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獬豸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形象)

鎖定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1] 
獬豸額頭上長有一角。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獬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用角將犯死罪的人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因此,能辨別是非、判斷善惡的獬豸成為公正的象徵。這個神話故事體現了人們自古以來對公平、正義的美好向往。 [7] 
大家在法院、檢察院門口常常會見到這樣威武肅穆的雕塑。這可不是“獅子”,它叫“獬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神獸。 [7] 
中文名
獬豸
別    名
獨角獸
拼    音
xiè zhì
屬    性
中國古代神獸

獬豸歷史淵源

獬豸漢代

許慎的《説文解字》:“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薦,獸之所食草,從廌從草。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黃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
東漢楊孚所撰的《神異經》:“東北荒中有獸,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見人鬥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名曰解豸。”
《後漢書·輿服志下》:“解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撰寫的《金樓子·興王》:“常年之人得神獸若羊,名曰解豸。”
漢代王充的《論衡·是應》:“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
《漢書·司馬相如傳》“弄解廌”顏師古注引張揖曰:“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罰得中則生於朝廷,主觸不直者,可得而弄也。”
《異物志》:“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述異記》捲上∶“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 [5] 

獬豸隋朝

《隋書·禮儀志》引蔡邕曰:“解豸,如麟,一角。”《説文解字》:“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從鹿其聲。”廌的形象,似牛、似羊、似鹿者,形似也。而如麒麟者,神似也。麒與麟同類。
《史記·司馬相如傳》注引張揖雲:“雄曰麒,雌曰麟。”麒麟似鹿,廌亦為鹿屬。兩者均長着獨角,觸不直而主公正。麒麟則如《説苑·辯物》所謂“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踐,位平然後處。” [3] 
楊孚異物志》中,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東漢時期的傑出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説: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皋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

獬豸宋朝

獬豸
獬豸(2張)
蘇軾在《艾子雜説》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説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裏,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説:“如果今天朝廷裏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了!”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監督的對象。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諷刺當時的官場奸臣和貪官太多了。

獬豸明代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動物石像當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獬豸清代

清代陳元龍《格致鏡原》卷八二引《神異經》雲:“東北荒中有獸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見人鬥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任法獸。故立獄皆東北、依所在也。” [5] 

獬豸文化特色

獬豸法律象徵

獬豸作為正義的象徵,給民眾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其他動物無可比擬的,用獬豸來鎮邪、驅邪的行為,幾乎遍及全國各地。隴上一帶的居民,將獬豸形象刻在鎖子等器物上震懾邪魅。這些器物上鍥刻的獬豸,鋭角前突,弓首翹尾,躍躍欲試。除了頭頂上的主角之外,為了突出其觸邪的威力,還將項背部的鬢毛化作利角,刺向不同的角度。這種獬豸造型,既突出了獬豸無所畏懼、對抗邪惡的剛直個性,也折射出普通民眾對獬豸勇敢、力量的肯定和推崇。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高法院舊址的門口擺放着象徵正義的神獸獬豸的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高法院舊址的門口擺放着象徵正義的神獸獬豸的 [8]

獬豸服飾

獬豸
獬豸(3張)
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誌。春秋戰國時,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製成衣冠。秦朝時正式賜給御史作為飾志,後遂稱“獬豸冠”。據記載:“侍御史冠獬豸冠”(《秦會要訂補》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書·禮儀志·七》)。漢朝時,廷尉、御吏等都帶獬豸冠。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正旦上司憲府》詩中就有“蒼鷹下獄吏,獬豸飾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韋侍御先歸京》詩中有“聞欲朝龍闕,應須拂豸冠”的描述。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着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2] 

獬豸藝術形象

獬豸影視形象

影視形象
名稱
上映時間
漫威《新勇士》
- [6] 
《獬豸》
2019年2月11日

獬豸遊戲形象

遊戲形象
名稱
發行時間
《仙劍奇俠傳七》
2021年10月

獬豸形象評價

獬豸形象是古代神話、傳統法制文化與古代裝飾藝術相融合的產物。獬豸形象中藴含着中華民族的正義訴求,涵養着法律文化的“根”,折射出深層次的民族審美心理霍志軍 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