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蘭山脈

鎖定
賀蘭山脈,為崑崙山脈餘脈, [11]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7]  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賀蘭山脈南北長約600千米,東西寬約300千米,面積15萬多平方千米;狹義賀蘭山綿延250餘千米,東西寬16—25千米,面積7100餘平方千米。 [11]  賀蘭山脈主峯為俄博疙瘩,海拔3556.1米。 [1]  [11] 
賀蘭山脈與其東西兩側平原和高原的最大高差分別為2400米和2000米,平均高差則在1500—1700米之間,應劃入中山之列。 [1]  賀蘭山脈位於半乾旱區向乾旱區的過渡地帶,周邊地區皆是荒漠與半荒漠,它是兀立乾旱背景中的一個“濕島”,因而,既是蒙寧兩省區的生物資源寶庫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賀蘭山區建立了兩個國家級保護區,為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 
賀蘭山及其周邊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也是歷朝歷代的移民地區,造就了兼收幷蓄、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賀蘭山脈歷來是中原王朝與西北遊牧民族的必爭之地。 [1]  賀蘭山東麓已成為中國釀酒葡萄種植集中連片最大、酒莊數量最多、酒莊集羣化發展最快的酒莊酒產區,釀出的葡萄酒以其特有的中國風格和東方特質。 [5-6] 
中文名
賀蘭山脈
外文名
Helan Mountains [8] 
所屬山系
崑崙山脈
地理位置
內蒙古和寧夏邊界
走    向
西南—北東走向
起    點
內蒙古烏海市以南的巴彥敖包山
終    點
花布山
主    峯
俄博疙瘩
海    拔
3556.1 m
廣義山脈長度
約600千米
廣義山脈寬度
約300千米
狹義山脈長度
250餘千米
狹義山脈寬度
16—25千米
廣義山脈面積
15萬多平方千米
狹義山脈面積
7100餘平方千米

賀蘭山脈形成演變

在距今20多億年之前,這裏是一個南北狹長的地槽窪地,由當時已隆起的古陸上搬運而來的各種物質在此沉積下來,形成了厚達萬米的沉積層。古元古代末期呂梁運動來臨,賀蘭山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從海水中躍出,成為陸地。與此同時,熾熱的岩漿也乘虛而入,順着構造裂隙湧出地面,形成大面積的花崗岩巖體和侵入體,賀蘭山東側一些溝谷中出露的斜長石花崗岩巖體,經“鉀氬法”測定,其生成年齡為距今大約18.4億年,就是這一時期岩漿活動的產物。
中元古代,賀蘭山地區重又下沉而被海水淹沒,但這時的海洋中已不再沉寂,生命物質正在孕育。
在距今10億年前的新元古代,構造運動使賀蘭山再度隆起,而在隨後的3億—4億年中,賀蘭山區處於一種升降拉鋸階段。伴隨着氣候的節律性變化,賀蘭山地區曾一度為冰雪覆蓋,度過了漫長的冰期。其後,隨着氣温的回升,冰雪消融並匯成一股股洶湧的水流,挾帶着石塊,冰塊和沙礫由高處滑落。在賀蘭山一些溝谷中發現的震旦系冰磧石就記錄着這段地史。
在距今6億年之前,賀蘭山地區重又下沉被海水淹沒。在隨後的3億年中,賀蘭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演變時期,生物的進化和繁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晚奧陶紀以後,賀蘭山地區又一次隆起成山,經受了長達億萬年的剝蝕與夷平,在賀蘭山區巨厚的地層序列中,缺失晚奧陶系—早石炭系。
晚石炭紀至二疊紀,賀蘭山地區地殼變動十分頻繁,時而上升,時而下沉,最後演變為湖沼相沉積環境。
到了距今2.5億—0.7億年間的中生代,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早期,賀蘭山地區是相對穩定的準平原陸相環境。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賀蘭山地區在燕山運動的作用下開始上升,最初的上升運動是和緩的,但後來構造運動變得極為強烈,在距今8000萬年時,賀蘭山一舉升起,奠定了山勢。
新生代第三紀期間,賀蘭山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繼續上升並遭受剝蝕,而東側的銀川平原此時則從古賀蘭山的基礎上脱離出來,斷塊下降,接受沉積。由於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和古地中海的消失,行星風系控制的環流形勢被季風環流取而代之,濕潤氣流難以到達,賀蘭山地區的氣候的大陸性逐漸增強,氣温也有所下降,但賀蘭山及其周邊地區還是以一種森林植被為主的自然景觀。
距今200多萬年以來,第四紀,是一個以黃土堆積和冰川活動最為典型的時代,賀蘭山在此期間曾幾度為冰川覆蓋,有人認為出現過四次冰期:高山冰期、鎮木關冰期、火燒圈冰期、賀蘭冰期。第四紀賀蘭山地區的景觀繼續旱化,森林植被逐漸為草原植被所替代。賀蘭山的最後一次冰期出現在距今31000—12000年的晚更新世,相當於玉木冰期,冰斗冰川和山谷冰川發育,冰川作用和冰緣作用在賀蘭山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1] 

