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勁松

(地質學家)

鎖定
趙勁松,男,副研究員,博士,1982年從貴州大學(原貴州工學院)地質系本科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礦牀研究室工作,1990年轉入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2007年12月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畢業;皖南醫學院講師趙勁松,男,1978年生,安徽省肥西縣人,助教。2000年皖西學院生物教育專業畢業,同年在肥西縣南分路中學工作。
中文名
趙勁松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78年
畢業院校
貴州大學
主要成就
教師
出生地
安徽省肥西縣
性    別
職    稱
講師
學位/學歷
博士

趙勁松個人履歷

趙勁松,十多年來,先後從事過與花崗岩類有關的鎢、錫、鈮、鉭、銅、鋅礦牀有關的地質地球化學及實驗地球化學工作。先後參加過南迦巴瓦峯地質考察,從事大廠錫礦牀(尤其是拉麼銅鋅礦牀)、柿竹園鎢錫鉬鉍雲英巖化-夕卡巖複合礦牀和長江中下游東段(南京至安慶)若干夕卡巖銅鐵礦的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江中下游地區銅及鐵銅(金)礦牀中的岩漿成因夕卡巖”課題(1998.1-2000.12,批准號:49772115);作為主要參加者先後參加了“某些金屬元素遷移與成礦作用實驗研究(1987.1-1990.1,批准號:4860075)、元素在晶體-硅酸鹽熔體-流體共存相間配分實驗研究(1992.1-1994.12,批准號:49173182)、某些岩漿成因夕卡巖形成的物理化學作用及其成礦機理(1994.1-1996.12,批准號:49372106)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的研究工作。獨立完成了鉛、鋅、鎢、鈮、鉭實驗研究,柿竹園的拉麼夕卡巖礦牀的地質地球化學研究,長江中下游東段若干(銅)金和鐵礦牀中石榴石夕卡巖礦物裏的包裹體研究和鍶、釹同位素組成研究。1991年曾在美國阿拉斯加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進修夕卡巖礦牀研究半年。

趙勁松學術成就

作為第一作者先後在國內核心核心刊物(科學通報、地球化學、礦物學報等)上發表論文11篇,聯名發表的論文有33篇。主持2004年和2006年兩個國家基金小額資助項目(項目批准號分別為:4037019和40573018),專門研究湖北大冶鐵礦接觸帶附近含熔融包裹體大理岩的成因:是接觸變質大理岩,還是一種新的碳酸岩類型-殼源成因碳酸岩。最近又對方解石和石榴石中的熔融包裹體進行了測温、喇曼、電子探針分析和對巖牆、岩脈中副礦物、全巖成分做了分析,進一步提供了科學依據。部分研究成果已在2004年在地球化學上發表和為2006年在南京大學舉辦的亞洲第一屆流體包裹體國際會議提供了詳細英文摘要。正在修改全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