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家榮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礦牀學家)

鎖定
謝家榮(1898年9月7日—1966年8月14日),字季驊,上海人地質學家、礦牀學家、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 [1-2]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1-2] 
謝家榮對中國煤巖學礦相學石油地質學礦牀學經濟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地震學隕石學等進行過開拓性研究,在燃料及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成礦規律及找礦方法上論述頗豐,發現或指導發現了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鳳台磷礦 [8]  、福建漳浦鋁土礦、南京棲霞山鉛鋅礦、白銀廠銅礦等礦牀。對華北、松遼、渤海、塔里木等石油藴藏的預測得到證實。最早提出地質理論找礦,倡導綜合勘查方法。 [2] 
中文名
謝家榮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8年9月7日
逝世日期
1966年8月14日
畢業院校
威斯康星大學
職    業
地質學家
主要成就
中國近代礦牀學的開拓者
推進礦產測勘工作的事業家
創辦南京地質探礦專科學校
出生地
上海
代表作品
《石油地質論文集》

謝家榮人物生平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9月7日,謝家榮生於上海清寒的職員家庭。
1910年(清宣統二年),小學畢業。 [1]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考入工商部地質研究所學習地質學。 [1] 
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當時年僅18歲的謝家榮地質研究所結業,同年就發表了河北灤縣、江西豐城和江西進賢三個煤田調查報告。 [1] 
1917年(中華民國六年),即被選送留學美國,最初在加里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地質系學習。
1918年(中華民國七年),轉入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作研究生,192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後回到中國,仍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職。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撰寫《礦牀學大意》,系統闡述礦牀學理論與實踐問題,開拓了礦牀學研究領域。隨着礦產地質工作的深入發展,謝家榮從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礦牀的分佈和成因分類。 [1] 
1921年初(中華民國十年),謝家榮參加了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團,隨翁文灝王烈等去甘肅考察。他們最初在蘭州附近作了一番調查研究工作。以後,翁文灝去震中區調查,謝家榮去甘肅玉門調查石油地質。工作結束後,謝家榮發表了《甘肅玉門石油報告》這一初步成果。
1922年(中華民國十一年),謝家榮在其調查報告中論述地質構造對油氣生成及運移、儲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層的重要意義。 [1] 
1923年(中華民國十二年),謝家榮發表了《有關中國地質調查所收到的第一塊隕石的成分和構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國隕石之研究》兩篇論文,這是中國隕石學最早期的探索。 [1] 
1924-1927年,先後於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執教。 [1] 
1925年(中華民國十四年),謝家榮赴德考察,回國後倡導煤巖學工作。 [1]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在新創刊的《地質論評》上著文論述了“鞍山式鐵礦”這一獨特的新類型,指出它有別於北美的地台型鐵礦和綠巖帶型鐵礦。抗日戰爭時期及以後,謝家榮主持礦產測勘處工作,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以及磷、硫等非金屬礦牀都做了深入研究。 [1] 
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謝家榮被借調到兩廣地質調查所任技正,又兼廣州中山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謝家榮到德國考察與進修,先後在柏林地質調查所和弗萊堡大學攻研煤巖學與金屬礦牀學。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謝家榮回國後,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正兼沁園燃料研究室名譽主任,該研究室為著名實業家金沁園捐款所建,專門從事煤炭、石油及有關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謝家榮兼任清華大學地學系教授,並曾代理系主任。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發表《煤之成因與分類》。抗日戰爭時期,謝家榮主持礦產測勘處的工作,對西南地區的煤田地質做了大量工作。 [1] 
1935年(中華民囯二十四年),謝家榮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中國之石油》,着重討論了四川、陝西含油盆地的遠景,對西部地區的石油勘探提出建議。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主體遷往南京,留在北平的部分成立北平分所,謝家榮被任命為所長。
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謝家榮編制了《中國各種儲油區域油苗、油頁岩及地瀝青分佈圖》,發表《中國的成礦時代與成礦區域》一文,明確指出揚子區與南嶺區礦產組合的差異,將中國成礦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同年謝家榮建議創辦了《地質論評》,併兼編輯主任。還兼任《中國地質學會志》編輯。 [1]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上發表《中國之石油儲量》,並將中國含油區劃分成陝北、四川赤盆地、準噶爾和塔里木四個區,含油地層為中生代的大陸沉積和海相沉積地層,還提到塔里木盆地“有海相之始新統及白堊紀地層,轉運宜於產油”值。 [1]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6月,謝家榮去雲南,任敍昆鐵路沿線探礦工程處總工程師。同年10月,該處改名經濟部資源委員會西南礦產測勘處,謝家榮仍任處長。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謝家榮作為“丁文江先生紀念獎金”委員會主席主持了此獎金之授獎儀式。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謝家榮《貴州煤田研究並特論其與古地理及地質構造之關係》一文,提出了煤田地質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1]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謝家榮基於謝家榮對煤地質學的研究以及對中國大地構造、古地理和煤田地質的深刻理解,結合淮南煤田含煤沉積發育的“北型南相”特點分析,找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 [1]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謝家榮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發表了《鈾礦淺説》一文,標誌着中國鈾礦地質學研究的起點。 [1] 
1948年,謝家榮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提交的報告中,論述了中國的鉛鋅銀礦牀。謝家榮專門提到了中國與花崗岩侵入體有關的不同類型礦牀。首先為磁鐵礦—黃銅礦型礦牀,其次是產於寒武奧陶系灰巖與花崗岩接觸帶的接觸變質成因的輝鋁礦—磁黃鐵礦—黃銅礦礦脈。 [1] 
1949年後,謝家榮先後被任命為南京軍管會、華東工業部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處長。
1950年,謝家榮根據他對中國礦產地質的實踐經驗,結合礦牀學理論研究,就全國地質礦產勘探工作發表了許多有戰略指導意義的文章。9月謝家榮被任命為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計劃處處長。 [1] 
1952年,地質部成立,謝家榮任地質礦產司總工程師。謝家榮着重於礦產分佈規律的綜合研究,如對甘肅白銀廠銅礦的地質評價意見,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銅礦基地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 [1] 
1954年,謝家榮調任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總工程師。對於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進行了相應的部署和指導,謝家榮與黃汲清主持編寫的《普查須知》是野外地質人員必備的工具書。
1955-1957年間,謝家榮為三次石油普查會議準備了最主要的學術報告,指導了中國的石油普查。謝家榮與黃汲清專門提出並堅持當年部署了松遼盆地的石油普查項目。 [3] 
1957年,地質部地質研究所擔任副所長,謝家榮與孫雲鑄黃汲清等一起擬定了逐步進行中國地質和礦產研究的總體規劃,並取得了若干成果。 [1] 
1958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礦產地質會議上做了《中國礦產分佈規律的初步研究及今後找礦方向的若干意見》的學術報告。之後,謝家榮幫助地質勘探隊找到海南島海口市附近的一處三水型鋁土礦露頭。 [1] 
1964年,謝家榮任地質部礦牀地質研究所礦產綜合研究室主任,着手編著《中國礦牀學》。
1966年8月14日,“文化大革命”初期,由於不堪忍受造反派的衝擊在北京自殺謝世。