賀蘭山脈區域位置

賀蘭山脈位置境域

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7]  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界山,以北北東―南南西向延伸的山脊線分野。北緯38°16′(37°38′)—39°30′,東經105°57′(17′)—106°32′之間,總體走向呈北東30°,是中國近乎南北走向的山地之一, [1]  總體為為西南—北東走向。 [7]  在行政區劃上,賀蘭山山地東側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石嘴山市,銀川市和吳忠市;西側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 [1] 
從區域位置來看,它北起內蒙古烏海市以南的巴彥敖包山,瀕臨烏蘭布和沙漠;南至花布山(一説至中衞的單梁山),與衞寧北山相連;東側陡峻,與銀川平原毗鄰錯落;西側則較為和緩地潛入阿拉善高原,其南北綿延200千米(一説280千米),東西寬度在15—60千米之間,總面積約7000平方千米。 [1] 
賀蘭山地略圖 賀蘭山地略圖

賀蘭山脈區域範圍

賀蘭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通常稱賀蘭山地區,或稱賀蘭山、烏海地區,主要包括與賀蘭山相連的地級市、盟所屬的縣、區、市、旗,賀蘭山東麓延伸至黃河西岸,西麓延伸至騰格裏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東側邊緣,南端延至黃河北岸中衞市原中衞縣,北端延至烏海市黃河兩岸。南北長約600千米,東西寬約300千米,面積15萬多平方千米。賀蘭山地區下轄寧夏、內蒙古兩自治區的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衞、烏海5市和阿拉善盟的7區4縣1旗,轄銀川市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青銅峽市,中衞市沙坡頭區(原中衞縣)、中寧縣,阿拉善盟之阿拉善左旗,烏海市烏達區,海勃灣區、海南區。
狹義上的賀蘭山,或稱賀蘭山山地,主要包括賀蘭山主脈及沿邊的鄉(蘇木)、鎮和特殊的村莊。綿延250餘千米,東西寬16—25千米(最窄處為中南部長流水至頭關約16千米),最寬處為北部孕拉斯台至大武口溝約50千米,面積7100餘平方千米。 [11] 

賀蘭山脈地理環境

賀蘭山脈地質

賀蘭山地的構造基底為賀蘭山台陷,它是中朝準地台中鄂爾多斯西緣拗陷帶的一部分。
賀蘭山有一些溝谷,如柳條溝、大武口溝等,出露的前寒武紀地層主要是變質作用下形成的片麻岩與石英岩。
最早出現在賀蘭山脈的是一些體形不足10微米的原核生物,如厚帶藻、光球藻、粗麪球形藻等,繼此之後,體形較大的藍藻類出現並逐漸成為當時海水中最活躍的生物類羣,其生命活動的痕跡還記錄在賀蘭山區的石灰岩及白雲岩層中,那呈同心圓狀的“疊層石”構造就是藍藻生命活動與沉積成岩作用的結果,賀蘭山區中元古界疊層石中有代表性的就有加爾加諾錐疊層石、鐵嶺疊層石、王全口錐疊層石、雅庫特疊層石等。
距今6億年後,以節肢動物三葉蟲為主的無脊椎動物在海水中大量繁衍,隨着沉積成岩作用的進行,賀蘭山形成了以輕度變質的石炭巖、頁岩、砂岩構成的寒武—奧陶系地層,其中還藴藏着豐富的磷礦資源。
晚石炭紀至二疊紀,當時的賀蘭山地區是比較暖濕的亞熱帶氣候,隨着“蕨類時代”的來臨,這一地區也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高大的蘆木、鱗木,封印木及多種羊齒類植物茁壯成長,鬱鬱葱葱,形成茂密的森林。林木死亡並被泥沙掩埋,新的森林又從埋藏層上成長起來,而後又死亡和被掩埋,這樣的過程週而復始地進行,在漫長的地質作用下,形成了埋藏在砂岩中的煤層,賀蘭山的煤炭資源主要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含煤地層的植物羣組成是石松綱、楔葉蕨綱、真蕨綱和種子蕨綱等。
中生代,以松杉類為代表的裸子植物在此繁衍生長,由於氣候開始變得乾燥,這一時期的森林已不及晚古生代那麼旺盛,但還是形成了一系列的煤層,這是賀蘭山地區的第二個成煤期。 [1] 

