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時春

鎖定
趙時春(1509年3月18日—1568年1月25日),字景仁,號浚谷,陝西平涼府平涼縣(今甘肅省平涼市)人,祖籍浙江杭州府臨安縣(今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 [45]  ,明朝中期文學家、軍事家。 [2] 
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選庶吉士,後調任兵部武庫司主事,嘉靖九年(1530年)被黜為民。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起任為翰林院編修兼司經局校書,不久再次被黜為民。嘉靖二十九年(1548年)被起用為兵部職方主事,歷任山東按察兵備僉事、山東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同年十二月,受彈劾,免職歸鄉。 [2] 
隆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68年1月25日),趙時春去世於華亭縣硯峽(今甘肅華亭),享年五十九歲。 [2] 
概述圖來源: [51] 
本    名
趙時春
別    名
趙浚谷
景仁
浚谷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陝西平涼府平涼縣(今甘肅省平涼市)
出生日期
1509年3月18日(正德四年二月二十八日)
逝世日期
1568年1月25日(隆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主要作品
《趙浚谷集》十六卷、《洗心亭詩餘》一卷、《稽古緒論》上下卷、《平涼府志》十三卷
主要成就
上陳抵禦蒙古方略,抵禦山西敵寇
祖    籍
浙江杭州府臨安縣(今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
官    職
右僉都御史

趙時春人物生平

趙時春少年天才

正德四年二月二十八日(1509年3月18日),趙時春出生於陝西平涼府平涼縣(今甘肅省平涼市)。 [2-3] 
趙時春七歲時讀書善記,並有軍事稟賦。當時趙時春同一羣小孩玩耍,他就張列旗幟,有如兵法一般部署指揮。 [2]  [14]  等到十歲,趙時春已顯現出文學才華。 [2]  [5] 
嘉靖元年(1522年)秋,趙時春中舉人,得詩魁,考中陝西鄉試第三名。 [2]  [6-8]  [15] 
嘉靖三年(1524年)冬,趙時春和劉金台結婚。 [2]  [9] 

趙時春步入仕途

嘉靖五年二月二十九日(1526年4月10日),趙時春參加會試,獲得第一名。 [10]  三月十五日(4月26日),明世宗在奉天殿對趙時春等人進行殿試, [11]  考中進士,被為選庶吉士。 [2]  [16] 
嘉靖六年十一月三日(1527年11月26日),張璁建議對庶吉士進行調整,趙時春出任刑部河南司主事(《明史》作“户部主事”)。 [12-13]  [18] 
嘉靖七年(1528年)九月,趙時春到山東君化縣接父親趙玉回平涼老家,十一月抵家。 [2] 
嘉靖八年(1529年)十二月,趙時春調任兵部武庫司主事。 [2]  [17]  [19]  在任期間,趙時春每日讀書賦詩,常與四海之內有學之士講論經濟實學,遇事秉公執法,不畏強暴,不徇私情,持己嚴正。 [45] 
嘉靖九年七月一日(1530年7月24日),趙時春上疏説:“陛下因為災難向我們徵詢意見已經有很長時間了。臣子們都説空話欺騙您。自從靈寶知縣説黃河變清而受到賞賜,都御史汪鉉繼而進獻甘露,現在副都御史徐贊、訓導範仲斌進獻祥瑞的麥子,指揮張楫進獻吉祥的稻子,汪鉉和御史楊東又進獻鹽花,禮部尚書李時上書兩次表示祝賀。範仲斌等人沒什麼好説的,汪鉉、徐贊掌管着風教綱紀,時常主管三禮,這真是欺君犯上,敗壞風氣,有傷國政。”明世宗責備他亂説話,還下令讓他進獻正直的言論和正確的策略。趙時春感到害怕,歸罪於己,沒有回答明世宗。明世宗催促趙時春,因此趙時春對明世宗提出建議。明世宗閲覽奏章,更加憤怒,將其關押到監獄拷打訊問,罷免趙時春為平民。 [20-21] 

趙時春閒居生活

嘉靖十年(1531年),趙時春受到許進之子許贊舉薦。 [2]  [22] 
嘉靖十一年(1532年),趙時春為《唐龍文集》作序。 [2] 
嘉靖十三年(1534年),韓昭王去世,趙時春作《挽韓昭王》。 [2] 
嘉靖十五年(1536年),趙時春到褒城郡王府赴宴,作有《褒城郡王西郊池館會讌》。 [2]  五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巡按陝西御史周鈇推薦趙時春。 [23] 

