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豺,漢語漢字,讀作chái,其本意為野獸名。本義為一種犬科動物。形似狼而小,性兇猛。俗稱豺狗。
中文名
拼    音
chái
部    首
五    筆
eeft|eftt
倉    頡
bhdh
鄭    碼
pqdm
平水韻
平聲九佳 [4] 
四角號碼
24200
總筆畫數
10
部外筆畫
3
注音字母
ㄔㄞˊ
統一碼
基本區 U+8C7A
結    構
左右結構
筆順編碼
3443533123

字源演變

chái 從紐、之部;從紐、皆韻、士皆切。 [1] 
豺
形聲字。從豸,才聲。隸楷階段或從犬,才聲。《逸周書·時訓》:“霜降之日,豺乃祭獸。”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豺》:“豺,處處山中有之,狼屬也,俗名豺狗。其形似狗而頗白,前矮後高而長尾,其體細瘦而健猛,其毛黃褐色而鬇鬡,其牙似錐而噬物,羣行虎亦畏之,又喜食羊。” [1]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ái
名詞
形聲。從豸( zhì),才聲。從“豸”,表示與野獸有關。本義:野獸名。形似犬而殘猛如狼,俗名豺狗
jackal
豺,狼屬,狗聲。——《説文》。字亦作犲。
豺,狗足。——《爾雅》
豺似狗,白色,有爪牙。迅捷,善搏噬也。——《蒼頡篇·解詁》
豺則祭獸。——《呂氏春秋·季秋》。注:“似狗而長毛,其色黃。
搏豺狼。——《史記·司馬相如傳》
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鑑》
豺狼;豺狼當道
按,一種野犬,比狼小,毛色較黃,膽子也較狼小,有時夜間成羣獵食,但多半是單獨或成對出獵,主要吃腐肉或小動物(如家禽)
-
-
-
(參考資料: [2]  [4]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士皆切《集韻》《韻會》《正韻》牀皆切,𠀤音儕《爾雅·釋獸》豺,狗足。《疏》豺,貪殘之獸。《説文》狼屬。《急就篇·顏師古注》豺,深毛而狗足。《正字通》豺,長尾,白頰,色黃。陸佃雲俗雲: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細瘦,故謂之豺棘。《詩·小雅》投𢌿豺虎。《疏》豺虎食人。《禮·月令》季秋之月,豺乃祭獸。《幹祿字書》與犲通。 [2] 

經籍籑詁

~獸也似狗而長毛其色黃【呂覽季秋】~則祭獸注○~似狗而長尾其色黃【淮南時則】~乃祭獸注○~似狗白色有爪牙迅捷善搏噬也一切經音義三引【蒼頡解詁】○~似貊白色【史記索隱】引柱林○~狗足【爾雅釋獸】○~狼屬狗足爾雅釋獸釋文引【字林】○~目目䜿也【後漢梁冀傳注】○~虎貪獸【後漢郅惲傳注】。 [3] 

方言彙集

◎贛語 crai2
◎客家話 [海陸腔] sai2 sai1 [台灣四縣腔] sai2 sai1 [沙頭角腔] sai2 [客英字典] sai2 [東莞腔] cai2 [梅縣腔] sai2 [寶安腔] sai2 [客語拼音字彙] sai2
粵語 caai4
潮州話 cai5
韓語SI 시
越南語 sài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