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新覺羅·載洵

鎖定
愛新覺羅·載洵(1885.5.20-1949.3),字仲泉,號痴雲 [2]  ,系清朝未代皇帝宣統之六叔,也即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載灃之六弟,姓愛新覺羅,滿州正黃旗人。1885年生,3歲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5歲晉輔國公。6歲封為入八分鎮國公。1902年襲貝勒,改隸鑲白旗。1908年12月,加郡王銜。1909年6月,任籌備海軍處事務大臣。1910年5月,任資政院議員;7月任參預政務大臣;12月任海軍大臣。1911年3月,補授海軍正統領;5月委為海軍部大臣;7月兼粥德院顧問大臣。1912年1月,與載濤等組織宗社黨;3月宗社黨解散。1912年後,閒居京津。1949年3月,載洵病逝於天津。 [5] 
中文名
愛新覺羅·載洵
別    名
痴雲
仲泉
民    族
滿族
出生日期
1885年5月20日
逝世日期
1949年3月
出生地
直隸順天府(今北京)

愛新覺羅·載洵人物生平

載洵,姓愛新覺羅,滿洲正黃旗人,生於清光緒十一年四月初七日(1885年5月20日),為道光旻寧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第六子、光緒載湉同父異母弟(載湉之生母為慈禧之妹葉赫那拉氏)。3歲,封不入八分輔國公。5歲,晉輔國公。6歲,父醇賢親王奕譞,年五十一,因長子載瀚、三子(未取名)、四子載洸夭折,次子載湉承大統,故由五子載灃襲爵,載灃與六弟載洵、七弟載濤之生母為奕譞庶室劉佳氏,載灃襲爵後,懿旨封輔國公載洵為入八分鎮國公,鎮國將軍載濤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奉慈禧太后命過繼嘉慶顒琰第四子和碩端懷親王綿忻之子瑞敏郡王奕志為嗣。二十八年,襲貝勒,改隸鑲白。三十四年十月,光緒帝載湉崩於瀛台,以載灃長子溥儀為嗣皇帝,由載灃以攝政王監國;十一月,朝命貝勒載洵加郡王銜。
宣統元年(1909)五月,與薩鎮冰同任籌辦海軍處事務大臣;七月,奉派與海軍提督薩鎮冰巡視沿江沿海各省武備;八月,與薩鎮冰自上海起行往歐洲考察各國海軍事務;十二月初由歐陸經西伯利亞返國,十八日,熊成基擬刺殺載洵於哈爾濱火車站,不成。
宣統二年(1910)四月,清廷定於八月召集資政院,任為資政院議員;六月,任參預政務大臣,同月,與薩鎮冰奉派赴美、日兩國考祭海軍;七月,致電樞垣、外部,謂日本侵佔朝鮮,不利於我,亟宜改革庶政;九月,資政院行開院禮,由攝政王載灃臨院宣佈訓詞,資政院共有宗室、王公、世爵、各部院官及碩學通儒議員八十八人,同月,資政院通過奏請速開國會;十一月,清廷改籌辦海軍處為海軍部,以貝勒載洵為海軍大臣,譚海衡為副大臣。
宣統三年(1911)二月,海軍正、副大臣改稱海軍部正、副都統;三月,清廷從載洵奏,英王喬治五世加冕時大閲各國兵艦,派巡洋艦隊統領程璧光率領“海圻號”巡洋艦前往;四月,清廷頒佈內閣官制,設立新內閣,授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組成“親貴內閣”,載洵奉委為海軍部大臣;六月,兼弼德院顧問大臣;八月,武昌革命軍興;九月,奕劻內閣辭職,由袁世凱組閣,改任薩鎮冰為海軍部大臣;十月,監國攝政王載灃引咎辭職,以醇親王退歸藩邸。
1912年1月,出席清室王公親貴會議,慶親王奕劻提議清帝自動退位,以謀清室及滿人安全,載洵與載濤、鐵良良弼善耆溥偉等反對退位,決定組織“宗社黨”,同月出席第一、二次御前會議,認為若圖保全皇室,舍共和外恐無善策,無結果而敗;二月,清帝溥儀下詔辭位;三月,遜清隆裕太后傳諭解散“宗社黨”,載洵自此閒居京津。
1949年3月病逝天津,終年65歲。 [1] 

