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犀牛

(奇蹄目犀科動物的統稱)

鎖定
犀牛,是奇蹄目犀科的哺乳動物的總稱, [15]  是一種大型哺乳類動物。 [16]  犀牛的體肥笨拙,皮厚粗糙,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頭部鼻子上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 [17]  雌雄均有雙角,雌性角長於雄性。據《本草綱目》記載:“犀”字從牛,尾聲;中國古人認為是一種尾巴很長的牛,故名。 [15] 
犀牛分佈於亞洲,如南亞的印度等地; [16]  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的稀樹草原和茂密森林中。 [18]  犀牛多在清晨、傍晚或夜間出來覓食, [19]  視覺差,嗅覺與聽覺靈敏;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 [20]  是膽小不傷人的動物,但在受傷或陷入困境時卻會盲目地衝向敵人。 [21]  犀牛常用糞便作為領地標記, [22]  以草類為主,以樹吐、嫩枝、野果、地衣等為主要食物。 [23]  犀牛是季節性繁殖,孕期15~18個月,每產1仔;壽命可達50年。 [24] 
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 [25]  犀牛與牛椋鳥屬於共生關係,犀牛免受扁蝨的侵害,鳥兒亦得以飽食。 [26]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有3種屬於極危(CR)、1種屬於近危(NT)、1種屬於易危(VU)。 [27]  因為犀牛角可製成工藝品和中藥材,人類非法狩獵猖獗,所以犀牛瀕臨滅絕。 [16]  中國政府頒佈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 [28]  中國境內已經沒有野生的犀牛,最後一隻犀牛於1922年被人類獵殺,因此國際上將每年的9月22日定為世界犀牛日。犀牛角在中國宗教文化裏有“犀照通靈”的記載,李商隱“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典故就出於此。 [29] 
中文名
犀牛 [11] 
拉丁學名
Rhinocerotidae
外文名
Rhinoceros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奇蹄目
犀科
4屬
5種 [1]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角型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犀亞科
犀族
亞    種
1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21
保護級別
極危(CR)3種;近危(NT)1種;易危(VU)1種 IUCN標準 [1] 

犀牛動物學史

在漸新世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它體格健壯和高大,體長約8米,身高5米。不過雖然巨犀和犀牛同屬奇蹄目,但並不屬於犀牛科。
中新世的後期,出現了獨角犀牛的祖先。獨角犀牛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佈在亞洲。在中新世以後出現的犀牛體型與現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頜有兩顆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澤地帶,以水中的植物為食。
上新世後期(約300萬年前),雙角犀牛出現。雙角犀牛有蘇門達臘犀、白犀牛和黑犀牛。第四紀時期人類已經出現,早期的犀牛以板齒犀披毛犀為代表。板齒犀個體巨大,5米長,身披厚甲,在額部生有大角,約2米長,牙齒的齒冠高,呈方柱狀,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時期在中國華北的及歐洲等地曾有板齒犀生活;披毛犀和猛獁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體及長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禦寒冷,長鼻上有一對巨角,前面一支最長可達1米,生活在寒冷地帶。這兩種犀類先後在不同的時期都已經滅絕了。
2022年,在中國青藏高原東部熱魯組地層中發現了以犀牛等為代表的化石動物羣。 [9] 
在犀類的後代中,現僅殘存有犀牛科的4屬5種,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其中分佈在亞洲的犀牛已經瀕臨絕種。主要是因為犀牛角作為藥材,其實犀牛角跟指甲是一樣的構造,隨數量減少也不容易買到真正的犀牛角,市場還得以購買是因為商販懂得以牛角替代來獲利,甚至用相似成分的貓狗爪磨成假貨變換充數。 [2] 

犀牛形態特徵

犀牛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有許多獨特的外貌特徵: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它們雖然軀體龐大(其中白犀是僅次於象的第二大陸生動物)相貌醜陋,雖然體型笨重,但仍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在短距離內能達到每小時45公里的速度。
犀牛是第二大陸生動物。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長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長可達150釐米。犀牛的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裏的皮膚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在其中,為了趕走這些蟲子,它們要常在泥水中打滾抹泥。 [3-4] 
合併圖冊

犀牛動物區別

犀科動物
貘科動物
犀牛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
貘科體長1.8-2.4米,尾長5-10釐米,肩高74-100釐米,體重100-290千克。
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
耳中等大小,卵圓形;尾極短。前足4趾,後足3趾,是奇蹄類中僅有的前足四趾的動物,所以較原始。軀體粗壯,腿短,鼻部與上唇發育成厚而柔軟的筒狀吻,能自由伸縮可以用來鈎住樹葉送入嘴內。
犀牛 犀牛
貘科動物 貘科動物

犀牛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沼澤地,其中蘇門答臘犀只能在森林深處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物。犀牛用尿與糞堆區分領域範圍。 [4] 