賀蘭山脈地貌

賀蘭山脈與其東西兩側平原和高原的最大高差分別為2400米和2000米,平均高差則在1500—1700米之間,應劃入中山之列。
賀蘭山脈是一條典型的拉張型外傾式斷塊山地,其東西兩側均為正斷層控制,東斷層面傾向銀川平原,西斷層面傾向阿拉善高原。山地東仰西伏,兩坡很不對稱,其中東坡較短,山勢陡峻,溝谷比降一般在1/10—1/100之間,最大相對高差2056米,山地與平原直接過渡,大塊漂礫構成的山前洪積扇南北相連,並與洪積沖積傾斜平原連為一體;西坡長而和緩,溝谷比降也比較小,最大相對高差1556米,山前以下白堊統廟山湖羣為基座,上覆早、中更新世洪積層的台地相當發育,台地之外為洪積傾斜平原,繼之為沙漠,自東而西構成由山地—台地—平原—沙漠的地貌格局。
賀蘭山山脊東西兩側的嶺谷,多呈近東西展布、南北更替之勢。東側自北往南主要溝谷有柳條溝、黑水溝、大武口溝、龜頭溝、汝箕溝、大水溝、插旗溝、賀蘭溝、蘇峪口溝、滾鐘口溝、黃旗口溝、甘溝、榆樹溝、三關口溝等。西側自北往南主要有北寺溝、南寺溝、水磨溝、哈拉烏北溝、哈拉烏南溝、寬溝、鎮木關溝、冰溝、黃渠溝、峽子溝等。
賀蘭山脈通常被劃分為北、中,南三段,大致以大武口—宗別立一線的正誼關斷裂和三關口附近的元子山—營盤山斷裂為界。
北段山地較寬,達60千米,長25千米,海拔一般在1600—1800米之間,山體被多條近南北向寬谷切穿,山勢低緩。北段山地的主體由太古界賀蘭山羣混合巖與太古代一早元古代混合花崗岩組成,由於乾燥剝蝕作用盛行,花崗岩在強烈的物理風化下形成球狀風化地貌,山脊大多呈現渾圓形。
中段山地系賀蘭山的主體,長130千米,寬度一般在20~30千米,山勢高峻,海拔多在2500—3000米之間,最高峯敖包扢達(也稱俄博疙瘩)就位於該段。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的地貌外營力是寒凍風化作用,在其作用下,由頁岩、砂岩,礫岩構成的山地呈現梳狀山峯;而由碳酸岩和白雲岩構成的山地,當岩層傾向與坡向相反時,往往形成懸崖峭壁,一致時則造成直線狀或凸狀山坡。海拔在2000—3000米之間的山地,主要受流水作用的切割侵蝕,溝谷深切,山勢陡峻,形成嶺谷相間,高差懸殊的地貌形態。
賀蘭山中段地質地貌剖面圖 賀蘭山中段地質地貌剖面圖
由於斷層的切割,賀蘭山中段的東坡還表現出“階梯狀”錯落的地形特徵,其中大武口至汝箕溝,山體被兩條北東走向的正斷層切割,形成海拔分別為2000米、2400米和2500米的三級“階梯”;插旗溝至賀蘭山主峯發育了海拔分別為2000米、2400米、3000米和3500米的四級“階梯”;甘溝以南則形成海拔分別為1400—1600米、2000—2400米和3000米左右的三級“階梯”,等等。東坡的溝谷也沿走向呈現出“階梯狀”,縱坡降較小的區段位於階梯面上,較大的區段則位於兩個階梯面之間的陡坡上。
南段山地寬度大約20千米,長約10千米,山勢低緩,海拔一般在1600米左右,相對高差300—400米。主要岩層為各色板岩、沙岩碎屑與碳酸岩等,在乾燥剝蝕作用下,由碎屑岩構成的山地,山脊呈梳狀;由碳酸岩構成的山地,山脊多呈現鋸齒狀。
賀蘭山脈從地貌類型上看屬石質中山,它東隔山麓洪積沖積傾斜平原,與黃河沖積平原相望;西由山麓洪積沖積傾斜平原過渡到沙地和沙漠;北與烏蘭布和沙漠毗鄰;南接土石低山,與其周邊地區在地貌類型上截然分野。它高聳的形體和南北走向的展布方式,都奠定了它作為中國自然地理重要分界線的地位。 [1] 

賀蘭山脈氣候

賀蘭山脈深居中國大陸內部,是典型的温帶大陸性氣候,其鄰近地區冬季受強大的蒙古冷高壓控制,時間長達5個月之久,天氣多晴朗、乾燥和嚴寒,盛行西北風;春季增温較快,並常有寒潮侵襲,乍寒乍暖,天氣不穩定,並多大風;夏季短促,由於東南季風到此已是強弩之末,降水稀少,天氣炎熱、乾燥,午後常有雷雨;秋季天氣晴朗,但為時甚短,降温迅速,10月初始見降霜,很快進入冬季。
賀蘭山脈具有山地氣候的典型特徵,氣温低,變化大,降水量多於周邊低海拔地區。根據位於海拔2900米的賀蘭山主脊線上的高山氣象站的觀測資料看,年平均温度僅-0.8℃,年降水量約430毫米,氣温的年日較差分別達到26℃和8℃左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時以上,但氣温≥10℃的日數僅有38.2天,積温478.6℃。賀蘭山多風且風速較大,山地下部盛行偏北風,上部以西風為主導風向,大風日數平均每年158天。 [1] 

賀蘭山脈水文

賀蘭山脈是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以其山脊線為界,東側屬於黃河流域,西側屬於阿拉善內流區。由於氣候乾燥少雨,山體範圍也比較小,水資源貧乏,年徑流深度變化在5—40毫米之間。其地表水的礦化度為0.5g/L,年平均含沙量為20—25kg/立方米,年平均輸沙模數為500—2000噸/立方千米。 [1] 