謝家榮主要成就

謝家榮科學研究

謝家榮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工作重點是長江中下游地質礦產調查,謝家榮對湖北和長江峽谷一帶的區域地質和礦牀研究較為詳細。20世紀50年代以來,謝家榮兼任燃料工業部石油地質顧問,對全國的石油地質普查勘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60年代以後,謝家榮的工作重點轉到成礦理論方面,着手總結中國的礦產地質問題。 [1] 
謝家榮主持礦產測勘處工作,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以及磷、硫等非金屬礦牀都做了深入研究。發現或指導發現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鋁土礦、安徽鳳台磷礦、南京棲霞山鉛鋅銀礦、甘肅白銀廠銅礦等一批重要礦產,是中國發現礦牀最多的地質學家。謝家榮是中國最早提出陸相生油的學者之一,更是注意到在華北和東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質學家。中國石油地質領域最重大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就是松遼盆地大慶油田的發現,松遼盆地就是謝家榮命名的,石油地質中的“左潛山油藏”一詞也是謝家榮首先提出的。謝家榮認為在對中國各類礦產資源的理論研究和礦產分佈規律研究中都應把大地構造格局放在首位。他對中國大地構造問題有獨到的見解,有許多科學論述發表在他的經濟地質學著作中。 [1] 

謝家榮教學成果

謝家榮在北京大學講授礦牀學課時,是三、四兩年級的課程,有一年完全講煤。1935—1936年,謝家榮除講授“無煙煤、煙煤、褐炭、泥炭”這樣傳統的分類法外,還以一學期的時間,專門介紹新興的煤巖學,在鏡下可把煤分為鏡煤亮煤暗煤絲炭等。謝家榮是把煤巖學介紹到國內的第一個中國人,是中國煤巖學的倡導者。1950年根據國家對礦產測勘人才之急需,謝家榮創辦了“南京地質探礦專科學校”,親任校長,校內設礦牀、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質四個專業,聘請南京各地質專家來授課,謝家榮亦親授“礦牀學”。到1952年結業,共培養學生116名,都已成地質界骨幹。謝家榮在礦產測勘處培養出來的科技人員,成了日後全國礦區勘探工作的骨幹力量。曾有數據統計,上世紀50年代全國各省(區)地質局的總工程師,有一半是出自謝家榮的門下。 [4] 

