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超然台

(山東諸城文化旅遊景點)

鎖定
超然台,坐落在密州故城北城牆中心偏西處 [4]  ,山東諸城市內文化古蹟 [2]  ,2007年諸城市重建超然台。2010年1月,超然台(蘇軾紀念館)正式落成 [5] 
超然台台高10餘米,長150多米,總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展區面積3000多平方米 [2] 
原系北魏時所建的城牆土台,北宋熙寧八年(1075)著名文學家蘇軾以“太常博士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騎都尉”權知密州軍州事(州治諸城)時擴建 [6]  ,作為登高遠望、飲酒賦詩之所。其弟蘇轍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文意,賦名“超然台”,以示無往不樂、超脱凡世之意。
蘇軾深愛此台,親筆題寫“超然台”三個大字,並作《超然台記》,以志其事。政務之餘,蘇軾在台上創作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雪後書北台壁二首》《望江南·超然台作》等大量名篇,逐漸形成了“遊於物外”“無往而不樂”的超然思想,被蘇學界譽超然台為“天下第一台” [3] 
中文名
超然台
類    別
文化旅遊景點
地    點
諸城市人民路台下巷北端與北關路交會處 [4] 
竣工時間
2009年重建
館藏精品
超然台刻石原跡6塊、《超然台記》和秦二世詔書等碑刻
歷史年代
北宋熙寧八年(1075)始建

超然台景點簡介

超然台 超然台
當時諸城西北牆上有“廢台”,蘇軾“增葺之”而成,“日與其僚,覽其山川而樂之。”其弟蘇轍依據《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並作《超然台賦》予以贊詠。超然,即超脱塵世、樂天知命的意思,後引發蘇軾《超然台記》橫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有人評曰:“若無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優遊物外迪心智,諸城至今尋舊台”。蘇軾政務之餘,或遠眺名勝古蹟,或撫琴抒發情懷。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即是在此台上一氣呵成的。

超然台陳列展覽

超然台內陳列以碑刻、字畫為主,突出蘇軾在密州的活動業績和後代文人雅士登台憑弔蘇軾的作品,共分三層展區。
頂層平台,由仿古城牆、南北堂屋、東西廡房和角樓等仿古建築羣組成,內陳仿古碑刻、攝影圖片、蘇軾書畫等展品,集中展示了超然台悠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藴。
台內二層展廳為主展區,以蘇軾在密州活動為主題,分蘇軾生平、密州歲月、文苑奇葩、書法成就、世人評説、畫説東坡六大部分,通過文字、圖片、聲像以及高科技手段,全面反映了蘇軾在密州的政治、文化、藝術成就。
一層展廳重點展出蘇軾密州出獵大型場景、超然台上歷代累存的墨跡刻石和當代文化名流的書畫等內容,揭示了超然文化近千年來綿長的發展脈絡和對後人深遠的影響 [2] 

