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瑤光

鎖定
許瑤光(1817-1881)字雪門,號復齋,晚號復叟。湖南善化(長沙)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生。道光二十九年拔貢。歷任桐廬淳安常山諸暨仁和等縣知縣,有循聲。嘉興府知府前後十八年,政聲卓著。光緒八年(1882)卒。著有《雪門詩草》十六卷、《談浙》四卷。清代詩人,浙江名宦,被當時輿論譽之為近世少有的賢太守。
中文名
許瑤光
外文名
復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善化(長沙)
出生日期
1817年
逝世日期
1881年
職    業
清代詩人,浙江名宦
主要成就
嘉興府知府前後十八年,政聲卓著
代表作品
《雪門詩草》十六卷
《談浙》四卷

許瑤光人物生平

許瑤光走上仕途

善化許氏家族住善化、東鄉、圭塘、許家衝。系十六世紀初,明正德年間,在全國性的流民潮中,自江西遷居到湖南的。許瑤光是圭塘許氏家族第十一代,字輩一誠。許瑤光出身微寒。父親許永璜、字國賢,母張氏,兄瑢光(一德)、樹瑢(一仕)、寶珩(一儀),種菜務農。妻朱氏,有三子,方義、方鎮、方藻。許瑤光讀書做官後,許氏家族這一支系也由農轉士。以後,許瑤光之女嫁何紹基(著名學者,大書法家)之侄;再後,何紹基小孫女何琳蓀又嫁許瑤光長孫許直,許、何兩家結為親家。
許瑤光五歲時,父母聘請老師督教他上課,大哥、二哥也常購書督促他讀書。他和三兄考取秀才(附生)後,進省城東南的紫荊山房讀書。學校位於東茆古裏,面臨小瀛洲,十分幽雅。秀才享受食廩,免除丁糧税,見到知縣可不下跪。
道光十七年,許瑤光父親去世。二十年喪滿,正好騎跨省試日期,錯過了考舉人。清代科舉,喪服三年未滿者不得應試。他感到悲傷憂鬱。二十五年,歲試“四十賢人”賦,及“秋蘭”詩,見賞於南皮張振之(名熾)學政,補升為增生。次年,科試“谷曲研”賦,及“擬西崖”樂,在長沙府得第一,成為廩生,享受“廩餼銀”(每年可從國庫支取白銀四兩)。他三兄亦以一等生員同時成為廩生。他冀望能搏取舉人,有相命者對他説,你文才星相雖佳,然而命中決定你接連三次科考,均不能實現你的願望;至己酉年,當因明經科得官(即拔貢科、拔萃科,明清時期朝廷為徵天下賢才,每十二年各省選拔貢生,不問是否舉人,送京師由皇上考驗授職),今世你過悠閒的日子元指望了;四十五歲時應防大難。他不以為信。後肄業於城南書院,為陳堯農(名本欽)老師所賞識,每年科試詩賦,四次均得第一。道光二十八年,番禺梁矩亭(名同新)學政選拔貢生,考“擬王綮綴珠為燭”賦,他得第一。次年複試仍第一,果然人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拔萃科。他三兄亦以鄉試入式,被薦舉人該科,同去京都。
是年,咸豐帝登基尚未改年號。他三兄會考前複試失敗,遂先回去。當時京師因薛執中邪門左道釀案,七月會考文題為“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詩題為“興雨祁祁”。主試者批他的卷子,“驚才絕豔”。京師當時的習氣,主試者重詩不重文。許瑤光會考後以詩謁拜各位老師,大家都相信他必能中選,但笑稱詩中有過多放任敢講的辭句,恐怕要被派到下面當縣令了。後再朝考於保和殿,詩題“秋光先到野人家”。最終得朝考一等第七名,引見皇上於勤政殿,果然被任用為縣令,派遣到浙江(該科一等共十名)。朝考得拔貢一等,及二等前數名者,揀選引見皇上,與考得進士那樣,可被錄用為京官、地方官或儒官。其他二等和三等,共數百名及第者,作為拔貢生送國子監讀書,候選錄用。
浙江錢糧甲天下。自洋人以鴉片專橫銷售獲取暴利,國內銀兩外流,銀價驟然昂貴。州縣徵收地丁税,進的都是銅錢,銅錢賤,換成銀兩後多有虧損,以至挪用國庫款項。道光二十九年,朝廷命户部尚書季仙九清查,被查抄者數十人,受追究者四百多人。湖南學政梁矩亭(翰林院編修),當時任拔貢科主考和主批,為他赴浙做官將困於銀價而憂慮,勸他改任內閣中書,不必赴浙。內閣大學士曾國藩當時正缺少官員。許瑤光則因母親
年老,家庭貧苦,沒有其他辦法,故先改進翰林院,內閣中書科中書人仕。

