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自楚

鎖定
謝自楚(1937年1月30日—2020年1月25日),出生於湖南衡南,冰川學和極地學家,地理學家 [6]  ,中國雪崩學初創者,第一個到北極的中國科學家,中國南極科考的倡導者 [6]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生前是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 [1-2] 
謝自楚於1956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地理系極地學專業學習,師從極地學家馬爾科夫院士 [8]  ;1958年和1959年的夏天兩次奉派赴北極實習,併成為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理系 [2]  [6]  ;1960年—1962年在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任教;1962年調至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凍土室(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前身),歷任冰川組組長、冰川室副主任、主任、所長,被聘為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 [7]  ;1978年向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考察南極刻不容緩”的書面建議 [9]  ;1981年11月以冰川學家的身份參加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 [9]  ;1982年1月24日踏上南極大陸 [9]  ;1996年調至湖南師範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7]  ;1966年登上了珠穆朗瑪峯 [2]  ;2020年1月25日3點18分,因病逝世,享年83歲。 [4] 
謝自楚一直從事山地冰川及南極冰川學的研究。 [7] 
中文名
謝自楚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衡南
出生日期
1937年1月30日
逝世日期
2020年1月25日
畢業院校
莫斯科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天山的積雪與雪崩》
《冰川學導論》
性    別

謝自楚人物生平

1937年1月30日,謝自楚出生於湖南衡南縣。 [2]  [7] 
1956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地理系極地學專業學習,師從極地學家馬爾科夫院士。 [8] 
1958年和1959年的夏天,兩次奉派赴北極實習,併成為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理系,是中國第一個“極地冰川”專業的畢業生。 [2]  [6] 
1960年—1962年,在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任教。
1962年,調至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凍土室(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前身),歷任冰川組組長、冰川室副主任、主任、所長,被聘為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期間:1984年—199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 [7] 
1978年,向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考察南極刻不容緩”的書面建議。從此,國家科學規劃中首次出現了南極這個字眼。 [9] 
1979年,利用出國參加學術討論會的機會向澳大利亞同行提出與澳方進行冰川合作研究的意向。 [9] 
1981年11月,以冰川學家的身份參加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 [9] 
1982年1月24日,踏上南極大陸。 [9] 
1984年7月,赴北京參加竺可楨野外科學獎的頒獎大會,向黨中央和國務院上書,呼籲早日進行中國自己獨立的南極考察。由他親自起草的這份倡議書,得到劉東生、孫鴻烈等32位科學家的聯名簽名,許多領導作了批示;8月12日,中央正式批示同意中國建站考察,拉開了中國獨立考察南極的序幕。 [9] 
1996年,調至湖南師範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7] 
1966年,登上了珠穆朗瑪峯。此後,他又兩次登上珠穆朗瑪峯,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三次登上珠峯的科學家。 [2] 
2020年1月25日3點18分,因病逝世,享年83歲。 [4] 
謝自楚相關照片

謝自楚主要成就

謝自楚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謝自楚首先提出夏季補給型冰川物質平衡的概念,被國際冰川學界承認和應用。他組織了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建立了第一個南極考察基地。他引進中國之外技術設備,組隊對各大山峯的冰川進行了大規模考察,彌補了之前研究的空白,使中國冰川學迅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他與施雅風院士等先後出版了22冊中國冰川目錄,為國家水利部等決策部門提供了有關冰川水資源應用的基本資料。 [6] 
謝自楚足跡踏遍中國西部主要冰川區、東南極冰蓋、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高加索山、極地烏拉爾山等。他系統開展了中國冰川地理學、冰川物質平衡和成冰作用及極地冰川學的研究,在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首次開展物質平衡和成冰作用研究,奠定了依託該冰川建成國家觀測站並建成國際本底冰川觀測站的基礎。他發現了融水和温度共同控制冰川表面積雪演化過程,後期在珠穆朗瑪峯和希夏邦馬峯地區觀測到雪層温度梯度的重要作用,並建立了中國冰川成冰帶由高海拔到低海拔可劃分為重結晶帶、再凍結—重結晶帶、冷滲浸—重結晶帶、暖滲浸—重結晶帶、滲浸帶、滲浸—附加冰帶和消融帶的成冰帶劃分標準,否定了中低緯度地區冰川無重結晶帶的觀點。他在東南極冰蓋的研究揭示出冰晶的形狀、大小和c軸方位受成冰方式、冰温和冰體蠕變控制,因而冰晶組構能夠指示所在地區過去的氣候變化。 [7] 
謝自楚較早提出並參與了中國雪崩研究,在參加天山積雪站研究的基礎上,共同撰寫《雪崩災害及其防治》並主編《天山的積雪與雪崩》,成為雪崩災害防治的重要參考。 [7] 
  • 學術論文
截至2020年6月,謝自楚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6] 
  • 承擔項目
截至2020年6月,謝自楚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課題10多項。 [6] 
  • 科研獎勵
謝自楚一生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特等獎、湖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7] 

