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質剖面圖

鎖定
地質剖面圖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質剖面上的地質現象及其相互關係的圖件。地質剖面圖與地質圖相配合,可以獲得地質構造的立體概念。
中文名
地質剖面圖
外文名
map of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
屬    性
圖件
分    類
實測、隨手、圖切剖面圖
步    驟
選比例尺、剖線、畫剖面圖等
目    的
表示地質剖面上的地質現象等

目錄

地質剖面圖簡介

地質剖面圖是重要的地質圖件之一,它是沿地表某一方向,以假想的豎直平面與地形相切所得的斷面圖。斷面與地面的交線稱剖面線。地質剖面圖是用一定比例尺、記錄和揭示某一方向剖面中的地貌形態與內部構造相互關係的圖件。它可通過現場目測、儀器實測或根據地質圖編制而成。地質剖面圖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剖面方向、地形及地層的巖性、厚度、時代及產狀,它可表現出褶皺形態,斷層性質、火成岩體和礦體的形態;並可表示它們的位置和規模等。

地質剖面圖特點

地質效果圖 地質效果圖
油氣田地質剖面圖是沿油氣田某一方向切開的垂直剖面圖。剖面的方向垂直於油田構造軸線的稱為橫剖面圖,而平行於軸線的稱為縱剖面圖。它們能反映油氣田的構造情況,地層的接觸關係、巖性和厚度的變化以及油氣水的縱橫分佈等情況。編繪圖件時主要依靠錄井和測井資料和地球物理勘探資料。
編制這種圖件的過程,也是人們分析和認識油氣田地質情況的過程。在編制油田地質剖面圖之前,首先要確定合適的作圖比例尺。一般情況下,油田地質剖面圖的比例尺可以和油田地質圖、構造圖比例尺相同,也可以適當放大。 [1] 

地質剖面圖編制步驟

(1)選定比例尺
地質圖上作地質剖面圖所採用的比例尺,一般應與地質圖相同,而且其水平比例尺與垂直比例尺應一致,才能反映真實的地形和地質情況。但當地形非常平緩時,為揭示其起伏狀態,可適當放大垂直比例尺,此時所作地形剖面與實際相比有所誇大。
(2)選定剖面線位置
除特定目的外,一般選擇剖面線位置的原則是大體上垂直地層走向,能通全區的主要地層和地質構造,較好地反映該區地質構造特徵等。如長山地質圖選擇A—B作為剖面線,繪製了圖幅下面的剖面圖。
(3)作地形剖面
① 在方格紙上引一水平線(A—B)作橫座標,代表基線(見圖1)。用以控制水平距離,其長度與圖面上A—B丈度相等,其方向一般規定左端為北或西、右端為南或東(按看圖人的左,右方向)。
② 在基線一端或兩端引垂線作縱座標,用以控制地形的高度,按垂直比例尺標註高度,所標高度值範圍,應以滿足剖面線所經過的最高和最低點的高程為原則,亦可從海平面起算,視具體情況(以圖的美觀、協調為原則)而定。
③ 將基線(A—B)與圖面上(A—B)平行對準,將A—B與地形等高線的一系列交點,垂直投影到A—B上方相應高程的位置上,從而獲得一系列的地形投影點,然後用圓滑曲線,逐點依次連接而成剖面圖的地形輪廓線,井在其上方相應位置標拄地物名稱(山峯,河流、村莊等),則成為地形剖面圖。
(4) 投影地質點並畫出各地質界面的位置(圖2)
先將剖面線(A—B)與各地質界線相交的一系列地質點(如地層界線點、斷層點、巖體界線點、不整合接觸的界線點等)垂直投影到地形輪廓線上,再利用地質圖上的產狀在地形輪廓線的下方,畫出各地質界面的空間狀態。此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① 所選用產狀要素值,應是該地質體(地層或斷層)界面最靠近A—B線的值。 ② 注意傾向在剖面圖上的表示方法,因為平面與剖面的方向相同,作圖時規定左方為北(或西)、右方為南(或東),當剖面為東西向時,如地質界面的產狀向西、北西或南西等方位傾斜,圖上均向左斜;當界面向東,北東或南東等方向傾斜時,圖上則向右斜。在南北力向的剖面上,傾向北、北西或北東者,向左斜;傾向南、南東或南西者,則向右斜。 ③ 注意傾角在剖面圖上的度量方法,用量角器量傾角時,應令過該地質點的水平線與層面界線的夾角等於該傾角值。
(5) 繪製剖面中的地質構造
利用地層的新老關係及地層對稱式重複出露情況,並考慮褶皺轉折端形態及地層產狀等,將同時代地層用圓滑線條聯成褶皺(有時為了直觀,可用虛線表示出地表以上的褶皺形態)。
對斷層一般用紅色實線(有時用黑粗實線)表示,根據斷層性質標註兩盤動向及地質界面的錯動情況。標註不整合接觸界面時,應注意其上、下地層產狀與界面的關係,其上覆地層應與不整合界面平行;而下伏地層則與不整合界面呈角度相交。第四繫系鬆散沉積物,應畫在上伏基岩之上,且一般不能被斷層所穿越。標註火成岩和礦體時,應注意其形態與規模。
(6) 填注巖性花紋並整飾成圖
用規定符號和花紋,按產狀將剖面圖中各時代地層的巖性、時代,接觸關係和巖體巖性等標註在圖內;然後,在規定的位置標註圖名、比例尺、剖面方向、作圖日期、作圖者姓名等;最後整飾成準確、美觀的地質剖畫圖。
當地質剖面圖不作為地質圖的附件而單獨使用時,還需將圖例放在剖面的下方,自左至右繪出。 [2] 
參考資料
  • 1.    郭穎.構造地質學簡明教程: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2
  • 2.    朱志澄.構造地質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