許瑤光遺任縣令

咸豐二年(1852)秋,許瑤光去浙江,出任桐廬縣知縣。二個月後,卸去桐廬事務去杭州,在省試時任譽錄官。同年十二月,到淳安縣任知縣。六年,任常山縣知縣。七年,任諸暨縣知縣,安民養生,不遺餘力。九年三月,調署仁和縣知縣。同年十一月,再任諸暨縣知縣。
咸豐年間,正值太平軍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金田起義。三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六年,洪秀全、楊秀清發生內江,開始衰敗。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進軍浙江,以解天京之圍。
咸豐十年七月初四,李秀成進攻諸暨。當時駐軍扼守城中,而縣官出城,負責後勤之事。李秀成繞越諸暨,突陷蕭山。清兵退保杭州,忠王復分兵回取諸暨。九月二十六日,四鄉火起。許瑤光以為駐軍“百勝勇”尚在,實則閩楚軍都已撤去。至東門,遇騎兵三,各以長刀相劈。許瑤光左右額頂心、髮際、右耳根、右臂膊共受七傷,遂昏倒。俄而甦醒,有老嫗扶他行過石橋裏許。又遇黃衣兵二,見他鮮血淋漓,遂讓路放行。有馬姓百姓抬他至楓橋,裹傷後去紹興府。二十九日,府城陷。至甬江口,杭州胡雪巖買船送他去了舟山。
同治一年(1862)七月,許瑤光謁左宗棠於衢州,兩人一見如故。左宗棠訪詢浙江民眾,知他在官無惡劣狀。十二月二十八日,特奏《查明失事可原各員懇請免罪留營折》,以許瑤光在浙多年,歷任均著賢聲,請留營幫辦營務。同治二年一月十三日,皇上諭示:革職免其治罪,準其留營差委。
同年二月,許瑤光隨左宗棠回諸暨善後。時城中無遺糧,許瑤光親赴金華運谷三千石移服諸暨百姓。“借給耕牛耔谷,以開濟農民。招商賈貿易。命紳董,勸籌米,捐平糶。修葺書院,以待開課。……斯民欣欣有生機矣”。在他卒後三十年,宣統二年(1910)編纂的《諸暨縣誌》,列許瑤光為名宦,對他在諸暨兩任內之事,“暨民至今猶思之不置雲”。
在太平軍戰爭中,許瑤光對清廷使用洋兵攻打太平軍,多有議論。“明曾用佛蘭機(葡萄牙)火器,非用其人也”。(《談洋兵》)。“借兵於洋,貪利策功。滬瀆開先,浙踵其轍。濱海習慣,咄咄稱奇。非族心異,終貴自強”。“西洋乃中華之敵仇,拼死助我實自謀。”(《洋兵行》)
鴉片戰爭,英軍曾侵犯浙江,進攻定海、鎮海、寧波、乍浦等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商怡和洋行擅入嘉興非法開棧,美國長老會有人來嘉興傳教鬧事,許瑤光出面阻止和交涉。這些都是他赴嘉興後的事。