賀蘭山脈植被

賀蘭山脈具有典型的温帶乾旱區植被組合,共有常綠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夏綠闊葉林、常綠針葉灌叢,落葉闊葉灌叢,疏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甸和農田等11個植被型。這多種多樣的植被類型,井然有序地分佈,構成了賀蘭山多樣化的山地植被垂直帶,即東西坡不同、陰陽坡有別的植被垂直帶譜。 [1] 
賀蘭山山地植被垂直帶 賀蘭山山地植被垂直帶

賀蘭山脈土壤

賀蘭山脈的土壤類型比較多樣,並隨着海拔的升高與植被類型一道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在東坡海拔1700米以下、西坡海拔1900米以下的低山區和山前洪積沖積傾斜平原的草原與疏林草原植被下,分佈着山地淡灰鈣土和粗骨土;海拔1700米或1900—3100米的森林和灌叢植被下,主要分佈着山地灰褐土;3100米以上的亞高山灌叢草甸植被下,則發育了山地草甸土。 [1] 

賀蘭山脈山脈關係

賀蘭山脈所屬山脈

賀蘭山脈為崑崙山脈餘脈, [11]  崑崙山脈是橫貫中國西部的高大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北緣,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東到柴達木河上游谷地,全長2500餘千米;南北最寬處在東經90°,達350千米,最窄處在東經81°附近,為150千米。 [9-10] 

賀蘭山脈主要山脈

桌子山,又稱西桌子山,位於賀蘭山東北端、內蒙古烏海市境內,桌子山屬賀蘭山餘脈,被黃河割裂而成,構成烏海黃河谷地與東部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的一道天然屏障。山體呈南北走向,長約75千米,寬3—14千米,面積約1604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700米以上。中南段為主體,主峯阿朗太西,海拔2149.4米(高出黃河水面1100餘米),北段稱千里山。因頂部有一塊南北長930米、東西寬330米的平台,比較開闊,遠眺形似桌面,由此得名。山勢雄偉,東陡西緩,多有斷崖陡壁,不易攀登。地質由片麻岩、石灰岩等構成。氣候乾燥,風沙較大,植被稀疏,水源缺乏。山中南部沖溝較多,大部呈東西走向。其中橫貫山體的溝谷有三條:其一,千里溝位於桌子山北段,東西長15千米,寬100—300米,可通行各種車輛。溝內水源豐富,有常年自流泉水數十處,可供飲用。溝西口有千里山鋼鐵廠專線鐵路與包蘭鐵路相接。其二,蘇伯溝位於桌子山主峯北側,東西長15千米,寬100—300米,山溝蜿蜒曲折,兩側多為懸崖絕壁,溝內多亂石,可通汽車。其三,黑龍貴溝位於桌子山南段,長6千米,寬10—200米,稍加修築,可通行車輛,溝東口200米處,有泉水可供飲用。
蒙古山,又名崗(甘)德格爾山,蒙古語意思為“哈達”,位於海勃灣西南側,與桌子山縱向並列,近南北走向,東鄰蘭包公路,西靠黃河、包蘭鐵路,南北長24千米,東西寬2—10千米,距黃河最近處10餘米,總面積180平方千米。主峯尖峭山,狀如錐體,“直人云霄”,海拔1805.2米。遠望為海勃灣區屹立的一座高大的錐形山蜂,山體完整,北窄南寬,北高南低,地形切割強烈,無貫通溝谷。隱蔽條件差,水源缺乏,氣候乾燥。鳳凰嶺系蒙古山的延伸支脈,緊靠海勃灣區北,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8千米,寬約2—4千米,主峯海拔1881.9米,比高約280米,山峯陡峭,不易攀登。由於位於桌子山與蒙古山之間為古河谷窪地,形成海勃灣的重要依託。
照壁山,舊時稱棺材山或觀音山,位於賀蘭山南端、中衞縣鎮羅北,因拔起於沙漠、黃河之中,恰似屏障,故稱照壁山,按區域劃分其屬衞寧北山。山體大致呈東西走向,長15千米,寬8千米,面積70餘平方千米,海拔1300—1490米,主峯海拔1476米。山內有鐵礦,水源較缺,巴彥浩特至中衞公路穿山而過。植被稀少,多由板岩、砂岩夾煤層構成。
衞寧北山,位於黃河之北,山體呈東西走向,長50千米,寬20—30千米。山勢低緩,海拔1500—1600米,最高峯土窯海拔1687.1米,比高200—350米。山坡、溝谷多被風沙覆蓋,植被為草原化荒漠。中寧北山主要由東西走向的低緩山脈組成,自西向東有黑山、勝金關山、駱駝山、雙龍山、麥垛山、鹼溝山、四個圈樑、單梁山、狐子疙瘩、野貓山、羊頭山、棺材山、菊花台山等,山體南北寬10—20千米,平均海拔1400—1600米,相對高度在150—400米之間,最高峯應聲台海拔1704米。其中,駱駝山位於照壁山東北,近東西走向,南部為勝金關山,有黑山嘴豁口,是明代長城隘口,曾經駐黑山營沿邊堅守。麥垛山位於照壁山東南,因型似麥垛而得名,主峯海拔1441.7米,有明代駐軍營址。單梁山位於照壁山西南,東西走向,主峯海拔1467米,產無煙煤。 [11] 