趙時春再次起任

嘉靖十八年五月一日(1539年5月18日),趙時春被選任為太子屬吏,起任翰林編修兼司經局校書 [2]  [24]  [25]  十月一日(11月11日),趙時春赴任。 [2] 
嘉靖十九年三月八日(1540年4月14日),御史楊瞻、樊得上疏請求讓薛瑄從祀文廟,趙時春認為應該這樣做。 [26]  四月,趙時春的父親趙玉被追贈為翰林院編修兼司經局校書。十二月二十五日(1541年1月21日),明世宗生病,此時趙時春與羅洪先、唐順之上書請太子御朝,接受百官正旦的朝賀。明世宗大為憤怒,又一次罷免他為平民 [2]  [27-28] 

趙時春悲喜交加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趙時春外祖母去世,趙時春作《哭外祖母·享年九十一歲》。不久,趙時春的之子趙守約生子,趙時春作《喜姬守約生子》。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八月,妻劉金台患病咳血不止,長女趙昭德憂鬱去世,趙時春作《哭中殤長女次李丈韻二首》。冬,次子趙守愚去世,趙時春作《端溪以詩慰次子之哀次韻奉答二首》。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一月,趙時春側室張氏生下小女兒。嘉靖二十六年三月一日(1547年3月21日),趙時春原配劉金台去世,趙時春親自撰寫墓誌銘。 [2]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翁萬達向朝廷推薦趙時春。 [2] 

趙時春御邊重臣

嘉靖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1548年10月25日),因京師遭受侵犯,又因為趙時春熟知兵法,明世宗聽從王邦瑞的建議,起任趙時春為兵部主事,代理京營事務,統籌民兵訓練。當時大將軍仇鸞提倡馬市,趙時春憤怒地説:“這樣做就是在重蹈秦檜的覆轍。作為軍中大將,卻效法市儈,可以嗎?”趙時春觸犯了仇鸞,因此被仇鸞陷害,獲得了多項罪名。 [30-31] 
嘉靖三十年正月十二日(1551年2月16日),趙時春擔任山東按察司兵備僉事,統練山東民兵。 [32]  二月十日(3月16日),趙時春辭京赴任。四月,趙時春帶兵北上薊門、通州一帶。五月,班師赴京。 [2]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夏,趙時春帶兵北上通州、密雲一帶,仇鸞唆使部屬縱火於趙時春兵營。 [33]  九月十四日(1552年10月1日),趙時春升任山東按察司副使。 [2]  [36] 
嘉靖三十二年二月十一日(1553年2月23日),趙時春擔任右僉都御史,提督雁門諸關,巡撫山西,有清廉之名。 [34-35]  [37]  九月,敵寇入侵神池、利民諸堡,趙時春率領騎兵、步兵前往抵禦敵寇。到了廣武,諸位將領都會集了。偵察兵彙報敵寇兩千多騎兵,在距離六十里的地方。趙時春穿上盔甲想要騎馬飛奔過去,大將李淶堅決制止他。趙時春説大話:“賊人知道我來了,必定會逃,追慢了就追不上了。”於是驅馬前行。在大蟲嶺追上敵寇,埋伏的敵軍四面湧來,趙時春失敗了。趙時春急忙靠近一個堡壘,守衞士卒用繩子把他吊上來,他才能夠脱身倖免於難,李淶的軍隊最終全軍覆沒。趙時春被判有罪,解除宮職,聽候調遣。 [38] 

趙時春晚年生涯

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十日(1554年2月11日),趙時春從山西太原回到平涼。 [2]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平涼發生地震,趙時春出粟數千以賑災。 [2]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趙時春和胡松遊吳山、六盤山、華亭。 [2]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唐順之去世,趙時春作文哀悼。 [2]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趙時春的母親許氏去世,趙時春病重。 [2]  [40] 
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563年12月7日),趙時春被嚴訥推薦為兵部右侍郎,未起用。 [55] 
隆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68年1月25日),朝廷想要起用趙時春,還未任命, [56]  就去世於華亭縣硯峽(今甘肅華亭),享年五十九歲。 [2]  [41] 
隆慶二年五月二十日(1568年6月15日),都御史王崇古請求按照體例對趙時春賜予葬禮,明穆宗同意。 [42] 

