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材料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1998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將高分子材料相關的工科類專業統一為“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 [1-3]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培養具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方面知識,能在高分子材料及其複合材料合成、製備、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4] 
中文名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外文名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0407 [5]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材料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發展歷程

中國高分子類專業設置始於1953年,是從化學和化工類專業中形成和分離出來的。理科高分子化學教研室始建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工科的塑料工學教研室則建於成都工學院(今四川大學)化工系。
最早的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系是在中國科技大學建立的。而最早的高分子化工系始建於成都工學院。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中國高校中陸續設置的高分子類專業是:高分子化學、塑料工學(塑料工程)、合成橡膠、橡塑工程、化學纖維、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工、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等。(三級學科專業)
1998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將高分子材料相關的工科類專業統一為“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將理科類的高分子專業併入材料化學專業或化學專業;將高分子化工專業併入化學工程專業。使高分子材料類專業的辦學口徑拓寬到二級學科 [2]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實踐能力、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素質、創業精神、國際視野、溝通和組織管理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材料類專業畢業的學生,既可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研究,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生產技術開發和過程控制,材料應用等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擔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學、科技管理和經營工作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基本學制為四年。四年參考總學分一般為140~190學分[含畢業設計(論文)學分]。
學生通過學習各門課程修滿總學分並畢業考核合格,可獲准畢業;畢業環節完成並經院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者,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 
  • 人才培養
(1)掌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工程技術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材料的組成、結構、合成與製備、性質與使役性能之間關係的基本規律。
(3)掌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所涉及的各種材料的製備、性能檢測與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4)瞭解材料類專業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並具備設計材料和製備工藝、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產品質量、開發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藝、根據工程應用選擇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5)瞭解與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6)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閲讀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課程體系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總體框架

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培養目標達成,課程體系必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
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課程約佔20%;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約佔20%,實戰內容約佔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約佔35%。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從事材料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的方法為學生運用相應基本概念表述材料工程問題、設計與選擇材料、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應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對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應能體現系統設計和實施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通識類知識涵蓋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工具性知識、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經濟管理和環境保護類知識。
(1)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哲學、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基本內容。
(2)工具性知識包括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文獻檢索、科學研究方法論等基本內容。
(3)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以及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等基本內容。
(4)經濟管理和環境保護類知識包括金融、財務、人力資源和行政管理、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內容 [1] 
  • 基礎類課程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結構表徵等知識領城。
(1)材料科學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結構、晶體缺陷、相結構與相圖、非晶態結構與性能、固體表面與界面、材料的凝固與氣相沉積、擴散與固態相變、燒結、變形與斷裂、材料的電子結構與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論等。
(2)材料工程基礎知識包括流體流動基礎、熱量傳遞、傳質過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產品設計、選材、製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工程製圖、機械設計及製造基礎、電工電子學等。
(3)物理化學知識包括氣體、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化學平衡、相平衡、化學反應動力學、電化學、表面現象和膠體分散系統等 [1] 
  • 專業類課程
專業類課程包括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反應工程、聚合物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複合材料工程等內容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實踐教學