賀蘭山脈主要山峯

賀蘭山北段主要山峯
山峯名稱
位置
面積(平方千米)
走向
海拔
五虎山
北端三道坎北
0.75
南北
1396.3
雙人山
北端三道坎北
3.18
南北
1367.1
巴彥敖包
北端三道坎北
2.75
東西
1643.6
烏蘭毛道
北端三道坎西
1.18
南北
1530.4
小松山
塔爾嶺北
7.85
南北
2724.8
啊拉烏拉
奶子山北
6.93
南北
1616.5
哈拉漠哈圖
迭來紀東
4.10
東西
2029.0
畢離氣浩特
迭來紀東
6.10
南北
1866.0
牙馬烏蘇山
迭來紀東
0.93
東北
1779.0
温得爾漢
迭來紀西
6.03
東北
1882.0
都拉
迭來紀西
3.58
南北
1752.0
馬泥溝腦
迭來紀東
4.70
東北
2081.0
豪易呼都格
迭來紀東
3.85
東北
2096.0
貝里呼都格
明格特南
5.10
西北
1823.0
明格特
貝里呼北
9.38
南北
2093.0
架子山
馬圈東北
2.63
東北
1878.0
奶子山
阿拉山南
6.45
東西
1801.5
阿拉豪易特
阿拉庫東
5.70
南北
1992.0
白瓷溝腦
小井子北
2.35
東西
1804.0
阿拉庫布
阿拉豪西
0.67
東西
2056.0
陶思溝南山
呼魯台東
2.07
東西
1879.0
塔什克梁
李家溝東
4.31
南北
2436.4
烏蘇高勒
迭來紀西
4.33
東北
1674.0
柯本高勒
迭來紀西
8.63
南北
1845.0
馬圈山
馬圈東
3.26
南北
2004.1
白石房子
倉庫灘東
2.35
南北
2724.8
大山頭
正誼關南
7.92
南北
2284.7
黑白嶺
大山頭西
4.15
南北
2265.7
黑水溝山
黑白嶺南
5.15
南北
2227.8
紅山
黑水溝南
6.14
南北
1711.6
弓陡巖
馬蓮灘東
6.96
東北
1944.9
東白疙瘩
溝口站東
5.18
南北
1916.0
西白疙瘩
溝口站西
6.18
南北
1655.0
韭菜溝腦子
武當廟北
7.62
南北
2058.7
汝箕溝山
汝箕溝北
9.86
南北
2451.0
參考資料: [11] 
賀蘭山中段主要山峯
山峯名稱
位置
面積(平方千米)
走向
海拔
天嶺灣山
山脊天嶺灣南
3.16
南北
2562.0
無名高山
法脊陰平梁西
2.08
南北
3428.4
陰平梁山
山脊陰平梁
2.06
南北
2796.3
俄博疙瘩
山脊主峯
2.10
南北
3556.1
范家營子山
西側范家營北
3.15
東西
2865.0
氈帽山
西側雪嶺溝西
4.15
南北
2317.0
青石嘴子
西側長流水北
6.96
東北
1944.9
牛石頭山
西側長流水南
4.62
東西
1764.0
大老虎山
西側長流水東
4.86
南北
1683.0
長流水山
西側長流水南
4.16
南北
1540.0
紅疙瘩山
西側牛石頭東
2.18
南北
1720.0
駱駝脖子山
西側紅疙瘩南
3.26
南北
1882.0
牙馬陶勒蓋
西側喜鵲溝西
3.86
南北
1990.0
敖包梁
西側三關口南
4.58
東西
2137.0
紅石頂子
東側頭關東北
4.85
南北
1694.0
頭關
東側二關東
3.86
南北
1788.0
大井子
東側頭關東
0.98
南北
1539.5
黑梁
東側頭關西南
4.88
東西
1969.0
高石墩
東側頭關南
3.88
南北
1808.3
參考資料: [11] 
賀蘭山南段主要山峯
山峯名稱
位置
面積(平方千米)
走向
海拔
紅崖子山
西側下木井南
3.18
南北
1650.6
蛾眉山
西側紅崖山東
2.36
東西
1594.0
元山子
西側紅溝山南
3.20
南北
1700.0
科學山
西側元山子南
0.92
南北
1610.7
香姆脱勒
西側科學山南
1.15
南北
2265.7
北營盤山
東側果子坑東
2.15
東西
1550.6
果子坑
東側營盤山西
1.16
東西
1396.3
南營盤山
東側元山子東
6.96
東北
1944.9
小柳木高
東側青銅峽西北
2.19
南北
1511.0
向陽崖
東側小柳木高南
1.80
南北
1500.0
大柳木高
東側向陽崖南
3.20
南北
1579.0
單梁山
南端照壁山南
2.56
東西
1492.5
駱駝山
南端照壁山南
3.65
東西
1531.8
馬山
南端駱駝山東
0.78
東西
1510.7
麥垛山
南端駱駝山南
0.51
東西
1510.2
紅石堆
南端馬山南
0.93
東西
1510.5
黑梁
南端
1.24
東西
1598.8
參考資料: [11] 