趙時春主要影響

趙時春文學

  • 主張
趙時春在文學主張上反對前七子派的模擬之風,主張要自然地抒發真實情感。他的文學理論以第二次貶官為分水嶺呈現不同的特點。前期與“嘉靖八才子”相互切磋文藝,主張“求真求善,情由心聲”及“以文鳴道,藴藉典雅”的文學觀念。後期謫居平涼,對嘉靖朝的形勢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形成了“道重於文,以道為文”及“去文飾,倡返璞歸真”的文學主張。 [47] 
  • 詩歌
趙時春在詩歌創作上才情奔放,慷慨豪邁,飽含真情實感,不飾雕琢,所描繪的也多是身邊最平凡普通的事物和自己平靜的生活,卻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感。現實主義貫穿了趙時春一生的創作生涯。同時,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對於昇華趙時春的整體創作藝術,使他的整體藝術風格更為圓滿、更加多元化有着重要意義。 [45] 
趙時春的詩歌思想內藴豐富,廣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嘉靖朝多年的政治弊病及社會黑暗,反映了百姓的生活疾苦,嚴厲地譴責了貪官污吏,表現了他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和憂慮。他的抒懷詩也具有較豐富的內容,大多抒發了其遭受打擊的憤懣之情及故作曠達的心境。他的寫景詠物詩,除了歌頌家鄉的壯麗山河之外,更多的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抒發個人的種種情感,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等的思考。趙時春詩歌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詩歌情感充沛,歸於抒情,趙時春有意糾正前七子形成的擬古復古詩風,倡導詩歌要抒發真情,在創作中將個人情感傾注於詩歌創作中,從而使詩歌具有較豐裕的情感內涵,使詩歌回到抒情的道路。二是潛心學杜,意境雄渾,在前七子等先輩的引導下,趙時春對杜甫的人品及詩品皆相當推崇,在詩歌中有意學習杜詩,發揚了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精神,形成了意境雄渾的詩歌特點。三是追求情韻,清新秀逸,趙時春反對前七子擬古的文風,倡導詩歌真實自然,同時受李白的影響,詩歌追求瀟灑飄逸,清新秀逸的特點。 [47] 
綜上,趙時春的詩歌創作雖然存在過於看重“道”的弊病,但是在整個明代文學史上起到了改變復古擬古文風的作用,為開拓新的詩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他的作品表現出的針砭時弊,關注民生及對家鄉山河的歌頌,對親人朋友的牽掛等,都是其真情的流露,這些有血有肉的作品,比起前七子擬古復古的文風有了很大的進步,因此,趙時春的詩文應在文學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47] 
  • 散文
趙時春的傳世散文有三百多篇,其中雜記四十多篇,各種序一共一百三十多篇,墓誌銘及墓表共二十多篇,文二十多篇,論十多篇,傳狀六篇等。其散文或議論,或敍事,或寫景,或記人,各具風姿,展現了作者的創作才華,從這些散文中可窺見明代社會風貌及士人心態,以及趙時春的情感傾向,這些對了解明代嘉靖年間的社會現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7] 
在趙時春近四百篇散文中,序的數量最大,有一百多篇。因此,考察這類文體,對於研究趙時春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序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人際交往應酬之序,如壽序,或為官員或朋友的去留、任免及獎懲而作的序等;第二類是為各種文字所寫的文序,如詩集序、文集序、著述序、族譜序等。趙時春的詩文之序少則五六百字,多則過千言,內容豐富,意義雋永,承載着作者的文學觀及哲學觀。它們或議論,或夾敍夾議,既有對他人身世的感慨,也有自身的人生感悟,既體現了他對詩文藝術的獨到見解,又展現了他的散文藝術風采。 [47] 

