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賓(拼音:bī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主人在家中迎接客人,本義是引導,迎接賓客,引申指賓客。客人來訪往往會送上見面禮,故又引申指贈送。也指贈送的物品。
中文名
拼    音
bī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PRGW(86);PRWU(98) [3] 
倉    頡
JOMC [3] 
鄭    碼
WDPO [3] 
筆    順
點、點、橫鈎、撇、豎、橫、豎、橫、撇、點
字    級
一級(2102) [1] 
平水韻
上平十一真 [4] 
注音字母
ㄅㄧㄣ
筆畫數
3+7
異體字
賔、𡧍、𡪛、𡫅、𥦎、𥧨
四角碼
3080₁
統一碼
5BBE [3]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圖1、2的甲骨文“賓”字像主人(用構件A或構件B表示)在家中(用構件C“”表示)迎接客人(用構件D“萬”表示);屋裏一人跪坐,對面有客,屋外一隻腳(用構件E表示),表示客從外來。它非常形象,只是筆畫太多,因此也被簡化為圖3甚至圖4、5(隸定作𡧊)。本義是引導,迎接賓客。賓客往往不是空手來,而是帶有禮物,所以周代金文加上“貝”作圖6,並引申出贈送、贈品等義。
春秋戰國時,“𡧊”所從的“萬”上多有一飾筆(《説文》古文“賓”字作圖12,所從之構件F即此類寫法之訛)。小篆作圖11,所從之構件G是在圖5字形中增加一曲筆而形成的,隸定作𡧍(與《説文·宀部》訓為“冥合”、音miàn之“𡧍”同形,但非一字。《集韻·真韻》:“賔,古作賓、𡧍。”)。秦代以後,隨着“賓”字的流行, “𡧍(bīn)”字逐漸廢棄,人們對“賓”的結構也產生誤解,以為它是從𡧍(miàn)聲的字了。
在清刊本《嶺南逸事》中,“賓”字作“賓”。這是把“賓”中“宀”下的部分改作“兵”,成為從宀、兵聲的新形聲字。新中國成立後,“賓”簡化為“賓”。 [2]  [5] 
賓客是與主人相對而言的,主人是主要的,賓客則是從屬的、輔助的,所以廣引申為輔佐之義。唐賈島《送韋瓊校書》詩:“賓佐兼歸覲,此行江漢心。”“賓佐”同義連文,義為輔佐。輔佐就是從旁邊協助,所以賓又引申為側旁之義。敦煌變文《破魔變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賓。”“水賓”即水邊,這個意義的賓後來寫作濱。
客人來了,古人以物相贈,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因此,“賓”引申為“尊敬”的意思。如《漢書·霍光傳》裏説“四夷賓服”,意思是説四方的民族都歸順於我們。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īn
名詞
客人。
guest
《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賓客;來賓;貴賓;賓至如歸喧賓奪主
〈文言〉指事物之名。常與“實”對舉。

《莊子·逍遙遊》:“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文言〉戲曲用語。即對話。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曲賓白》:“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説曰賓,一人自説曰白。”
〈文言〉用同“”。精煉的鐵。

《宋史·外國傳六·高昌》:“又有礪石,剖之得賓鐵,謂之吃鐵石。”

姓氏用字。參看“賓姓”。



動詞
〈文言〉尊敬。

左傳·莊公十年》:“止而見之,弗賓。”

〈文言〉以客禮相待。

淮南子·泛論訓》:“乃矯鄭伯之命,犒以十二牛,賓秦師而卻之。”

〈文言〉作客;客居。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

〈文言〉服從;歸順。

《國語·楚語上》:“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
陳子昂《謝免罪表》:“臣伏見西有未賓之虜,北有逆命之戎。”
賓從;賓服
〈文言〉陳列。

《逸周書·度邑》:“不賓在高祖,維天不嘉。”

〈文言〉迎接、引導賓客。後作“”。
receive
《尚書·堯典》:“寅賓出日,平秩東作。”

〈文言〉緊接;臨近。

《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元年》:“東賓穢貊,西引烏孫。”

bìn
動詞
〈文言〉通“”。 擯棄;排除;拒卻。
discard
《尚書·多士》:“今朕作大邑於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
《莊子·達生》:“事君不遇世,賓於鄉里,逐於州部。”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貝部】必鄰切(bīn)
所敬也。從貝𡧍聲。
𧶉,古文。 [8] 

