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軌(拼音:guǐ)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本義指車子兩輪之間的距離,一説指車轍,即車輪碾軋的痕跡。“軌”又指運行的軌跡或一定的路線,又用來比喻對人們的言行起約束作用的制度或秩序。 [13] 
中文名
拼    音
guǐ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LVN [1] 
倉    頡
KQKN [1] 
鄭    碼
HEQY [1] 
筆    順
橫、撇折、豎、提、撇、橫折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404) [2] 
平水韻
上聲·四紙 [3] 
總筆畫
6(部首4,部首外2)
筆順編號
152135
統一碼
基本區 U+8F68 [1] 
結    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ㄍㄨㄟˇ [1] 
異體字
䡄、𧗢、𨑍 [1] 
四角碼
4451₇
造字法
形聲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軌”字在戰國金文中寫作圖1,由“車”和“九”組成。“”表示字的意思跟車有關,“九”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小篆(圖2)、隸書(圖3、4)、楷書都沿襲金文字形。漢字簡化時將“車”類推簡化為“車”。
“軌”最初是指“車兩輪之間的距離”。《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是對車兩輪之間的距離做出統一規定。車軌相同,車轍寬度就相等。“軌”進一步指“車輪碾過留下的痕跡”,跟“轍”意思相同。許慎《説文解字》釋“軌”為“車轍”,實際上説的是這個意思。《孟子·盡心下》:“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大意是説,城門中路面上的車轍溝是由於往來車輛較多慢慢壓出來的,而不是駕車的兩匹馬的力量導致的。
“車輪碾過留下的痕跡”這個意思進一步抽象化,“軌”又表示“事物運行的一定路線”。《淮南子·本經訓》:“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這裏的“五星”是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而“事物運行的一定路線”這個意思再進一步發展,就有了“有軌電車”“列車脱軌了”等説法中的“軌”,它表示“用條形鋼材鋪成的供火車、電車等行駛的道路”。同時,“軌”也可以指“鋪設火車道或電車道等用的長條鋼材”,也就是“路軌”,比如“鐵軌、鋼軌”等。
路軌總是嚴格按照車轍的寬度而鋪成的,在這個意思的基礎上,“軌”又發展出法則、法度、規範等詞義。符合法度、規範的是“正軌”“常軌”等等;相反,不符合法度、規範的,就是“不軌”“出軌”“越軌”等等。
軌跡、路線也好,法則、規範也好,都是需要依照或遵循的,於是,當表示行為動作時,“軌”就有了“依照、遵循”的意思。《漢書》等諸多史籍中都可見到“諸侯軌道”的説法,意思是諸侯遵循法度。
因為最初的意思跟車輪這個重要部件有關,所以,“軌”在古代也可以代指車子。左思《蜀都賦》:“外則軌躅八達,里閈對出。”“軌躅”是車跡的意思,“里閈”是里門。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高門擬於閶闔,方二軌而併入。”形容建於魯地的靈光殿,其高大的殿門好像天門一樣,可容兩車並行而入。 [13-14] 

詳細字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車子兩輪間的距離
《周禮·考工記·匠人》:“經塗九軌。” 鄭玄注:“軌謂轍廣,乘車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
《呂氏春秋·勿躬》:“平原廣城,車不結軌。”
車輪碾壓過的痕跡
track; rut
《孟子·盡心下》:“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朱熹集註:“軌,車轍跡也。”
《後漢書·黨錮傳·杜密》:“同郡劉勝,亦自蜀郡告歸鄉里,閉門埽軌,無所幹及。”
軌跡;軌轍
車軸端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軌道,用鋼條鋪設的供火車、電車等行駛的路線
track;rail
周立波《娘子關前》二:“正太路的路軌窄,敵人不能把平漢路的車頭移用到這裏。”
鋼軌;鋪軌;輕軌無軌電車
事物運行的一定路線
track;path
《淮南子·本經訓》:“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
唐·韓愈《賀冊尊號表》:“三光順軌,草木遂長,可謂經緯天地矣。”
道路
road;path
晉·陸機《五等諸侯論》:“有名無實,天下曠然,復襲亡秦之軌矣。”
南朝宋·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道子詩》:“兩闈阻通軌,對禁限清風。”
比喻法則、制度、秩序等
laws;
statutes
《管子·君臣上》:“是故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道德定而民有軌矣。”
《漢書·敍傳下》:“楚孝惡疾,東平失軌。”
南朝齊·王屮《頭陀寺碑文》:“纂修堂宇,未就而沒;高軌難追,藏舟易遠。”
軌度;常軌;越軌;正軌
古代户口的編制單位;五家為軌
《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
清·惲敬《三代因革論三》:“齊之內政,五家為軌,五軌為裏,四里為連,十連為鄉。”
動詞
遵循;依照
follow
《尹文子·大道下》:“心不畏時之禁,行不軌時之法,此大亂之道也。”
《明史·儒林傳一·黃淳耀》:“所作詩古文,悉軌先正,卓然名家。”
通“宄”。內亂
《左傳·成公十七年》:“臣聞亂在外為奸,在內為軌。” 陸德明釋文:“軌,本又作宄。”
晉·陸機《五等論》:“僅及數世,奸軌充斥。” 李善注:“軌與宄古字通。”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車部】居洧切(guǐ)
車徹也。從車九聲。 [7] 