趙時春政治

在政治上,趙時春目睹朝政的腐敗,直言屢諫,提出了不少建議。 [52] 
首先,趙時春認為君主要善於納諫和察情。他十分重視舉諫和納諫問題。他認為,舉諫者應該擔當社會的責任,能有各種有效的諫言,不計較個人的安危得失而進言。而納諫的益處在於統治者能達到聖人的境界,集眾人的謀策更加智慧。君主如果能度心應付天下之物,捨己而為天下,就能達到“察諫者之情”“通天下之耳目”,而達到“天下樂其治”。為了論述察諫的重要,他進而闡述了儒家始祖孔子的觀點。強調能察諫的好處。在《上崇治本疏》中,他曾提出“廣延訪”的措施。主張“仿古輪對之制及我朝宣召之規”“復國初面糾之制”使皇帝經常能夠聽到大臣、台諫、侍從及庶司羣吏子“議論事理或指陳民間利害”“得政事之利弊”“民情之真偽”“察舉動之情而絕皇蔽之端”。總之,主張趙時春“開不諱之路”,鼓勵官吏舉諫。 [52] 
其次,趙時春認為君主要愛惜人才,作到賞罰分明。在《上崇治本疏》中,他指出“人才者,致治之具也”“用人不易”“全才難得”,認為“賢才者,足以致用者也”“任賢者逸、任法者勞”主張實行賢人政治。同時,在《上崇治本疏》中也提出對人才應“取其長而棄其短,忘其故而與其新”。對於當時“直以意偏見玫,任重才小或欲因事納忠而智不及”、“得罪落職之臣”,應該“念人才之難得,察臣子之至情”,允許“改過更斷”“以言遮斥責者,量才使用,以備任使”,“滴戌者”應在“郊禮”時,“除其舊罪,與之更始”。同時,他強調不能以個人感情之好惡來選用人才。並且認為賞罰關係到天下之安危、治亂之大局,不能以皇 [52]  帝之喜怒來決定賞罰,應以天下之“公善”、“公惡”來賞罰。而唯有賞罰明,天下才能大治。
再次,趙時春認為君主要整肅吏治,精簡官員。趙時春曾説“伐寇莫如自治,自治英如養民,養民莫如用賢,用賢莫如省官”,他提出了裁冗員、整吏治的問題。而且提出官員應該做到任事廉潔,勤勤懇懇。尤其反對“小人冥行植黨,張官惡事”。 [52] 
最後,趙時春認為君主要“正治教”,摒棄“異端”。在《上崇治本疏》中,他主張“正治教”,即是要宣揚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恢復古代冠婚、喪祭之禮,禁絕礁祭、禱祀之術。他歷數佛、道二教之禍害,指出其徒對社會的消極影響,並提出,凡佛老之徒“教有誦習邪説,幹冒寵祿者,即賜遣斥,使天下之人曉然知正道之所在”、“以熄異端之害”。 [52] 

趙時春軍事

趙時春對邊防的密切關注,明代邊患在嘉靖中期空前激化,而平涼北鄰固原,固原是三邊總督駐節之地,是西北軍事防禦最密的地方,也是河套蒙古南下的要衝,這樣的生活環境,造成了趙時春對俺答的仇恨和對邊患的極度敏感,他喜言兵、帶兵打仗、衝鋒陷陣。趙時春文集中的《御戎論》(上中下三篇)、《議處民兵》、《炮防》、《責言》(上下後三篇)等,都是關於抵禦蒙古方略的文章。他還十分關注北部軍事地理,如《壺關縣誌序》、《紫荊考序》、《大寧考序》等,正是針對這些地理的軍事價值而發的議論。 [49] 

趙時春思想

  • 儒家思想
趙時春立功的思想十分濃重,但他從來不明説自己是為功名而仕,而是標榜自己“馳心於聖賢君子之事”。似乎他的首選是道義,其次才是功名,但恰好符合儒家的“三不朽”價值準則。事實上,趙時春痴心於功名,他所獲得的功名,如嘉靖五年(1526年)會元的榮譽、封疆大吏的身份,都在文章中屢屢提及;他罷官居家送別晉升的官僚時,也會流露出期望援引的幽情。許多詩歌也流露了出了明顯的功名心,如“自是虞廷崇德讓,欲將幹羽濟時難”“請纓酬宿志,猶可失蕭曹”“一戰平戎非下策,獨憐管仲早匡周”等。 [49] 
趙時春恪守儒家倫理、忠孝大義。對於生母他極盡親孝。對於國君,雖然他三被罷官,但從未有一怨言;他第三次被起用,時值庚戌之變,俺答在山西北部橫行,但趙時春義無反顧,迅速回京任職。 [49] 
  • 民本思想
對於國計民生,趙時春極為關心,其文集中的《處州銀治志序》、《鹽論》、《時政》、《馬政論》、《論禁五台一帶伐木書》等文,説明他關心着國計民生,他的一些送別平涼地方官員的文章,也可以看出他對地方行政、財政的詳細瞭解。 [49] 
  • 理學思想
趙時春與明代陽明後學鄒守益、羅洪先關係密切,尤其是羅洪先,趙時春視為莫逆,他還與有明顯理學傾向的學者王崇慶交往密切。這些交往,對於增進趙時春思想中的理學成分,影響不言而喻。比如他主張由寧靜的修養而致德性之善,這與鄒守益“慎獨”、“戒懼”、羅洪先“良知本靜”之説很近。趙集中語錄體的《淺言》,可以看成是理學家企圖立言的文體,而其《稽古緒論》則明顯是立言的子學著作,其中一些條目如“先王至德要道”、“學至聖人之道”、“聖人文章自然與學為文者不同”等,理學色彩濃厚。 [49] 
趙時春的思想處於明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之中。雖然明代中後期思想的新興因子很多,但就思想的主流而言,畢竟還是理學、經濟之學;從發展的生命力上看,主流思潮明顯趨於保守甚至頑固,不及新興思想鮮活,所以其沒落的趨勢亦甚明顯;這種沒落之勢,也可以看成是趙時春本人在後世冷落的根源。 [49] 

