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趕山鞭

(傳説中的神鞭)

鎖定
趕山鞭,是中國傳説中的一條鞭子。《古小説鈎沈》輯《三齊要略》雲:“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悉赤。陽城山上石,皆起立東傾,如相隨狀,猶爾。
中文名
趕山鞭
拼    音
gǎn shān biān [1] 

趕山鞭簡介

威力巨大的神鞭。傳説秦始皇築石橋,欲渡海觀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見《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引《三齊略記》、《太平御覽》卷七三引《齊地記》。

趕山鞭引證解釋

《紅旗歌謠·水從天上飛下來》:“集體力量比天大,強過始皇趕山鞭。”
民間文學》1979年第4期:“除孟姜女故事外,拾糞老人還講了關於趕山鞭的傳説。” [1] 

趕山鞭相關傳説

趕山鞭老子趕山鞭

總政歌舞團主任畢啓亮與作家陳廷在趕山鞭前 總政歌舞團主任畢啓亮與作家陳廷在趕山鞭前
由於民間傳説老子得道成了仙,所以有關他的很多遺蹟都有美麗的傳説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縣城裏邊的老君台(昇仙台),台上廟前有一個鐵柱,在鹿邑太清宮老子生地太極殿的左前方也有個一鐵柱,民間稱之曰"趕山鞭"。
傳説在遠古時期,賴鄉溝老子住的村子前有一座大山,山峯陡峭,仰面不見太陽,人稱它"隱陽山"。荒山亂石,雜草叢生,交通極為不便,人們缺吃少穿,百姓苦不堪言。為把大山變為桑田,老子燒煉礦石七天七夜成了鐵,又將鐵燒煉七七四十九天,煉出了一根閃閃發光的鐵鞭。他舉起鐵鞭向大山連抽三下,道道金光奪目耀眼,隨着"轟隆隆"的響聲,大山拔地而起隨風飛向遠方,頃刻間這裏的大地變成了一馬平川,歡呼雀躍的賴鄉溝人從此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生活。人們説,由於當時老子趕山用力過猛,將鐵鞭震斷,前段迸落在老君台上,後段老子隨手扔在了太清宮。
民間的傳説表達了人們對老子的敬仰之情,其實,太清宮鐵柱和老君台鐵柱一樣,是"柱下史"之柱,是紀念老子之物。"柱下史"是對老子的尊稱,老子曾任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記錄。古代天子尊貴無比,朝廷議事只有他一人坐着,百官皆肅立階下。為了書寫方便,周天子允許老子倚在殿內的柱子上記事,為此,後人稱老子為"柱下史"。後人在建廟時就在廟中立一鐵柱以示紀念,後來道教將老子尊為始祖,道士們便把鐵柱縮小為發替插在頭上,表示對老子的虔誠和尊敬。據《鹿邑縣誌》記載,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為唐時舊物"。

趕山鞭秦始皇山鞭

傳説秦始皇得到一個神鞭,可以驅石趕山。
《古小説鈎沉》輯《小説》引《三齊要略》雲:“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悉赤。陽城山上石,皆起立東傾,如相隨狀,猶爾。”
太平廣記》引《齊地記》:“舊秦始皇以術召石,石自行,皆東首,隱軫似鞭撻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