超然台歷代修建

蘇軾知密州時,城市由南城和北城兩部分組成。南城是原來的東武古城。北城是北魏永安二年修建的,當時設立的膠州,州治設在諸城,為了建造辦公場所,就在東武城的北邊,也就是從滄灣以北,直到北關路之間,修建了一座新城,作為膠州州治所在地。後來膠州更名密州,這座城就是後來説的密州故城。
北魏修北城時,大致在今諸城市人民路台下巷北端與北關路交會處,留下了一個建築用的土台子。直到蘇軾到密州任職的時候,這個土台還保留着。後來,蘇軾就利用這個台子,在上邊蓋了幾間簡易的房屋,作為登高望遠、會客聊天的地方。這個改建後的台子就是“超然台”。
關於超然台的修建過程,蘇軾在《超然台記》中記載得也非常清楚:“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這裏的“稍葺”,就是稍微修葺、修整了一下的意思。
從蘇軾的《超然台記》和蘇轍的《超然台賦》中可以得知,土台維修之後,蘇軾寫信請蘇轍命名。蘇轍深知哥哥達觀開通、灑脱超然的品性,於是引用老子的話“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給台子取名:“超然台”。
蘇轍的這個命名,給蘇軾當時那種由於思想與現實之間相差太大而造成的苦悶和矛盾心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點撥作用,使蘇軾的心境豁然開朗,產生了淡泊自適、“遊於物外,無往而不樂”的胸襟和境界,成為他後來處於更嚴重的逆境卻能坦然處之的重要精神武器 [4] 
蘇軾藉助超然台,很好地宣傳了密州,宣傳了諸城。當時,密州比較貧窮,沒有什麼知名度。為了宣傳密州,發展密州,蘇軾就花了很小的成本,修建了超然台,然後花了大量的精力,動用了很多人脈關係,邀請全國知名的文學家,登覽超然台,寫詩作賦。蘇軾自己的很多作品,都創作於超然台上。當時很多的文學大家,像蘇轍文同張耒、鮮于申等,都應邀作了詩和賦,擴大了超然台的影響,也擴大了密州的影響 [4] 
蘇軾離開密州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在超然台上建了蘇公祠。後來各地的文人名士,經常前來登台遊覽,憑弔蘇軾,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章、墨跡刻石。
超然台自蘇軾之後,歷經朝代變更與兵荒馬亂,在如此久遠的歷史長河中,歷代賢達人士曾多次維修。史料記載,元代重修兩次:1322年密州同知庚伯麟修超然台、蘇公祠;
超然台 超然台
1338年密州達魯花赤真閭修超然台,並留刻石於台上。
明代重修五次:1393年由千户所修;1455年由知縣黃武修超然台並增修慕賢亭;1522年知縣張瑤奉命遷真武神於北極台,超然台專祀蘇東坡;1579年知縣李觀光修蘇公祠;1591年知縣寧嘉猷修蘇公祠。
1910年《圖畫日報》(百七十七號)所刊諸城超然台版畫 1910年《圖畫日報》(百七十七號)所刊諸城超然台版畫
清代重修七次:1690年知縣馬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721年知縣羅廷璋增修超然台、蘇公祠;1759年知縣張師赤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29年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36年知縣汪封渭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52年知縣王廷榮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89年修超然台及蘇公祠。民國時期修台二次:1919年縣知事尹祚章修台;1924年混城旅長畢庶澄修台。
關於台上石刻,也歷經滄桑。據不完全統計,有修台記、賦、跋、詩、像、竹等石刻50餘方,不過多有遺失與復刻。隨着朝代的變更和混戰,超然台石刻受到了極大損壞,首先是台前“超然台”三個大字被人挖走,直到元代由中議大夫王C用柳體書寫徑尺的“超然台”三個大字,刻石嵌於原處;其次是台上的諸多石刻,也在元代以前遺失殆盡。此後,後人復刻《超然台記》《超然台賦》,及《重修超然台記》《專祀蘇東坡先生記》《雪夜書北台壁》等詩文。
民國時期的超然台 民國時期的超然台
1928年,國民黨將領楊虎城為追趕北洋軍閥顧震,率兵進駐諸城,曾登台瞻仰蘇公祠及台上石刻,讚歎不已。當時諸城城裏掀起一股砸廟毀神之風,楊虎城下令保護超然台,使其得以保全。
1935年,諸城第一區區長丘景炎佔領超然台,把超然台當了區公所,掛上“閒人免進”的牌子,不準人們參觀,直到日寇進城前,才逃之夭夭。
抗戰時期,超然台為漢奸所佔,他們把超然台三個大字塗掉,換上“進德會”,文化聖地變成了宣揚漢奸文化的巢穴,直到日寇投降時為止。
1947年,諸城解放。當時敵強我弱,為了防止國民黨軍隊再據諸城,第二年由政府下令,調集全縣民工拆除諸城古城牆,超然台也毀於這次拆城。台上屋宇被拆除,刻石被埋在城壕之內,部分石刻為羣眾取走作建房用。頃刻間,超然台僅剩一土堆,後來又被清潔工人挖盡。就這樣,超然台名勝毀於一旦。

超然台景點復建

超然台鳥瞰效果圖 超然台鳥瞰效果圖
近年來,隨着研究蘇軾文化的興起,海內外學者、華人社團及社會各界羣眾對恢復重建超然台的呼聲越來越高。1995年,諸城市政協委員提交了《重建超然台》的提案。時隔3年,第六屆政協委員就重建超然台提交提案。但因資金、選址等原因,重建超然台方案未能落實。2003年,第七屆政協委員堅持不懈提交提案,經過深入調研,多方徵求意見,在選址問題上達成一致。2007年2月,諸城市決定恢復重建超然台,並把重建超然台列入諸城市重點工程。2007年秋,超然台在整整消失了60年後又在原址附近開工復建(據歷史記載,超然台原址在超然台路以南、台下巷以西,即現址西南百米的位置上)。整個工程依原有的規模,按3倍的比例進行擴建。共佔地20餘畝,台高10.74米,寬28米,長160米,建築面積為7000餘平方米,陳列面積為3000餘平方米,總投資7000餘萬元。
超然台內部展廳 超然台內部展廳
2009年超然台重建完成。新超然台內部陳列以碑刻、字畫為主,展示了蘇軾在密州的活動和傳説等,通過文字、圖片、聲像以及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超然文化的內涵。
古密州有八大勝景:超然四望、琅琊炊煙、馬耳腰雲、韓王壩月、五蓮晚翠、九仙朝霞、龍潭雷聲、盧洞清風,超然台為八大勝景之首。日前,超然台已經復建,如今“超然四望”勝景又從歷史典籍上回到現實中來,成為諸城當地的又一文化旅遊景點。
如今的超然台景點分為超然台和蘇東坡紀念館兩部分:超然台可沿台東側的城牆坡道拾階而上,進入台上的垂花門就是蘇東坡吟“明月幾時有”的超然台。台上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城牆垛口,距正面垛口約7米處是慕賢亭,裏面陳列着《超然台記》和秦二世詔書等碑刻。亭後有東西兩廡各三間,後堂三間為仰蘇堂,裏面陳列着蘇軾的作品拓片。
台體內的蘇東坡紀念館共分二層:一樓又分三個廳,西廳陳列着50餘方超然台刻石,最大的1.2米高,最小的僅20多釐米,另外還有超然台刻石原跡6塊;中廳為蘇軾密州出獵半景畫式場景;東廳為當代書畫展廳。二樓為主展廳,主要展示蘇軾在密州的歲月和他的生平典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