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豸,漢語二級字 [2]  讀作zhì或zhài,其本義為爬蟲類的總稱,也用於部首(zhì音)。例字“豹”、“豺”。也指獸背隆長的樣子。
中文名
拼    音
zhì 、zhài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eer(86) ety(98)
倉    頡
bshh
鄭    碼
pqa
筆    順
3443533
部外筆畫
0
總筆畫
7
筆順編號
3443533
四角號碼
20222
統一碼
8C78
GBK
F5F4
注音字母
ㄓˋ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ì
名詞
本指長脊獸,引申為無腳的蟲。
legless insects
爾雅》:“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魯迅阿Q正傳》:“‘我是蟲豸,行了吧。’小D對阿Q説。”
蟲豸
獸背隆長的樣子。
arched back
《説文解字·豸部》:“豸,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
豸豸
獬豸,古代傳説中的異獸(一説獨角獸),能辯是非曲直。
a legendary beast
施耐庵水滸傳》:“坐下馬如同獬豸,狼牙棒密嵌動銅釘。”
獬豸
動詞
通“解”,解決。
solve
左傳》:“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
-
zhài
名詞
通“廌”,傳説中的神獸
a legendary beast
-
冠豸山
(參考資料: [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凡豸之屬皆從豸。池爾切。司殺讀若伺候之伺。。

康熙字典

唐韻》池爾切《集韻》《韻會》丈尒切,𠀤音坁。《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集韻》亦作𧋈。
又《説文》獸長𦟝,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注》徐鍇曰:豸豸,背隆長貌。
又解也。《左傳·宣十七年》使卻子逞其志,庶有豸乎。《注》豸,解也。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陂池貏豸。《文選·李善注》貏豸,漸平貌。
又嫋娜也。《張衡·西京賦》增嬋娟以跐豸。《注》跐豸,姿狀嫋娜也。
又《正韻》丈幾切,音跱。義同。
又《廣韻》宅買切《集韻》《韻會》丈蟹切,𠀤音𥍪。與廌通。《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後漢·輿服志》法冠,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故以為冠。《佩觿集》蟲豸之豸為獬廌。 《廣韻》同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