愛新覺羅·載洵人物活動

愛新覺羅·載洵載洵與清末海軍軍港、人才建設

1909年8月25日至9月24日,海軍大臣載洵等人奉旨出京馳赴上海象山、福州、香港、廣州廈門、杭州、江陰、鎮江、江寧、田家鎮、漢口等地考察海軍。載澗考察期間,象山軍港的破土開工,它是海軍建設的一項重大工程,是清政府為重建海軍而建設的大型軍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載洵後來在訪歐歸國後上奏:“海軍為自強之本計,瑾就原擬辦法,權其緩急,目前以設立海軍學校及建造軍港為要圖,擬先舉辦,以期漸立基礎。”由此可見,軍港建設是海軍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載洵對當時海軍狀況進行仔細考察之後,提出了一個具有長遠意義的7年規劃從宣統元年起至宣統七年止第一年:清查兵船、訂造軍艦、查勘軍港、擴充學堂、改革船廠;第二年:配定兵輪、籌辦各式軍艦、開闢軍港、籌辦預算、海軍徵兵;第三至七年:大量添加各種兵艦、水魚雷艦、編定各洋軍艦、成立各洋軍港、奏定海軍經費全數預算、實行各海域徵兵、設置海軍專部設置海軍大學等。其餘種種未盡事宜,均由海軍處籌辦大臣隨時訂妥奏辦。然而此計劃統計入手用款經費約共需銀1800萬兩,內憂外患的清政府根本無力支撐如此大筆的財政支出,因此 7年海軍計劃未能完全實施。
載洵通過實地考察,提出將我國南北洋海軍隊伍分管的舊態進行統一管理,將管理權收歸中央,同時將北洋、南洋及閩、粵等省舊有兵船加以調查比較,進行分類,統一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此舉改變了以往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力量分散統轄的局面使得我國海軍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進行有效的戰略部署 :對軍艦的分類整編,也為我國按海軍戰略而具體劃分軍艦功能奠定了基礎。1909年8月20日,載洵等人奏:“擬定海軍人員官階職任,請照陸軍奏定三等九級新官名目、品味,自正都統至協軍校皆冠以“海軍’字樣,以示區別而專任使。”8月24日,又上奏:“現籌辦海軍,自應參仿各國成規擬訂海軍長官旗式暨各項章服,以期品級分明,略備規制。”這些改革措施的制定實施,為海軍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也使我國海軍更加專業化和規範化。
載洵還對我國海軍的編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一,請求撥地建設海軍衙署作為海軍的辦公地點,以便集中管理;其二,奏請重訂各司職掌,經奏準,將海軍內部分為軍制、軍政、軍學、軍樞、軍儲、軍防、軍法、軍醫,以上八司各分職掌,遇有應辦事件,由參贊稟報籌辦大臣妥訂後承辦再三,載淘在訪英過程中瞭解到英國海軍陸戰隊的建制隨即向清政府提出在山東煙台組建中國第一支海軍警衞隊,為以後我國海軍陸戰隊建設奠定了基礎。1910年,清廷按照載建議,將籌辦海軍處改為海軍部,並任命載詢擔任海軍大臣。1911年,載詢上奏:“按照目前海軍部辦事情形,並參考外國海軍軍令部規制詳加規劃,總期因時變通,以盡推行之利;統籌兼顧,以規進步之程。將銓衡、偵測兩科分立軍制軍學兩司等等。”至此,我國海軍部的編制初步完善,經過晚清幾十年海軍建設,加上清末新政海軍建設重點推進,我國海軍建設基本達到近代化水平,逐步步入正軌。載洵的改革計劃不僅包括海軍艦隊和海軍編制,而且極其注重對學堂和人才的建設與培養。載洵曾上書宣統皇帝建海軍學校,據《順天時報》報道:“海軍部大臣自奉命以來極關心海軍再興事宜,世人皆知聞該大臣因中國現勢以籌設大支艦隊為必要,惟目前財政支出人材又缺乏,宜先行籌定基礎廣設船塢學堂等以為入手辦法。”此外載詢在出國考察之際,曾向清政府建議從國內新式學堂中挑選一批優秀學生一同赴歐,並“選派廖景方、曾以鼎等往英國學習海軍,又派馬德驥、伍大名等赴英學習造船”。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載洵對於海軍學校的關注,同時也十分重視人才培養。 [2] 