賀蘭山脈資源狀況

賀蘭山脈生物資源

  • 綜述
賀蘭山脈
賀蘭山脈(7張)
賀蘭山脈位於半乾旱區向乾旱區的過渡地帶,周邊地區皆是荒漠與半荒漠,它是兀立乾旱背景中的一個“濕島”,因而,既是蒙寧兩省區的生物資源寶庫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 [1] 
  • 植物資源
賀蘭山脈共有野生維管植物80科、324屬、690種,佔全國維管植物總科數的23%、總屬數的10.1%、總種數的2%,其中蕨類植物9科、10屬、12種;裸子植物3科、5屬、8種;被子植物68科、309屬、670種。
賀蘭山脈在植物區系組成上以温帶分佈類型最為突出,如禾本科的針茅屬、菊科的蒿屬、豆科的棘豆屬與錦雞兒屬等,都是此地有代表性的大屬。但由於賀蘭山地處蒙古高原中南緣和黃土高原西北側,西南還臨近青藏高原,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上都有很強的過渡性,因而成為來自蒙古、華北和青藏高原以及其他的植物成分相互滲透的彙集地,如青藏高原成分的青海雲杉,東亞華北成分的灰榆、虎榛子和山楊,古地中海成分的紅砂和鷹爪柴,亞洲中部荒漠成分的蒙古扁桃、沙冬青,亞洲中部草原成分的沙生針茅、短花針茅等,都常常作為建羣種出現在賀蘭山的森林和草原中。
從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分析可以發現,賀蘭山脈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山地。一方面,諸如沙冬青、四合木、白刺、霸王、沙拐棗、木賊麻黃等起源於古地中海和古南大陸的古老孑遺成分,習見於山地的下部垂直帶中;另一方面,山地中上部植被垂直帶,乃至整個賀蘭山地的植物區系地理成分組成中,又以較年輕的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和青藏高原成分佔主要地位;而且賀蘭山的10個特有種、10個準特有種和10個特有變種,無一例外都是系統發育比較晚的新種,是特殊生境條件下分化出來的,屬生態特有種。總的來看,賀蘭山作為過渡區的一個孤立山地,自從中生代後期開始了它獨立成長的過程以來,許許多多的植物種在此演繹着遷移、定居、交融和變異的歷史,形成了賀蘭山既有繼承性又有獨特性的植物區系。
賀蘭山脈有林地面積在5×104公頃以上,其中東坡林區總面積2.8×104公頃,有林地面積17000餘公頃,疏林地面積8000公頃,灌木林地面積3800公頃,森林覆蓋率(有林地面積+灌木林地面積)為13.4%,總蓄積量175×104立方米;西坡2.4×104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5.4%,活立木蓄積量209×104立方米。主要的森林類型有:青海雲杉純林;青海雲杉與山楊混交林;油松純林;油松山楊混交林;山楊純林及灰榆疏林等,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分佈在賀蘭山中段,多為幼、中齡林,少部分為近熟林及過熟林。賀蘭山地的草場資源面積約40×104公頃,草場類型主要是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在北段和南段還有部分幹荒漠,草場的生產力普遍低下,產草量一般在1500kg/公頃左右,1公頃草場還不夠承載1頭羊。 [1] 
  • 動物資源
賀蘭山地共有脊椎動物182種(亞種),隸屬2綱、14目、34科,其中鳥類134種,哺乳類48種,這裏是中國主要經濟動物斑頭雁柚燕林蛙沙蜥馬鹿馬麝盤羊等的分佈區,有國家級保護動物29種,主要有石貂、馬鹿、馬麝、斑羚、岩羊盤羊兀鷲胡兀鷲藍馬雞、黑顴、大鴇等。 [1] 

賀蘭山脈土地資源

賀蘭山地計有中山、低山丘陵、沙礫質溝谷、礫質平地等4大類土地類型,草甸草原、中山灰褐土針葉林地、中山灰褐土針闊葉混交林地、中山灰鈣土灌木草地、中山灰鈣土灌木草地、石質荒漠地、低山荒漠地、沙礫質溝谷地、坡積―洪積塊石地、礫石戈壁、洪積沙礫質戈壁、洪積沙夾土質平地等12個亞類土地類型。從大農業利用來看,賀蘭山地的土地資源均不適宜農用,但是可以用於發展林牧業生產。其中東坡的中山灰褐土針葉林地是上好的林業用地;中山灰褐土針闊葉混交林地與沙礫質溝谷地是中等林業用地;中山灰鈣土灌木林地、中山灰鈣土灌木草地是較差的林業用地;其他土地類型基本上都是質量中等或較差的牧業用地。 [1] 