説文解字注

“車徹也”注:攴部曰:“徹者,通也。”車徹者,謂輿之下兩輪之閒空中可通,故曰車徹,是謂之車軌。軌之名,謂輿之下隋方空處,《老子》所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高誘注《呂氏春秋》曰:兩輪之閒曰軌。毛公《匏有苦葉》傳曰:“由輈以下曰軌。”合此二語,知軌所在矣。上歫輿,下歫地,兩旁歫輪,此之謂軌。毛雲:“由輈以下”,則輿下之輈,軌也;輈下之軸,軌也;虛空之處未至於地,皆軌也。濡軌者,水濡輪閒空虛之處,而至於軸,而至於輈,則必入輿矣,故濟盈斷無有濟濡軌之水者。禮義之大防也,毛何以不言兩輪之閒,而言由輈以下乎?曰兩輪之閒,自廣陿言之,凡言度塗以軌者,必以之。由輈以下,自高庳言之,《詩》言“濡軌”,晏子言“其深滅軌”,以之。《中庸》“車同軌”,兼廣陿高庳言之。徹廣六尺,軹崇三尺三寸,天下同之,同於天子所制之度也。《穀梁傳》車軌塵,即《曲禮》之“驅塵不出軌”,謂其塵之高廣,一如軌之高廣而不過也。《車人》“徹廣六尺”,自其裏言之。《匠人》注“徹廣八尺”,自其表言之。曰“由輈以下曰軌”,曰“兩輪之閒曰軌”,自其裏言之。《少儀》“祭左右軌”,《史記》“車不得方軌”,自其表言之。自軌徹之説不明,訓之以地上之跡,跡非不名軌徹也,而跡豈軌徹也。《邶詩》不能通,乃以軓字易軌字,而毛傳“由輈以下”復改作“由輈以上”,郢書燕説,沈錮千年矣。許雲“車徹”,固已瞭然,如後人之憒憒,則許當雲“軌,車𨌰也”;“𨌰,車跡也”已矣。故大史公言“好學深思”,不若卜子言“近思”。
“從車,九聲”注:軌從九者,九之言鳩也,聚也,空中可容也。形聲中有會意。古意居酉反,在三部,今音居洧反。 [6] 

廣韻

居洧切,上旨見 ‖ 九聲幽2部
軌,法也。車跡也。《説文》曰:“車轍也。”居洧切。十二。 [8] 

康熙字典

【酉集下】【車部】 軌;部外筆畫:2
古文:𨑍、𧗝
《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鮪切,並音宄。《説文》:車轍也。《孟子》:城門之軌。註:車轍跡也。
又車軸也。《禮·少儀》:其在車,左執轡,右受爵,祭左右軌範乃飲。註:軌,謂轊頭也。
又《正韻》:法也,則也。《左傳·隱五年》: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前漢·賈山傳》:軌,事之大者也。註:軌謂法度,故凡不循法度者,謂之不軌。
又《正韻》:循也。《史記·天官書》:星辰軌道。註:謂循其常道也。《前漢·賈誼傳》:諸侯軌道。註:言循法度也。
又與宄通。《左傳·成十七年》:亂在外為姦,在內為軌。御姦以德,御軌以刑。註:軌本作宄。
又《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設黍稷六簋於俎西。註:簋,古文作軌。
又葉居有切,音九。《詩·邶風》: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又葉果許切,音舉。陸機《凌霄賦》:削陋跡於介丘兮,省仙遊而投軌。覬情累以遂濟兮,豈時俗之雲阻。○按《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塗九軌。註:軌,謂轍廣,非。軌即轍也。《韻會》:輪有高下廣狹,皆定於軌。輪中之軌既同,則轍跡亦同,因謂車轍亦曰軌。其實軌乃轊頭也。自《説文》以軌為車轍,後人沿之,遂專以車轍訓軌,失其字之本義矣。邢昺《孝經序》疏雲:兩轍之閒曰軌,車所轢曰轍。此為確詁雲。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F68;下:U+8ECC) 字形對比(上:U+8F68;下:U+8ECC) [1]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車”的第三筆橫改提,筆順改為先豎後提。
【寫法】“車”窄“九”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九”高。“車”,第二筆㇜(撇折)的豎段略左斜,橫段在橫中線下側。“九”,主體居右半格,首筆撇的撇尖伸向“車”下側,乙(橫折彎鈎)的橫段起筆于田字格中心左上側,豎段略向左下斜行,底部與撇尖持平。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五旨

合口呼
全清
居洧切
kjuĕi
集韻
上聲
五旨

合口呼
全清
矩鮪切
kiuɪ
禮部韻略

上聲





居洧切

增韻

上聲





居洧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ku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光委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七賄


全清
古委切
kuei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二威偉畏
(參考資料: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w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u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iw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w
jiəgwx
西漢



東漢




之/脂

jiəї/jiəi

之/脂

jiəї/j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i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iwe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w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jw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w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uĕ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ue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w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ue
(參考資料: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uei
214
上聲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kuei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uei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uei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uei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ue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uə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kuei
53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kue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kuᴇ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ɕy
45
陰上
未註明異讀原因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uei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ku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ku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ui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uɐi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uɐi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ui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ui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uei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y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6-07]
  • 3.    平水韻 四紙 軌  .搜韻[引用日期2023-06-07]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744-3745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90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403-2404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77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48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21
  • 10.    軌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6-07]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68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 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11:118
  • 13.    富麗. 説“軌”[J]. 月讀, 2022, (12):71-73.
  • 14.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393-39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