許瑤光十年治理

同治三年四月十八日,閩浙總督左宗棠上奏《請以許瑤光等分別委署嘉興等府事片》,以許瑤光守潔才長,堪以委署嘉興府事。皇上説了句“知道了”。許即赴嘉興上任。十月初五,左宗棠入閩前再次上奏《特保政績卓著知府折》,特保許瑤光抵任以來,於賑撫、清糧各事盡心經理,實屬廉幹樸勤,輿情愛戴,政績卓著,以知府留於浙江補用。十月十三日旨諭,“許瑤光着以知府留於浙江補用”。許瑤光因於諸暨縣任內失守,經左宗棠先於委任,後又上奏特保,直至同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才旨授許瑤光嘉興府知府(即先署旋實)。三品銜,補用道。轄嘉興、秀水、嘉善、海鹽、平湖、石門、桐鄉等七縣。
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八日,許瑤光由杭州赴嘉興。當時嘉興地區農民因逃避戰亂,土地荒蕪,海塘失修。嘉興“昔日名城今瓦礫”,作詩《覆巢燕嘆》:
翩翩鴛湖燕,五月入我屋;繞樑重定巢,似訴新巢覆。
不惜燕無巢,棲棲林木梢;所惜殘黎返,一椽風雨拋。
傷哉由拳城,四年為賊踞;城中舊主人,天涯逐飛絮。
今年官兵來,二月追賊去;倉皇復城時,華屋一炬付。
一炬燒不盡,東西老兵住;老兵r1內卧,主人門外艦。
門外覷何為,依依情慾歸;滄桑存舊業,里巷問斜暉。
那知軍斧利,不為主人計;長繩曳榱題,一掃東風碎。
儒將豐功竹帛垂,偏裨小節莫深追;禾城今日難言事,
試問梁間燕便知。
詩中雖稱太平軍為賊,但仍斥責清軍進入嘉興時燒房折屋,更嘆百姓懼怕官兵之心。許瑤光上任後首先安定民心,整飭軍紀,又撤走湘軍;號召逃亡在外的業户還鄉,廣招客鄉農民墾荒,逐漸恢復生產。
當時,嘉湖地區梟徒,以尖頭船架槍其上,槍船數愈萬千。土匪地棍,以強為勝;行船駕槳,自成黨羽;日則賭博,夜則劫掠,大為民患。許瑤光據左宗棠指示,捕殺其頭目,收繳槍炮千餘杆;槍船瓦解,地方治安大為改善。
浙西地區(指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以西,杭州、嘉興、湖州地區)戰亂前,完納地丁税有大户小户之分。小户税重,而大户輕。其納漕糧有紅、稽、讀三户之名。紅是已仕紳户,稽是未仕科户,讀是訟户。訟户也稱公户,短交不付,弊端百出。税糧不足,乃取婦弱者而重加之,於是公私交困。許瑤光為除漕蠹,減小户之浮收,而定大户之加耗,漕政一清,一改往日“強豪中坐飽,雌弱怨誰伸”之情景,促進了生產發展,深得鄉民愛戴。
許瑤光十分重視教育。到任後即重修府學和試院宏文館,集資重建鴛湖書院。鴛湖書院創建於康熙五十五年,於府治(今榮軍療養院)之北(今市政府內)。當年太守奉陸清獻慄主於敦宿齊樓。許瑤光考慮到張揚園學問也十分好,都是浙西最有名的文人;又考查嘉興以往卓越的文人,以唐代的陸宣公最著名。於是增加陸宣公和張揚園之位,設“三賢堂”,以三位先生作為學生的榜樣。為表示對先賢的敬重,許瑤光又請左宗棠寫了“景
行維賢”匾,掛於堂內。此外,還率邑紳重修嘉興、秀水等縣學,修後均有許瑤光的碑記。這樣,嘉興地區的教育很快得到恢復。次年,嘉興府七縣參加縣試、府試、院試的,多者百餘,少者三四十人。而鄰近的湖州府和杭州府各縣參試者均不過數人,一二人而已。以後,嘉興府和七縣科試成績均居全省前列。
許瑤光在嘉興,對農業生產一直掛在心上。在他的詩文中有大量關心農事和農民的詩文。許瑤光在《城市》一詩中雲:“兵火之厄,附廓為先,善後事宜,羣謂宜先興市,餘意不以為然”。稱:“干戈既定講農桑”。
許瑤光在城鄉浚河,修橋,築路,修塘,以發展農工商。修建和重建橋樑52座,還修復完成壩塌缺口的平湖、海鹽海塘。當時秀水、石門、桐鄉沿河、跨河各橋有其碑記。
許瑤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整頓吏治。在《拙宦嘆》中對劣吏作了形象的描繪:
巧官戀微祿,賣眾恆言歸。袖中黃者金,深夜權貴閨。
灸手勢果熱,膏粱豢體肥。攀緣居要津,恣睢誰敢非。
善進亦善退,蒼鷹盤空飛。側目擊叢雀,騰身入翠微。
矰繳不能篡,將軍空合圍。一朝秋氣清,似訴腹中飢。
修翎仍就人,草枯揚舊威。可憐耿介雉,趨避先失機。
文明蒙大難,離披錦繡衣。古來拙宦都如此,人海茫茫空涕揮。
經十年治理,“剔奸除莠,噓瘠起枯。七邑官吏,鹹奉條教。凡黌序書院之屬,養老恤貧之舉,以次興復,推廣靡遺。民和年豐,百貨鱗集,農忭於野,商歌於市”。許瑤光為嘉興的發展辦了不少實事。

