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心武

鎖定
許心武(1894-1987),字介塵、介忱。江蘇儀徵人。祖籍安徽歙縣。 水利專家、教育家。曾組織華北水利委員會、導淮委員會及黃河水利委員會。抗戰期間擔任河南大學校長,主持建造大禮堂,當年,教育部考績河大名列第二,綜合評估河大以優異的成績被評為全國國立大學第6名。 [1] 
中文名
許心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4年
逝世日期
1987年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主要成就
水利學家
出生地
江蘇儀徵縣

許心武人物簡介

許心武9歲喪父,家貧無以為生,隨母寄居在鎮江舅父家讀書。兩淮中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大學。許心武自小生活在長江岸邊深知水的利害——既可危害人類,也可造福人類。他立志獻身於祖國的水利事業。

許心武人物經歷

民國4年(1915)他考入河海工程專科學校特科班,師從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民國8年畢業,就職於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曾參與籌建盧溝橋水文站,在永定河上進行水庫勘查。民國12年又留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旋轉入依阿華大學研究院,學習水利工程,民國15年獲碩士學位。留美時許家生活極其艱辛,他勉強度日,將自己的勤工儉學所得寄作家用。為了拯救滿目瘡痍的祖國,許心武在美國加入了國民黨,企圖找到一條民族復興的道路,誰知這條路給走錯了。解放前夕,許之所以沒有去台灣謀職,是因為他認識了中國共產黨,確信中國共產黨能振興中華。
回國後(民國16年)在南京任職於中央黨部,並在國民政府負責擬訂華北及淮河、黃河等水利機構的組織和工作方案,組織華北水利委員會、導淮委員會及黃河水利委員會。
1931年初夏,全國發生了千年一遇的大水災,讓處於多事之秋的中華民族幾近於“九死之絕境”。此次水災波及皖、鄂、豫、魯、蘇、贛、浙、閩、粵、川、冀、遼、吉、黑、熱等16省,災民數以億數,重災人口至少在5000萬以上,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其時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約為97億元)。面對這樣的災情,作為以水利為職業的許心武更是憂心如焚、寢食難安。他每天奔波在千里黃河岸邊,工作長達13-14個小時之久,白天深入災區測勘水情,夜晚伏案編寫導黃方案。許心武的獻身精神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讚賞。許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期間,招收了一個名叫黃萬里的有為青年做學生。黃萬里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的兒子。在黃選修水利專業時,炎培先生對其説,“中國有史以來,從來沒有農民對不起統治者,只有統治者對不起農民”。他希望兒子“將來好好報效農民,一輩子為農民服務” 。面對江河氾濫給廣大農民造成的災難,萬里先生哀民之痛,“改學水利,以拯農為己志”。
許心武十分喜愛像黃萬里這樣的愛國青年。他對萬里説:這次大水後調查全國水利工程師所長專業,竟皆長於土木工程之設計施工,沒有一個懂得水文學的。而不通水文學等於未入水利之門,只是能設計施工罷了。在許心武的潛心教導下,黃萬里以自然地理為基礎,認真研習了水文學,成了一名著名的水利專家。為儘快使一批年輕的水利人才脱穎而出,許心武常常廢寢忘食,他從治淮入手,整理導淮圖案,編寫導淮工程計劃巨冊。該書蒐集有清末民初數十年間前人所做的有關導淮測量數據、規劃,成了水利專業學習的優秀教科書。
民國20年許心武奉調到開封出任河南大學校長,掌校期間,他選取《禮記·大學》中的首句“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作為校訓,足見其立志高遠。為將河南大學建成國內的名校,許上任後努力擴充建設建工學院,設課程完備的土建系,辦水工試驗廠、材料試驗廠;遍聘知名教授,並親自兼課;鼓勵師生們樹立良好的學風,提高學術水準……。當時儘管中原大地戰爭頻仍,河南大學上課時數為全國之冠。教育部考績,河大名列第二,綜合評估河大以優異的成績被評為全國國立大學第6名,在抗戰時高校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自豪的一頁。