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毅衡

鎖定
趙毅衡,男,1945年5月生,廣西桂林人。四川大學符號學-敍述學教授,主攻形式論,意義理論。 [5]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符號學與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符號學協會首屆學術委員會(IASS-AIS Collegium)委員, [6]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助理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 [1] 
中文名
趙毅衡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45年5月
畢業院校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形式論,符號學,敍述學
職    務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符號學與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
籍    貫
廣西桂林

趙毅衡人物經歷

196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語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卞之琳先生,是莎學專家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獲文學理論碩士學位(1981)。80年代中期,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開始,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 [2] 

趙毅衡個人生活

1991與虹影結婚,2003年離婚 [3]  ,2007年與西南大學教授陸正蘭博士結為伉儷,定居成都。 [2] 

趙毅衡學術成果

已出版中文著述10種:《遠遊的詩神》、《新批評》、《符號學導論》、《苦惱的敍述者》、《當説者被説的時候:比較敍述學導論》、《必要的孤獨:形式文化學論集》、《窺者之辯》、《建立一種現代禪劇: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舞到對岸: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文學創作5部:中篇《居士林的阿遼沙》、長篇《沙漠與沙》、散文集《西出陽關》和《豌豆三笑》、短篇小説集《妓與俠》。發表的中文論文30餘篇,其中不少為國外雜誌所轉載。
主要英文著作與論文有:Chinese American Poetry, in collaboration with Lin-chi Wang, Asian Voice Press, 1993; “The Triumph of Re-Semantization: On Yu Hua”, World Literature Today, Summer 1994; “Ma Yuan: The Chinese Fabricator”, World Literature Today, Winter 1995; The Uneasy Narrator: 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ost-Isms and Chinese New Conservatism”, New Literature History, Summer 1997; The Lost Boat, Avant-Garde Fiction from China, The Wellsweep Press, 1995; “The end of History in China”, In Memoriam for Hulmut Martin, University of Bochum Press, 2001; 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 SOAS Publications, 2001等共10種。 [4] 
主要中文著作
趙毅衡 趙毅衡
《新批評》(1984),《符號學導論》(1990),《苦惱的敍述者》(1991),《當説者被説的時候:比較敍述學導論》(1997),《必要的孤獨——形式文化學論集》(1998),《建立一種現代禪劇: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1998),《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2001),《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2002);《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2003)《遠遊的詩神》、《窺者之辯》、《舞到對岸: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對岸的誘惑(增訂版)》(2007)、《有個半島叫歐洲》(2007)、《重訪新批評》(2009)、《意不盡言》(2009)、《符號學原理與推演》(2011)。
主要英文著作與論文
Chinese American Poetry, in collaboration with Lin-chi Wang, Asian Voice Press, 1993; “The Triumph of Re-Semantization: On Yu Hua”, World Literature Today, Summer 1994; “Ma Yuan: The Chinese Fabricator”, World Literature Today, Winter 1995; The Uneasy Narrator: 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ost-Isms and Chinese New Conservatism”, New Literature History, Summer 1997; The Lost Boat, Avant-Garde Fiction from China, The Wellsweep Press, 1995; “The end of History in China”, In Memoriam for Hulmut Martin, University of Bochum Press, 2001; 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 SOAS Publications, 2001等共10種。
主要文學創作
《居士林的阿遼沙》(中篇,1994),《沙漠與沙》(長篇,1995);散文集有《豌豆三笑》,《西出洋關》,《倫敦浪了起來》,《握過元首的手的手的手》,短篇小説集《妓與俠》。
主要譯作:《美國現代詩選》、《化身博士》。 [2] 

