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儐,漢語二級字 [10]  ,讀作儐(bīn),儐是“賓”的分化字,本意指接引賓客。引申指接引賓客的人。後來又指陳列、拋棄等義。 [1] 
中文名
拼    音
bīn [2]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WPRW
倉    頡
OJOC
鄭    碼
NWPO
筆    順
324453212134
字    級
二級
統一碼
U+50A7
四角碼
23281
注    音
ㄅㄧㄣ
總筆畫
12
結    構
左右結構

文字釋義

(1)〈文言義〉〖動〗接引客人
王命諸侯,則儐。——《周禮·春官·大宗伯》 孔穎達疏:“儐,謂進使前以受策也。”
乃退,儐於東序。——《禮記·文王世子》鄭玄注:“儐賓於東序。”
又如:儐士(引導初為士者進見於王);儐相(迎賓稱儐,贊禮稱相)
引申指接引賓客的人
選巫咸兮叫帝閽,開天庭兮延羣神。儐暗藹兮降清壇,瑞穣穣兮委如山。——揚雄《甘泉賦
(2)〈文言義〉〖動〗陳列,陳設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詩經·小雅·常棣
(3)〈文言義〉〖動〗排斥,拋棄
大王收率天下以儐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矣。——《戰國策·趙策二》
哀二妃之未從兮,翩儐處彼湘瀕。——《後漢書·張衡傳》李賢注:“儐,棄也。”
(4)通“賓”,敬
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禮記·禮運》
(5)同“顰”(pín)。皺眉
儐笑連便。——枚乘《菟園賦》
(釋義參考資料 [2-4]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八】【人部】儐
導也。從人賓聲。擯,儐或從手。必刃切 [5] 

説文解字注

〖導也〗
導者,導引也。《周禮·司儀》注曰:出接賓曰擯,聘禮。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注曰:擯謂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也。士冠禮,擯者請期。注曰:擯者,有司佐禮者,在主人曰擯。按擯經典多作擯。史記作賓,《廉藺列傳》:設九賓於廷是也。○聘禮,賓用束錦儐勞者。又儐之如初,又儐之兩馬束錦,又無儐。凡言儐者九。鄭曰:上於下曰禮,敵者曰儐。上於下曰禮,謂如主國之禮聘賓是也。敵者曰儐、謂如儐勞者,儐歸饔餼者等是也。鄭據禮經字作儐,是以周禮司儀賓亦如之,賓使者如初之儀皆雲賓當為儐,易賓為儐。取賓禮相待之義,非擯相之義也。然則合二禮訂之。擯相字當從手,賓禮字當從人,許儐擯合而一,雲導也。與二禮及鄭説不合,劉昌宗説聘禮儐與擯同。雖本許,而令學者惑矣。今禮經石本版本於此九儐字內錯出擯字。非是。○又毛詩絲衣繹賓屍也。有司徹賓屍。經典釋文古本皆作賓。又無必刄反之音。而唐宋石本版本賓儐錯出。要之古無作儐屍者。此學者所當知也。○《小雅(常棣)》:儐爾籩豆。傳曰:“儐,陳也。”
〖從人,賓聲〗
必刃切。十二部
〖 (擯) 儐或從手〗
今經典作擯相字多從此。《莊子·徐無鬼》注曰:“擯、棄也”。此義之窮則變也,擯之言屏也。 [6]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儐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必刃切,賓去聲。導也,相也。《禮·聘義》卿為上儐,大夫為承儐,士為紹儐。
又接賓以禮曰儐,接鬼神亦然。
又《禮運》山川所以儐鬼神也。《注》儐禮鬼神,而祭山川也。《石經》從手作擯,亦省作賔。
又進也。《周禮·春官》王命諸侯則儐。
又陳也。《詩·小雅》儐爾籩豆。
又《廣韻》必鄰切《集韻》卑民切,並音賔。敬也。
又同擯。《戰國策》六國從親以儐秦。
又同顰。眉蹙也。《枚乗菟園賦》儐笑連便。
考證:〔《禮·聘義》主人三儐,賓三介,因賓而作,故從賓。接賓以禮曰儐,接鬼神亦然。〕 謹按聘義無此文,其見於注中者曰賓見主人陳擯。釋文擯,本又作儐。下文及注皆同。所謂下文者謂卿為上擯三句也,是經文擯又作儐矣。今據此謹以主人三儐十四字改作卿為上儐,大夫為承儐,士為紹儐。其下文接賓以禮曰儐,接鬼神亦然。別是一義謹增又字以別之。 [7-8] 

音韻方言

廣韻

pin [ pin˧ ]‖[ pin ]
必鄰切,平眞幫 ‖賓聲眞1部
【註解】儐敬也。又音𣩵。
推導現代漢語
目次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bīn
上平十七真
必鄰
真A
真A
平聲
三等
開口
真A
pind [ pin˦˩ ]‖[ pins ]
必刃切,去震幫 ‖賓聲真1部
【註解】儐儐相也。《説文》:“導也。”必刃切。七。
推導現代漢語
目次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bìn
去二十一震
必刃
眞A
震A
去聲
三等
開口
眞A

方言音

◎ 客家話:[梅縣腔] bin5 [海陸豐腔] bin5 [客語拼音字彙] bin1 bin4 [寶安腔] bin5 bin1 [客英字典] bin5 [台灣四縣腔] bin5
◎ 粵語:ban1 ban3
◎ 潮州話:波因1 [揭陽、潮陽]波嫣1(賓),bing1(ping) [揭陽、潮陽]biang1(piang)
(音韻方言參考資料 [9] 
參考資料
  • 1.    谷衍奎(主編).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1460
  • 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4:79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90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2010:272
  • 5.    [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説文解字今釋:嶽麓書社,1997:1082
  • 6.    説文解字注  .漢典[引用日期2017-01-15]
  • 7.    康熙字典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4]
  • 8.    [清]陳廷敬 等/著.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44
  • 9.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7-01-15]
  • 10.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