許瑤光北上引對

同治十二年(1873)兇月二十日,許瑤光任期已滿,將進京向皇上述職。據《嘉興縣誌》吳抑賢先生記載,“……吾邑士庶,聞公之行也,先期築亭於南湖煙雨樓之左偏。六月三日,相與扶老攜幼,遮道攀轅,延公於亭。酌酒羅拜而言曰,……吾儕小人受公之賜,親如父兄,何忍一日離公。公亦莫忍舍吾民而去。誰為請於朝,復借寇君乎。言已皆欷歔怫鬱。中如有不自釋者,公起而慰之曰,噫吾豈去汝哉。國家故事,秩滿報政。引對畢,還視事如初。今航海而行,往返旬日計耳,吾豈去汝哉。於是眾皆喜曰,公既許我來也,適亭成未有名,名之曰‘來許’,將日夕倚亭,延頸以望公之來也……”。餞間,贈詩者幾百人。許瑤光即席作答:“我來檇李已十年,茲去不過三月天,……鴛鴦有約定重來,且作長歌題素壁”。詩中檇李和鴛鴦均指嘉興。檇李系嘉興古稱,又為歷史悠久的嘉興特產珍果;鴛鴦即鴛鴦湖,嘉興南湖別名。第二天離別時,嘉興父老燃銀燭,懸珠燈,綵船相送。
嘉興民眾建“來許亭”,紀念他殫精極慮,十年於茲;頌揚他公正廉明,為民辦事;盼望他重來嘉興,視事如初。許瑤光受到如此敬重和愛戴,深感不安。臨別贈言,請建“鑑亭”。鑑為“誡”,“亭”為“正確處理”之意。乃自撰書《鑑亭銘》,刻碑置於“來許亭”前的“鑑亭”內。銘曰:
“……茲嶼(指煙雨樓小島)在水中央,不騫(舉)不移,萬壽無疆。有似仁者,靜則延長。君子鑑之,節嗜慾以保安康。茲亭軒曠(高大開闊),四無纖障(遮蔽)。高天覆幬(覆蓋),明月逸宕(超逸無束)。有似智者,洞察萬狀。君子鑑之,去矇蔽以擴識(知識)量。亭下湖水,流似不流。吐納苕霅(霅溪),古今悠悠。有似勇者,自強不休。君子鑑之,學百川以海謀(宏圖大略)。繞亭草木,春榮秋謝。榮故繁華,謝亦安暇。有似達者(通達事理者),與事變化。君子鑑之,舍(被舍用)則藏(隱)而得(被信用)則駕(盡力)。嶔(高)崎古石,於亭之東。瘦貌寒(貧)魄,稜稜(稜角)生風。有似潔士,不與俗同。君子鑑之,礪(磨)廉(潔)隅(謙)以表孤衷(心境清高)。朝開暝闔(閉),亭中(處理好)陰陽(事物矛盾)。雨潤日麗,亭中柔剛(處事柔剛)。寒來暑往,亭中炎涼(世態炎涼)。……”
鑑中“五鑑”和“三亭”,是許瑤光借“亭”發揮,總結教訓,引以為誡,正確處理世事的警句。
同治年間,日本變法維新,開始侵略中國,意欲侵佔台灣,兼併琉球。左宗棠向朝廷提出,須派“嚴操守,勤防治,孜俸公,不敢暇逸”的官員擔任台灣軍政職務,欲調許瑤光守台灣城。中遠(省長)馬公(?山)曾勉留任。許瑤光自嘆:“我生孱弱亦何能,敢作鐵柱蛟龍國;胡為數千裏外屢相招,使我南望仙霞生太息”。因此,許瑤光此次進京述職,皇上有可能派他去台灣。
許瑤光乘船經上海、天津到北京。六月二十五日,引見遇雨,奉旨改期。二十九日,引見於養心殿。七月初一,同治帝召見許瑤光於養心殿之西閣,退謁樞密(軍機大臣),垂詢他的出身和地方民情。初六,復行引見。初八,皇上重許他回任嘉興。許瑤光成為從古無有,連續兩任的嘉興太守。
許瑤光北上途中,見到上海對外通商三十年後,“繁華機巧”,感到應向西方學習。回任後,“聽嘉興杜小舫方伯談天主教暨外洋事”,“使我從前方壺園嬌之見一霍然”。對福建辦船政、建水師,杭州設機器局,“文宗科歲算學求、武庫精能機器制”,及南北各地開煤礦等“禦侮”、“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持積極態度。許瑤光在嘉興府,乍浦陳山、澉浦長牆山造新式炮台,以御“台灣有日本構釁”。光緒元年(1875),全面修復嘉興至蘇州、杭州的擴路,發展和活躍嘉興地區經濟。

