千金、不輕然諾
出    處
老子
注音字母
ㄑㄧㄥ ㄋㄨㄛˋ ㄍㄨㄚˇ ㄒㄧㄣˋ
語法結構
緊縮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輕諾寡信成語出處

春秋·老子老子》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輕諾寡信”。 [1] 

輕諾寡信成語典故

在《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提出了防患於未然的主張。 [2] 
老子説:“有道者的作為,若無所作為。他辦事情,若無事情可辦。他玩味問題,若無問題可玩味。他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事看成多事,用恩德報答仇恨。他考慮難事是在此事還是簡單的時候;處理大事是在此事還是細小的時候。這是因為天下的難事一定由簡單開始;天下的大事一定由細小開始。所以聖人永遠不處理大事卻能成就大事。人們輕易應允別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約。把事情看得容易,一定招致困難。所以聖人把一切事情均看得有難處,所以永遠能克服困難。” [2] 
後人根據老子的“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演變出成語“輕諾寡信”。 [2] 

輕諾寡信成語寓意

在中國,歷代的聖賢哲人都將誠信作為一項崇高的美德加以頌揚。孔子就曾多次講過誠信,如“信則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也曾論及誠信:“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荀子認為“養心莫善於誠”。墨子也極講誠信:“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韓非子則認為“巧詐不如拙誠”。莊子也很重誠信:“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把誠信作為人生行為的重要準則:“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3] 
老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在自己沒有十足的把握的時候,就對他人輕易許諾,那麼他一定是很少堅守信用的人。人應該許諾之前就把所有問題都看清楚,如果總覺得很容易,在實際運作時必然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遇到困難的時候才發現事情並不是當初想象的那麼容易,已經無力踐諾了,這是造成“寡信”的重要原因。一旦失信於人,就很難再得到眾人的幫助,但他得不到眾人的幫助,困難只會越積越多。 [3] 
中國有很多古語都在反覆強調誠實守信,如“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語,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然而只有古訓不身體力行是沒有用的。不論時代怎樣發展,誠實守信的品質都不能丟。小到個人,大至一個國家都不能少了誠實守信。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輕易許諾;如果許下了諾言就一定要盡力去實現它。不要輕視曾經許下的任何一個小諾言,因為正是它們顯示了自己的德行與品質。 [3] 

輕諾寡信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輕諾寡信”指輕易許諾,不守信約;形容人説話輕率,不講信用。緊縮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4]  [5] 
  • 運用示例
明·賈仲明《昇仙夢》三折:“你不要非真當假,大丈夫言出無差,輕言寡信休要耍。” [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好事豈能猝合?適與之言,反遭詬厲;但緩時日以待之,吾家非輕諾寡信者。” [1] 
清·紀大奎《論孟附義》:“時講大人言不必信,謂所言不必其果踐。每見學者先人此語,橫踞胸中,往往一生輕言寡信。自謂小事無害於義,而其害實深。” [4]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845
  • 2.    桑楚主編. 中華典故[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09:336
  • 3.    崇賢書院編著. 《道德經》200句[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8.12:70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176
  • 5.    輕諾寡信的解釋|輕諾寡信的意思|漢典“輕諾寡信”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