犀牛生活習性

犀牛習性

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只有白犀牛以約10只的數目羣居。多數時候都會避開人類,但在交配季節時期的雄犀牛,或帶領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會攻擊任何目標,包括人類。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氣比較壞者,會主動攻擊任何陌生的氣味或聲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荊棘中也可達到45公里/小時的速度,在沒有擊中目標時,轉身的速度也很快。 [4] 

犀牛領地

犀牛一頭成年雄犀牛佔有大約十平方公里的領地,它經常在領地內巡邏,以防外來者侵擾。但這些雄犀牛通常允許雌犀牛和小犀牛穿過自己的領地。這些犀牛不得不穿好幾塊被犀牛割據的領地,到較遠的地方去尋水覓食。一頭白犀牛一年能排糞便三十噸左右。犀牛的許多糞便,排在它的領土周圍,有些邊界的糞堆大約有4.5米寬,尤其是在旱季末,犀牛的糞便積的更多。 [5] 

犀牛打滾

犀牛(拍攝於北京動物園)
打滾對犀牛來説非常重要。犀牛在水窪裏打滾裏是一種不讓蚊蟲叮咬的有效辦法。同時,還可以保持身體的涼爽。 [5] 

犀牛共生

牛椋鳥經常與犀牛為伴。對於牛椋鳥來説,犀牛是一張會自行移動的宴席桌,因為在犀牛身上寄生着許多味道鮮美的蝨子,足夠讓它飽餐一頓。而對於犀牛來説,牛椋鳥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蟲,並且在出現危險時,還可以向它報警。犀牛的悠閒自得與牛椋鳥的忙碌,形成了有趣的對照。犀牛頭腦比較遲鈍,視覺很差,但嗅覺和聽覺敏鋭。一些大型貓科動物,如等有時偷獵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類外是沒有敵人的。有一種犀牛鳥經常伴隨着這些龐然大物,是它們忠實的“小朋友”。這些小鳥經常站在它們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蟲和它們行走時踢起來的昆蟲;另一方面,這些小鳥還起着“哨兵”的作用,稍有異常它們便鳴叫着飛離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時得到“警報”。 [6] 
牛椋鳥和白犀牛 牛椋鳥和白犀牛

犀牛食物

犀牛都是草食動物。儘管白犀牛和黑犀牛都以非洲大草原的牧草為食,但它們的飲食方法卻大相徑庭。白犀牛的上唇很寬,可以吃矮小的草;而黑犀牛的唇比較突出,能採集嫩枝再用前臼齒咬斷。正是由於這兩種犀牛的飲食方法有區別,它們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
印度犀牛除了以草為主食,還吃一些水果、樹葉、樹枝和稻米。爪哇犀牛吃小樹苗,矮灌木和水果。蘇門答拉犀牛主要在晚間進食,它們吃藤條、嫩枝和水果。 [4] 

犀牛分佈範圍

所有這5種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亞洲温暖區。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黑犀牛過去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地區。如今它們卻分散在非洲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白犀牛主要生存在南部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在非洲中部和東部。而爪哇犀牛則以茂密的東南亞熱帶雨林為家。它們過去生活在從由中國西南到孟加拉再到印尼的大片地區,如今只能在越南和印尼的爪哇島發現它們的蹤跡。而蘇門答拉犀牛也只剩下小部分生活在馬來西亞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拉。印度犀牛則生活在印度和尼泊爾的保護區。 [5]  [12] 
犀牛分佈圖 犀牛分佈圖 [12]

犀牛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節,一對犀牛可能在一起生活四個月。每產1仔。孕期15-18個月。幼犀出生後約半個小時才能站立,一個多小時後開始哺乳。一直跟隨母犀在一起到下一隻幼犀出生。小牛犢十分依戀母親。母犀每隔數年產一仔,壽命可達50年。
母犀牛每4-5年生一隻小犀牛,孕期為18個月。小犀牛重達100磅。犀牛孕期將近兩年,小犀牛要跟隨媽媽生活3年才能獨立生活,而且犀牛每次只能生一胎。因此,犀牛是每4-5年才能繁殖一次。6-7年才能生一隻犀牛寶寶,繁殖率極其低。 [13-14] 