  • 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分為以下3個類型:
(1)公共基礎實驗
主要包括物理實驗、化學實驗、計算機基本操作實驗、電子電工實驗等。
(2)專業基礎實驗
主要包括材料科學基礎實驗、材料工程基礎實驗、材料研究與測試方法專業基礎訓練及綜合實驗。依據相應課程大綱,每門課程至少開設4個實驗項目,且能支持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
(3)專業實驗
主要包括專業技能訓練、材料製備與性能綜合實驗等。要求開設材料的力學、熱學、電學等性能相關實驗至少7項,同時完成至少1種材料的製備,包括原料的選擇—配方計算—工藝方案設計—製備—相關性能測試及結構分析等全過程訓練 [1] 
  • 課程設計
(1)機械零件設計
進行工程設計基本技能訓練。
(2)材料製備裝備設計
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設備設計訓練。
(3)工廠工藝流程設計
針對至少1種材料生產工藝進行車間工藝流程設計 [1] 
  • 專業實習
實習是學生接觸生產實際、接觸企業的重要實踐環節,各高校應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制定符合生產現場實際的實習大綱,讓學生在實習中實踐所學知識,培養熱愛勞動的品質 [1] 
  • 畢業設計(論文)
畢業設計(論文)是科研與教學結合最為密切的一個實踐環節,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提供有效指導,每位專業教師指導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人數原則上每屆不超過6人。選題應結合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論文)可以從科研任務中選擇規模適當和相對獨立的題目,還可以通過與企業緊密合作的實戰教學活動來進行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學條件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
(1)按一級學科專業培養的高校,專任教師不少於50人;按二級學科專業培養的高校,每個專業的專任教師不少於10人。
(2)生師比不高於18:1 [1] 
  • 師資結構
(1)年齡在55歲以下的教授及40歲以下的副教授分別佔教授總數和副教授總數的比例應適宜,中青年骨幹教師所佔比例較高,滿足持續發展的需要。
(2)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50%,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85%。
(3)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80%,其中具有博土學位的不低於50%。
(4)85%以上的專業授課教師在其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材料類專業學歷,具有材料類專業本科畢業背景的教師人數比例不低於60%。
(5)學科帶頭人學術造詣較高,專業領域分佈合理,專業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學緣相同的教師比例原則上不高於50%,有數量適宜的骨幹教師,可為專業發展所需的學科基礎提供基本保障。
(6)有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 [1] 
  • 教師背景與水平要求
(1)授課教師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科研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承擔的課程數和授課學時數限定在合理範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進行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2)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和工程背景;承擔過科研項目的教師須佔有相當比例,部分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歷。
(3)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4)擁有良好的相應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的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指導學生、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
(5)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設施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教學實驗室生均面積不小於2.5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15000元。
實驗設備完備、充足、性能優良,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需求。專業課程實驗開設率應不低於90%,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課程佔總實驗課程的比例不低於60%;每個實驗既要有足夠的實驗台套數,又要有較高的利用率。基礎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2人;專業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3人;大儀器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8人。
實驗室向學生全面開放,實驗設備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保證學生使用。
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繫,建立有穩定的產學研合作基地。有足夠數量、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能支持教學目標的達成。
生產實習要有具體的實習大綱、明確的實習內容和考核方法及標準。
實習帶隊教師高級職稱比例不低於30%;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配備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 信息資源要求
配備各種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參考書和工具書以及各種專業圖書資料,師生能夠方便地使用;閲讀環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料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有保證,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1200元,且應隨着教育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以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
各高校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建立教學質量監控的組織體系、規章制度和運行機制;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和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1]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及社會有關各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定期對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進行評價。
在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的執行過中,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1)對畢業生做跟蹤調查時,確保跟蹤反饋信息真實、可靠,具有説服力。
(2)反饋樣本數量應達到各專業當年畢業生總量的一定比率(各高校可根據自己的特點自行制定),跟蹤調研的時間和週期應有要求。
(3)在選擇畢業生跟蹤調查對象時,確保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應充分考慮地域分佈、企業類型、崗位工種等差異。
(4)適當加強對優秀畢業生、創業學生、在單位做出特殊貢獻的畢業生的調查。
(5)形成報告並且能夠有效地指導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的調整及完善 [1]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要求有監視和測量、數據分析以及改進活動。應根據各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環節的評價結果以及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分析教育質量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找出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進措施,並組織實施。實施後的結果與信息轉入新一輪的循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使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1]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培養模式

