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豚鹿

鎖定
豚鹿(學名:Axis porcinus)是鹿科、豚鹿屬動物的一種偶蹄動物。體長66-74釐米,肩高60-70釐米,體重36-45千克。體形中等,但較為粗壯,四肢較短,顯得矮胖,臀部鈍圓且較低,姿態像豬,因而得名。臉較短,呈楔形。身體粗壯、肌肉發達。四肢顯短而纖弱;後肢比前肢長,臀部鈍圓且較低,抬高至高於肩膀的高度體型粗壯。雄性豚鹿長着細長的三叉角,全身淡褐色。 [9] 
生活在沿河兩岸的濕地。晝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多單獨活動,在發情交配期臨時集成小羣。喜歡吃燒荒後再生的嫩草,也吃蘆葦葉和其他水生的植物,偶爾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野生豚鹿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中國;重新恢復種羣:泰國;引進:澳大利亞,斯里蘭卡,美國(馬里蘭州)。 [7]  [9] 
中文名
豚鹿
拉丁學名
Axis porcinus
別    名
豬鹿
蘆篙鹿
印度支那豚鹿
泰國豚鹿
外文名
英文 Hog Deer, Indian Hog Deer, Indochina Hog Deer, Indochinese Hog Deer, Thai Hog Deer
法文 Cerf des Marais, Cerf-cochon, Cerf-cochon d'Indochine
西班牙文 Ciervo Porquerizo de Indochina
德文 Indischer Schweinshirsch, Schweinshirsch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7]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豚鹿屬
豚鹿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2亞種 [6] 
命名者及年代
Zimmermann, 1780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Ⅰ [8] 

豚鹿形態特徵

豚鹿體長66-74釐米,肩高60-70釐米,體重36-45千克。臉較短,呈楔形。身體粗壯、肌肉發達。四肢呈短而纖弱;後肢比前肢長,臀部鈍圓且較低,抬高至高於肩膀的高度體型粗壯。乍看很像豬,故名“豚鹿”。成年豚鹿的皮毛較粗糙,整體顏色為深橄欖棕色或淡褐色,背部夾雜淺棕色毛尖,腹部顯灰色。然而,針毛的尖端是白色的。夏季時,身上有白色斑紋,背部的斑紋較體側的更為明顯些。脊背兩側具不規則的灰白色斑點。雄鹿長有細長的三叉角,但整個角型較水鹿短得多。 [1]  [9] 
該物種表現出性別二態性。雌性比雄性略小,雌鹿有2對乳頭。雄性的頸部明顯粗壯、肌肉發達。雄性具角,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徵,同時是爭偶的武器,其生長與脱落受腦下垂體和睾丸激素的影響。與豚鹿屬的其他成員以及整個鹿科動物相比,它們的鹿角往往較小且不起眼。通常,鹿角是三齒的;鹿角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被絨毛覆蓋,並從明顯的毛茸茸的蒂中伸出。鹿過了繁殖季節,角便自下面毛口處脱落,第二年又從額骨上面的1對梗節上面的毛口處生出,初長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膚,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隨着角的長大,供血即逐漸減少,外皮遂乾枯脱落。1-2歲生出的初角幾乎是直的,以後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後定型。 [1]  [9] 
豚鹿具有完整的眶後條;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以標記領地;蹄間、後足等處有臭腺;沒有上門齒,有短小的臼齒;胃具4室,反芻;沒有膽囊;毛較短;前後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蹠骨癒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僅有殘跡;腿細長,善奔跑。蹄發育良好,沒有腳墊,直接觸地。 [1]  [9] 
小鹿出生時呈淺沙黃色,兩側有奶油色水平分佈的斑點。大約6個月時,這種顏色逐漸變為成體的顏色。通常,在夏天,成年豚鹿的皮毛會發生變化,露出分佈在小鹿身上的斑點。鼻孔始終是裸露的,棕色。豚鹿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異常大的圓形耳朵,耳朵周圍有白色的毛髮。此外,由於長毛呈背腹式分佈,尾巴特別濃密。 [9] 

豚鹿棲息環境

主要棲於海拔500-800米的江河兩岸及其附近長有蒿草及蘆葦的沼澤濕地。很少進入離河岸較遠的山地森林活動。喜歡開闊的棲息地,不進入茂密的森林,也常進入灌木叢和農業耕種區。 [9] 
棲息地通常由潮濕或潮濕的高草原組成,通常與中型到大型河流有關,並且似乎在草原的洪泛區達到最高密度。避免進入封閉的樹冠森林,但會使用沿海草原和類似的沖積洪泛平原草地。在丘陵地區,生活在小片草地、淺色林地和廢棄的草叢中。 [7] 
有記錄的最高海拔是印度的那加蘭邦海拔1,500米。這些僅支持低密度亞種羣的邊緣棲息地:它們在歷史上可能主要是“下沉”亞種羣。孟加拉國的殘餘種羣居住在草木茂盛的山地地區。在柬埔寨西南沿海低地,該物種顯然曾經很常見,該物種似乎使用開放的混雜棲息地,包括微鹹的莧菜沼澤和“高地”高的白茅草原,以及灌木叢生的開放次生林地和散佈着“乾燥”的矮草草原;該地區基本上不存在甘蔗草漫灘草原。泰國重新引入的半野生亞羣佔據了多種棲息地。 [7] 