犀牛下級分類

犀牛(4屬 5種)
白犀(學名:Ceratotherium simum):
體高大,體長3.3-4.2米,肩高1.5-1.8米,尾長僅50-70釐米,體重達1.4-3.6噸,為犀科中最大種,也是僅次於象的陸生大獸。皮膚灰色。頭長,無下門齒。吻大而鈍,故又稱“方吻犀”。鼻端有2個長角,前角長約120釐米,后角長約60釐米,雌犀的角常長於雄犀。分佈於非洲南部和中部,棲息於平坦的灌木林。常2-5只成羣,羣中通常是母犀牛與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則多半是獨居,它們會撒尿及散佈糞便的方式來標識自己的領域,在爭奪領域時,會互相用角攻擊。但它們比黑犀牛温和,較不具攻擊性。全年都可進行繁殖。食草。喜泥水浴。視力很差,主要依靠聽覺和嗅覺。奔跑時速可達40千米。數量較少。 [7] 
蘇門答臘犀(學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體型最小的犀牛,肩高約1米,體長約2米,體重約600千克。也是唯一有豐富披毛的犀牛,幼犀毛量更為豐富。雙角。無門齒。僅產於蘇門答臘島,但曾廣佈於印度、緬甸、東南亞至南洋羣島,中國在最後一次記錄是1945年在雲南思茅用火槍獵殺的。棲息於雨林和山地、苔蘚叢生的沼澤、森林。利用排泄物標示自己的領地(糞便和土地上刮作的記號劃定範圍)。喜愛在泥塘中打滾, 可保持涼爽乾燥、驅蟲。晨昏等涼爽時段活動,以嫩枝、樹苗和各種野果為食。野生壽命可超過30年。由於人類獵殺和棲息地的破壞,種羣數量少於300頭。 [7] 
黑犀(學名:Diceros bicornis):
共有4個亞種。明顯的特徵是上唇呈三角形,且具卷繞性,在取食時能用來剝枝條上的葉子。體長3-3.7米,肩高1.2-1.8米,重達1.15噸。雖稱“黑犀”,但體色其實是灰色,是由於其經常在黑泥漿中打滾而成黑色。皮厚無毛。雙角,前角最長可達1.2米。無門齒。是分佈最廣、存世最多的一種,有2600頭。分佈於非洲東部和南部,北至蘇丹東北部,西至尼日利亞東北部。棲息於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以金合歡等樹葉、灌叢、落地果實和雜草為食。雄犀一般獨自生活,並有一定勢力範圍,用尿液標記領域,驅逐方式是大聲噴鼻和用腳掌拍打地面。全年可繁殖,孕期約半年。人工飼養下,壽命可達45年。 [7] 
爪哇犀(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
是世界上最罕見的哺乳動物之一,僅存50-60頭,分佈於爪哇島的Udjung Kulon國家公園(數量50-60)和越南的Tien國家公園(越南亞種,數量2-7,但估計可能全為雄性)。體長2-4米,肩高1.5-1.7米,體重1.5-2噸之間。獨角。門齒2對。與印度犀的區別在於後者體型更大,且皮膚更粗糙。 [7] 
印度犀(學名:Rhinoceros unicornis):
分佈於尼泊爾和印度東北部。喜歡棲息在高草地、蘆葦地和沼澤草原地區。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樹枝等。 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層厚厚的鎧甲,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並防止蚊蟲叮咬。 體長2.1-4.2米,尾長60-75釐米,肩高1.1-2米,體重2-4噸。雌犀3-4歲成熟,雄犀7-9歲成熟。每產1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約17個月。新生幼犀體長1-1.2米,肩高約60釐米,體重約65千克,幼犀每天可增重2-3千克,約兩歲斷乳。壽命可達50年。 [7] 

犀牛保護現狀

犀牛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 [1] 
極危(CR)——3種;近危(NT)——1種;易危(VU)——1種。 [1] 
白犀指名亞種(僅南非和斯威士蘭種羣)被列入附錄Ⅱ。 [10] 

犀牛種羣現狀

全世界有25000多隻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亞洲的野外,2000多隻在動物園養殖。現存的5種犀牛中,有2種處於幾近滅絕的邊緣,其餘3種也處在受威脅狀態。 [1] 
犀牛的最大威脅是人類。由於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濟利益。在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犀牛角被製成傳統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徵;在也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製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許多盜獵者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數量因此而鋭減。從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亞黑犀牛倒在了盜獵者的槍下,數量從3000減到100只。由於市場日漸興旺,犀牛總是會處於盜獵的威脅之下。由於人口的增長 ,犀牛的棲息地日益縮小。在亞洲,因農業和人類定居而對雨林的破壞也正在大幅度地摧燬犀牛的棲息地。人類佔據了越來越多的林地,犀牛羣特別是亞洲犀牛,被村莊和農場分離。這導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羣獨自生活和近親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8] 
為了挽救面臨絕種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亞洲犀牛都被列入(CITES)附錄一中。黑犀牛直到1977年才被列入。這些行動雖然終結了對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卻變得興旺起來。
1993年,中國政府頒佈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國境內雖然已經沒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國的最後一隻犀牛於1972年因人類獵殺滅絕),因此沒有犀牛種類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但是作為《國際野生貿易公約》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犀牛製品交易的禁令。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