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洋兵行

鎖定
《洋兵行》是清代詩人洪繻創作的作品。
作品名稱
洋兵行
作    者
洪繻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體裁

洋兵行作品原文

鯨鯢出尾閭,黿鼉鳴海嶠。
雨淫山鬼啼,風悽木精嘯。
殺氣幹青霄,白日昏不照。
三三五五羣,佩銃橫劍鞘。
軍帽小筒圓,復帛雙股繞。
靴袖束緊身,時或長衣掉。
其黧而賤蠢,裸形露兩竅。
嗚嗚滿街衢,酣醺一狂叫。
是為東洋人,但覺兵威耀。
當其整隊行,兵氣肅無聲。
惟聞馬蹄鐵,郭郭來重輕。
揹負一餱囊,腰纏一革縢。
木箱駝炮子,稻草覆釜甑。
炮車轉輪至,殷地時轟轟。
進退無金鼓,指點非旗旌。
籠鵝又牽牛,路上掠犧牲。
入市索民舍,居房折户閎。
偶闖入人家,攜取兩手盈。
大者胠囊篋,小者及罍瓶。
俘殺非王意,將令失章程。
台民不堪擾,或思願屬英。
英夷豈吾類,轉劣倭文情。
倭人處處是,黃色白膚理。
島居有婆娘,貌近中華美。
照影在圖中,纖纖裹素指。
兵人攜在身,戲欲配漢子。
前朝有往來,最敬中邦士。
今丁國勢衰,侮吾此為始。
禍胎誰養成,依稀傅相李。 [1] 

洋兵行作者簡介

洪繻(1866~1928),本名攀桂,學名一枝,字月樵。台灣淪日後,取《漢書‧終軍傳》「棄繻生」之説,改名繻,字棄生。清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灣鹿港,遂家焉。少習舉業,光緒十七年(1891)以案首入泮。十九年(1893)鄉試不中。乙未(1895)割台之役,與丘逢甲、許肇清等同倡抗戰,任中路籌餉局委員。台灣民主國瓦解後,絕意仕進,潛心於詩古文辭。由於身居棄地,洪繻採取「不妥協、不合作」的應世態度,以遺民終其身。他堅不剪辮,拒著洋服,拒説日語,不許二子受日本教育,詩文皆以干支紀年,以示不忘故國。內容多系三台掌故,自清末政治措施,以迄割台前後戰守之跡,日人橫暴之狀,民生疾苦之深,一一垂諸篇章,兼具經世作用與史料價值。 張光嶽謂洪繻詩,先學唐詩,以求詩格高古;繼而上窺漢、魏,再學於宋、元、明、清,以臻高雅古樸之境。胥端甫謂其「感憤時事詩中,評時論古諸作,皆能獨具隻眼以自抒其偉抱。」楊雲萍則推許洪氏為台灣近代學人中,博聞篤學,抱朴守貞,儼然有古大師之風的第一人。〖參考胥端甫編輯《洪棄生先生遺書》;楊雲萍《台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5月;張子文等《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程玉凰《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國史館,1997年5月。 〗洪繻著作包含詩歌、駢文、古文、試帖時文四類文體,皆冠以「寄鶴齋」之名,有《詩集》、《八州詩草》、《試帖詩集》、《詞集》、《詩話》、《駢文稿》、《古文集》、《函札》、《制義文集》、《八州遊記》、《瀛海偕亡記》、《中西戰紀》、《中東戰紀》、《時事三字經》,約百餘卷,一百八十餘萬字。遺稿經哲嗣洪炎秋輯為《洪棄生先生遺書》〖胥端甫編輯,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又依據原抄本,重加整編標點,排印為《洪棄生先生全集》〖林文龍點校,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今以成文出版社《洪棄生先生遺書》所收《寄鶴齋詩集》為底本〖底本收錄詩集分述如下:(1)《謔蹻集》七卷,約為1885至1895年之作。(2)《披晞集》七卷,約為1895至1905年之作。(3)《枯爛集》九卷,約為1905至1915年之作。(4)《壯悔餘集》,為香奩詩,為1897年之作。(5)《八州詩草》五卷,為1922至1923年遊歷中國之作。(6)《詩集補遺》,補錄前面詩集所漏收詩作。(7)《試帖詩集》,為1885至1898年科舉考試習作。 〗,對校洪繻孫女洪小如所藏抄本〖編者按:洪小如所藏抄本含《謔蹻集》七卷,《披晞集》六卷(缺卷五),《枯爛集》九卷。現收藏於台灣文學館。 〗、洪繻自編出版的《寄鶴齋詩矕》〖《寄鶴齋詩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書洪繻自編自印,作為旅遊大陸交誼用書,也是洪氏第一部見世的著作。 〗,並參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洪棄生先生全集》,以及《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文藝叢志》、《台灣詩薈》等所載之詩作,輯錄編校。(吳福助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