説文解字注

“所敬也”注:《大宰》:八統。八曰禮賓。《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賓客。渾言之也。析言者之則賓客異義。又賓謂所敬之人,因之敬其人亦曰賓。又君為主,臣為賓。故《老子》曰: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矦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司馬相如引《詩》:“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從貝”注:貝者,敬之之物也。
“𡧍聲”注:必鄰切。十二部。
“𧶉,古文”注:鉉本無首畫。《玉篇》《集韻》《類篇》皆有。 [9] 

廣韻

必鄰切,平真幫 ‖賓聲真1部(bīn)
賔,敬也。迎也。列也。遵也。服也。《説文》作賓,所敬也。又姓,《左傳》齊有大夫賔須無。必鄰切。十。 [10] 

康熙字典

【酉集中】【貝部】 賓
古文:𧶉、𡫅、𥦎、𡧍
唐韻》必鄰切。《集韻》《韻會》《正韻》卑民切,竝音濱。《説文》:所敬也。《玉篇》:客也。《易·觀卦》:利用賓於王。《書·舜典》:賓於四門。
又《洪範》:八政,七曰賓。傳:禮賓客無不敬。《儀禮·士冠禮》:主人戒賓。注:賓,主人之僚友。
又《爾雅·釋詁》:賓,服也。疏:賓者,懷德而服。《新序》:先王所以拱揖指揮,而四海賓者,誠德之至已形於外,故《詩》曰:王猷允塞,徐方既來。
又《書·堯典》:寅賓出日。傳:賓,導也。《釋文》:從也。
又律名。《禮·月令》:律中蕤賓。注:仲夏氣至,則蕤賓之律應。《白虎通》:蕤者,下也。賓者,敬也,言陽氣上極,陰氣始賓敬之也。
又罽賓,西域國名。《前漢·西域傳》:罽賓國王治循鮮城。
又姓。《玉海》:賓氏,周有賓滑、賓起,齊有賓胥無、賓媚人。
又官名。《唐書·百官志》:司賓、典賓、掌賓各二人。
又龍賓。《陶家瓶餘事》:明皇御案墨,一日見小道士如蠅,呼萬歲曰:臣,墨之精,黑松使者也。凡世有文者,墨上有龍賓十二。上神之,乃以分賜掌文官。
又野賓。《王氏見聞錄》:王仁裕有猿,小而慧黠,名曰野賓。
又《集韻》必刃切,音殯。《書·多士》:予惟四方罔攸賓。《釋文》:徐音殯,馬雲:卻也。《史記·蘇秦傳》:其次必長賓之。注:次計長擯棄關西。《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以賓寡人。《音義》:賓或作擯,棄也。 [11] 

近義辨析

賓、客
古漢語裏,賓指貴客,客可以指貴客,也可以指門客、食客,還可以指旅居他鄉作客。現代漢語裏,客可以單説,賓不單説。“來客了”不能説成“來賓了”。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寫法】“宀”扁“兵”大。“宀”點在豎中線上端。“兵”,第三筆短橫在橫中線,第五筆長橫兩端都超出“宀”;末兩筆撇和點分列豎中線左右,底部齊平。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ĕn
王力系統
p
ǐen
董同龢系統
p
jen
周法高系統
p
jien
李方桂系統
p
jin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i̯ĕn
王力系統

p
ǐěn
董同龢系統

p
jen
周法高系統

p
iɪn
李方桂系統

p
jiĕn

以上參考資料: [14-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真A

開口呼
全清
必鄰切
pje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全清
卑民切
pjen
去聲
二十二稕

開口呼
全清
必仞切

增韻


平聲






卑民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p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巴民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卑民切
piən

去聲
八震





必刃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八賓稟嬪畢







(以上參考資料: [16]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i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i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p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p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pe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p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p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pi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pi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pɐn
55/53
陰平
粵語
陽江
pɐn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pin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pi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p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pei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6]  、《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7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平水韻 十一真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12]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597-598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1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55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12]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03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85
  • 12.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49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2
  • 14.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2]
  • 15.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2]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2]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214-1215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