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赫勒斯滂海峽戰役

(羅馬內戰中的戰役)

鎖定
赫勒斯滂海峽戰役,是君士坦丁一世李錫尼羅馬帝國內戰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之子克里斯普斯率領西帝國海軍以少勝多,擊敗了李錫尼部將阿班圖斯在赫勒斯滂海峽佈防的艦隊,摧毀了李錫尼勢力的制海權。
名    稱
赫勒斯滂海峽戰役
發生時間
324年
參戰方
君士坦丁一世李錫尼羅馬帝國

目錄

赫勒斯滂海峽戰役事件背景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羅馬內戰中大獲全勝,進而佔領了帝國的歐洲大部。與之為敵的李錫尼則退往東方,期望以拖待變地堅持下去。於是,制海權的重要性就瞬間顯現出來。多年未經歷重大考驗的羅馬海軍,也再次被時局推向前台。
君士坦丁依靠騎兵優勢 贏下了陸上決戰 君士坦丁依靠騎兵優勢 贏下了陸上決戰
這年的7月3日,李錫尼在輸掉亞德里亞堡戰役後就迅速東逃。儘管局面已完全倒向可惡的君士坦丁,他還是沒放棄做最後掙扎的可能性。這可能是西帝國的資源向來無法養活軍隊,總是離不開東地中海各省的轉移財政。所以,只要想辦法將對手攔在亞洲之外,就有可能堅持到敵軍不戰自潰。因此,他在離開歐洲前還不忘分兵拜占庭城,期望用這座三面環海的港口吸引君士坦丁注意。自己則能去安納托利亞境內從容招兵,享用敍利亞埃及提供的豐厚產出。但真正能確保計劃執行的關鍵要素,還是巡弋在赫勒斯滂海峽的350艘大小艦船。
輸掉阿德里亞堡戰役的李錫尼 在歐洲只剩下孤城拜占庭 輸掉阿德里亞堡戰役的李錫尼 在歐洲只剩下孤城拜占庭
作為曾經的世界頭號海上強權,羅馬人在共和國中期就培養出數支專業化艦隊。甚至連決定共和國走向的後三巨頭內戰,也要以亞克興海角附近的廝殺來確定終局。只是當屋大維的後人開始享受羅馬和平,環地中海區域的安逸就讓他們不再有心情去管理海軍。雖然在意大利本土和各行省都保有艦隊編制,所能獲取的資源與實際貢獻都每況愈下。等到日耳曼人蠻族有能力組織跨海入侵,才發現自己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但慘烈的三世紀危機很快由外患演變為內鬥,再次讓海軍的鉅額花銷顯得不合時宜。於是到四帝共治的破滅時期,任何一位霸主都已很難再出動大規模水面力量。
長期的羅馬和平 讓艦隊失去了幾乎所有對手 長期的羅馬和平 讓艦隊失去了幾乎所有對手
不過,龐大的地中海水域還是會催生出諸多巡航護衞要求,讓大幅縮水的羅馬海軍得以繼續保留一些重點區域的最低配置。其中,李錫尼轄區內的亞歷山大和塞琉西亞,就是碩果僅存的兩個大型基地。這讓他能輕易獲得一支隨時擴編艦隊的核心團隊,並依靠希臘地區的深厚傳統去招募專業人士。哪怕許多大船的首要職責是後勤運輸,也好過資源更為不足的君士坦丁。後者所能仰仗的海軍班底,主要來自多佛、馬西利亞、阿非利加和西西里的省級單位。即便算上聊勝於無的萊茵河分艦隊,也沒可能在體量上形成壓制。直到自己在前次內戰中獲得伊利里亞希臘半島,才在這方面略微挽回一些劣勢。
當兩大陣營間的第二次內戰爆發,君士坦丁便命令大兒子克里斯普斯去指揮海軍。後者已經在高盧邊區獲得過許多兩棲戰經驗,並且因血緣和能力而深受父親信賴。最大問題還是動員船隻需要更多時間,完全趕不上西帝國方面的速決戰追求。因此,克里斯普斯只能用來自西地中海的精鋭充當先鋒,並抓緊在雅典附近的比埃雷夫斯港籌備更多戰艦。等到父親贏下阿德里亞堡戰役的消息傳來,就帶着區區80艘船衝向北方。

