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

鎖定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是由1958年原貴州工業大學建校時的冶金系經過50多年建設不斷髮展起來的,現已成為以本科、研究生教育於一體的教學研究型學院,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一大批企業界、學術界、政界的傑出人才。學院先後被教育部、人事部和貴州省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貴州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學院是貴州大學辦學實力強、辦學水平高、辦學特色突出的學院之一,已形成了有色金屬冶金、冶金過程強化與節能減排、新材料與功能材料、複合材料的製備和改性等特色鮮明的學科方向;擁有博士點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冶金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工程領域碩士學位授權點(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貴州省材料結構與強度重點實驗室)和校級實驗(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擁有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先進材料加工及應用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共同組建有國家複合改性聚合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激光技術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一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近三年承擔國家、省級科研項目150餘項,科研經費達4700餘萬元,已獲得了一大批科研、教學成果和專利技術,是貴州大學的科研大户。
中文名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matterials and metallurgy
地    點
貴陽市甲秀路貴州大學新校區
院    長
劉其斌
書    記
胡環宇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學院領導

黨 委 書 記: 胡環宇
黨委副書記: 張瑞良
院 長:劉其斌 ,男,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
副 院 長:熊玉竹,女,教授,四川大學博士學位
吳復忠,男,教授,東北大學博士學位
向 嵩 ,男,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學位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科研機構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
國家複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
貴州省激光技術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貴州省材料結構與強度重點實驗室
貴州省材料技術創新基地
貴州省冶金工程與過程節能重點實驗室
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貴州省先進材料與製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在校生1360餘人,其中本科生1166人,碩士研究生203人。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功能材料方向和金屬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五個本科專業。現有教職工72人,專任教師66人,教授19人,副高職稱26人,具有博士學位20人,碩士學位31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人,省管專家5人,貴州省中青年優秀科技人才培養對象3人,博士研究生導師6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0人。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學科建設

學院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2個工程領域碩士點(冶金工程、材料工程)。院現有2個教育部一類特色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1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學),1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材料學),2個省級示範性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 [1]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研究生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包含金屬、高分子、無機非方向)
冶金工程
材料工程(包含金屬、高分子、無機非方向)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本科專業

材料類(按大類招生,含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 理工類
學生入學後分階段組織教學,第一、二學年按院專業類設置學科基礎教學平台,實行按類教學;第三、四學年按專業設置專業教學平台,實施專業教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堅實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素質和工程能力,能在冶金、材料結構研究、金屬材料及複合材料製備、金屬材料成型等領域從事設計、研發、製備、加工、分析檢測、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現代材料測試技術、金屬材料學、金屬學、材料性能學、材料工程設備、計算機在材料學科中的應用等。
就業方向:可到機械廠、汽車製造廠、化工冶金及材料加工成型以及有關的材料設計、研究部門和管理部門就業。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方向)
培養目標:掌握堅實的材料加工工程基礎理論和系統的材料加工工程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學科科學研究工作和獨立擔負專門技術的能力;具有強的計算機技術及相關軟件的應用能力。瞭解本學科的研究發展前沿,具有較好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要課程:近代材料加工理論、高分子材料粘彈性質、高分子合成化學、高分子凝聚態物理、固體物理基礎、材料加工計算機模擬理論、材料改性與表面工程、材料加工CAD/CAM技術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的畢業生可到機械廠、汽車製造廠、化工冶金及材料加工成型以及有關的材料設計、研究部門和管理部門就業。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2]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方面的系統知識,能在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材料共混改性、複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模具設計、聚合物加工成型工藝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的畢業生可在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合成、改性和加工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等方面的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冶金工程專業 理工類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掌握冶金工程科學基礎知識及技能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畢業生要求掌握冶金過程基礎理論及相關科學基礎,掌握有色和鋼鐵冶金的過程工藝設備、生產和產品質量管理、工藝過程自動化、冶金環保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冶金工藝設計、科學技術實驗與數據分析處理,冶金節能技術,冶金環保技術、冶金過程及自動化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能力。本專業具有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碩士授予權。
主要課程:冶金物理化學、冶金原理、熱工儀表及其自動化、輕金屬冶金學、鋼鐵冶金學、冶金熱工基礎、分析化學、金屬學與熱處理、鋼鐵廠設計原理等。
就業去向:本專業的畢業生可到黑色、有色、稀有及貴金屬冶金工業等企業、科研、設計單位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材料物理專業 理工類
培養目標:材料物理專業致力於培養能夠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改造和管理的高層次、高素質、全面發展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人才。畢業後可從事材料組成、製備工藝、組織結構與性能之間規律性的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和材料質量控制、性能改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研究開發的工程技術工作。
主要課程:近代物理、固體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力學、材料化學、金屬材料學、電子材料、激光材料加工、納米材料、複合材料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到機械、電子、冶金、能源、電力、通訊、石油化工等企業從事新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究、設計、開發與製造、材料的性能測試與生產管理等部門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的研究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或理學學士。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冶名師材