許瑤光修建亭閣

嘉興府城以南,春波門外的南湖,與杭州西湖、紹興東湖,並稱浙江三大名湖。南湖東北湖心島上的煙雨樓,四面臨水,水木清華,晨煙暮雨,向稱瀛洲勝景。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40年前後),吳越廣陵王在南湖東畔造台榭。南宋淳熙三年(1175),煙雨樓始建於湖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興知府趙瀛,在湖中用疏浚的河泥壘成的湖心島上,創建坐南朝北的煙雨樓。萬曆十年(1582),嘉興知府龔勉在樓南筑“釣鰲磯”;北面拓放生池,稱“魚樂國”;又建“大士閣”。清順治二年(1646),在抗清鬥爭中,煙雨樓毀。康熙二十年(1681)再建。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前,改建煙雨樓為坐北朝南。咸豐十年(1860),在太平軍戰爭中,煙雨樓又毀。
許瑤光十分關注歷史遺蹟。同治四年(1865),他到南湖尋訪煙雨樓舊址,栽桃李於湖堤,意欲復建煙雨樓。後來,他以地經兵燹,物力維艱,樓制崇閎,未能重建。而在樓址四旁建十數景,點綴南湖景色,以“補種荷花延白鷺,預栽楊柳待黃鶯”。
同治六年,許瑤光於煙雨樓埠頭建“清輝堂”,面湖三楹。寫了“六龍曾駐”匾額,以示皇帝曾在此駐蹕。又作《初秋遊南湖時清暉堂落成》詩。
許瑤光認為,“地以景彰”,“詢之耆舊雲,前代曾有八景之目,而平章未確,志闕不載”。遂取當時嘉興的八個景點,聚之取名“南湖八景”。同治八年,許瑤光作《南湖八景詩並序》:“嘉興南湖,吐納苕霅,襟帶城郭,古奧區也。而禾志只繪煙雨一樓,何攬勝之少乎。……餘守嘉今五年,憑眺川原,俯仰風月,目之所寓,有會於心。為湖山標異,得南湖八景,且系以詩,增嘉話也”。許瑤光撰書的八景詩為:《南湖煙雨詩》、《東塔朝頤詩》、《茶禪夕照詩》、《杉青風帆詩》、《伍塘春桑詩》、《禾墩秋稼詩》、《韭溪明月詩》,《瓶山積雪詩》。一年後,許瑤光請秦敏樹畫《南湖八景圖》,刻《八景詩》和《八景圖》碑石。又構亭於煙雨樓以南,“釣鰲磯”故址平台上,將碑石置於亭內,取名“八詠亭”。
八年,建室三間在“大士閣”後,遵御製詩“不蓬萊島即方壺”句,取名“亦方壺”。又寫了《構亦方壺於煙雨樓側題壁詩並序》。詩云:“蓬萊在何許,縹緲不可求。何如鴛湖去,咫尺見瀛洲”。
十二年,在“亦方壺”右建“菰雲簃”,在“清暉堂”側建“菱香水榭”。許瑤光又在一石兩面,刻自書“福”字、“壽”字碑。
同年,許瑤光喜得米芾真跡。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為宋代四大書法家,曾居浙。十三年,摹刻《米芾真跡碑》於《鑑亭銘》碑的反面,碑面露在“鑑亭”牆外,面向“來許亭”,供公眾觀賞。
光緒元年(1875),彭雪琴“辭官來看浙中山”。彭雪琴即彭玉麟,湖南衡陽人,湘軍將領,兵部尚書,善為詩,尤善畫梅。許瑤光邀彭雪琴遊南湖,請他畫梅。彭雪琴畫橫、直梅花於二石,並題詩。許瑤光對彭雪琴所畫梅花十分欣賞,將此兩幅《梅花畫》和題詩,請鍾沈林摹刻碑石。同年,許瑤光在“亦方壺”右側,“凝碧閣”舊址建“寶梅亭”,將兩塊碑石保存於亭內。還撰書《構玉梅亭》詩,刻石記事。
許瑤光喜得的元代畫家吳鎮(嘉善人)的《風竹圖》真跡,於同治六年摹刻碑石並題詩,後亦移置“寶梅亭”內。
許瑤光在嘉興府任內,在煙雨樓小島建造了不少景點。地方人士還公建“來許亭”、“鑑亭”,僧人重建“大士殿”(即觀音閣)。但最終未能復建煙雨樓。