趙時春歷史評價

趙玉:吾兒有殊。 [2] 《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引
翁萬達:才本天賦,思異神謀,可勝艱大。 [29] 《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引
徐階:公為人嚴毅介特,與士大夫處,意有所不可,議論有所不合,必引繩按矩詰責之,不少貸,故賢者服其正,而在中人鹹疾其太剛,或語及北虜,方持杯酒相歡笑,輒裂眥攘臂,誓不與俱生。 [4]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浚谷趙公時春墓誌銘》
唐順之:宋有歐、蘇,明有王、趙。 [46] 《僉都御史趙公時春》
李贄:其志專在攘夷狄,復祖宗之疆宇,遺後世以長治永安。 [53] 《續藏書》
周鑑:①一時德業聞望,海內具稱得人云。日與諸公談學考政,恆切社稷之憂,期共濟時艱。 [45] 《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②先生天才穎異,雄視百代,束髮修古文詞,邃於墳典、丘索、先秦兩京之緒,其大指乃在自強不息,去昏惰以勵憂勤;其用歸於淳倫而濟務,不競雕蟲之技。 [54] 《重刻趙浚谷先生集序》
于慎行等:時春為人沉毅慷慨,敢於任事,又習騎射,有將略,時重其才。 [43] 《明穆宗實錄》
張廷玉等:時春讀書善強記,文章豪肆,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詩,伉浪自喜類其為人。 [1] 《明史》
許容等:為人嚴毅介特,與士大夫處,意有所不可,議論有所不合,必引繩按矩詰責之,不少貸,人服其正……時春少喜談兵,讀書善強記,凡天文、地理、户口、錢穀多寡之數,能歷歷誦之。所為文章豪肆,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 [57] 《甘肅通志》

趙時春軼事典故

趙時春慷慨負氣

趙時春性格豪爽,志氣不凡,善於騎馬射箭。對於敵寇縱橫,將帥不稱職的局面很感慨,屢次對人説:“假使我帶領五千名挑選出來的精兵,要平定俺答、邱福並不困難。”又寫作《禦寇論》,議論打仗守備的事很詳細。擔當要職以後,更加想着要建立戰功,以此激勵自己。 [39] 

趙時春開惠民渠

趙時春晚年隱居華亭儀山,但仍時刻關心人民疾苦,這年華亭一帶大旱不雨,知縣王官訪趙時春策劃水利,趙時春與王令率胥役抵仙姑山根開渠引水,渠長十數里,灌溉田地數百頃,農人受益不淺,因名日“惠民渠”。 [44] 

趙時春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始祖
趙公用
世稱“南京公”,於元末自臨安遷至平涼。
祖父
趙福
曾在國子監讀書,官至平谷縣丞。
父親
趙玉
字汝石,官至山東霜化縣學校教諭,去世後追贈為翰林院編修兼司經局校書。
母親
許氏
封孺人,安東護衞義官許宣之女。
平輩
兄長
趙時元
——
弟弟
趙時泰
——
——
正室
劉金台
封孺人。
側室
王氏
——
後輩
兒子
趙守巖
趙時春長子,側室王氏所生。
趙守愚
趙時春次子,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
女兒
趙氏
趙時春長女,嫁周鑑,封安人。
趙氏
趙時春次女,嫁憲使彭原傅之子彭中。
趙氏
趙時春三女。
趙氏
趙時春四女。
孫子
趙欒
趙守巖之子。
參考資料: [2]  [45] 

