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邯鄲故城

鎖定
趙邯鄲故城,又稱趙邯鄲故城遺址,是戰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區及其西南郊。是已知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 [1]  趙邯鄲故城興起於春秋時期,趙敬侯遷都邯鄲後加以擴建,是趙都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戰國後期黃河以北人口眾多、商業繁榮的大都會之一。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趙國為秦所破,邯鄲作為趙國國都歷經八代王侯,延續時間長達158年。 [2] 
趙邯鄲故城遺址包括趙王城大北城遺址兩部分,總面積約1888萬平方米。兩地相距60餘米。 [2]  趙王城為趙都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內地面上有佈局嚴整的龍台、南北將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大北城為當時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並且出土發現了作坊、鍊鐵、陶窯遺址。 [3] 
1960年3月4日,趙邯鄲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2021年10月12日,趙邯鄲故城(含趙王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8] 
中文名
趙邯鄲故城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西南郊
所處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
佔地面積
18880000 m² [2]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1-0149-5-014

趙邯鄲故城歷史沿革

趙邯鄲故城趙王城遺址
趙邯鄲故城趙王城遺址(1張)
邯鄲之名初見於《春秋·穀梁傳》,衞獻公弟姬專逃到晉國,“織絢邯鄲,終身不言衞”。《左傳哀公四年傳》(前491年)載有“九月趙鞅圍邯鄲,冬十月邯鄲降”的記載。
邯鄲城初屬衞,後歸晉,最後歸趙。遺存的趙邯鄲故城,是趙敬侯平定公子朝作亂後,為趙國首都的。
趙王城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前後.據記載,趙敬侯元年(前386年)把國都從中牟遷到邯鄲,建王城於此,歷經八王,共158年,至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為秦國所佔。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秦將章邯攻趙王歇,下令“夷其城廓”,趙王城毀壞,以後逐漸變為廢墟。 [6]  [10] 
漢代,趙邯鄲故城為趙王劉如意的都城,漢以後逐步衰落。 [2]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日本人曾對趙王城進行局部調查挖掘。
1961年,邯鄲市建立趙王城文物保管所,負責趙邯鄲故城的保護工作。
1964~1965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和邯鄲市趙王城文物保管所對宮城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鑽探。
1970年,邯鄲市人防工程,首次發現地下戰、漢文化層,即後來的大北城。 [16] 
1970年以來,邯鄲市趙王城文物保管所對趙王城廓城進行調查鑽探,同時配合工農業建設工程進行了局部的清理發掘工作。 [3] 
2006年,邯鄲市以趙王城為依託,開始修建趙王城遺址公園,但是大北城遺址已經全部埋在市區地面下4到9米的深處,無法開發,而城郭遺存於地表的遺蹟,修建了趙苑公園 [4] 

趙邯鄲故城建築佈局

趙邯鄲故城綜述

趙邯鄲故城位於邯鄲市區及西南郊,西依太行,東臨華北大平原,新都在舊邑南部的丘陵地帶,環境險要,物產豐富。遷都前的邯鄲,已是人口聚集,手工業和商業發達,能容納和吸引各方賓客的城邑了。新都改在丘陵地帶,目的是免遭水患。 [5] 
趙邯鄲故城遺址包括趙王城大北城遺址兩部分,總面積約1888萬平方米,周長約25千米。兩地相距60餘米。 [2]  趙王城為趙都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內地面上有佈局嚴整的龍台、南北將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大北城為當時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並且出土發現了作坊、鍊鐵、陶窯遺址。 [3] 

趙邯鄲故城趙王城

趙王城是戰國趙王的宮城所在地,位於邯鄲市區西南郊,總面積達512萬平方米, [11]  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 [10] 
趙王城城址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近方形,邊長1420米,四面城牆保存完整,殘高3~8米,內有5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龍台,是趙王城的重要建築,台基東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它與以北的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中軸線兩側保存有面積寬大的多處夯土建築基址。東城面積小於西城,南北最長處1442米,東西最寬處926米,四面城牆大部分完整,內有三座夯土台,以南北兩個將台為大,傳為趙王閲兵點將之處,其它也是高大建築基址。北城面積大於東城,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最長處1520米,為不規整方形,地面只保存了部分夯土牆址,地下牆壁址完整。遺址西部的夯土台,面積僅次於龍台。它與西牆外側的夯土台東西相對,也是一組高大的建築羣基址。 [10] 
趙王城城牆內側呈階梯狀收縮上升,頂部鋪設板瓦,每隔一定距離鋪設陶製排水槽,其獨特的城牆防排水體系為全國同類夯土城址中所僅見。大北城即郭城,是居民棲居並從事手工業、商業活動的城邑,位於王城東北,大部湮埋在今邯鄲市中心地下,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1179萬平方米。 [11] 