  •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背景下,地方院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把培養出新時代合格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作為終極目標。提出了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整合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學;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協同教學科研,提升師資力量等改革措施,促進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6] 
  • 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國際化應用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建設核心課程羣為核心,為滿足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實現國際化的目標,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出既擁有紮實的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又能夠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藝等方面從事新產品研發、新設備及儀器製備、新工藝流程設計工作,具有綜合素質、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新型技術型人才,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經濟建設和石油產業 [7] 
  • 創新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1)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通過調研高分子材料相關企業對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人才的崗位設置、技能、能力要求,掌握市場、“客户端”對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確定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和目標。
(2)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完整的專業理論體系及專業理論的交叉應用為基本思路,構建以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應用課程四個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架構。
課程教學重點由傳統的知識點識記轉變成了專業知識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也要隨之改革。在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應用課程的教學中大力推廣啓發式、案例式和研討式教學,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分析、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應用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一些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慕課的建設,把有限的課堂時間更多地用於分析和研討,調動學生全過程學習的積極性。
(3)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①學科基礎課程模塊中的實驗課程中以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培訓為目標設置相關實驗項目;
②在專業基礎模塊實驗課程中以合成方法的過程訓練,材料性能分析、加工工藝的設備操作、數據處理分析為目標開設相關實驗項目;
③在專業應用模塊中實驗課程以企業檢測崗位技能訓練、生產崗位工藝改進為目標設置項目進行綜合性訓練,培養創新能力;
④在校外實習環節引入高分子材料相關企業檢測、生產崗位,開展3個月的頂崗實習,熟練職業技能、感受企業生活;
⑤在畢業論文環節積極引入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企業指導老師,以企業生產中的工藝改進、產品開發項目為課題開展畢業論文校企聯合指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
⑥積極開展校企聯合育人。開設《校企合作課程》,邀請高分子材料相關的優秀企業工程技術專家來校分享企業生活,開展技術報告,亦或是到企業生產現場參觀,讓學生時刻感受到專業知識與應用技術的聯繫。
(4)科技創新項目、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
優化課程體系,減少課堂學,讓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主學習。同時開放實驗平台,以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學院創新性實驗競賽以及老師的科研項目等科技創新、創業活動為載體,要求學生組隊參與,並安排老師全程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8] 
  •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1)校企雙向互聘機制,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高校與企業開展校企雙向互聘機制,教師可被聘為企業技術顧問和技術負責人。企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等到學校做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參加課程教學、生產實習、指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同時在師資隊伍上實行“雙導師”制。“雙導師”是指在產學研合作的基礎上,為學生配備校內理論導師和校外技術實踐導師。來自企業的指導教師全部題目來源於實際課題,提高企業導師的理論教學能力和學生培養能力。培養專業主幹課教師的企業一線生產研發經驗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一批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2)以科研項目合作為載體,提升平台的建設水平
通過校企的產學研合作,學校的研發隊伍與企業的技術骨幹建立了密切合作,促進雙方在技術上的交流與探討。同時,可以讓學生參與項目研發,帶着任務,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教學,不僅進一步培養提供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還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和研發項目,也潛在的為企業培養後備研發力量。
(3)基地建設和產教融合工作
校企共建研發平台、共建大型儀器共享平台、師資培訓、企業員工技能培訓以及學術交流等產學研合作。高校專業所屬的實驗平台面向企業開放。加強高校專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促使專業和企業相互瞭解 [9] 
  • 寬專業培養模式
(1)寬專業口徑思路:培養既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大材料)基本原理,又通曉某一類材料(中材料)製備與加工、組成與結構、性能與應用系統知識的基本原理;
(2)課程體系整體優化思路:構建科學基礎、工程基礎、文化基礎有機結合的大基礎教育體系,使學生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3)理論聯繫實際、加強實踐環節、強化工程意識、注重培養創新能力的思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的思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0] 
  • 基於科研團隊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基於科研團隊培養高分子材料創新型人才的模式,就是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以學校現有的科研團隊為依託,探索適合培養高分子材料創新人才的完善的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成就事業提供知識和技能的保證 [11] 
  • 地方高校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高校在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中,以自身區域化經濟發展為借鑑,考慮到區域化經濟發展對專業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教學注重理論基礎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將產學研結合起來,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相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12]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發展前景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考研方向

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化學等材料及化學化工相關專業 [13]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就業方向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可在石油化工、電子電器、建材、汽車、包裝、航空航天、軍工、紡織及醫藥等系統的企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從事塑料、橡膠、纖維、塗料、粘合劑、複合材料領域的開發、加工與改性、工藝與應用、生產技術管理、市場開發及教學等工作;或為高新技術領域研究開發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光電材料和其它特種高分子材料 [13]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清華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服裝學院
北京工商大學
----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
河北
衡水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南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洛陽理工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城建學院
安陽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
山東
濟寧學院
泰山學院
濱州學院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齊魯工業大學
青島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魯東大學
濟南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煙台大學
聊城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
濰坊科技學院
山西
太原工業學院
中北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
陝西
長安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陝西理工大學
渭南師範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瀋陽建築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大連大學
瀋陽科技學院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
----
吉林
吉林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建築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延邊大學 [15] 
----
黑龍江
東北石油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黑龍江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東方學院
東北林業大學
----
上海
上海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復旦大學
----
----
----
江蘇
南京工程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
淮陰工學院
常州大學
南通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大學
揚州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江南大學
鹽城工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
----
安徽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池州學院
滁州學院
皖西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安徽建築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
江西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南昌大學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工程學院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江漢大學
長江大學
湖北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湖南
中南大學
湖南工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南華大學
湘潭大學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湘潭大學興湘學院
南華大學船山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南嶽學院
----
----
----
重慶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
四川
四川大學
四川輕化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
貴州
貴州大學
貴州民族大學
----
----
雲南
雲南大學
----
----
----
廣東
東莞理工學院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嶺南師範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深圳大學
中山大學
韓山師範學院
廣東藥科大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惠州學院
廣西
賀州學院
北部灣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南寧師範大學
福建
福州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武夷學院
閩江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華僑大學
福建工程學院
----
甘肅
西北民族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
----
寧夏
北方民族大學
----
----
----
新疆
新疆大學
----
----
----
海南
海南大學
----
----
----
浙江
浙江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嘉興學院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
台州學院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衢州學院
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
嘉興南湖學院
----
----
----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0年9月29日)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