愛新覺羅·載洵載洵訪美與中美海軍合作計劃

1910年清朝海軍大臣載洵訪美和1911年中美海軍合作計劃, 是晚清海軍史和中美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
載洵訪美之所以引人注目, 首先與當時清政府重振海軍計劃有着直接關係。清朝海軍在中日甲午戰爭遭受慘敗後, 一度一蹶不振。但隨着日俄戰爭之後國防和海權思想的增強, 發展海軍重新得到清政府的重視。1909年攝政王載灃掌權後, 不但自任陸海軍大元帥, 而且同時任命其弟載洵和海軍提督薩鎮冰為籌辦海軍大臣, 負責設立籌辦海軍事務處。年輕氣盛的載洵甫一出任, 即宣佈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發展海軍七年規劃。8月13日清政府批准這一計劃, 並根據載洵等人的建議, 令度支部及各省分籌開辦費1800萬兩。(4)9月, 載洵、薩鎮冰即前往英國、德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等歐洲國家考察, 分別向這些國家表達了訂購各類戰艦的意願, 於1910年1月取道西伯利亞, 乘火車回國。
清政府發展海軍和準備向歐洲國家訂購軍艦的動向, 立即引起當時積極發展對華關係的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載洵一行甫一歸國, 美國政府即通過駐華公使館邀請他立即訪問美國, 但由於當時清政府已安排陸軍大臣載濤出國訪問, 載洵表示不能按美方所定計劃出訪, 可能推遲至7月份訪問美國, “因為二個親王同時都不在國內是不合適的”
在各國競爭造船合同的過程中, 如何接待載洵使團都是重要一環。
由於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載洵一行的訪問受到隆重的接待。作為載洵訪美的第一站, 夏威夷州長根據美國政府指示, 在載洵抵達之前即召集相關官員做出具體安排, 給予載洵所乘輪船快速無疫入港許可證, 並通過無線電與載洵取得聯繫, 瞭解該使團的人數和官銜, 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9月13日上午, 由夏威夷海軍基地司令里斯 (C. P. Ress) 上將和美國第5騎兵旅斯凱勒 (W. S. Schuyler) 上校分別委派2名助手及警官和中國駐夏威夷領事梁國英在港口之外迎接載洵一行。在載洵所乘輪船駛進碼頭時, 海軍鳴禮炮21響, 州務卿、海軍上將里斯、斯凱勒上校、以及夏威夷州國家警衞隊組成的儀仗隊、一隊美國第5騎兵旅、一連美國第20步兵團、二個連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官兵和包括由美國財政部安排的一名秘密保衞人員在內的警衞人員等在碼頭迎接, 另為載洵一行安排了7輛汽車。接着, 載洵被護送至州府大樓, 州長率主要官員及美國駐夏威夷的陸軍和海軍部門的指揮官親自接待, 並在載洵抵達和離開州府大樓時, 均鳴放21響禮炮;州長還率相關官員前往載洵下榻的飯店進行了回訪。隨後, 載洵又由騎兵護送至海軍基地, 拜訪里斯上將, 在載洵到達和離開海軍基地時, 同樣都施放了禮炮, 里斯上將還安排使團人員乘船參觀了尚在建設中的珍珠港 (載洵本人因輕微感冒留在城內) 。參觀完畢後, 由中國領事館宴請使團人員。宴請後, 再由州務卿親自乘汽車帶領使團人員參觀城內的風景點, 然後由軍隊保護載洵使團登船駛離碼頭。
9月19日下午載洵使團抵達舊金山時, 又受到一大羣美國政府官員和軍隊保衞人員以及當地華人社團首領的迎接。海軍部和國務院則分別委派2名海軍軍官和2名政府官員為載洵使團的助手, 專門負責接待工作。在隨後10多天的訪問期間, 美國政府除安排載洵使團考察舊金山、紐約、波士頓等地的造船公司、鋼鐵公司及海軍造船廠, 訪問美國造幣廠、國會圖書館和美國最高陸軍院校——西點軍校外, 還安排他們到紐約、布魯克林、尼亞加拉瀑布等地觀光旅遊。9月27日載洵訪問華盛頓, 國務卿和海軍部長又分別與他舉行會晤;下午2點30分, 載洵還受到塔夫脱總統的親自接見, 之後 (3點30分) 一道觀看騎兵操練表演。晚8時, 塔夫脱總統並設晚宴招待載洵。10月2日, 載洵使團乘專列離開紐約, 前往舊金山, 啓程歸國。
美國對載洵使團的接待應該説是成功的, 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既傳達了增進與中國友誼的願望, 也使載洵使團對美國的海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載洵一行回到國內後, 於12月1日以宣統皇帝名義致電美國政府, 稱美國海軍的高效給使團成員留下深刻印象, 對美國政府和人民對使團的友好接待表示真誠的感謝, 指出這一友好的接待定能促進兩國更為密切的關係。 [3] 