謝家榮主要論著

1:謝家榮.礦牀學大意.科學,1922,5(9-12):909-922,1020-1030,1132-1141,1231-1250. [1] 
2:謝家榮.甘肅玉門石油報告.湖南實業雜誌,1922(54).
3:Hsieh C Y.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first Speci men of Meteoric Stone received by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China.Bull.Geol.Soc.China,1922,1(1-2):95-97.
4:謝家榮.中國隕石之研究.科學,1923,8(8):823-828.
5:謝家榮.中國隕石之研究附表.科學,1923,8(9):15.
6:謝家榮.地質學,上編.商務印書館,1924:244.
7:葉良輔,謝家榮.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質構造及地文史.地質彙報,1925(7):69-70,英文頁87-109,圖版1.
8:謝家榮.揚子江下游鐵礦志.地質專報,甲種,1935(13):1-78.
9:謝家榮.中國之礦產時代及礦產區域.地質論評,1936,1(3):363-380.
10:謝家榮.四川盆地及其所含之油氣滷鹽礦牀.地質論評,1945,10(5-6):211-244.
11:謝家榮.淮南新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質礦產.地質論評,1947,12(5):317-347.
12:謝家榮.煤地質的研究.地質學報,1952,32(1-2):61-69.
13:謝家榮.從中國礦牀的若干規律提供今後勘探方面的意見.地質學報,1952,32(3):219-231.
14:謝家榮.勘探中國煤田的若干地質問題.地質學報,1953,33(1):15-28,又載:科學通報,1953(3):40-48.
15:謝家榮.中國的產油區和可能含油區.石油地質,1954(12):20-21.
16:地質部普查委員會編(黃汲清、謝家榮、王曰倫等著).普查須知.地質出版社,1956,共316頁.
17:謝家榮.火山及火山沉積作用在中國幾種礦牀中的意義.地質學報,1956,36(4):383-392.
18:謝家榮.石油地質論文集.地質出版社,1957.
19:謝家榮.中國大地構造問題.地質學報,1961,41(2):218-229.
20:謝家榮.中國找鹽問題(礦牀學論文集).鉀磷礦牀研究,科學出版社,1963:18-24.
21謝家榮.鹽礦地質(礦牀學論文集).鉀磷礦牀研究,科學出版社,1963:25-39. [1] 

謝家榮社會任職

參與籌創中國地質學會謝家榮先後擔任了第1屆(1922年)、第2屆(1923年)書記,第3屆(1924年)編輯,第4-6屆(1925—1928年)及第8屆(1930年)評議員,第9—23屆(1931—1947年)及第25—31屆(1948—1966年)理事,第11屆(1934年)及第23屆(1946—1947年)理事長。 [5] 
1934年,任中國地質學會第11屆理事長。 [5] 
1935年,任實業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兼北京大學地質繫系主任。
1936年,創辦《地質論評》,任編輯主任。
1937年,任湖南江華礦務局總經理。
1940年,任經濟部資源委員會西南礦產測勘處處長。
1942年,任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處長。
1946-1947年,任中國地質學會第23屆理事長。
1949年,任華東工業部礦產測勘處處長。
1950年,謝家榮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計劃處處長。 [1] 
1952年,任地質部地質礦產司總工程師。
1954年,任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總工程師。
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學部委員。
1956年,任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
1957年,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1964年,任地質部礦牀地質研究所礦產綜合研究室主任。 [5] 

謝家榮獲獎記錄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 

謝家榮人物評價

謝家榮為了祖國的富強,將其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地質科學和地質找礦事業。無論是在中國地質事業初創的年代,還是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無論是在抗戰勝利後的動盪時期,還是在建國後的火紅年月;無論是在意氣風發的順境中,還是在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日子裏,他都始終為祖國的富強關注着地質找礦。他崇高的道德風範和人格魅力以及熱愛科學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 [6-7] 
謝家榮是國內外著名的地質學家和礦牀學家,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經濟地質學家、卓越的地質教育家,是中國現代礦產勘探事業的先驅者、開拓者,他在中國地質事業上的貢獻和科學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九三學社評 [1] 
作為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謝學錦一直在這門新興學科內不斷創新,使它在若干領域領先世界。(科學網評 [3] 
作為中國石油地質的先驅,謝家榮的一生都在關注石油,為祖國石油地質事業嘔心瀝血,為以大慶油田的發現為開端的中國石油大發現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中國石油新聞評 [3] 

謝家榮親屬成員

夫人:吳鏡儂,原名吳醒民,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1966年於文革期間和謝家榮一起辭世。
長子:謝學錦,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次子:謝學銓,冶金工程師,1976年於唐山地震中殉難。
三子:謝學鈁,空軍指揮學院教授,已去世。
四子:謝學錚,石油地質學家,高級工程師,已退休。
女兒:謝學鍈,外交領事,已退休。

謝家榮後世紀念

2009年12月31日,紀念謝家榮誕辰11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新大都飯店舉行。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出席會議並講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學會等有關領導及中科院、工程院等相關專家近100人出席座談會。 [6-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