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豬週期

鎖定
豬週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週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豬週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豬肉價格高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到很低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週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週期”。
中文名
豬週期
一    是
生豬生產產量不穩定
二    是
標準化規模飼養程度低
三    是
疾病加劇產業波動
四    是
信息監測預警調控滯後
五    是
生豬生長週期性影響

豬週期原因分析

生豬價格漲 生豬價格漲
一是生豬生產產量不穩定。生豬生產沒有與工業化、城市化同步。一方面中國用地、勞力、資金急劇向工業和城市流動,生豬發展速度減緩;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農村人口大量湧進城市,豬肉需求急劇上升。特別是受比較效益低、疫病難控制及市場風險大等影響,生豬生產產量起伏不定。
二是標準化規模飼養程度低。在生豬價格歷次波動中,散養户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和預測能力,只能隨生豬價格的漲跌,或盲目擴張生產,或恐慌性退出生產。2011年農業部對全國2000個養豬村的定點監測,養豬户佔所有農户的比重為22.74%,仍佔不小比例。
三是疾病加劇產業波動。如,2006年下半年以來,部分生豬主產省暴發豬藍耳病疫情,除生豬直接死亡損失外,還導致患病母豬流產或死胎。又如,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區發生仔豬流行性腹瀉,個別養殖場小豬死亡率高達50%。疾病導致供應減少,大大推動豬肉價格上漲。
四是信息監測預警調控滯後。由於生產分散、單位眾多,難以普查,抽檢又存在誤差等問題,存在着統計數據不準的問題。加之生產者和地方政府出於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紅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強,沒有建立靈敏的監測預警機制,以銷定產難度大。
五是生豬生長週期性影響。生豬生產具有周期較長、途中難改變的特性。散養户以當年市場價格為標準預期未來收益,陷入“蛛網困境”,生產計劃趕不上變化,產量趕不上市場變動的節奏。以2011年豬肉價格上漲為例,既有疫情導致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散養户退出的原因,也有飼料、人工、仔豬等成本迅猛上漲的因素。 [1] 

豬週期供求關係

一是豬肉替代品生產增勢明顯。據監測,上半年雞肉產量增長13.5%,水禽增加更快,牛羊肉生產週期長,但也有所增加。
二是豬肉消費需求下降。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豬肉消費受到抑制。1到6月集貿市場豬肉消費量同比下降12%。雖然下半年進入消費旺季,但豬肉價格上漲也會對消費產生進一步抑制,預計全年豬肉需求量減少約10%。
三是豬肉進口增加。上半年豬肉進口81.9萬噸,增長26.4%,預計後期進口還有增加餘地。此外,部分屠宰企業凍豬肉庫存量較高,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儲備調節能力增強,都有利於促進豬肉市場均衡供應。 [2] 

豬週期市場現狀

2016至2018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豬肉分別為21.55萬噸、16.57萬噸和8.57萬噸,分別佔國內豬肉產量的0.4%、0.3%和0.16%,對中國豬肉市場供應影響微乎其微。
2018年5月跌至週期低點後步入新一輪上漲通道,之後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生豬產能下降明顯,豬價短暫調整後持續較快上漲。
2019年8月31日,豬肉價格持續高位運行,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肉類供應有保障,生豬生產將逐步恢復。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自2018年10月份以來生豬基礎產能大幅下降,導致從2019年6、7月份開始生豬市場供應明顯減少、價格加快上漲。7月份,全國400個監測縣生豬存欄環比減9.4%,同比降32.2%,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1730.34萬頭,環比減1.6%,同比降11.3%。 [2] 

豬週期解決之道

中國生豬業已經出現多次週期性波動,這個週期一般在2-3年左右。如2003年、2004年,豬價高,導致生豬生產發展很快,結果到了2005年、2006年,豬價又大跌,養豬户不得不大量減少母豬,加上“藍耳病”發生,總體母豬存欄驟降,結果又導致2007年、2008年豬價大漲,隨後,又開始一輪豬價下跌,進而踏入了豬價的上升通道。這種週期性大幅波動,使豬農叫苦不迭,“賺一年、賠一年”,“價高傷民、價賤傷農”。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譚硯文教授分析,這種週期性波動不斷,當中有多個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加快生豬的產供銷一體化建設。有數據顯示,中國的生豬散養比例佔到了80%,規模養殖僅佔20%。散養豬户的組織化程度較低,造成中國生豬生產、加工與銷售的脱節,供需失衡就會導致遊資的介入,從而加劇市場的波動。
二是完善補貼政策。豬肉價格高時,社會各方都關注,為了增加市場供應量,相關部門出台各項促進生豬生產的政策,比如實施能繁母豬補貼等。但實際上,這時候價格已經給養豬户發出了收益趨增的信號,再給予補貼,只會使擴大生產的信號更強,導致下一輪供應量過多,反而增大了生產的波動性
三是提高預警信號。現在經營者多少都有了一定的“豬週期”意識,但絕大多數散養户並不能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再加上盲目的追漲惜售與恐跌濫殺,從而導致養殖户始終處於受損最大的弱勢。
四是發展規模化養殖。要化解這種週期性波動,最主要的還是要發展規模化生產。散户抵禦經營風險的能力始終是比較弱的。通過各種扶持、鼓勵措施,發展生豬的規模化生產,增強養豬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這是加快跳出生豬週期性大幅波動的關鍵。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認真貫徹落實有關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的部署要求,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穩定基礎產能,支持養殖場户補欄增養,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優化種豬跨省調運檢疫程序。 [2] 

豬週期相關評論

權威數據顯示,近期全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了43.5%。其中,遼寧、吉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的同比漲幅已經超過50%。且經記者調查發現,與去年同期相比,安徽豬肉無論是零售價還是批發價漲幅都在五成左右,“豬週期”規律再次發作。
有專家認為,去年豬肉價格比較低,導致豬肉養殖利潤少,養殖户積極性下降。另一方面,飼料價格在不斷上漲。主要是這兩方面原因導致了“豬週期”的發作,從而導致肉價不斷上漲的市場化現象。
不論是“權威數據”統計,還是“專家”觀點,又或是“豬週期”的“市場規律”,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為“肉價上漲”辯護的“充分理由”事實上並不見得那麼“充分”。
先看看所謂的“豬週期”是不是就是那麼不可逆轉了。豬週期的發作從專家的言論中可以得知主要是兩個因素造成的,一個是“豬肉養殖利潤少”,一個是“飼料價格不斷上漲”,從而導致了今年養豬減少,出欄量減少,豬肉順勢漲價。回頭看看,無論是“豬肉養殖利潤少”還是“飼料價格不斷上漲”,都在市場調控範圍之內,市場調控的槓桿如果沒有平衡好,那麼出現豬肉淡季畸形漲價的罕見現象就不足為奇了。所以,市場調控的槓桿如何擺平,如何調控好市場才是關鍵,所謂的“豬週期”並非是不可逆轉的。
別拿什麼“豬週期”當市場調控不力的幌子,別拿“豬週期”當有關部門工作不力的“遮羞布”,更別把“豬週期”帶來的“嚴重後果”強加到無辜老百姓身上,讓老百姓“三月不知肉味”的事實上不是什麼“豬週期”,而是相關部門市場調控的“懈怠週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