許瑤光“查荒”大案

太平軍戰爭後,嘉興地區人口由戰前近300萬人,下降到同治十二年的不到100萬人。農村土地荒蕪嚴重,約有半數以上的田地無人耕種。至光緒六年(1880),荒蕪的土地有十有三四。
同年三月初八,浙省巡撫譚鍾麟派道員王蔭樾等到嘉興“查荒”,逼加徵糧數額。省員撇開許瑤光等地方官員,也不下鄉勘察。十六日起,在弘文館調集莊書(經辦田糧之員),會訊勒逼,動用刑法,令將有主荒地悉數徵糧,令無主荒地竭力增為熟地。消息傳出,鄉民紛紛入城,至弘文館執香跪請省員下鄉實地查荒。省員出來大加斥責,隨從以馬鞭揚擊,有的還持刀嚇砍,以致激起眾怒。頓時,省員被鄉民簇擁出南門勘荒。許瑤光聞訊策馬趕去,將省員接回。省員連夜回省,稱被秀水知縣廖安之策動鄉民毆傷。浙省巡撫即上奏,偏罪鄉民,歸惡莊書,嫁禍於縣令。並調楚軍800人,連夜趕赴嘉興鎮壓,拘捕數十人。清廷聞奏,於四月十六日諭旨,命“密拿首要各犯,解省訊辦,如敢抗違,從嚴懲辦,以儆效尤”。
許瑤光在此案中,同情鄉民,保護百姓,勘實是非,為民伸冤。在復浙撫稟中,力陳系省員辦理不善,以致激起民變,責不在民,亟請乞休。由於他不按撫督之意,如實稟報,六月十三日被掛牌另委。七月二十三日,上海《申報》登載了《嘉守罷官記》的消息:
“嘉興守許雪門觀察,自甲子蒞任,迄今十有七年。其來也的兵燹甫定,人民凋敝,城市荒涼。善後諸大事,措置極難。而太守則剛健涵以大度,明決不事苛求,從容就理。先留養,次掩埋。集居民,招商賈。貧者恤之,惡者除之。設嬰堂而幼孩保,復書院而文教興。凡此數端,郡民之叨惠者廣,而感德者深也。……三月二十五日,為嘉民宏文館跪香求請勘田鞭撲激鬧一事,六月十三日被掛牌另委。…十四日晚,傳聞省信,闔郡若狂。有耆民等叩府,欲上請留任。太守曰,毋新太守賢於我者也,我素佩之,爾民無恐於是。退而思,思而感,感而發,曰太守仁人也,不可忘也。即於西麗橋西,茶禪寺東澤地,築亭名曰許公亭。蓋志公德否朽,民心不忘也。二十五日卸篆。……七月初三黎明,有耆老數十人,送水一缸,鏡一面。進署呈帖,上書明鏡高懸,冰清水鑑,恭頌德政,敬送憲旌。繼有義塾蒙童五十人,持書包執香跪送。太守方出署,而孤老院男女並無目者,亦來跪送。斯時街衢擁擠,自西縣橋至北馬頭,家家香花高供,甚有懸彩燈結綵,額上書官清民樂,情切攀轅字樣者十餘處。及至北武廟,有老人數輩獻酒,脱靴,感慨涕零。太守亦為酸鼻,再拜下船。時羣紳備大綵船兩艘,並各紳送行船合自坐船,幾及百餘。兩岸看船停泊四五里,人不啻數萬,船不啻數千,各鎮鄉市為之一清,船至許公亭小泊。……其時,羣紳進太守過綵船飲,沿塘鄉民執香跪送。此日,數十莊俱隸秀水也。是晚,泊萬壽山本覺寺,老僧亦執香跪接……次日,各紳送至徒門,殷勤道別。午後,過石門灣,尚有香花。噫異哉,離城百里,不可謂近。乃聞風激發,頓見天良;非民情之厚,曷克臻此……”
當時,嘉興由“查荒”而激起民變的大案,震動各方。上海《申報》自三月二十八日刊登嘉興二十五日“查荒鬧事”的消息起,連續發表了二十多篇有關的社論、文稿和消息。如《論嘉屬鄉人抗勘荒田案》、《論杭州調兵赴禾》、《論民變》、《論杭嘉湖三郡民情》、《恭錄諭旨》、《嘉興府許瑤光嘉興縣廖安之通稟》、《嘉興府知府許瑤光復浙撫譚中丞稟》等。文章批評浙江當局,同情浙江鄉民。
七月二十五日,《申報》又發表了《書嘉守罷官記後》的社論,稱許瑤光為近世少有的賢太守。社論説:
“……近世賢太守,如譚君序初之於蘇州,宗君湘文之於寧波,其最著也。然亦有遇合存焉。嘉興守許君,任禾二十年矣。昨觀所錄罷官記,一時民情愛戴至於如此,因知其居官之日,凡地方利病,民情甘苦,無不熟知而審處之,故能深得民心。即此次因勘查荒產一案,致鄉民鬨鬧,毆辱憲委。不合於中遠,亟請乞休,亦可見平日之心矣。即當肇事之日委員泣稟,歸罪縣令。太守以表率屬員之故,不能不察。然亦無妨委婉其詞,不加可否。何必一一勘實,坐委員以罪。中丞盛怒之下,苟委員泣稟之詞,先人為主,則禾民實罹重闢,奇冤莫伸。此事之出最重,而謂可以不實陳乎。其平日之盡心於民事,胥於一稟見之矣……”
明清時期,知府退居地方官之列,事事皆須稟承上司。官場陋習,事事因循,處處推諉。然而許瑤光為官,地方應為之事,吾必主之。則院司雖忌其才,而亦無如之何。以致政績卓著,為百姓所擁戴。
光緒七年(1881),浙江巡撫調任。後任礙於輿論和民情,命許瑤光回任嘉興知府。嘉興父老即在三塔擴上建“許公三至亭”,廳堂龕內盒中,裝有許瑤光離嘉興登船前脱下的“朝靴”一雙。但許瑤光仍居杭州慶春門,菜石橋西堍南隅,馬所巷家宅“長園”。