趙毅衡獲獎情況

1981-83:美國富布賴特研究獎金Fulbright Grant for Research in USA
1983:《新批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優秀成果獎
1984:《遠遊的詩神》,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優秀研究獎
1984: Berkeley Alumni Comparative Literature Grant
198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gents Fellowship
1990, 1993, 1997, 2000: British Academy Research Grant
1992, 1994,1999,2003,2005: University of London Research Grant
1994:《中央日報》微型小説
1994:《創世記》創刊四十年詩歌獎
1998,2001,2004: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Grant
2008-2010,國家社科項目《符號學理論進展》優秀結項
2012年10月,《符號學原理與推演》獲四川省社科優秀成就獎二等獎。
2012年10月,四川大學教學成果獎(“中文原典與英文原典結合”)一等獎。
2012年,四川大學人文社科重要成果獎
2013年,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14年5月頒發)
2013年,《符號學:原理與推演》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
2014年,《廣義敍述學》獲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
2015年1月,國務院 社會科學教學貢獻政府特殊津貼
2015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2015年9月,《廣義敍述學》(四川大學出版社)獲得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5年12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情況通報》第3期,2011-2013重大項目檢查情況報告。“國家社科基金基礎類重大項目陸續推出一批代表性成果”。趙毅衡等著“意義對象的“非勻質性”(刊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年1期),列為“代表性成果”第88項。
2016年:四川大學120週年校慶宣傳語徵集評選一等獎。
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中心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作者(2016版)”
2017年:四川大學“十佳教師傳幫帶獎”
2017年:全國最有影響力學者榜。長安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研究報告:基於中文論文的研究》
2017年12月:第三屆“德渥羣芳”先進科研團隊評選,獲得“育人文化建設標兵團隊”榮譽稱號團隊領軍人。
2017年12月:論文“藝術與遊戲在意義世界中的地位”獲首屆《中國比較文學》雜誌學術論文雙年獎第一名。
2017年12月:南京大學社科評價中心《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來源圖書目錄,列出1992年以來引用最多書籍(C書)《苦惱的敍述者》與《當説者被説的時候》名列其上。
2018年2月26日:論文“形式直觀:符號現象學的出發點”,(原刊於《文藝研究》,2015年1期)被《社科學術圈》公眾號列於“近五年社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270篇學術論文”中“藝術類”。
2018年4月:四川省第八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比較文學團隊五人之一
2018年9月:《哲學符號學:意義世界的形成》法文出版入選國家出版總局“經典國際出版工程資助”。 [2] 

趙毅衡相關作品

趙毅衡 趙毅衡
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這是一部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現當代詩歌產生影響的著作。 1981年作者去美國研究,潛心翻讀圖書館檔案,尋找“第一手”材料。1983年寫出《遠遊的詩神》一書,為中國新時代比較文學研究中第一本具有紮實影響的著作,得到中國比較文學協會頒發的比較文學研究一等獎。但原書印數極少,已成學界罕見珍藏。作者在二十年來的教學研究中,不斷收集材料,全力重寫,把考察時段上溯十九世紀,下及當代,細繪出“未來-變化-變後之變”三階段大場面,並且以這個大規模考察作背景,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中國的詩學,哲學,宗教,是美國詩現代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影響。這本《詩神遠遊》,遠非二十年前舊作的擴編改寫。作者盡畢生心血,在中國詩學和美學傳統中尋找現代性因素。本書大膽命題,小心求證,是作者研究風格的一個範例。 [2] 

趙毅衡科研項目

2008-2010,國家社科項目《符號學理論進展》10萬
2011-2014,國家社科項目《一般敍述的符號研究》12萬
2011-2012,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當代文化發展的符號學研究》,12萬
2013-2014,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廣義敍述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各種媒介中的應用》,12萬
2013-2018,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今中國文化現狀與發展的符號學研究》(13&ZD123)首席專家,80萬
2013- ,國家出版項目“中國出版基金”《中國符號學叢書》主編,35萬
2014- ,四川省政府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產業符號學創新人才培養”,5萬
2015- ,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文化符號學理論與當今中國文化研究》(skqy201501),12萬
2015- ,四川大學教材資助,2萬 [2] 

趙毅衡教授課程

符號學,博士課程,2006年-
敍述學,碩士課程,2006年-
比較文學團隊課程,本科,2007年- [2] 