豚鹿生活習性

豚鹿遷徙

棲息地的大小差異很大,但平均約為5-70公頃,具體取決於棲息地的定義方式。在奇旺,豚鹿基本上是定居的,但在斯里蘭卡,據報道其活動受到農業季節的影響。豚鹿為了應對印度、緬甸的季風洪水而遷入地勢較高的草原,大概是在其整個活動範圍內。 [7] 

豚鹿行為

豚鹿喜歡單獨活動,偶爾有2-3只聚在一起,但從來不集結成大羣。但在發情季節和採食場所常集成臨時小羣,每羣數只到10餘隻不等。白天,它們躲進樹林草叢之中,到了傍晚才出來覓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這種本能有利於擴大種羣。豚鹿腿短,行動時喜歡低着頭,所以動作又不及梅花鹿那樣敏捷。 [7]  [9] 
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豚鹿往往在黃昏時分活動,白天活動較多,夜間也有一些活動,尤其是在炎熱和潮濕的季節。在某些地區,它似乎變得更加夜間活動和孤獨,大概是由於狩獵壓力。主要社會羣體是雌性和小鹿。當更多的豚鹿聚集在一起時,它們不會形成一個強大的“羣體”,當它們向不同的方向衝去時,它們就會逃跑,而不是作為一個整體。在奇旺,人們觀察到多達20只動物聚集在火災後以新枝為食。在卡齊蘭加,在印度犀棲息的牧場或大型水體附近的短草地上經常看到40-80只動物聚集在一起。 [7]  [9] 

豚鹿食性

主要以幼草為食,尤其是白茅屬和甘蔗屬的植物。也食用草、花卉、水果和灌木(灌木的嫩葉和芽)。與水鹿相比,豚鹿更像是一種食草動物,而不是一種植食性的物種。豚鹿出現在斯里蘭卡的灌木叢和肉桂花園中,對當地農作物造成相當大的損害。 [7] 
白天常隱於濕地內高草叢或蘆葦叢中,以葦草的莖葉等為食,尤喜食馬鹿草,亦常到燒荒後再生的嫩葦草處覓食。也吃蘆葦葉及其它的水草,還會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 [2] 

豚鹿分佈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可能已經滅絕:中國、老撾、緬甸和越南;
重新引進:泰國;
引進:澳大利亞、斯里蘭卡和美國。 [7] 
由於棲息地破壞,種羣數量極少,多存於南亞的杜德瓦國家公園和賈爾達帕拉野生動物保護園內。
中國僅有印支亞種,發現於1959-1960年間,分佈於雲南西部靠近中緬邊境的耿馬西盟兩縣的南丁河沿岸。 [1] 
豚鹿分佈圖 豚鹿分佈圖 [7]

豚鹿繁殖方式

豚鹿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秋冬季節。在印度和尼泊爾是9-10月,在中國是9月至翌年2月,雌獸妊娠期220-230天,每胎產一仔,偶爾為2仔。幼鹿半年後斷奶,8-12個月後就可離開母獸獨立活動和覓食。壽命為12-15年,最長達20年。 [9] 

豚鹿亞種分化

豚鹿(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分佈
1
Axisporcinus annamiticus
(Heude, 1888)
2
豚鹿指名亞種
Axis porcinus porcinus
(Zimmermann, 1780)
[6] 

豚鹿保護現狀

豚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5] 

豚鹿種羣現狀

印度:豚鹿是分佈於印度-恆河平原草地的獨特物種,印度旁遮普邦阿薩姆邦是豚鹿過去的棲息地,由於過度採割、洪水氾濫以及疏林的入侵等各種各樣的威脅,現僅杜德瓦國家公園(UttarPradesh)和賈爾達帕拉野生動物保護園(西孟加拉邦)存有。 [7] 
中國:中國1950-60年代豚鹿在雲南西南部(耿馬、西盟)被發現(收購到角和皮)。在耿馬地區,估計有10餘隻(彭鴻授等,1962)。3年後,楊德華等(1965)調查,僅發現4只。20世紀80年代末期再作調查時,耿馬地區已經絕跡。西盟邊境地區是否還有殘存尚不清楚。致危因素主要是棲息生境被完全破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孟定南丁河地區開辦農場,徹底毀壞了豚鹿的棲息生境,豚鹿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另外,獵捕也是造成豚鹿在野外絕跡的因素。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佈豚鹿在中國絕跡。野生豚鹿在中國的滅絕時間:1960年以後。 [1] 
中國20世紀60年代後已再無記錄,直至2007年於雲南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一隻剛出生幾天的雌性幼鹿。 [1] 
注:豚鹿全部圖冊網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