鄭強,1960年生,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1992-1995年留學日本京都大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聚合物流變學多組分聚合物材料結構與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複合材料。近年來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課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研究項目近20項,經費總額度近3000萬元。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Carbon, Macromol. Chem.&Phys.,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 J. Mater. Res.,《高等學校化學學報》、《高分子學報》等高分子和材料學科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3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300餘篇,SCI他引1300餘次。此外,獲國家授權專利28項,已受理專利24項。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02)、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2005)、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浙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先後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有機高分子材料學科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會流變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中國高分子科學委員會聚合物表徵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複合材料學會聚合物基複合材料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浙江省複合材料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高分子材料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工學會化工新材料委員會委員。《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中國地區編委,《科學通報》特約編輯,《高分子學報》、《高分子通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學報》、《應用化學》、《塑料工業》、《有機硅材料》、《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編委。
于傑,工學博士,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務院津貼獲得者,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象。中國科協第六、七屆委員,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理事,國家複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大學、浙江大學和貴州大學博士生導師。近幾年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項目、973前期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3項、國家財政部成果轉化項目1項和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各1項,主持貴州省“九五”科技攻關、省火炬計劃、省科學基金等10餘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論文10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5項。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1)、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第1),貴陽市科技進步1等獎1項(第1),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貴州省優秀專利獎1項,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1項,西安交通大學優秀博士論文1項。主持研製開發的軍用高性能聚合物複合材料通過了軍方的技戰指標評審,並大批量列裝;主持研發的系列聚合物基改性材料,替代進口產品獲得廣泛應用,相關成果轉化後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何力,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津貼獲得者,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貴州省科協副主席、塑料雜誌編委。主要從事材料的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的關係,主持承擔了國家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973前期項目等9項國家、省級科研項目。先後在《maerials&Design》,《Chinese Physics》,《ACTA metallurgicaSinica (EnglishLetters)》,《高分子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先後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四等獎1項,貴州省青年科技獎1項,全國第十屆發明展覽會銀獎1項。
羅築,男,1963年9月生,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高分子材料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在聚合物改性材料高性能化方面有較深造詣。研發的高強、高韌或功能化的聚烯烴、工程塑料系列聚合物改性材料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批量應用於軍工及汽車零部件,在貴州省複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和貴州凱科特材料有限公司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獲發明專利授權9項,研發的特種包裝和汽車專用料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將科研和教學建立在學科前沿,主持和主要參與了國家科技攻關、國家“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貴州省科技攻關等多項科技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40餘篇, 培養研究生20餘名。2001年獲第四屆“貴州省青年科技獎”;2005評為年貴州省青年科技優秀人才培養對象;2007年“高性能聚烯烴複合材料研發及應用”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2008年評為貴州省省管專家。2011年評為貴州大學學術帶頭人。
謝海波, 博士,教授。2006年在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2006年7月至2010年2月分別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生物質資源學院、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國家細胞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與初級研究員工作。於2010年3月通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級百人計劃”人才引進回國工作,在生物技術部、大連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生物能源研究部任副研究員、項目研究員。2015年3月,通過貴州大學“學科學術帶頭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工作。在Green Chemistry, ChemSusChem, Biomacromolecules等雜誌共發表SCI論文40餘篇,累計他引1400餘次(其中1篇>400次;4篇>100次)。曾獲中國林學會“梁希”青年論文三等獎;“離子液體與綠色過程”青年創新獎;大連市技術發明一等獎;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職業啓動獎。合作主編英文學術專著1部,參與撰寫中英文專著6部(其中中文一部);近5年申請中國專利12項。在重要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做口頭報告20餘次(邀請報告6次),2009年第30屆美國環境毒理與化學年會“綠色生物煉製”分會,2015泛太平洋地區化學會議(Pacifichem2015)木質素轉化分會共同主席。Green chemistry, Chemsuschem,Chemical Review等近十個國際知名期刊雜誌審稿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函評專家,歐盟研究委員會啓動項目評審專家。近5年,承擔各級科研課題7項(其中自然科學基金3項),累計科研經費600餘萬元。