趙毅衡其他介紹

中華英才》贊其為“忘記年齡的智者”
在社科院裏“鳳凰涅槃”
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全國開始恢復碩士研究生招生,這一年全國共有名額10708人。這一年,對於他來説,似乎來得太晚些,就像久旱的禾苗遇到姍姍來遲的甘霖一般。 趙毅衡聽到消息後,不顧一切地從礦區掙脱出來,下決心要為自己的理想與前途做一次久違的努力。拿慣了鐵鍬的手重新拿起筆,走進考場,此味實在難嚼。 他選報的招生院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導師是著名詩人、翻譯家卞之琳先生。 這對於蟄居多年的趙毅衡來説是一次極大的挑戰。社科院作為中國最具權威性的人文社科科研機構,其難度可想而知,而且卞之琳先生又是現代詩歌大師,對於這位名揚四海的文學前輩,趙毅衡可謂是久仰大名。 經過一番苦讀,趙毅衡終於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幾年裏,趙毅衡如同鳳凰涅,將自己錘鍊成了一名成熟的青年學者。 很快,他在社科院這個人才濟濟的地方嶄露頭角。由於趙毅衡的勤奮,1981年剛一畢業的他,就受邀出訪美國。根據相關資料記載,趙毅衡是中國首批“富布賴特學者”。所謂“富布賴特學者”,是指從1946年開始的,由美國政府主導的全球範圍內大規模的國際合作交流項目,旨在通過教育和文化交流促進國家間的相互瞭解。在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後,趙毅衡作為中國青年學者的代表,踏上了美國的土地。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國。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與富布賴特學者的雙重身份,趙毅衡在美遊學3年,不但獲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優秀成果獎,還考取了美國名校——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比較文學博士,師從於著名漢學家西利爾·白之教授。這位白之教授因參與撰寫《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與英譯《牡丹亭》而蜚聲國際學界。 在伯克萊學習的5年,趙毅衡終於歷練成一位有着卓異眼光的文學批評家,其作品不但在國內的《上海文學》、《讀書》、《中國比較文學》等知名刊物上發表,還出版了《遠遊的詩神》與《新批評》這兩部著作。更重要的是,在做富布賴特學者期間,他還接觸了當時美國的“新批評”理論,敏鋭地發覺了這一文學理論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從此,他成為了介紹“新批評”進入國內學界的“第一人”。 所謂“新批評”,是指20世紀中葉崛起於美國、波及世界的文學批評理論,新批評與之前的批評理論不同,它將批評重點放到了文本上。立足於文本的語義分析是新批評理論的核心,它是一種地道的文本本體論。在各種西方思潮流派在中國大陸風起雲湧的上世紀80年代,趙毅衡將新批評的引入,對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的建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對我,對每個文學學生,研究新批評是一個必要的階段性工作。我們面對的知識集合,就是歷史投射在今日的影子,我們無法跳過歷史的演變而直接掌握今日。”25年後,趙毅衡又出版了一部《重讀新批評》的論著,在序言中他這樣評價新批評的價值。這位客居海外近20年的中國知識分子一語道破了自己當初選擇新批評的淵源所在。他説:“當年我選中新批評作為研究課題,是由於新批評與中國現代文論史有着諸多的關聯。”
華裔頂級學者落户“川大”
2010年7月,趙毅衡放棄了自己16年的英國國籍,重新獲得中國國籍。他選擇落户四川大學。這一舉動對於諸多“精英移民族”來説可是一個極大的反諷,對於學術界來説也是一次不小的“地震”。一時間,全國各大報刊都刊發了“華裔頂級學者趙毅衡落户川大”的消息。趙毅衡此舉無疑很容易讓人想到當年錢學森、鄧稼先等學者的毅然回國——贊者有之,疑者也有之。 67歲是個可被稱作為“晚年”的年紀,但他卻相信做學問不但可以讓人智慧,並且可以變得年輕起來。確實,智者必定是忘記年齡的。趙毅衡還在堅持招收四個方向的博士生,並且在國內很多報紙雜誌上時常都能讀到他那帶有英國隨筆風格的文章。“除了寫作之外,我現在還在做符號學的研究。”趙毅衡對自己仍充滿着自信。他説:“符號學是文科裏的數學,做的人少,但是我還是想盡我的努力,完成一點我應該做的工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