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豫讓

鎖定
豫讓,姬姓,畢氏,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是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韓、魏聯手在晉陽之戰中攻打智氏,智伯瑤兵敗身亡,豫讓為了給智伯瑤報仇,多次刺殺趙襄子,甚至用漆塗滿全身使自己面目全非,吞炭使自己的聲音改變,最後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為其所捕。
豫讓臨死時,求得趙襄子的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爾後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的典故。
本    名
豫讓
所處時代
周朝→春秋戰國(晉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主要成就
以“士為知己者死”而廣為人知

豫讓人物生平

豫讓知遇之恩

豫讓最初是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默默無聞。 [1]  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智伯很尊重他,主臣關係密切。

豫讓立志復仇

晉哀公四年(前453年),正在他受知遇之恩的時候,智伯被韓、趙、魏三家攻滅,他曾受晉國分封的領土被三家瓜分,其中最憎恨智伯的趙襄子,甚至把他的頭骨漆成飲具。
公元前475年,趙簡子駕崩,其子趙襄子嗣立。 [2]  豫讓逃到山裏,懷念智伯的恩情,怨恨趙襄子把智伯的頭顱做成漆器盛酒,便發誓要為智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於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的宮中修整廁所。他懷揣匕首,打算伺機行刺。趙襄子正要如廁時,心下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人,才發現是豫讓,於是將其逮捕。被審問時,豫讓直言不諱地説:“欲為智伯報仇!”侍衞要殺掉他,趙襄子卻説:“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迴避就是了。況且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最後放走了他。 [3] 

豫讓漆身吞炭

過了不久,豫讓為實現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潰爛,如生癩瘡,又吞下炭火使自己聲音嘶啞,剃掉了自己的鬍子和眉毛,以至於當他喬裝而沿街討飯時候,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朋友路過他是辨認出來,説:“你不是豫讓嗎?”他回答説:“是我。”朋友流着眼淚説:“憑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幹您所想幹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説:“託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着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着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他認為這樣做有悖君臣大義,可見其心性正直。 [4] 

豫讓赤橋伏擊

最後,豫讓摸準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提前一天,埋伏於赤橋(後被稱為豫讓橋,據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台市邢台縣內;其二在晉祠北一里處.鄰赤橋村)下。
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他猜到是有人行刺,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答:“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包圍他。 [5]  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
豫讓之死,一説“遂伏劍自殺” [5]  ,另一説“趙襄子下令搜索,再度抓獲豫讓,遂下令將其處死。” [25-26] 
豫讓自刎(國畫) 豫讓自刎(國畫)
豫讓的事蹟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的死而悲泣。 [6] 

豫讓相關成語

謀刺趙襄子未遂,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傳為成語“斬衣三躍”。

豫讓歷史評價

江淹:“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裏,瀝泣共訣,抆血相視。” [8] 
胡曾:”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 [9] 
周曇:“門客家臣義莫儔,漆身吞炭不能休。中行智伯思何異,國士終期國士酬。” [10] 
徐鈞:“君侯待我異中行,宗祀何期遽覆亡。一死誰言無所為,主知深處自難忘。” [11] 
張孟兼:“豫讓橋邊楊柳樹,春至年年青一度。行人但見柳青青,不問當時豫讓名。斯人已往竟千載,遺事不隨塵世改。斷碑零落野苔深,誰識孤臣不二心。豫讓橋,路千里,橋下滔滔東逝水。君看世上二心人,遇此多應羞愧死。” [12] 
殷嶧:“卧波虹影欲驚鷗,此地曾聞手椹愁。山雨往來時漲涸,岸花開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憑一劍酬。返照石欄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徑由。” [13] 
李孚青:“女為悦己容,士為知己死。壯哉一豫讓,乃能達斯旨。吞炭復漆身,忠烈忘妻子。國士與眾人,豈曰可方比。斬衣志未成,報智亦足矣。荒橋舊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雲,猶作劍鋒氣。” [14] 
姚慶恩:“一望旌旗雜戍譙,寒沙莽莽路迢迢。長虹貫日荊軻水,滿馬悲風豫讓橋。台上黃金能買士,樽前紅粉可憐宵。感今撫昔蒼涼甚,惟有詩情未寂寥。” [15] 
計東:“秋盡蓬山慘不驕,流泉夾岸夕陽遙。傷心國士酬恩地,瘦馬單衫豫讓橋。” [16] 
王葆謙:“俠腸烈膽矢精誠,只為報仇不為生。今日試聽橋畔水,淙淙猶似剁袍聲。” [17] 
八九先生:“颯颯西風起,佇立悼豫讓。再尋三躍處,猶聞俠骨香。壯士死知己,青史留華章。不見後繼者 ,惆悵復惆悵。” [18] 
方孝孺:“扶危於未亂,而捐軀於既敗者,不足以當國士”。 [19] 
趙翼:“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20] 
豫讓 豫讓
田中芳樹:豫讓這個人,也是刺客的一種典型,不為自己個人的利益,只是單純地為了報恩,也算是一種獨特的悲壯美學。 [21] 

