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言而有信

(漢語成語)

鎖定
言而有信,漢語成語,拼音:yán ér yǒu xìn,意思是説話靠得住,有信用。出自《論語·學而》。
中文名
言而有信
拼    音
yán ér yǒu xìn
近義詞
言出必行 、一諾千金、表裏如一 信誓旦旦 言行一致 [2] 
反義詞
出爾反爾 、言而無信、信口雌黃、自食其言 食言而肥 空頭支票 [2] 
注    音
ㄧㄢˊ ㄦˊ ㄧㄡˇ ㄒㄧㄣˋ
出    處
《論語·學而》

言而有信釋義

説話靠得住,有信用。 [2] 

言而有信出處

《論語·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 

言而有信例句

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則要你言而有信,休擔閣了少年人。” [2] 
明·崔時佩、李景雲《南西廂記》第三五出:“老夫人將小姐甘心許,言而有信,因此上不敢慢於人。” [3] 

言而有信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講信用的人。 [1] 

言而有信成語辨析

【近義詞】言出必行
【反義詞】言而無信、自食其言

言而有信成語故事

曾子殺豬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着從身後攆了上來,吵着鬧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説:“你回去在家等着,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着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裏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大,説道:“家裏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説:“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裏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説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悦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曾子殺豬的啓示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於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範式言而有信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説,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説,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英國政治家福克斯
英國政治家福克斯(1749—1806)以其言而有信著稱。他的父親是一名正統的英國人,曾給小福克斯上了生動的一課,給這少年的心中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象。
十八世紀,富有的英國紳士的住宅都坐落在漂亮的花園內,福克斯家的花園裏有一座舊亭子,他的父親想將其拆除,並在較為開闊處另建一座。小福克斯從住宿學校回家度假,正巧趕上工人在拆遷亭子。孩子當然很想親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樣拆除的,所以他打算遲些天返校。父親卻要他準時到校上課,為此父子間頗有嫌隙。母親一如同大多數母親那樣,在旁替小福克斯説項。末了,父親答應將亭子的拆遷推遲到來年假期。於是小福克斯就離家返校了。
父親想,學校裏兒子忙於學習,慢慢地會把此事忘掉。於是,兒子一走,他就讓人把亭子拆了,在另一處蓋了一座新的。誰想到兒子卻一直把亭子這件事記在心頭。假期又到了,小福克斯一回家,就朝舊亭子走去。早餐時,他鬱鬱不樂地對父親説:“你説話不算數。”年邁的英國紳士聽後大為震驚,嚴肅地説:“孩子,你説得對,我錯了,我就改。言而有信比財富更重要。縱有萬貫家產也不能抵銷食言給心靈帶來的污點。”説罷,父親隨即讓人在原地蓋起了一座亭子,再當着孩子的面將其拆除……
商鞅言而有信
戰國時,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圖強。商鞅想:怎麼才能讓人們相信我變法是真的呢,他在都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説,誰能把它扛到北門去,賞黃金十兩。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自然也就沒有人去扛。商鞅把賞金一直加到五十兩,終於有一天,一個壯漢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當場賞了他五十兩黃金。老百姓紛紛議論:商鞅言而有信,他的命令一定要執行。 商鞅變法成功,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