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貘屏贊

鎖定
《貘屏贊》唐代詩人 白居易 於唐長慶三年(約公元823年)創作的文章。
貘(mò),傳説中一種只吃銅鐵的動物。
作品名稱
貘屏贊
作品別名
貘(mò)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中末(長慶三年)
作品出處
白氏長慶集(卷三十九)
文學體裁
贊文

貘屏贊文章全文

貘屏贊 貘屏贊
者,象鼻犀目,牛尾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皮闢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衞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為贊曰:
邈哉其獸,生於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範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滋。何山不剗(chǎn)?何谷?銖銅寸鐵,罔有孓遺。悲哉彼貘,無乃爾。嗚呼!匪貘之悲,惟時之悲!
【註釋】
:一種奇蹄目動物,生活在南亞及南美洲。
:遙遠。這裏指神秘。
:熔鍊。
:用模具澆築。
:增加。
:音chǎn,削去,剷平。
:音huī,毀壞,破壞。
:沒有。
⑨孑遺:殘存的個體。
:飢餓。
【譯文】
貘這種動物,鼻子像大象、眼睛像犀牛、尾巴像、四肢像,生活在南方的山谷中。用它的皮作被褥可以防治風濕瘟疫,懸掛它的畫像可以祛邪。我患有老病頭風,睡覺時常把小屏風放在枕邊以防着涼發病。適逢遇到一名畫工,便請他在屏風上畫下貘的圖案。按《山海經》所説,貘只吃銅鐵,不吃其他東西。我覺得很困惑,所以寫下這篇贊文:
這種茫遠神秘的動物,生活在南方。名字叫貘,不吃銅鐵之外的東西。在過去的上古時代,人民樸素善良。戰爭、教育、宗教信仰的命令只能由天子(辨析利害、仔細斟酌之後)才能付諸實施。所以社會安定,製造兵器有一定的限額,銅鐵綽綽有餘。那時的貘因而得以飽食終日。經由夏商周三代以來,各個政權的制度法令不同,國亂民愁。大部分鋼鐵製造成兵器、青銅鑄成佛像。佛像和兵器越來越多。哪座礦山沒有(因採礦而)被剷平,哪個礦谷沒有被開採毀壞?一點點的銅鐵也沒有剩下。可憐的貘只有餓肚子了。唉,這不(僅)是貘的痛苦,是時代的災難!

貘屏贊創作背景

本文創作於唐長慶三年(約公元823年),白居易時年52歲,剛剛脱離被貶江州的痛苦經歷,出任杭州刺史,後轉任蘇州刺史。此後的白居易由於受到長期貶謫的抑鬱,對政治表現出了消極的態度。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文章的來由如下:白居易本來有頭痛的問題,便請畫工於屏風上,畫了熊貓的圖樣。為什麼呢?因為它“寢其毗闢瘟,圖其形辟邪”。皮毛保温、而形象辟邪。果然自此以後,頭不再為吹風所苦。借傳説中的貘感慨時事,於是寫下了這篇《貘屏贊》。

貘屏贊文章賞評

表面上看,前一段(也就是序文)只是作者對記錄神怪傳説的《山海經》內容有所疑惑,繼而描述貘這種動物的奇特形象。看起來只是一篇科學小品。
後一段作者通過側面描寫,將對貘要忍飢挨餓的可憐心情轉移到身逢亂世的疾苦百姓身上。最後終於抑制不住極端悲憤的心情,抒發出了“匪貘之悲,惟時之悲!”的痛苦吶喊。充分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