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貝魯特大屠殺

鎖定
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是一場發生於198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的一場大屠殺,發生地點是貝魯特的薩布拉街區和鄰近的夏蒂拉難民營,兇手是以軍支持的黎巴嫩的基督教民兵組織 [22]  。遇難人數大約在762人至3500人之間,絕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的什葉派穆斯林 [1] 
中文名
貝魯特大屠殺
外文名
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
發生時間
1982年9月16日 至 9月18日
發生地點
黎巴嫩貝魯特薩布拉街區和夏蒂拉難民營
兇    手
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組織

貝魯特大屠殺事件背景

在1975年至1990年的黎巴嫩內戰中,互相敵對的武裝組織與黎巴嫩的鄰國結盟並相互為敵。這些武裝組織的內鬥和屠殺導致數千人遇害。例如:1976年1月,在以穆斯林為主的貧民區卡朗迪納,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組織針對庫爾德人敍利亞人巴勒斯坦人進行大屠殺。作為報復,1976年1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達穆區針對基督教馬龍派進行大屠殺,遇難者中包括黎巴嫩力量情報機構主管埃裏·荷拜卡的家人和未婚妻。1976年8月,在Tel al-Zaatar,黎巴嫩長槍黨針對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管理下的難民營內的難民進行大屠殺。在黎巴嫩內戰中有15萬平民死於大屠殺。 [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並向北推進,包圍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在對貝魯特長期圍困之後,在8月21日美國主導的各方停火協定使得戰鬥暫時告一段落,這使得城內的黎巴嫩難民能夠在西方國家的監督下安全撤離,並且巴勒斯坦難民及難民營內的居民的安全得以保證。 [3] 
1982年8月23日,黎巴嫩基督教民兵領導人巴希爾·傑馬耶勒被選舉為黎巴嫩總統。以色列依靠傑馬耶勒及其武裝作為制衡巴解組織的力量,因此以色列和黎巴嫩馬龍派團體的聯繫更加密切了。 [4] 
1982年9月14日下午4點10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次重要的會議正在長槍黨總部大樓內舉行。突然,“轟”地一聲巨響,一顆預先放置的200公斤重的炸彈爆炸了。頓時,會議室內煙霧瀰漫,血肉橫飛,會議的主持人倒在血泊之中——年輕的黎巴嫩當選總統巴希爾·傑馬耶勒被炸死了。在9月15日6:00後不久,以色列國防軍進入了貝魯特。

貝魯特大屠殺屠殺準備

在9月14日至15日夜間,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拉斐爾·埃坦飛抵貝魯特。到達貝魯特後他直奔黎巴嫩長槍黨總部,要求長槍黨領導層下達總動員令以準備參與即將到來的以色列國防軍對貝魯特西部的進攻。他還命令他們在所有他們控制的地方實行宵禁並委派一名聯絡官常駐以色列國防軍前方指揮所。他告訴長槍黨的領導們以色列國防軍不會進入難民營,但長槍黨必須進駐進去。長槍黨的領導告訴埃坦總動員令需要他們花24小時來安排。 [5] 
在9月15日,同樣已經抵達貝魯特的以色列國防部長阿里埃勒·沙龍在前線指揮部與埃坦匯合。以色列的前線準備設在一棟距離夏蒂拉難民營西南200米遠的5層建築物內。與會的高級軍官還有沙龍的助手艾維·杜達伊、以色列軍事情報局主管約書亞·薩蓋、辛貝特領導人亞伯拉罕·沙洛姆、以色列國防軍副總參謀長摩西·利維將軍及其他高級軍官。這些軍官一致認定黎巴嫩長槍黨必須進入難民營。 [6] 
在領導人傑馬耶勒遇刺身亡之後,黎巴嫩長槍黨一直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在9月15日,薩布拉和夏蒂拉已經被以色列軍隊包圍。以色列軍隊在難民營的出入口設置檢查站,還將一些多層建築用作為觀察哨。在這些被以色列利用的建築物中,根據時代週刊的報道,7層高的科威特大使館可以對薩布拉和夏蒂拉進行“暢通無阻且一覽無餘”的觀察。數小時後,以色列的坦克開始炮擊薩布拉和夏蒂拉地區。 [7] 
次日早上,第六份關於進攻貝魯特西部的命令被下達。這份命令強調:“不要進入巴勒斯坦難民營,難民營內的搜尋和清除工作將由黎巴嫩長槍黨和黎巴嫩軍隊來完成。” [8] 

貝魯特大屠殺屠殺過程

一小時後,1500名民兵集結在貝魯特國際機場,這座機場隨後被以色列國防軍佔領。 [9]  在荷拜卡的指揮下,他們乘坐以色列軍隊的吉普車在以色列軍隊的引導下前往薩布拉和夏蒂拉。這夥武裝分子大部分為黎巴嫩長槍黨成員,還有部分是哈達德的手下。根據沙龍和荷拜卡的保鏢Ariel Sharonand的説法,長槍黨收到了關於不要傷害平民的“嚴格且明確”的警告。 [10] 
第一批150名長槍黨成員在下午18:00進入薩布拉和夏蒂拉。不時有巴勒斯坦人被要求排成一排然後被處決。在當天夜裏,以色列國防軍向當地上空發射照明彈。根據一名荷蘭籍護士的説法,難民營中亮的“如同是在舉行足球比賽的體育場”。 [11] 
在晚上11:00,一份報道被送達位於貝魯特東部的以色列軍隊指揮部,報告中寫到有300人被殺,其中包括平民。這份報告後來還被送往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軍隊指揮部門,在那裏超過20名以色列高級軍官閲讀過這份報告。
在當天下午,埃坦與長槍黨成員舉行了會談。次日早上,以色列軍隊包圍了薩布拉和夏蒂拉,考慮到一些關於大屠殺的報告,要求長槍黨停止他們的行動。 [12] 
9月17日,薩布拉和夏蒂拉仍被嚴密封鎖,一些獨立觀察人士設法進入了難民營。他們看到長槍黨在清除行動中的所作所為,並在夏蒂拉將屍體從被摧毀的建築中移出。很多被發現的屍體損毀嚴重。許多男孩遭到了閹割,一些人的頭皮被剝了下來。有些屍體上被刻上了十字架。