赫勒斯滂海峽戰役經過

考慮到龐大陸軍的後勤與船隻性能限制,古典時代的將領往往會將赫勒斯滂海峽作為跨越地點。這段當代的達達尼爾海峽,正好扼守馬爾馬拉海的南部入口,屬於地中海的最東北邊陲。李錫尼的歐洲駐軍則在拜占庭據守博斯普魯斯海峽,堵住黑海水域的惟一對外出口。為他指揮艦隊的阿班圖斯,索性把全部350艘船都列隊部署在兩頭之間,坐等挑戰者主動上門。除部分符合標準的輕型快速戰艦外,陣中也不乏大量接受改裝的商船。不僅能運載更多士兵作戰,還方便技師安裝更高的塔樓、設置更多的弩炮類機械武器。但這些理論上的優勢,也會在稍後成為其失敗的根本性劣勢。
地理位置極其險要的赫勒斯滂海峽 地理位置極其險要的赫勒斯滂海峽
當克里斯普斯的80艘船逼近赫勒斯滂海峽,自恃兵力充沛的阿班圖斯就立即調撥更多人去加以阻攔。然而,海峽內的空間相當有限,讓進攻方無需同時應付更多目標。於是,計劃中的以多打少就演變為同等規模較量,將雙方直接拉回到同一水平線上。況且東帝國的常備戰艦也往往只是和對手類同的4-6列槳級別,上面搭載的士兵又是新敗之軍,所以很難抵擋那些迎面殺來的萊茵河邊區精鋭。
此外,公元4世紀的羅馬海軍,也早已將過於笨重的烏鴉座裝置拋棄。因此,古希臘式的撞擊和火攻就重新變成戰術主流,反過來也要求戰艦上的槳手們能接受相當訓練。於是,這些來自西部各分區艦隊的保留隊伍,就在技能比拼上更勝一籌。作為補充的臨時工羣體,也往往是從駐地港口招募的自由海員階層,僅憑日常的謀生技能便可快速上手。而李錫尼陣營的艦隊卻是急速擴張產物,想當然地將大量奴隸充入划槳手行列。結果不僅士氣低迷,專業層面的反應也勢必遲緩許多。加之早早失去數量優勢,便只能在克里斯普斯艦隊的猛攻下節節敗退。後者還會用抓鈎捕捉受傷艦船,發起短促的跳幫作戰。但很容易就切斷繩索,絲毫不影響撤退與繼續作戰。
數量更少的西帝國艦隊 反而具有靈活度優勢 數量更少的西帝國艦隊 反而具有靈活度優勢
東帝國艦隊的另一大理論優勢在於遠射武器。當戰鬥逐步從海峽入口向內側蔓延,許多大船上的弩炮都有機會對敵艦造成相當損害。只是依賴機械能的弩炮,並沒有後世火器的巨大威力,也更容易因風力等自然因素而發射失準。加之前方的潰敗友軍和身後的援軍堵塞,根本不能發揮多少實戰價值。最後倒逼主帥阿班圖斯下令後撤,爭先恐後地蜂擁進馬爾馬拉海,並在更加開闊的岸邊重新編組。恰逢當天的黃昏降臨,兩軍便各自將的輕型艦艇都拖上沙灘,許多士兵也到岸上紮營歇息。但李錫尼陣營的艦隊因數量太多,只能讓大船相互緊挨在加里波利附近下錨。
描繪赫勒斯滂之戰的17世紀油畫 描繪赫勒斯滂之戰的17世紀油畫
當天夜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肆虐海峽。阿班圖斯陣中的許多船被吹到岸邊撞毀,自己也在旗艦下沉時跳水逃生。更要命的是,君士坦丁陣營的增援也於次日抵達。那是來自比埃雷夫斯港的約120艘新船,直接能讓克里斯普斯艦隊的規模後來居上。而遭受整晚蹂躪的對手,更加沒辦法重新組織起攻勢。於是,一邊倒的屠殺開始在馬爾馬拉海岸展開,並摧毀了阻擋君士坦丁繼續東征的最大力量。除了有4艘船僥倖脱離,餘下戰艦和殘骸都被西帝國的陸戰隊所奪取。
李錫尼艦隊的絕大部分船隻 都在海峽中被摧毀 李錫尼艦隊的絕大部分船隻 都在海峽中被摧毀

赫勒斯滂海峽戰役結果

由於自家艦隊在赫勒斯滂之戰的慘敗,李錫尼在稍後就放棄了孤城拜占庭,將留守部隊都撤到對岸的卡爾西頓。雖然他有繼續派人蒐羅船隻,卻也清楚制海權已完全淪喪給對方。君士坦丁則順利登陸亞洲,用一場碾壓式的勝利擊垮了老對手。這場帝國東西兩分部間的內戰,也就迅速落下帷幕。
海權的淪喪 讓李錫尼只能迅速將東帝國交給君士坦丁 海權的淪喪 讓李錫尼只能迅速將東帝國交給君士坦丁
然而,剛剛得到短暫擴充的艦隊,也因衝突的結束而重回雞肋位置。之後的他們將很難再有類似機會,參加如此大規模的水面決戰。尤其是君士坦丁的都城動遷政策與西帝國經濟的迅速惡化,讓真正能代表古典羅馬海軍傳統的那部分徹底消亡。至於曾擔任其主帥的克里斯普斯,也會在數年後被捲入一場家族內部紛爭,並因此遭腹黑老爹的密謀處決。所謂無情最是帝王家,大概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