趙時春主要作品

趙時春一生著述頗豐,有《趙浚谷集》十六卷、《洗心亭詩餘》一卷、《稽古緒論》上下卷、《平涼府志》十三卷。其中《趙浚谷集》收錄詩歌1550餘首,文360餘篇。現存《趙浚谷集》可分為兩個版本系統,一為十六卷本,一為周鑑於萬曆八年編次、刻印的十七卷本。 [45] 

趙時春人物爭議

  • 籍貫爭議
平涼説
趙時春在《明史·趙時春傳》、《續藏書》、《明清小説筆記選》中均以平涼人入載。另外,在今甘肅省平涼市發現了趙時春的居所遺名,有學者發現了他祖塋遺址,在史料中又有他在崆峒山留下的許多逸聞趣事,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他的籍貫也就是平涼府治所在地平涼縣人。支持趙時春是平涼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存《校補平涼府志十三卷》本的每卷首頁和作者自序後均署名“平涼縣人趙時春撰”,作者本人稱自己為平涼縣人,籍貫無疑為平涼縣。 [50] 
華亭説
支持趙時春是華亭人的依據是:平涼市南鄰的華亭縣峴峽鄉還有幾十口趙時春的後裔,這些後裔至今還供奉這個“都堂先祖”,在這個鄉的北山坡佔地頗廣的祖塋遺址上祭祀。這個遺址“文革”前還有規模很大的石碑門、石人石馬。
有學者研究認為,趙時春本為今甘肅省華亭縣河西鄉瓦場村火家溝人,嘉靖元年(1522年)平涼、固原、隆德一帶正值兵亂,陝西提學副使唐龍連夜趕到平涼,促平涼儒生速赴西安應壬午鄉試,因時間緊兵亂阻隔,遠縣有些人尚不能趕來,唐龍作主給趙時春補了平涼府文學生的名額參加立次鄉試,從此趙時春便成了平涼人。 [50] 

趙時春後世紀念

  • 趙時春墓
趙時春墓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區東南桂井村塬上。原墓地近百畝,系趙氏塋地。據現存殘碑記載,趙時春的祖父、父親、妻子“劉孺人”都葬在此塋地。原有享堂及石人、石馬、石羊、石桌、石槽和石牌坊等。現塋地只有高3米、直徑5米的一座墳墓,殘缺的石馬、石羊等都散落在墳之北側。 [48] 