趙邯鄲故城大北城

趙王城之東北,有大北城,為當時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城址已湮沒,尚有插箭嶺遺址、照眉池、梳妝樓、鑄箭爐等遺蹟。 [6]  [10] 

趙邯鄲故城建築特點

趙邯鄲故城趙王城

趙王城是宮城,呈品字形,由東城、西城和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位於今邯鄲市西南4千米處,城內面積約505萬平方米。
  • 西城
西城的平面呈方形,周長5680米,四面城牆殘高3至8米,牆基寬度不一,大多寬約30米,個別地段達40米,有的僅寬15~21米。
西城平面近方形,每邊長1390米。四周城牆均存,寬20~30米,最寬處達52米,殘高3~8米,每面各有兩門。城內地面保存夯土台5座,其中以中部偏南的“龍台”最大,台基邊長264~296米,殘高16米。龍台及以北的2號、3號夯土台,構成南北中軸線,兩側地下殘存夯築基址多處。
龍台是趙王城的主體建築基址,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夯土台基,當年它是一組迴廊環繞、重檐迭嶂、高聳入雲的高大建築。中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描繪了趙王城的盛況:“爾乃都城萬雉,百里週迴,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天造,朱欞赫以舒光。盤虯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樑。結雲閣於南宇,立叢台於少陽。”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 [6] 
趙王城龍台遺址 趙王城龍台遺址
  • 東城
東城的平面不如西城規整,北牆與西城的北牆銜接,方向一致;西牆即是西城的東牆;南牆比西城的南牆南移50多米;東牆有拐折,平面略呈缺角長方形,周長約4736米,東西最寬處約926米,南北最長處約1442米。
東城略小,與西城僅隔一牆,平面近長方形。四面城垣寬20~40米,殘高2.8~6米,現存南1門,北2門。城內偏西現存夯土台3座,以“南將台”“北將台”規模較大,附近尚有地下夯築基址多處,組成東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羣。
  • 北城
北城的南牆由東城的北牆及西城的北牆的東段部分組成。西牆較直,北牆和東牆拐折較多,因此北城的平面呈不規則狀,周長約5800米,東西最寬處約1326米,南北最長處約1557米。
北城位於北側,平面不太規整,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長1520米。地上城牆僅存西牆南段,城牆寬30米左右,殘高2~7米,現存南面3門,城內和城西各存夯土台1個。

趙邯鄲故城大北城

郭城即大北城,位於宮城的東北,面積比趙王城大,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寬約3200米,南北長約4800米,周長15400餘米。大北城與宮城不相連,是一座獨立的郭城。從城內已發現的生活用具、燒陶、冶鐵、鑄銅、制骨及制石器的手工業作坊遺蹟來看,大北城是當時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區的中心,也是當時的居民區。宮城與郭城截然隔開,是出於王宮安全的考慮。
廓城位於宮城東北,平面為不規整長方形,東西最寬處3240米,南北長4880米。除西垣的“鑄箭爐”“梳妝樓”“插箭嶺”“王郎城”等處有地面上斷續的夯土牆以外,其餘大部分都在地表以下0.2~8米的深處。城牆寬20~30米,殘存高度0.3~10米。夯層明顯勻稱,厚7~10釐米。廓城西北有一小城,平面略呈梯形,上寬290米,下寬400米,南北長約700米。北面和西面有高大的夯土台。台的周圍發現有大型礎石和瓦片,互相連接為一組高大的建築羣。在今地面下4~9米深處,戰國文化層和漢代文化層遍及全城。在部分戰國文化層下,發現有春秋時期的遺物。中部偏東處戰國文化層發現有鍊鐵、鑄銅、燒陶、制骨和制石等作坊遺址和陶井遺蹟。漢代文化層出土遺物也很豐富,並發現有鑄錢、古井遺蹟。
邯鄲舊城沒有發現防禦設施,而佈局本身就有防範的考慮。地下建築基址也可能是為加強城門的防禦而設置的。

趙邯鄲故城城牆構築

城牆構築是先在原生土以上墊土夯實後,再築牆。夯窩密集,直徑約4~6釐米。夯層厚6~8釐米。牆外側下部壁面,收分約為11度,內側為台階式,每高2米左右內收1米,形成一層台階,上鋪筒、板瓦,現僅存下半部兩層。牆上內側每隔20米左右用陶製的排水槽構築成斜坡式排水道。
城內夯土台基底部多為方形,四面呈台階狀,有的台階上保存有建築基址,如“龍台”近頂部的一層,寬15~30米,枱面較平整。2號台的中腰東西兩側各發現兩列南北向的柱礎石。在將台等處也發現面平而不規整的柱礎石及瓦片等。