貝魯特大屠殺遇難者人數

在大屠殺發生前,據報道亞西爾·阿拉法特曾要求多國部隊返回貝魯特以保護平民。這些部隊之前剛剛監督了阿拉法特及其巴解組織武裝分子撤離貝魯特。意大利對以色列新的舉動表示嚴重關注,但並沒有採取措施將部隊調回貝魯特。
根據BBC的報道,“至少有8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 [13] 
歷史學家羅伯特·菲斯克在文章中寫到“在持續三天的強姦、戰鬥和殘酷處決後,民兵組織留下了1700名死者在難民營。” [14] 
巴勒斯坦紅新月會認為遇難人數超過3000人。 [15] 

貝魯特大屠殺後續發展

1982年12月16日,聯合國代表大會譴責了這一屠殺事件並將其定性為種族清洗 [16]  在對相關譴責聲明進行的投票中,123個國家投了贊成票,沒有國家投反對票。22個國家投棄權票,12個國家未投票。 [17-18] 
以色列貝魯特難民營屠殺事件委員會認定沙龍需對這起大屠殺負有個人責任。 [19]  起初沙龍拒絕辭職,並且貝京總理拒絕開除他。只有當和平主義活動人士Emil Grunzweig在非政府組織“Peace Now”的集會中遭遇右翼分子的手榴彈襲擊身亡(襲擊還造成了另外10人受傷)之後,以色列政府才妥協:沙龍將辭去國防部長的職務,但仍保留以色列內閣中不管部部長的職位。儘管在委員會報告中有對其不利的結論,之後沙龍還是成為了以色列總理。 [20]  該委員會還建議解除以色列軍事情報局主管約書亞·薩蓋的職務,並促使阿莫斯·雅隆被保留使用至少三年時間。 [21] 
參考資料
  • 1.    Malone, Linda A. The Kahan Report, Ariel Sharon and the SabraShatilla Massacres in Lebanon: Responsi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for Massacres of Civilian Populations. Utah Law Review. 1985: 373–433 [1 January 2013].
  • 2.    The New York Times (2012). "After 2 Decades, Scars of Lebanon's Civil War Block Path to Dialogue".
  • 3.    Nuwayhed al-Hout, Bayan. Sabra and Shatila September 1982. Pluto. 2004: 1. ISBN 0 7453 2303 0.
  • 4.    Ahron Bregman and Jihan Al-Tahri.The Fify Years War. Israel and the Arabs.London:BBC Books,1998:172-174
  • 5.    Kahan, Yitzhak, Barak, Aharon, Efrat, Yona (1983) The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events at the refugee camps in Beirut 1983 FINAL REPORT (Authorized translation) p.108 has "This report was signed on 7 February 1982." p.14
  • 6.    Kahan, Yitzhak, Barak, Aharon, Efrat, Yona (1983) The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events at the refugee camps in Beirut 1983 FINAL REPORT (Authorized translation) p.108 has "This report was signed on 7 February 1982." p.14,15
  • 7.    Shahid, Leila. The 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s: Eye-Witness Reports.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32, No. 1. (Autumn, 2002), pp. 38.
  • 8.    Kahan, Yitzhak, Barak, Aharon, Efrat, Yona (1983) The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events at the refugee camps in Beirut 1983 FINAL REPORT (Authorized translation) p.108 has "This report was signed on 7 February 1982." p.13.
  • 9.    Panorama: "The Accused", broadcast by the BBC, 17 June 2001; transcript accessed 9 February 2006.
  • 10.    Robert Maroun Hatem, From Israel to Damascus, Chapter 7: The Massacres at Sabra and Shatilla online. Accessed 24 February 2006.
  • 11.    New York Times, 26 September 1982. in Claremont Research p. 76
  • 12.    Shahid, Leila. The 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s: Eye-Witness Reports.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32, No. 1. (Autumn, 2002), pp. 58.
  • 13.    Analysis: 'War crimes' on West Bank. BBC, 17 April 2002. Accessed 14 February 2006.
  • 14.    Fisk, Robert The forgotten massacre , The Independent, 15 September 2002.
  • 15.    Schiff and Ya'ari 1984
  • 16.    U.N.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37/123, adopted between 16 and 20 December 1982. Retrieved 4 January 2010. (If link doesn’t work, try: U.N.→ welcome → documents →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s → 1982 → 37/123.)
  • 17.    Voting Summary U.N.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37/123D. Retrieved 4 January 2010,
  • 18.    Leo Kuper, "Theoretical Issues Relating to Genocide: Uses and Abuses", in George J. Andreopoulos, Genocide: Conceptu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7, ISBN 0-8122-1616-4, p. 37.
  • 19.    Schiff, Ze'ev; Ya'ari, Ehud. Israel's Lebanon Wa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4: 283–4. ISBN 0-671-47991-1.
  • 20.    Tolworthy, Chris. 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s—why do we ignore them?. September 11th and Terrorism FAQ. Global Issues. March 2002 [25 January 2013].
  • 21.    Report of the Kahan Commission - hosted by the Israel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 22.    沙龍的戰爭:他的個性深深烙在以色列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23-10-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