軟件建設使河大進入了全國的先進行列,硬件建設許心武校長也是殫精竭慮,為河大人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物質財富。1931年時任校長的許心武先生提出建河大大禮堂的動議,自1931年11月20日破土動工至1934年12月28日落成,歷時三載,用資20萬元,這在當時是個很了不起的數字。當時河大師生共500人,而大禮堂可容納3000人之多,由此足見許心武的魄力。大禮堂規模之宏大,在當時全國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設計之精美、工程進度之快、質量之高,也為當時國內所罕見,被歷屆校友和河南人稱為東方的“埃菲爾”。大禮堂建成後,成了開封抗日愛國志士的活動據點,冼星海“上海救亡演劇隊”及河大學生歌詠隊的表演舞台,東北大學流亡學生遮風避雨的棲身之地……大禮堂至今仍是當今河南所有高校中第一處“省寶”古蹟,河大人的人文精魄。許心武更成了河南大學永久的楷模和精神偶像。許心武非教育科班出身,由於執著的追求、不懈的奮鬥一時倒成了蜚聲海內外的教育大家,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民國22年(1933)許心武重操舊業,改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旋接李儀祉職任總工程師。當年黃河、長江、珠江等境內骨幹河流又鬧水災,災情如國民黨中央在《為賑濟水災告全國同胞書》中所哀嘆的那樣:“湯湯江河,滔天未已。茫茫禹跡,沉沒堪虞。死者盡葬魚腹,生者淪為餓殍。斯誠國家之不幸,民族之奇災!”許心武正是在這種狀況下臨危受命的,他上任伊始即主持堵口工程,率工程技術人員擬訂黃河下游堤防善後規章和計劃,在豫、魯、冀三省實施堵口及修壩修堤工程;同時協助李儀祉全力轉入黃河長期治理與發展的基本工作,籌建測量隊、水文站等機構。民國23年9月導淮工程處成立,江蘇省政府借調許心武為該處處長,負責工程全盤工作。民國24年3月至8月許曾回開封黃委會協助李儀祉會長工作。之後則專任導淮工程處長,以疏浚淮河故道為宗旨,領導挖河及閘壩施工。由運河楊莊到套子口入海處全長165公里,疏浚工程浩大。海口切灘由包商承辦,其餘則動用民工,多達24萬人,歷時2年半,至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導淮工程初步計劃全部完工。民國24年黃河董莊決口、民國27年花園口決口,蘇北均因有導淮工程而災害大為減輕。抗戰期間,許曾應聘勘察與規劃川、滇兩省農田水利,嘉陵江水道以及大渡河、馬邊河水電工程。民國28年許任教育部教科書編委會主任,創辦《學生之友》雜誌,後又被聘為教育部督學。民國33年任中央大學水利系教授兼系主任,翌年奉命考察歐美各國,民國37年春回上海任復旦大學教授。
解放後,許心武終於找到了共產黨,投入到人民的懷抱,實現了振興中華的夢想,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先後在華東水利部、華東設計院、上海市設計院任工程師。年邁的許心武更知時光的寶貴,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都能兢兢業業、孜孜以求,以科學態度對待科研、施工工作,展現出愛國知識分子爭先恐後的工作姿態和吃苦在先、自甘奉獻的高尚品德,直至1965年退休。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6月,華東設計院為江南造船廠船裝、電鍍、船體三車間進行工程地質詳勘,陸汝星為工程負責人,許心武為審核人,詳勘中除按一般規定佈置取土鑽孔外,每個車間處做了兩個淺層載荷試驗,還各取地下水樣作對混凝土侵蝕性試驗,確定的天然地容容許承載力為10噸/平方米,比傳統的老“8噸”有所提高。該項工程勘察按蘇聯勘察規範進行資料整理、繪製地質剖面圖,編寫文字報告,提出了結論與建議,是“一五”期間上海市最早符合勘察規範要求的一份地質勘察報告,當時起了示範作用。
許心武的妻子是傳統的中國女性。兒子許靖華為著名的地質學家,現任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並在金屬資源、石油資源和水資源等領域有多項重要的應用成果。1985年成為中國科學院榮譽教授,1986年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7年當選為地中海科學院院士,是地質學界兩項最高榮譽的獲得者(美國地質學會授予的彭羅斯地質獎、倫敦地質學會授予的烏拉斯坦勳章)。許的女兒許麗霞現任美國西伊州大學教授。兄妹二人均關心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曾多次回國從事學術教學活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