豫讓後世紀念

豫讓史書記載

《資治通鑑第一卷》
《史記·刺客列傳 [22-23] 
《呂氏春秋·不侵》
《呂氏春秋·王道》

豫讓邢台豫讓橋

邢台市邢台縣翟村西南角,地勢下窪,泉水潺潺,在那蘆葦和垂柳的深處,有一座石板橋,名叫豫讓橋(又名為“赤橋”)。據傳這裏是戰國時期義士豫讓刺趙襄子的地方。後人感佩豫讓一片忠心,就把這座橋稱為“豫讓橋”。《邢台縣志》詳細記載了豫讓的事蹟,豫讓橋也就成為邢台名勝而聞名四方。 [24] 
豫讓大義凜然,以死報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成為“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邢台縣志》詳細記載了豫讓的事蹟。豫讓橋也就成為邢台的名勝而聞名。萬曆十八年,邢台縣知事朱誥修建了豫讓祠,把豫讓作為鄉賢,四時祭祀,文人墨客經常吟誦豫讓的故事。清代詩人陳維崧路經邢州時寫了一首《南鄉子》道:“秋色冷並刀, 一派朔風捲怒濤。 並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鵰。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邢台豫讓橋古碑刻 邢台豫讓橋古碑刻
可惜的是,“豫讓橋”在抗日戰爭其間被破壞,橋邊記載豫讓事蹟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廣公路時做了橋洞基石。

豫讓邢台豫讓公園

邢台原有一座豫讓橋,是豫讓刺殺趙襄子的舊址,歷代建有豫讓祠紀念,後來被拆毀,如今在原豫讓橋處近建有一處豫讓公園,以紀念豫讓的忠義。 [24] 
豫讓公園裏的塑像 豫讓公園裏的塑像

豫讓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曹培昌飾演豫讓。
1997年電視劇《大刺客》:樊少皇飾演豫讓。
參考資料
  • 1.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
  • 2.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説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
  • 3.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説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
  • 4.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5.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讎,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讎之深也?”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原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 6.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 7.    戰國策·趙策一: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
  • 8.    南朝,江淹《別賦》:“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裏,瀝泣共訣,抆血相視。”
  • 9.    唐代,胡曾《豫讓橋》:”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
  • 10.    春秋戰國門·豫讓  .中華詩詞網[引用日期2014-05-30]
  • 11.    徐鈞詩歌集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5-05-29]
  • 12.    明代,張孟兼《豫讓橋》:“豫讓橋邊楊柳樹,春至年年青一度。行人但見柳青青,不問當時豫讓名。斯人已往竟千載,遺事不隨塵世改。斷碑零落野苔深,誰識孤臣不二心。豫讓橋,路千里,橋下滔滔東逝水。君看世上二心人,遇此多應羞愧死。”
  • 13.    清代,殷嶧《豫讓橋詩》:“卧波虹影欲驚鷗,此地曾聞手椹愁。山雨往來時漲涸,岸花開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憑一劍酬。返照石欄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徑由。“
  • 14.    清代,李孚青《豫讓橋》:“女為悦己容,士為知己死。壯哉一豫讓,乃能達斯旨。吞炭復漆身,忠烈忘妻子。國士與眾人,豈曰可方比。斬衣志未成,報智亦足矣。荒橋舊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雲,猶作劍鋒氣。”
  • 15.    清代,姚慶恩《次邢台》: “一望旌旗雜戍譙,寒沙莽莽路迢迢。長虹貫日荊軻水,滿馬悲風豫讓橋。台上黃金能買士,樽前紅粉可憐宵。感今撫昔蒼涼甚,惟有詩情未寂寥。”
  • 16.    計東《豫讓橋》,清代
  • 17.    王葆謙《豫讓橋》:“俠腸烈膽矢精誠,只為報仇不為生。今日試聽橋畔水,淙淙猶似剁袍聲。”
  • 18.    八九先生《過豫讓橋》: “颯颯西風起,佇立悼豫讓。再尋三躍處,猶聞俠骨香。壯士死知己,青史留華章。不見後繼者 ,惆悵復惆悵。”
  • 19.    陰法魯.《古文觀止譯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850-854頁
  • 20.    《廿二史札記》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9-26]
  • 21.    田中芳樹《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日本
  • 22.    豫讓者  .農村教育網
  • 23.    豫讓  .北方教育網
  • 24.    豫讓和豫讓橋  .長城網
  • 25.    姚堯編著.姚堯精讀資治通鑑 1 戰國變法,:海天出版社,2019.03:第35頁
  • 26.    司馬光.資治通鑑:全6冊.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8:第1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