賀蘭山脈礦產資源

賀蘭山脈在地質歷史時期,處於海相、陸相及海陸交替相不斷變換的沉積環境中,火成岩活動相對微弱,因此形成了以非金屬礦牀為主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磷、白雲母、白雲岩、化工灰巖、水泥石灰岩、石英砂岩、建材粘土、賀蘭石、金、鐵、鈦、鉻等10餘種。煤炭資源是賀蘭山地區已開採的最大宗礦產,其次還有水泥石灰岩、石英砂岩等。已探明的熔劑用石灰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磷、玻璃用石英砂岩、化工用石灰岩等的儲量,佔寧夏該類礦產總儲量的絕對優勢,對於當地的工業生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金、鐵、鈦、鉻、鎳等金屬礦藏雖然只探明少數礦點,還未具有開採價值,但由於具備一定的成礦條件,很可能是這些礦物的遠景區。
賀蘭山脈兩側的廣大地區,也有着相對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西側的阿拉善盟,有鐵、銅、鎳、磷、石墨、水晶、冰洲石、湖鹽、芒硝、石膏、螢石、金、銀、鉑、寶玉石及建築石材等礦藏86種,產地416處,已探明具有一定規模的礦產24種,產地137處,地質總儲量35×108噸以上。儲量大、開採技術條件好的優勢礦產有煤、湖鹽、鐵、鋸、芒硝、冰洲石、花崗石、石墨、水晶、瑪瑙等。其中無煙煤、湖鹽,冰洲石、花崗石儲量居全自治區第一位。主要礦產地質儲量為:無煙煤3.9×108噸,遠景儲量10×108噸,鐵8.3×108噸,湖鹽1.3×108噸,芒硝4.7×108噸,螢石1195×104噸,石墨7800×104噸,鋸2.1×104噸。值得一提的是,位於阿拉善左旗的吉蘭泰鹽場,歷經200餘年的開採而不枯竭,成品鹽的年產量還能達到100×104噸以上。 [1] 

賀蘭山脈旅遊資源

背靠賀蘭山脈的明三關口長城遺址 背靠賀蘭山脈的明三關口長城遺址
賀蘭山區擁有類型多樣、豐富多彩的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在自然旅遊資源方面,賀蘭山區有4大類、16個景觀類型,共數10餘處景點,其山勢挺拔,溝谷幽深,林草繁茂,頗有一些人跡難至之處,尤其適合開展那些有科研教學意義的生態旅遊或登山探險旅遊。
在人文旅遊資源方面,賀蘭山更是得天獨厚,計有古代寺院、經塔、巖畫、礦業城鎮等旅遊資源類型,有較大影響力的景區景點20餘處,如阿拉善一側的廣宗寺福因寺、寧夏一側的拜寺口雙塔、滾鐘口寺廟羣、三關口長城等。 [1] 

賀蘭山脈歷史文化

賀蘭山脈名稱來歷

西漢時期的賀蘭山稱為“卑移山”,“賀蘭山”一名最早見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成書的《隋書·趙仲卿傳》,書中記載:“開皇三年(583年),趙仲卿攻打突厥,而出賀蘭山。”自此算起,“賀蘭山”之名來源已有大約1400多年的歷史了,至於“賀蘭山”一名的喻義,主要有兩種説法。一説出於《晉書》(646年)的解釋:西晉前,賀蘭山以遠地區為鮮卑族、匈奴族的勢力範圍,至晉武帝時,恩准這些少數民族內遷,在太康年間(始於280年),匈奴19個部落之一的“賀蘭部落”內遷至該山地東麓和附近地區,故山地便得部落之名,曰“賀蘭山”;一説出於《唐書·通典》(801年)的解釋:賀蘭山峯巒蒼勁,青白斑雜,遠望如駁馬(意即雜色的馬),突厥語稱“駁馬”為“曷拉”,“賀蘭”即為“曷拉”的漢語譯音,賀蘭山由此得名。撰於唐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縣圖志》稱賀蘭山“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駿馬,北人呼駿馬謂賀蘭",基本上也是因襲了第二種説法。唐朝以後,賀蘭山以形色得名的説法廣為人們所接受,清《讀史方輿紀要》亦稱“賀蘭山在寧夏衞西六十里。其山盤踞數百里,上多青白草,遙望如駿馬,北人(指蒙古人)呼駿馬為賀蘭也”。 [1] 

賀蘭山脈文化意象

在民族英雄岳飛的愛國詩詞《滿江紅·怒髮衝冠》中有一名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儘管岳飛並沒有真正來過賀蘭山,但這裏的“賀蘭山"實際上是邊關要地的代名詞。在以刀槍劍戟、駿馬長車為軍事武器的古代,縱延數百里且險峻挺拔的賀蘭山,的確不失為一道天然屏障,歷來是中原王朝與西北遊牧民族的必爭之地。 [1] 

賀蘭山脈巖畫

【主詞條:賀蘭山岩畫
平羅縣巖畫 平羅縣巖畫
賀蘭山脈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約有6000餘幅神秘悠遠的古代巖畫分佈在溝谷兩側,記錄了遠古人類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征戰、娛舞、交媾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2] 
1996年11月20日,賀蘭山岩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賀蘭山脈民族文化