謝自楚人才培養

  • 編寫教材
謝自楚主編的《冰川學導論》是其畢生獻身冰川學研究的結晶,已成為年輕學者、研究生從事冰川學研究的啓蒙教材。 [7] 
  • 培養成果
謝自楚一生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和湖南師範大學指導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數十人,經推薦在中國之外深造的學生多人,這些人已成為冰川學、冰雪水文、冰雪遙感和冰雪災害等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中堅力量,如南極探險家兼科學家秦大河 [6-7] 
  • 推薦人才
在湖南師範大學工作期間,謝自楚選送優秀科技骨幹到上海籌建中國極地研究所,連續多年推薦優秀人才到澳大利亞、美國、日本以及中國自己的長城站工作,為他們的順利成長提供了難得平台。 [6] 

謝自楚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1986年
第一批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國家人事部 [6] 
/
竺可楨野外科學獎
/ [7] 
/
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理論獎
中國地理學會 [7] 
/
甘肅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 [7]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1] 

謝自楚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擔任職務
1984年—1991年
1987年—1991年
國際冰川學會理事
1987年—1991年
國際雪冰委員會副主席
1987年—1991年
國際水文協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水文計劃的中國代表
1987年—1991年
日本國立極地所客座教授
1987年—1991年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烏布蘇國際生物圈試驗中心學術委員
/
中國山地研究會副理事長
/
甘肅省滑波泥石流協會長
/
登山協會理事長
/
湖南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
上海極地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委
參考資料來源: [2] 

謝自楚個人生活

  • 家庭成員
謝自楚的父親謝宣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參事,爺爺謝晉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先驅之一 [10]  ,謝自楚的妻子是馮清華,是一個“川妹子”,在寒旱所工作的女性中,她是少數堅持跑野外的人之一。 [3] 

謝自楚人物評價

謝自楚先生是中國第一個“極地冰川學”留學生,第一個到北極考察的中國科學家,第一個前往南極考察和越冬的中國冰川學家,足跡踏遍南北兩極和“第三極”青藏高原。先生一生熱愛冰川事業,是中國現代冰川學的開拓者和中國冰川事業融入國際潮流的推動者。先生一生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寬容誠懇、樂於幫助所有人,對中國冰川學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冰川變化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組委會評) [4] 
從敢為人先開創極地研究,到培育新一代領軍人才,再到實地考察與寫下研究經歷啓迪後人,謝自楚用他的一言一行踐行着教師的使命和擔當,書寫着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與忠誠。在隊員眼裏,他是有勇有謀的領頭人;在學生眼裏,他是可靠信任的老師;在妻子眼裏,他是為國奉獻的丈夫;在兒女眼裏,他是頂天立地的父親。跨過山河,越過冰川;用雙手劈開冰山,用腳步丈量世界;白日蒼茫時的高歌暢談,夜深人靜時的低聲思念,他用不涼的熱血撫去冰川的寒意,留下蓬勃的希望。在那一片凍結的土地上,被譽為“冰川之子”的他,用無限深情仰望高山,俯視大地,在歷史的冰凍處呼吸。(湖南師範大學離退休工作處評) [6] 
謝自楚學習勤奮,善於思考,為中國冰川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中國地理學教育和科研做出重要貢獻,具有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和優良的學風與高貴的品德。他勇於創新,求真務實,關心國家命運,為冰川學和地理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他寬容大度,待人誠懇,樂於助人,深得老同學和周圍同事的好評和尊重。(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評) [8] 

謝自楚人物紀念

  • 學術研討會
2021年5月22日至5月24日,冰川變化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暨謝自楚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活動在湖南湘潭舉行。會議分謝自楚先生紀念活動、特邀專家報告、學術報告與交流三個階段進行,與會專家學者就謝自楚先生波瀾壯闊的冰雪生涯和對中國冰川學發展的傑出貢獻進行了追思,並圍繞冰川物質平衡與變化、冰雪過程與水文、冰凍圈災害、凍土變化與工程等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和研討。 [5] 
會議合影 會議合影
  • 紀念專刊
2022年,《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曾組織謝自楚英文紀念專刊,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和歡迎。為了表達對謝先生的深切緬懷,《冰川凍土》組織了一期中文專刊(第44卷第3期),專刊以綜述、研究論文和技術論文的方式,涵蓋了現代冰川變化、冰川水文、冰凍圈生態學、冰凍圈工程與技術等領域論文共31篇。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