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團病桿菌感染

鎖定
軍團病桿菌感染是軍團病桿菌引起的感染。特點是發熱﹑頭痛﹑肌痛﹑腹瀉及嘔吐﹐無死亡。
中醫病名
軍團病桿菌感染
就診科室
內科 - 免疫內科
常見症狀
熱﹑頭痛﹑肌痛﹑腹瀉及嘔吐﹐無死亡
傳染性
有傳染性

軍團病桿菌感染歷史背景

1976年7月21~24日﹐美國退伍軍人組織──美國軍團賓夕法尼亞州分團在費城的一個旅館召開第58屆年會﹐與會者中暴發了一次肺炎流行。會議代表及其家屬共4400人﹐有149人發病﹐與該旅館有過接觸的人員中﹐在同一時間內也有72人發病﹐共計發病221例﹐死亡34例(15.4%)。當時病因不明﹐唯一的線索是在旅館大廳裏呆過的人發病多﹐該病很快被命名為軍團病。該病的特點是發冷﹑發熱﹑咳嗽﹑咯黏痰﹐伴全身肌肉痛。50~60歲發病者多﹐死亡率亦高。經過6個月的調查研究﹐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證實﹐此次流行系由一種新的細菌──嗜肺軍團病桿菌所致。從該旅館冷卻塔的水中分離出大量革蘭氏陰性桿菌﹐這些細菌通過空調機浮游在旅館大廳的氣流中﹐易感者吸入而引起暴發流行。
早在1965年7~8月﹐華盛頓特區聖伊莉薩白醫院曾有一次類似的流行﹐81例患者中有14例死亡。1986年7~8月﹐密歇根州龐蒂亞克市衞生署辦公樓內也曾發生過一次不明原因的疾患﹐累及144人﹐其特點是發熱﹑頭痛﹑肌痛﹑腹瀉及嘔吐﹐無死亡﹐後稱龐蒂亞克熱。這兩次流行時收集的血清標本﹐經回顧性檢測證明嗜肺軍團病桿菌抗體增高﹐從而證明軍團病與龐蒂亞克熱是同一種病原所致的不同臨牀表現﹐現統稱為軍團病菌感染。
早在1947年曾從1例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血中分離出病原體﹐並經豚鼠傳代﹐當時認為是立克次氏體。1959年將1例類似患者的肺組織接種豚鼠而分離到1株病原﹐也認為是立克次氏體﹐DNA分子雜交技術及抗原相關性回顧研究證明上述病原體與費城分離的菌株同屬一類。1970年以來世界各國已報導2000多例﹐中國於1981年及1983年在南京先後報告2例﹐分別經間接免疫熒光測定﹑特殊培養基分離細菌和免疫熒光測定確診為嗜肺軍團病桿菌感染﹐並獲得中國第一株嗜肺軍團病桿菌。
目前軍團病桿菌科至少有30多個菌種﹐約有50多個血清型。

軍團病桿菌感染臨牀表現

嗜肺軍團病桿菌可以引起兩種臨牀類型。1、龐蒂亞克熱﹐為輕型﹐潛伏期1~2天﹐佔發病總數的95%﹐症狀似感冒﹐有發冷﹑發熱﹑頭痛﹑肌肉痛﹐無肺炎﹐絕大多數均在短期內恢復。2、軍團病菌肺炎﹐病情較重﹐潛伏期2~10天﹐佔發病總數的0.1~5%﹐典型症狀是高熱﹑相對緩脈﹑乾咳﹑痰少帶血絲﹑胸痛﹑肌肉痛及乏力等。肺部可有濕囉音和實變的體徵﹐個別嚴重者可有休克﹑呼吸困難及神志不清等﹐死亡率較高。
診斷 軍團病菌肺炎與其它細菌的肺炎從臨牀上難以鑑別﹐主要依靠血清中抗軍團病桿菌抗體的檢測(恢復期效價比早期升高4倍以上)﹐也可從痰等分泌物中培養分離出病原菌。有報導從尿中檢測出嗜肺軍團病桿菌的抗原﹐可藉此作出早期診斷。亦可從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體組織﹑胸水等塗片中﹐用直接免疫熒光檢測病原菌。
治療與預防 可靜脈點滴紅黴素1周﹐然後再口服紅黴素2周﹐整個療程在3周左右﹐療效不佳者加用利福平。軍團病菌大多可產生β-內酰胺酶﹐對青黴素及頭孢菌素類有抗藥性﹐還有人用亞胺硫黴素治療危重軍團病桿菌肺炎患者獲得成功。
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對醫院內供水系統和冷卻塔水定期監測可減少免疫功能障礙患者在醫院期間的發病。

軍團病桿菌感染所屬分類

生物致病因子和生物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