許瑤光文史著作

許瑤光《雪門詩草》

許瑤光出梁章鉅門,詩文書法,均有所就。有《雪門詩草》十四卷,同治十三年刻本,及《雪門詩草》十六卷,光緒二十四年校刊本,流傳於世。許瑤光作詩質實,包涵內容至為廣泛。其詩不乏歌詠抒情之作,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又含不少史實記述,可供文史考證,具有歷史文獻價值。
許瑤光以為,詩應以寫身世,寫各有關切其身其世之詩。《雪門詩草》自序謂:“際休明時,人知作褒美詩矣;然褒美而無實,直諛詞耳。處憂患時,人知作諷刺詩矣;然諷刺而不當,直下流汕”。又謂:“運意措詞宜法古,抒情寫景宜從今,或歌或泣隨所遭。曲盡其態,渺無成見,與其間庶。作詩者如署行義年,覽詩者如親見當時事,則真切矣”。在許瑤光的詩篇中,還有不少論詩之作,對詩詞有他獨自的見解。
《雪門詩草》十六卷分《悠遊集》、《篙目集》、《上元初集》、《上元二集》等四集,為道光二十年至光緒八年詩,共二千零三十首。附《衍古謠諺》五十五首。
《悠遊集》為咸豐二年赴浙江出任前詩。多載讀書科試,紀行聞見。《炎州行》、《沔陽女兒行》、《射蟒台懷古》、《楊花薄曲》、《遊金山寺》、《湘江竹枝詞》、《西湖雜詠》等篇,當為上乘。《再讀詩經四十二首》、《論詩三十二首》,足供採摭。
他在《再讀詩經四十二首》中論詩時謂:“向未精研註疏,何敢輕説經文。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愚者何不許其見愚”。這些詩篇,均可見他青春年少時,風華正茂之情。
《篙目集》為同治三年任嘉興府知府前詩。許瑤光“棲遲吳楚,目擊戎馬,舉凡官吏之是非,營政之得失,民氣之盛衰,無默識之,而徐徐焉以筆墨宣達之”。《聞長沙被圍書憤》,詳述太平軍起事經過。以後每一重要戰役,均據所聞,記有詩文。在他回長沙家中探視,諸暨失守後養傷,去安慶見曾國藩,隨左宗棠回浙江等途中,寫了不少傷感於戰禍之詩。《病媪行》寫道,龍蘭未陷,兵與民鬥,(清將)張玉良冤殺數萬,……乃作《病媪行》:
田中草如人高,山中樹無鳥巢。
村中茆屋頻火燒,火燒不盡餘枯寮。
中有病媪烹藜蒿,藜葛秋老不可咽。
血淚界破黃塵面,攜囊乞食向鄰村,鄰村寂寞無人見。
去年大廈連青雲,今年赤壁留斜曛。
縱橫白音纏草根,慘澹重驚病媪魂。
許瑤光有慨於鴉片害人,清廷甚至以鴉片捐助軍餉。在《志慨》一詩中寫道:“洋煙由海舶以入中華,見於明萬曆間。李時本草部,名阿芙蓉,一名阿片,俗謂之鴉片,性能止痢澀精。……本乾嘉間,流染漸盛。華人迷之,有自種者,然終不及洋產。以內地寶貴之銀,易外域害人之物。……有請開煙禁之疏,未能遽用。今則藉洋藥捐,以助軍調矣。”還有慨於華人借用洋兵,我民既日親外國,彼族亦日入內地矣,乃作《錢江歌》:
錢江東岸蓬萊驛,防江尚駐重洋客。
錢江西岸是杭州,二月官軍薄上游。
請將羽扇畫江流,自陳戰艦壓潮頭。
何人結束花綠綢,華言夷服相對愁。胡不驅歸海隅休。
《上元初集》為嘉興首任時所作。有《秀州詠事》、《凋敝嘆》等來嘉所見詩,《祈雨作》、《種桑詠》等關注農事詩,《宏文館試士作》、《學額》等興學主張詩,《拙官嘆》、《米捐嘆》、《慨流亡》等諷刺感嘆詩,《題秀水沈君古梅圖》、《題嘉興王藝亭學博檇李譜》等好友索題詩,《南湖八景詠》、《訪煙雨樓址》等南湖樓景詩,《申江雜詠》、《京都偶感》等北上人覲詩,《與諸暨蔡書樵弟子論詩》、《論詩》等詩作議論詩,《過朝鮮難夷作》、《台灣行》等時事雜感詩。
《上元二集》為嘉興二任時所作。有《送陽湖盛柏生大令奉鄂撫調赴廣濟蟠壙採煤》、《九月十八於役乍浦書感》等“強國”、“求富”詩,《七月廿五卸嘉守事留別耆舊》觸網冤獄詩,《長園五詠》、《正月廿六日登玉皇山遠眺》等閒居杭州詩。
許瑤光後期閲歷大為豐富,詩作更為成熟。在《中年》一詩中自感:人近中年愁,我近中年樂,讀書悟根抵,頗悔章句薄。又在《編詩既成系此》一詩中自聊:“何心漢宋爭門户,無力蘇韓鬥異同。惟有冊年雷雨變,並隨花鳥人詩中。”
許瑤光善書,初由董香光人手,後學蘇黃,又變其格。能詩文,嗜碑帖。又喜畫蘭,不肯輕於下筆。
許瑤光作為清代詩人,文化藝術出版社《清人詩集敍錄》對《雪門詩草》有評介和較詳之提要,並將其中價值之較高和史料之最佳者附之於後。《雪門詩草》在全國各大圖書館均有皮藏。