趙邯鄲故城城垣建築結構

趙王城的城垣均系夯土築成。夯土牆體一般可分為3部分:基座、主體牆、內側台階面等,西城東南角一帶的牆體內側還另建有附加牆。基座建於基槽之內,或者直接建於開挖平整水平的紅色土面上。基座的斷面大致呈倒梯形,底寬16.9、頂寬17.3、高0.7米。主體牆建於基座之上,存高5~7米,底寬15.1米,即主體牆較基座枱面要窄,向內收縮約2米。牆體夯層整齊,厚度均勻,一般在8~9釐米,局部厚10釐米。夯窩大小不太均勻,直徑4.5~5.5釐米,深0.5~0.7釐米。夯層內包含有很少量的陶器殘片,個體碎小,可辨器形有繩紋灰陶筒瓦、板瓦、素面豆等。 [7] 
附加牆直接附帖在主體牆內側,基底部分將主體牆的基座包裹在內,夯築質量不如主體牆。附加牆的功能可能主要有二:一是加固、拱衞城垣交角地帶的主體牆;二是頂面鋪設瓦頂,與主體牆內側的瓦頂連為一體,擴大流瀉雨水的面積,以增加排水量和提高排水的速度。可能是考慮到軍事防禦功能的需要,城垣交角處的城垣均建築體積較一般地段的要大,尤其西南角最寬。故頂部的面積亦即受雨面積也大,需要及時迅速排水才能保護城牆不受損失。 [7] 
趙王城城垣牆體內側的形制結構非常特殊,呈多級台階狀內收至頂。自基座台往上2米處向內收縮0.95米,形成第一層階面;又向上2米,再次向內收縮0.8米,形成第二層階面。再向上即為現存夯土牆頂部,有無第三層階面不詳,以牆體應有的高度推測應該有第三層。根據現有的發現及城垣高度的推測,其內側的台階級數應該在3~4級,並且最有可能是3級。 [7] 

趙邯鄲故城防雨排水設施

趙王城城垣內側普遍建設有防雨排水設施,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其一是城垣內側台階面上鋪設的板瓦與筒瓦覆蓋面,簡稱“鋪瓦”;其二是用陶製排水槽修建的坡道狀水槽道,簡稱“排水槽道”,應該是相隔一段距離鋪設一條,西城南垣2、3號兩條排水槽之間的相隔間距為27米。現已發現的城垣內側均為兩級台階式,因此已發現的鋪瓦也均為兩級台階式。兩層階面均用板瓦、筒瓦相配鋪設成斜坡狀瓦面頂,類似鋪瓦房頂,將夯土牆遮蓋,成為城垣的防雨設施。單體的排水槽形似簸箕狀,橫斷面凹形,平面近似正梯形,頂窄底寬,箕面近底沿處(6~7釐米)左右裝設2個凸起的頂扣,以便排水槽兩兩銜接時防止滑落。排水槽的安裝方式是:在城垣內側自牆體頂部向下開設斜坡狀溝槽坑,然後放置排水槽並一一銜接鋪設好,最後形成坡狀排水槽道。鋪瓦與排水槽道相結合,共同構成城垣內側完整的防雨排水建築設施。 [7] 