劉其斌,男,貴州玉屏人,侗族,博士(後),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貴州大學學術帶頭人,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理事,中國生物材料學會會員。2005年在大連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8年在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出站。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貴州省民盟省委委員,第十屆貴州省政協常委。劉其斌教授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貴州省工業攻關等各類課題20餘項。劉其斌教授主持的“寬帶激光熔覆梯度生物陶瓷複合塗層及其生物活性”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成果創新之處是採用梯度設計思想,利用寬帶激光熔覆技術,在鈦合金表面製備了梯度生物活性陶瓷塗層,揭示了稀土氧化物的摻雜量與激光熔覆過程中催化合成的生物活性陶瓷相數量、生物活性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劉其斌教授共指導了30餘名碩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有6篇被“SCI”收錄,25篇被“EI”收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3項,美國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出版了1部學術專著。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獎4項,貴州省青年科技獎1項,貴州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1項。獲寶鋼優秀教師獎1項。劉其斌教授所領導的貴州省先進材料的設計、製備及應用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已經在國內的激光材料加工界佔有了一席之地。
梁益龍,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省材料結構與強度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熱處理學會理事、貴州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貴州省材料熱處理分會主任委員,材料熱處理學報編委、金屬熱處理雜誌編委、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審專家、省國資委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省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省科技廳新材料專家組成員、貴州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新型金屬材料、材料強度與斷裂以及熱加工裝備的教學、研究開發工作。主持承擔和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高速重載列車關鍵材料及製品的研發》、《多絲大直徑鋼絞線材料及製品研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空發動機結構材料小裂紋疲勞擴展問題》、科技部創新基金項目、貴州省攻關項目、貴州省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市科技局重點科技開發項目及企業重大開發等十餘項。2000年為國家重點工程關鍵設備去應力退火而主持承擔的《大型燃油退火爐的研製》項目具有重大的技術創新,在熱效率及消除應力等主要指標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企業新增產值2億多元,利潤2000多萬元,税收1100多萬元,為國家節約資金1400多萬元,使企業上了一個新台階。現已在貴州、河南、山西等地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高速重載機車彈簧材料及製品的國產化研究中,解決了彈簧產生早期破壞的問題,製品使用壽命顯著提高,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開發了彈簧製品顯微復相組織可控制的熱處理新工藝,使彈簧材料的強韌性、強塑性等力學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先後在權威學術刊物、重要學術刊物、國際會議以及其它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50餘篇學術論文。2001年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獲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獲貴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度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發明創造競賽一等獎、2004年獲全國發明展覽銀獎等六項獎勵,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2002年度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2年並被評為貴州省第二批省管專家。
張金柱,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津貼獲得者,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大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冶金與金屬材料物理化學的教學和科研。近年來主持和完成的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鋼中稀土元素與低熔點雜質元素砷的作用規律研究”和“鮞狀赤鐵礦的固態選擇性還原動力學與還原產物分離的研究”,貴州省優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基金“鋼中稀土元素與低熔點雜質砷的作用規律研究”按期於2012年10月結題並通過驗收,首鋼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委託的“含鈦高爐渣理化性能對高爐生產影響的試驗研究”和“優質鋼中夾雜物來源研究”按期分別於2010年1月和2011年10月結題並通過驗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爐鍊鐵用燒結礦粘結相的微觀組織和礦相成因研究”按期完成於2010年5月批准結題。分別於2002年和2007年獲得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於2003年獲得“十五”以來貴州省優秀技術創新項目二等獎;2004年獲貴州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05年以來,累計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
李軍旗,男,中共黨員,江西安福人,漢族,1962年9月生。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貴州大學學術帶頭人。兼任貴州工業節能技術研發與能效評估中心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冶金新技術、冶金資源綜合利用和冶金能源與環保等方向的研究。近五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經費達1000餘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8篇被EI或SCI收錄,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曾2次獲得貴州省省直屬高校優秀共產黨榮譽稱號。李軍旗教授與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中電投遵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貴州高硫鋁土礦的脱硫技術開發”項目的研究成果為貴州高硫鋁土礦的工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同時將對我國氧化鋁生產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陳肖虎,男,中共黨員,浙江杭州人,漢族,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大學學術帶頭人,中共貴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代表。陳肖虎教授研究成果獲國家專利授權15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完成了“磷礦伴生碘資源回收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和“稀土共晶Al-Si合金新材料製備”項目的研發和產業化實施,完成了高純鈦製備技術的研發。解決了關鍵性的技術難題,有重大發明創新,在技術成功向生產力轉化和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推廣中,業績突出,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陳肖虎教授主持自行設計製作在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磷肥廠建成的磷礦伴生碘資源回收新技術產業化裝置,是世界上唯一的用磷礦伴生極低品位碘資源工業化回收的的生產裝置。該技術的成功工業化實施使我國碘工業總產量翻了一番,同時改變了貴州缺碘的歷史。該新技術相當於為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增了一個(按現市場價值計算)價值110多億元的大型碘礦山,該新技術的推廣,有望成為貴州工業化強省新的經濟增長點。陳肖虎同志獲2010年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8年度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三等獎;2011年貴州省專利獎金獎;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2008年度技術創新成果特等獎;貴州省青年科技獎1項,貴州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1項陳肖虎同志被評為貴州大學2009年度感動校園十大人物;2010年度貴州省直屬高等學校“十佳教職工黨員”;2011年貴州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全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貴州省“優秀共產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