許瑤光《談浙》四卷

許瑤光不僅是個詩人,還以其史學著作而知名。他的《談浙》四卷,是記載太平軍江南、浙江戰事的重要史籍,被選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
《談浙》四卷,於同治十年(1871)成書,有光緒十四年(1888)刊本。《談浙》自序謂:“顧自道光庚戊,歷咸豐一朝,迄今同治辛未,已二十有二年,均輾轉俯仰於浙東浙西之境。所任之地,赤緊居多,烽火驚心,羽書駭魄。凡夫天時之遷變,地利之險易,人情之糾紛,皆以靜念觀其動態,而知其成敗之由也久矣。茲於交遊朋好,摘輯筆記,作談浙一編,聊記身世之遭逢也。”
《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對《談浙》的評介是:“自咸豐三年(1853)寧國清軍設防始,凡《談咸豐十年春二月杭州多守克復情形》、《談咸豐十一年九月廿九日紹興失守事略》、《談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寧波失守事略》及《談洋兵》等二十篇,記浙江各府屬間及江南一帶戰事始末,內容豐富,事備文賅。其中於雙方軍事部署和有關部屬編制、清軍之擄掠及常勝軍華爾被殲情狀,記敍具體,有為他書所不及者”。
如在《談咸豐三年設防寧國之始》中記述:“寧國兵勇,大約川廣楚三省之人多。本省則募之台州,如夏寶慶、陶寶登,皆台盜也”。太平軍進入浙江常山後,“台勇乘機搶掠、飽掠而走”。“台勇掠於常山既飽,潰至西安,龍蘭團練借殺台勇之名,遇估客貨重者,奪其所有而殲殺其人;又攔河稽查,稍有輜重者,即以形跡可疑殺之。”
又如在《談同治元年四月中外官兵克復寧波府城連復各邑事略》中記述:“廿七日,華爾以李鴻章副將,率常勝軍七百人攻寧波城,槍彈中胸達背,付八日華爾隕於寧。”
許瑤光在《談浙》中對太平軍戰事的記述,正如自序所謂,來自“交遊朋好,摘輯筆記”。其中親身經歷的,恐只有《談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九日金華失守事略》中,金華失守後太平軍攻入諸暨一段。
許瑤光重視史料收集,在官時耳聞目見,均有詳細記載。在對待收集的史料上,持慎重態度。其自序謂:“若廣摘兼聽,仍以已見斷其是非,則線語也”。又謂:“經諱國惡,傳則直書,或嚴或誇,不必盡符王庭揚言。草野諷議,同異之閒,有忌無忌,所談不盡與奏牘合”。由於許瑤光在《談浙》中議論縱橫,記敍翔實,“以靜念觀其動態”;對待“經諱國惡”敢於直書,不盡符合“王庭揚言”,“與奏牘合”,與清代正史史料有“同異之閒”。因此《談浙》一書成為研究太平軍戰事和太平天國人物的重要史卷,被有關著作廣為引用。
在《雪門詩草》中也有不少太平軍戰事,如長沙被圍、武昌失守等記述,還有一些記述內外關係的詩篇,如《琉球貢使過境偶紀》,記述琉球歷來進貢,及此次補貢和貢使沿途與華人談必稱天朝等情況。又如《過朝鮮難夷作》被《清人詩集敍錄》作為價值較高之文獻刊載介紹。詩云:
白衣圓領發覆額,乘槎東海遭風厄。飄流遇拯到中華,
中外昇平方一家。給衣給食給船載,遣使護送天之涯。
慎聽約束歸故國,宜感皇家綏遠德。琉球又報難夷過,
東南海闊真難測。(難夷過無虛日,需索頗甚,恐外國流氓有倚此作生涯者。)
光緒元年(1875),許瑤光組織重修《嘉興府志》,自任總修,制定體例,負責總審。光緒三年定稿,秋月開雕,四年季夏竣工,版藏鴛湖書院。光緒五年應各方要求重印一百部。這部《嘉興府志》俗稱《許志》,共48冊,88卷,體例得當,篇帙浩博,記載翔實,被認為是府志中的上乘之作。
光緒八年(1882)十一月,許瑤光病逝於杭州。葬於湖南長沙瀏陽門外,東鄉、圭塘、許家衝,許氏宗祠祖墳山。其所藏一批圖書贈於嘉興府學,其後人又將在長沙餘下的所有藏書,捐贈於嘉興市圖書館
許瑤光一生愛書,勤學、喜文字。詩質實,崇史實,為官務實。性格倔強執着,也就是湖南人的“犟”脾氣,認死理。朝考一等,因敢寫違禁,遣到浙江。對太平軍戰事,敢於直書,慨朝廷用洋兵,斥清軍亂燒殺。嘉興任上,敢以職份所應為者,吾必為之,省各院司忌其才,十八年未得遷升,“查荒”大案中,為民伸冤,
敢於犯上,終招罷官。
然而,許瑤光在浙江諸暨縣、嘉興府做官得民心,有政績。他的《雪門詩草》、《談浙》流傳於世,具有文學和史學價值。清代有名望的人很多,不可能均進入史冊。許瑤光以其有勳業德望、著作可傳的一個歷史人物,被收錄於商務印書館《中國人名大辭典》等辭書,他的生平事蹟在這些書內均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