趙邯鄲故城城壕系統

趙王城建有完整的壕溝防禦系統,包括城垣外側的護城壕和南垣以南1000米處的外圍壕溝兩大部分。長期以來由於考古發現的侷限,對於趙王城的城壕情況不太明瞭。 [7] 
2005年,通過在西城南垣外側的解剖發掘,終於明確證實了城壕的存在。西城南垣外側的城壕,北距城垣基約17~19米左右。斷面大致呈倒梯形,口部寬10、底寬2.4、深3.8米。 [7] 
在趙王城南垣以南約1000米處,發現有人工開挖的東西走向的外圍壕溝系統,與趙王城南垣基本平行,依形制結構可分為東西兩部分:西段為三條平行壕溝,東段為一條壕溝。西段部分在鄭家崗村西,發現3條平行壕溝,間距10米,鑽探探明的長度約1100餘米。三條壕溝的形制結構基本相同,開掘在生土層中,被戰國晚期文化層所疊壓。斷面呈倒梯形,北側壕溝(1號)口部寬4.2~4.6、底部寬0.45~0.6米、深2.3~2.6米;中間壕溝(2號)口部寬4.3~4.9米、底部寬0.5~0.6米、深2.3~2.6米;南側壕溝(3號)口部寬3~3.8米、底部寬0.6~0.7米、深2.2~2.6米。溝內填土分多層,多呈垂弧狀堆積。包含遺物有戰國時期的灰陶罐、盆、豆及板瓦、筒瓦殘片等。根據地層及出土遺物分析,壕溝的年代在戰國晚期到末期,其中北面1、2號兩條溝的年代相近,最南面的3號溝年代略晚。另外,1號溝北側發現一排長方形柱坑,3號溝南側發現有環形附屬壕溝以及車轍溝,它們與三條壕溝共同構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防禦系統。東段壕溝位於鄭家崗村東,經過詳細鑽探,僅發現一條東西向壕溝,已經探明長度有1200餘米,口部寬10米左右,深3米左右。 [7] 
根據考古勘察資料判斷,趙王城南郊的這條外圍壕溝,向西連接渚河,向東的情況尚不明朗,推測應與東面不遠處的滏陽河相連。如此,人工開挖的壕溝與天然河道有機聯繫起來,構成了趙王城南面、及東、西兩面近郊的壕溝防禦體系,並且它們與城垣外側附近的城壕一起,共同構成了趙王城規模宏大而完整的壕溝防禦系統。 [7] 
趙王城在東周列國都城遺址中的保存情況最好,是研究東周城市考古的重要實例標本。趙王城城垣及防禦壕溝等幾項田野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考古資料,為研究趙邯鄲故城以及東周城市考古提供了最新的實證依據。 [7] 

趙邯鄲故城文物遺存

陶器多系泥質灰陶,火候高,質地硬,紋飾有繩紋、弦紋、雲雷紋、米格紋,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記。常見的有陶筒瓦、板瓦、瓦當、空心磚、排水槽、水管、豆、盆、罐和鐵錛、貨幣、銅鏃、石夯錘等。貨幣上銘文有“甘丹”“明”“白人”“安陽”。 [15] 

趙邯鄲故城歷史文化

趙邯鄲故城藝文

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寫道,趙王城,"百里週迴,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虯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樑。”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 [10] 

趙邯鄲故城邯鄲文化

保護碑刻 保護碑刻
在曾經的歲月裏,趙王城扮演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鄲崛起成為秦漢時期中國五大都市的物質基礎。趙王城裏曾經上演過眾多流傳千古的故事: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大刀闊斧地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文臣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武將廉頗攻城野戰,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薦、聯楚抗秦、圍魏救趙邯鄲學步將相和等歷史典故也都發生在該地。 [6]  [10] 

趙邯鄲故城文物價值

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是趙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11]  趙王城的建築佈局,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建築講究對稱的基本格局,對後世都城建築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6]  趙邯鄲故城遺址,經歷了兩千多年,仍雄偉壯觀,它對於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佈局和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趙邯鄲故城文物保護

1960年3月4日,趙邯鄲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2002年11月21日,邯鄲市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河北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邯鄲市文物保護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實際需要,制定《趙王城遺址保護管理規定》。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是遺址保護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趙王城文物管理機構負責遺址的具體保護管理工作。遺址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各有關職能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助文物部門做好遺址保護管理工作。 [12] 
2005年,趙邯鄲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100個大遺址保護名錄。 [4] 
2013年6月19日,《河北省邯鄲市趙邯鄲故城保護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並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該《規劃》明確了趙邯鄲故城的規劃期限、規劃面積及規劃目標等,為真實、全面保護趙邯鄲故城的歷史遺存提供了依據。趙邯鄲故城保護區劃面積達3547.94公頃。其中重點保護區6片,主要包括王城區和郭城區共計830.26公頃,一般保護區在王城,為西城保護範圍外西側片區,南至城市南環路接西環路一線,北至西城西街,總面積139.29公頃。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約2578.39公頃,包括王城區和郭城區,東至郭城地下東城牆遺址以東300米,南至南環路以南600米,西至保護範圍西邊界以西600米,北至郭城地下北城牆遺址以北300米。 [14] 
2021年10月12日,趙邯鄲故城(含趙王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8] 

趙邯鄲故城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趙邯鄲故城入選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9] 

趙邯鄲故城旅遊信息

  • 地址
趙邯鄲故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郊,趙王城遺址和大北城遺址兩地相距60餘米。
  • 交通
乘坐邯鄲市公交 604路/遊5路可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