愛新覺羅·載洵人物故居

洵貝勒府
一:
位於北京西城區長安街街道背陰衚衕37號,1989年被公佈為第一批(原)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洵貝勒府即清醇親王奕譞第六子貝勒載洵的府邸。建築整體坐北朝南,佔地面積較大。原南部為府邸,北部為花園,建築羣呈東、中、西三路分佈二現花同部分已拆,僅存東路i進院,中路二進院,西路二進院:東路一進院前廳為一棟二層樓,合瓦屋面,二進院巾廳三開間,合瓦屋面,帶前廊,三進院南側為垂花門,雙卷勾連搭筒瓦頂,左右連遊廊,北側後廳五開間,勾連搭,筒瓦屋面,帶前後廊,繪蘇式彩畫,中路一進院北房五間,過龍脊筒瓦屋面,帶前廊,繪蘇式彩畫,垂帶踏跺五級,東西廂房各三間,過龍脊筒瓦屋面,前檐繪掐箍頭彩畫,二進院北房五間,過龍脊筒瓦屋面,帶前廊,繪蘇式彩畫二兩路一進院北房五間,前出軒三間,過龍脊筒瓦屋面,東兩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過龍脊筒瓦屋面,帶前廊,二進院北房五間,過龍脊筒瓦屋面,帶前廊,繪蘇式彩畫,垂帶踏跺五級,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過龍脊筒瓦屋面,帶前廊,垂帶踏跺四級。現存建築保存基本完整,可覓原貌:現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管理使用。 [4] 
二:
1912年後,載洵閒居京津。載洵在津購置的房產,人稱洵貝勒府,位於天津德租界六號路 (今河西區浦口道) 31、33 號 (今21號閩侯路小學分校)。浦口道 31 號原為德租界內(後改為特一區)一高大紅牆、黑色尖頂之德國城堡式洋房。綠色的大鐵門內右側為門房兩間,進大門後一條可停靠兩輛汽車的院道,直達前院的車房和庫房。院內住宅大門朝東,上三層平台階後進入宅內過廳。廳內信道左側第一門為大書房,書房內連接一刀把形花廊,全是向陽面的窗户。從信道左拐為大餐廳,餐廳連接廚房和小庫房。穿過廚房是鍋爐房。餐廳對面為客廳和樓下廁所。信道之頂端則為上二樓之樓梯。樓梯為倒 U 字形。一上樓左側為一小廁所,往前通過一穿堂,即走向二樓由東經南又拐向西之環形玻璃長廊。上樓右拐為二樓信道,左第一門為一大間起居室,第二門為卧室,信道頂端朝西向為又一卧室。此三室皆可通玻璃長廊。兩卧室之中有一設備齊全之衞生間(抽水馬桶、洗臉盆、浴盆等)。面對樓上小廁所的西端,還有一小庫房。一、二樓各室皆裝有護牆板、雙層玻璃窗並有暖氣設備,十分講究。全樓為二層四底。1946年載洵因年老多病不便於上下樓,而在浦口道 31 號旁又置地一塊蓋一西式小平房另居,設門牌為 33 號,二宅間有一籬笆牆,開一小門可相通,並以 31 號為出入大門。 [5] 
參考資料
  • 1.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  第4冊,上海三聯書店,2014.10,第338-340頁
  • 2.    李萌:《載洵與清末海軍建設》,《文史春秋》2017年第1期,第59-61頁
  • 3.    崔志海:《海軍大臣載洵訪美與中美海軍合作計劃》,《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92-105頁
  • 4.    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編,文物古蹟覽勝  西城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6,第267頁
  • 5.    張紹祖:《末代皇帝溥儀親屬在津舊居》,《溥儀研究》2013年第1期,第88-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