賀蘭山及其周邊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也是歷朝歷代的移民地區。
由於人口及民族構成的多元化,造就了兼收幷蓄、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從建築風格來看,賀蘭山地區傳統的民居是土坯砌就的平頂房,北面不開窗或開小窗,另外也有磚瓦窯洞和小坡頂磚瓦房,民居的排列在城鎮中多圍成三合院,也有平行成排的。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建築形式趨於多樣化,但其中最突出的還是其伊斯蘭與蒙古族風格。本地區的服飾文化總體上已同漢族地區趨同,但大部分回、蒙羣眾都備有自己民族的傳統服裝,在節慶與宗教活動時穿。本地區的飲食品種繁多,匯聚了天南地北各大菜系的經典菜餚,西北風味的各種食品在此更有上乘佳品,頗受當地羣眾和外來遊客的歡迎,如黃袍羊尾、手抓羊肉、油香、饊子、奶皮、油茶等。本地區還經常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特別像蒙古族的那達幕大會、正月十五漢族的元宵節,摔跤,射箭、耍社火、舞獅子,甩錢鞭、跑旱船等民間文娛體育活動深受人們的熱愛。 [1] 

賀蘭山脈神話傳説

  • 賀蘭口
賀蘭口又稱“豁了口”,在賀蘭口溝內平卧着一塊大石頭,很像人的一隻腳,在大石頭上又磨刻着兩個大腳印,一前一後,好像一個巨人跨大步時留下的印痕。傳説仙人在此開山時豁了口,留下此足印,黑狼氏初祖踏了仙人的足跡後有了身孕,繁衍成後來的賀蘭部,因此,“豁了口”又被稱做賀蘭口。直到現在,當地農民還稱賀蘭口為“豁了口”,有些不懷孕的婦女,都要到這裏來摸一摸仙人的大腳印,回去不久就懷孕。 [4] 
  • 靈蛇洞
靈蛇洞在賀蘭口溝內北坡,有一石洞,常有青蛇出入。相傳古時有獵人經此,見洞中寬可容身,清涼宜人,遂入洞卧睡,夢見青蛇咬身。驚醒後,見兩蛇交尾於胯側,並無傷人之意,便輕輕從洞中退出。當日獵得青羊2頭、山雞8只,滿載而歸時,兩蛇已不見蹤影。此後,獵人出行,每於洞中小憩,則獵物所獲必豐,故將此洞名為靈蛇洞。舊時,獵户常於每年驚蟄日祭拜靈蛇洞,以求出獵成功。《周公解夢》書雲:“夢被蛇咬主大運。” [4] 
  • 燕子梁
燕子梁因燕雀羣聚而得名。每至春夏之交,山燕南歸,棲聚樑上,呢喃之聲不絕於耳。
傳説有兄弟二人,自山後至此,見勞燕紛飛,上下穿行,無可盡數。竟心生歹意,毀燕窩牟利,取幼雛販商。惹得羣燕憤怒,一齊衝向二人,啄眼毀容。倆兄弟急不擇路,墜入深淵,其屍肉虎狼不食,腐臭沖天,羣燕遂棄窠遠去,再不復返。燕子梁後深谷中,至今尚有白骨兩具,人稱“死人坑”。 [4] 
  • 古琴台
傳説仙人攜琴西遊,見賀蘭山風景優美,便沿溝谷尋泉眼至此。一時雅興大發,在此巨石上撫琴弄弦。又見遠山那邊飄過一朵彩雲,仙人便騰空而起,甩下一根琴絃飄然而去。琴絃落處,變為一條小溪,蜿蜒曲折,繞巨石與清泉匯流,潺潺而下。從此,這塊巨石被人們稱作古琴台,其下小溪便名為琴溪。坐在琴台上,靜心聆聽泉水流淌,真的會有琴聲傳過,如絲如縷,其妙無窮。 [4] 

賀蘭山脈美酒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寧夏賀蘭山東麓已成為中國釀酒葡萄種植集中連片最大、酒莊數量最多、酒莊集羣化發展最快的酒莊酒產區。釀出的葡萄酒以其特有的中國風格和東方特質,香氣發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含糖量高、含酸量適中、無病蟲害、無污染、品質優良的自然優勢,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能生產高端葡萄酒的絕佳產區之一,獲得了國內外一致好評和廣泛認可,先後有60多家酒莊的葡萄酒在國際葡萄酒頂級大賽中獲得了上千個大獎。 [5-6] 
賀蘭山區葡萄酒產業發達,種植面積近60萬畝,已建成酒莊86個,在建酒莊113個,年產葡萄酒約1.2億瓶,綜合產值達200億元。 [5] 

賀蘭山脈生態保護

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賀蘭山的自然保護事業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現在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即分屬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兩個國家級賀蘭山自然保護區。
東側寧夏境內的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2年,初為省級,1988年提升為國家級,總面積6.1×104公頃,主要在中段的範圍內;賀蘭山西側內蒙境內的保護區建於1984年,面積為7.5×104公頃。賀蘭山自然保護的對象主要界定了三個方面,一是乾旱風沙區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二是青海雲杉、杜松、油松、羽葉丁香、蒙古扁桃、沙冬青、賀蘭山紅尾夠、灰鶴、馬鹿、馬麝、盤羊、藍馬雞等珍稀物種;三是寒武系地質剖面及新構造運動形跡,等等。
由於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不大,有效保護面積更小,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環境退化的局面,後來蒙寧兩區都積極採取措施,擴大自然保護區範圍,將生活在賀蘭山中的農牧民搬遷至新開灌區,將羊只趕下山,同時加大自然保護力度,通過封育,造林等生態建設手段,使賀蘭山區的植被得以恢復,生態環境得以改善。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