趙時春史料索引

王崇慶《浚谷趙公墓表》(引自《永思錄》 [2] 
周鑑《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引自《永思錄》 [2] 
徐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浚谷趙公時春墓誌銘》(引自《國朝獻徵錄·卷六十三》 [4]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 [1]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27]
  • 2.    劉景榮. 趙時春年譜[D]. 蘭州大學:第1-42頁.
  • 3.    《永思錄·浚谷趙公墓表》:生於正德己巳二月二十八日。
  • 4.    《國朝獻徵錄·卷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12]
  • 5.    《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十歲,為古詩賦文論,一揮立就,思若湧泉,奇瑰炫目。
  • 6.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浚谷趙公時春墓誌銘》:年十四舉陝西鄉試。
  • 7.    《浚谷趙公墓表》:十四以詩魁陝舉。
  • 8.    《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擢第三,詩魁,乃嘉靖壬午也。
  • 9.    《劉孺人墓誌銘》:甲申冬,歸於我。
  • 1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六十一》:(嘉靖五年二月二十九日),禮部會試天下,貢士取趙時春等三百人。
  • 1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六十二》:上御奉天殿,策試天下貢士趙時春等。
  • 1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八十二》:(嘉靖六年十一月三日),有旨將庶吉士裁革……吏部奏除陸粲工科給事中,王宣福建道御史,王嘉賓、鄺忭、華察、林雲同俱户部主事,張鏊禮部主事,屠應埈、袁袠、趙時春俱刑部主事,郭秉聰、張渠工部主事,餘棐大理寺評事,江以朝、楊恂俱南京大理寺評事,李元陽、王格、張鐸、連礦俱知縣。
  • 13.    《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丁亥,除刑部河南司主事。’
  • 14.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幼與羣兒嬉,輒列旗幟,部勒如兵法。
  • 15.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年十四舉於鄉。
  • 16.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逾四年,為嘉靖五年,會試第一。選庶吉士。
  • 17.    《明督撫鳳陽等處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荊川唐先生墓誌銘》:嘉靖戊子……明春……冬臘,餘自刑部主事調武庫。
  • 18.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以張璁言改官,得户部主事。
  • 19.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尋轉兵部。
  • 2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五》:(嘉靖九年七月一日),兵部主事趙時春言:“邇者災饉頻仍……且既雲大臣科道皆無陳奏,伊必有讜言善策。”其具陳以聞,時春惶恐,引咎上怒,趣令具陳,於是,時春言曰:“當今之務最大者有四……即賜譴斥。”上責其條奏不明,惟掇拾陳詞以賣忠直,下錦衣衞拷訊 。
  • 21.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九年七月,上疏曰:“陛下以災變求言已旬月,大小臣工率浮詞面謾。蓋自靈寶知縣言河清受賞,都御史汪鋐繼進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贊、訓導範仲斌進瑞麥,指揮張楫進嘉禾,鋐及御史楊東又進鹽華,禮部尚書李時再請表賀。仲斌等不足道,鋐、贊司風紀,時典三禮,乃罔上欺君,壞風傷政。”帝責其妄言,且令獻讜言善策。時春惶恐引咎未對。帝趣之,於是時春上言: 當今之務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最大者,曰崇治本。君之喜怒,賞罰所自出,勿以逆心事為可怒,則賞罰大公而天下治。曰信號令。無信一人之言,必參諸公論;毋狃一時之近,必稽之永遠。苟利十而害一,則利不必興;功百而費半,則功不必舉。如是而天下享安靜之福矣。曰廣延訪。宜仿古人輪對及我朝宣召之制,使大臣、台諫、侍從各得敷納殿陛間,羣吏則以其職事召問之。曰勵廉恥。大臣宜待以禮,取大節略小過。台諫言是者用之,非者寬容之。庶臣工自愛,不敢不勵。 其最急者,曰惜人才。凡得罪諸臣,其才不當棄,其過或可原,宜霈然發命,召還故秩。且因南郊禮成,除謫戍之罪,與之更始。曰固邊圉。敗軍之律宜嚴,臨陣而退者,裨將得以戮士卒,大將得以戮裨將,總制官得以戮大將,則人心震悚,而所向用命。曰正治教。請復古冠婚、喪祭之禮,絕醮祭、禱祀之術。凡佛老之徒有假引符籙、依託經懺、幻化黃白、飛昇遐景以冒寵祿者,即賜遣斥,則正道修明而民志定。帝覽之,益怒,下詔獄掠治,黜為民。
  • 22.    《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十年,改贊户部尚書。詔選宮僚,閣臣多引私黨,言官劾罷十餘人,帝以屬吏部。贊乃舉霍韜、毛伯温、顧磷、呂楠、鄒守益、徐階、任瀚、薛蕙、周鐵、趙時春等,詔磷、柟、蕙仍故官,餘俱用之。
  • 2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七》:(嘉靖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鉄又薦原任光祿寺卿馬理、右副都御史管楫、山東道試監察御史楊爵、兵部主事趙時春宜召用,吏部覆如鉄言,報罷 。
  • 24.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四》:(嘉靖十八年五月一日),起用原任兵部武庫司主事趙時春改翰林院編修兼校書。
  • 25.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久之,選東宮官屬,起翰林編修兼司經局校書。
  • 2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五》:(嘉靖十九年三月八日),御史楊瞻、樊得仁奏:故禮部侍郎薛瑄國朝大儒宜從祀文廟。詔下,儒臣議,時尚書霍韜……趙時春編修兼司諫唐順之、黃佐、侍講胡經二十三人議宜祀。
  • 2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四》:(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春坊贊善羅洪先、司諫唐順之、司經局校書趙時春各請來歲元日朝賀,禮成,請皇太子出御文華殿,受文武百官及朝覲官朝賀……羅洪先等狂悖,浮躁不道,始從寬俱黜為民 。
