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贈王介甫

(北宋歐陽修詩作)

鎖定
《贈王介甫》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是作者對新人王安石的讚賞之作,詩中將王安石比作唐代李白韓愈,高度肯定其才華,並表達出自己的相見恨晚之情。全詩風格獨特,一氣流轉,感情真摯,格調清麗。
作品名稱
贈王介甫
作    者
歐陽修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贈王介甫作品原文

贈王介甫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罇酒盍留連 [1] 

贈王介甫註釋譯文

贈王介甫詞句註釋

①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②翰林:李白曾官居翰林學士,此借指李白。風月:清風明月,也指風情。
③吏部:韓愈曾做吏部侍郎,此借指韓愈(一説謝朓)。
④綠綺:傳聞漢代司馬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司馬相如精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此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⑤罇:通“樽”,盛酒器。盍:何,何不,怎麼。一作“曷”。 [1] 

贈王介甫白話譯文

李白的詩寫盡風花雪月,如清風明月般流傳至今不少於三千首,韓愈的文章卓爾不羣,流傳後世已有二百多年。
我雖然老了,仍不忘自我憐惜,但是壯志雄心還在,以你現在像李白、韓愈的才華,後來的人誰能與您一爭高低?
豪門貴族,終日只知貪圖享樂於歌舞宴飲,很少像你這樣爭取更新態勢、關心國家命運,綠綺古琴沒有了司馬相如的精彩演繹,就會落滿塵埃,而你卻能嘗試古法精於拂琴。
很早就聽説介甫您德才兼備的大名,時常怨恨我們沒有機會相識,如今我們在此相聚,何不留下來舉起酒杯,開懷暢飲、促膝長談。 [1] 

贈王介甫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1056年。北宋初期,文壇領袖歐陽修心胸寬廣,愛惜人才,栽培並提攜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在曾鞏的屢次舉薦下,歐陽修結識了王安石,並對其文學造詣、道德品質以及政治才幹都加以高度讚許,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這首詩便是對王安石的讚賞之作。 [1] 

贈王介甫作品鑑賞

此詩開篇“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表面是在讚頌李白和韓愈,實際上歐陽修把王安石比作唐代李白、韓愈(一説謝朓),足見他對王安石才華的肯定;頷聯又以自己老邁心不老,與王安石這樣的青年才俊相比,高度讚美他是後起之秀,表露出自己愛惜傾慕其才華之心;頸聯巧用歷史典故,讚揚王安石不隨波逐流,追求古道新法;尾聯吐露出自己相見恨晚之情,希望能夠長久相見、把酒言歡。全詩風格獨特,一氣流轉,感情真摯,格調清麗,讀來韻味綿長。 [1] 

贈王介甫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富陰柔之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學李白、韓愈,古體高秀,近體妍雅;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2] 
參考資料
  • 1.    東籬子解譯.歐陽修集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1:58-59
  • 2.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