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賴和

(台灣新文學之父)

鎖定
賴和(1894年—1943年),原名賴河,字懶雲。中國台灣省彰化縣人。
1919年,賴和回到台灣,開始從事抗日運動和文學創作。1924年,因從事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第一次被捕入獄。1941年,又因所謂“思想問題”再次被捕入獄。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歲。
賴和生活的時期,正是日本佔領中國台灣、實行殖民統治的時期,面對日本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高壓統治,賴和以筆做刀槍,揭露和控訴日本侵略者給中國台灣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熱情歌頌中國台灣人民的反抗精神。他曾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積極推展中國台灣新文學運動,為日本殖民政權所不容,入獄兩次,仍不屈服,奮鬥不懈。賴和是台灣新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先後發表一系列散文新詩和白話小説,如《鬥鬧熱》《一杆“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賴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對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賴和則成為中國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被譽為中國台灣文學的“奶母”。 [3] 
中文名
賴和
別    名
賴河(原名)
安都生
甫三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4年
逝世日期
1943年
職    業
台灣詩人、作家

賴和人物經歷

1894年5月28日,賴和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彰化縣的一個百姓之家。
1903,就讀彰化第一公學校。
1907,入小逸堂,拜黃其倬為師,紮根漢學。
1909年5月,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三期。
1914年,醫學校畢業,在嘉義病院實習。 [2] 
少年賴和 少年賴和
1916年,在家鄉彰化開設賴和醫院,為貧苦羣眾醫治疾病。
1917年,赴福建廈門,在博愛醫院服務兩年。在廈門的兩年,是他在漢學方面以及思想方面有重大收穫的兩年。受“五四”運動的影響,賴和深感民族自決的重要性,尤其對啓迪民眾的重要性有進一步的看法,認為文學是有重要作用的,應該屬於人民。這以後,他開始了一面行醫,一面從事文學創作的生活。
1919年,賴和回到台灣,開始從事抗日運動和文學創作。
1924年,因從事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第一次被捕入獄。
1941年,又因所謂“思想問題”再次被捕入獄。這次入獄,使賴和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
1943年初,出獄後不久,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終年僅50歲。

賴和主要作品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編。台北:明譚。
賴和,1994,賴和小説集,施淑編。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1994,賴和集,精裝版,張恆豪編。台北:前衞。
賴和原著,1996a,富户人e歷史,蔡承維台譯;李自敬編輯。台北:台笠。
賴和,1996b,一杆稱仔。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説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衞。
賴和,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衞。
賴和,2000c,賴和全集三:雜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衞。
賴和,2000d,賴和全集四:漢詩卷(上),林瑞明編。台北:前衞。
賴和,2000e,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林瑞明編。台北:前衞。
賴和,2000f,賴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衞。
賴和,2000g,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h,賴和手稿集:漢詩卷(2冊),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i,賴和手稿集:筆記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j,賴和影像集,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創作特點

賴和鼓勵白話文

賴和深受當時祖國大陸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五四”運動爆發後,立即從廈門返台,和黃朝琴、張我軍一起在台灣掀起了白話文學運動。1921年,賴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為理事。1925年,賴和為呼應白話文寫作,發表了處女作散文《無題》,被譽為“台灣新文學運動以來頭一篇可紀念的散文”。1926年,賴和在《台灣民報》上發表了新文學運動以來最早用白話文寫作的第一篇小説《鬥鬧熱》,從此進入了創作的旺盛期。1930年,他和許乃昌。黃呈聰等人創辦了《現代生活》。1932年,他和陳虛若、黃週一起主持《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的“學藝欄”,並擔任《南音》《台灣新文學》的編輯,培養和提攜後起之秀。1934年,第一個全台灣的文藝團體“台灣文藝聯盟”成立,賴和被公推為委員長,但他卻固辭不受。新文學運動的浪潮把賴和推為無可爭議的台灣文壇領袖,他的一生,為提倡白話文寫作和推動新文學運動起了極大的作用。有人説,台灣新文學由賴和“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籽”。

賴和身後財富

賴和的作品充滿着寫實主義的風格,用樸實的文筆把日據時期血淋淋的社會現實剝露在人們面前,喚起被壓迫的弱者奮鬥的意志。由於職業方面的原因,賴和跟當地下層人民接觸較多,因而對社會的黑暗和百姓的痛苦描寫得特別深刻。從1925年到1927年三年間,他先後發表了詩《覺悟的犧州》、小説《鬥鬧熱》和《一杆“稱仔”》,可以説,這三篇作品表現了賴和一生創作的三個主題,即舊社會習俗的敗壞、被屈辱的人民、以及弱者的奮鬥。舊社會習俗的敗壞,表達了人民對日據時期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文化革新、社會進步的要求。被屈辱的人民,表現了呻吟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的慘狀。弱者的奮鬥,則伸張了被壓迫人民的不屈意志和反抗精神。這三方面的主題構成了賴和小説創作的重要思想內容。而且賴和長於諷刺和白描手法,善於運用中國台灣羣眾語言,作品中充滿着濃厚的生活氣息。

賴和温和話鋒

賴和 賴和
賴和的小説裏,絕少宏偉壯觀的生死拼搏,也沒有什麼雷霆萬鈞的豪言壯語,力量來自逼真的寫實,直揭日據時代政治癌瘤的痛癢之處,這種看來“温和”的思想啓蒙卻有力地撥弄着埋在人們心頭的憤怒之火,其小説創作的深刻性也就在這裏。
葉石濤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總序》裏將1920年開始的中國台灣新文學運動劃分為“搖籃期”、“成熟期”和“戰爭期”,而賴和的創作活動幾乎貫穿了上述三個時期。賴和的作品對中國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賴和是台灣新文學的開拓者,他提掖並且引導了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的發展”,“他的寫實意識影響了以後不少的文學創作者,尤其是搖籃期的楊守愚陳虛谷;他的嘲弄技法影響了蔡愁洞、吳濁流葉石濤;而他那不屈不撓的抗議精神更影響了朱點人、楊逵和呂赫若。”對賴和的這種評價可以説是很正確的。

賴和人物影響

賴和去世後,中國台灣人民深深懷念和敬仰他。他的墳墓在中國台灣八卦山上,墓地始終保持乾淨整潔。原來當地羣眾中流傳一種傳説,説是賴和的墓草可以治病,所以人們爭相去拔,以致墓地上的草都被拔光了。 [1] 

賴和人物評價

貫穿於他的文學作品中的精神,是一種為地上的正義而奮鬥的精神。(中國現代作家朱點人評) [2] 
要了解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當以瞭解賴和的文學為始,因為賴和可以説是一個先驅者,一個指引者。(中國當代作家林邊評) [2] 
他的作品,充滿着日據下台灣人的無限悲哀,和對日人的憤慨。(中國現代作家楊雲萍評) [2] 
參考資料
  • 1.    胡曉亞主編.台灣歷史人物.福州:海風出版社,2008.10:第317頁
  • 2.    台灣文學之父賴和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10-11]
  • 3.    《台灣同胞抗日人物集》編寫組編著.台灣同胞抗日人物集 第3集:台海出版社,2015.09:第3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