  • 28.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帝有疾,時春與羅洪先、唐順之疏請東宮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賀。帝大怒,復黜為民。
  • 29.    杜志強整理,趙時春文集校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02,第521頁.
  • 3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五》:(嘉靖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詔以原任翰林院編脩趙時春、刑部主事申旞添注兵部,專官營務,從贊理侍郎王邦瑞奏也。
  • 31.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京師被寇,朝議以時春知兵,起兵部主事,贊理京營務,統民兵訓練。大將軍仇鸞倡馬市,時春憤曰:“此秦檜續耳。身為大將,而效市儈,可乎?”忤鸞,為所構,幾重得罪。
  • 3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九》:(嘉靖三十年正月十二日),升淮安府知府趙大綱、河間府知府徐文亨俱按察司副使,户部主事於錦、兵部主事趙時春俱按察司僉事,同薊州軍門聽用副使齊宗道,分練各處民兵。
  • 33.    《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壬子,公復入衞,至通,露次教場。裨將阿鸞意,夜縱火鼓譟。公緝捕首事。移戍密雲。鸞造飛語禁中,中外知其計,不聽。
  • 34.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九十四》:(嘉靖三十二年二月十一日),升巡撫湖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屠大山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山東按察司副使趙時春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
  • 35.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浚谷趙公時春墓誌銘》:遷巡撫山西都御史提督雁門諸關……為政於晉,斥貪墨,省徵徭,抑求請,絕饋遺。
  • 36.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稍遷山東僉事,進副使。
  • 37.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三十二年,擢僉都御史,巡撫山西。
  • 38.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其年九月,寇入神池、利民諸堡,時春率馬步兵往御之。至廣武,諸將畢會。謀報寇騎二千餘,去兩舍。時春擐甲欲馳,大將李淶固止之。時春大言曰:“賊知吾來必遁,緩追即不及。”遂策馬前。及於大蟲嶺,伏兵四起,敗績。倉皇投一墩,守卒縋之上乃得免,淶軍竟覆。被論,解官聽調。時春喜談兵,至是一戰而敗。然當是時將帥率避寇不擊。為督撫者安居堅城,遙領軍事,無躬搏寇者。時春功雖不就,天下皆壯其氣。
  • 39.    《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時春慷慨負奇氣,善騎射。慨寇縱橫,將帥不任職,數謂人:“使吾領選卒五千,俺答、邱福不足平也。”作《禦寇論》,論戰守甚悉。既秉節鉞,益思以武功自奮。
  • 40.    《明御史中丞浚谷趙公行實》:辛酉五月,丁太孺人憂,復哀毀,及暴烈日中督治塋域,病幾殆。
  • 41.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浚谷趙公時春墓誌銘》:隆慶元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巡撫山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浚谷趙公以疾卒於家。
  • 42.    《穆宗莊皇帝實錄·卷二十》:(隆慶二年五月二十日),賜原任山西巡撫都御史趙時春祭……都御史王崇古為請祭葬,部議時春四品未考滿,以軍功特與祭一罈。
  • 43.    穆宗莊皇帝實錄 卷二十 隆慶二年 五月 二十日 2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9-13]
  • 44.    張建魁編著,甘肅歷代名人研究,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8,第236頁.
  • 45.    楊倩. 趙時春及其詩歌研究[D]. 西北師範大學:第1頁、第7-14頁、第73-78頁.
  • 46.    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註》第十一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283頁.
  • 47.    餘俊. 趙時春詩文研究[D]. 湖北大學:第41-53頁.
  • 48.    《隴東明珠》平涼編委會,隴東明珠:平涼,平涼日報社,2005.07,第66頁.
  • 49.    杜志強.論趙時春[J].甘肅理論學刊,2011,(第6期):第153-154頁.
  • 50.    王學禮,王琪.趙時春籍貫考[J].社科縱橫,2000,(第6期):第48-50頁.
  • 51.    甘成福主編,平涼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05,第162頁.
  • 52.    壬木,正一.趙時春的生平及其“事功”思想[J].社科縱橫,1992,(第3期):第46-47頁.
  • 53.    (明)李贄,《續藏書》卷26,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第532頁.
  • 54.    (明)周鑑,重刻趙浚谷先生集序,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第1頁.
  • 55.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百二十七》:(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諭之曰:“今又理戎,務京兵本也,協理者不堪用,且本兵二佐亦須得人。”喻時、蔡汝楠令南部候改,即推果諳戎政,曾歷邊事可用者各二三員,以聞卿。訥勿循常例,破格推用,以濟國事。於是,訥推兵部職方司郎中張志孝及燧、狹西按察司副使張謐堪恊理戎政,南京工部侍郎霍冀、原任都察院僉都御史趙時春及恭堪兵部右侍郎,上乃簡用燧、恭。
  • 56.    《穆宗莊皇帝實錄·卷二十》:(隆慶二年五月二十日),賜原任山西巡撫都御史趙時春祭……隆慶元年復薦起,未及用,卒於家。
  • 57.    《甘肅通志·卷三十五》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