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鎖定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讀音: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1]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可:適宜)指隨機應變,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前進或退卻。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4] 
中文名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拼    音
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
出    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
注音字母
ㄐㄧㄢˋ ㄎㄜˇ ㄦˊ ㄐㄧㄣˋ,ㄓ ㄋㄢˊ ㄦˊ ㄊㄨㄟˋ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1]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爭霸,經常發生戰爭。鄭國比較弱小,夾在他們中間,只能時而依附楚國,時而依附晉國,以求保全自己。 [2] 
楚國國君楚莊王十分厭惡鄭國這種時而叛變時而降服的做法,決定征討鄭國。這一年,楚國大軍將鄭國國都圍困了十多天,鄭國迫於無奈,只好歸降了楚國。 [2] 
楚國開始攻打鄭國時,鄭國曾派人向晉國求援。晉景公任命荀林父為中軍統帥,率上、中、下三軍救鄭。浩浩蕩蕩的晉國大軍剛到達黃河邊,就傳來了鄭國投降楚國的消息。這時,軍中對行軍動向產生了極大的意見分歧。
荀林父和上軍主帥士會、副帥郤克都認為已來不及救援,應直接撤兵回國。郤克説:“楚國國君善用賢才,使國內政治開明、經濟興盛,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如果我們和他們硬碰硬,不一定有勝算。還不如留着兵力日後討伐吞併那些弱小的國家。” [2] 
但中軍副帥先縠反對説:“面對強敵就怕死撤退,傳出去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這樣會使我晉國失去霸業!”士會勸道:“話不能這麼説,行軍打仗應當考慮實際情況,怎麼會有‘硬衝就是英雄,撤退就是怕死’的想法呢?楚國的確強大,我們看到他們的優點就要學習並超越,這才是實現霸業的方法。打仗的時候,有把握時就奮勇前進,意識到取勝有困難就及時撤退,以保全大局,這才是正確的治軍之道。” [2] 
但先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獨自率領中軍一部渡過黃河,誓要與楚軍決一死戰。荀林父生怕落下個管不住部下的罪名,只好下令全軍渡河,與楚軍交戰。結果,晉軍大敗。 [2]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成語寓意

見到適宜的時機就前進,遇到危難就後退。有利則須抓緊時機以求迅速發展,其理易明,遇難則須審時度勢,宜退則退,宜進則進,卻不易掌握。其間需要依據力所能及的尺度,對於能夠努力克服的危難,不應輕易退卻;對於暫時不能克服的危難,則不應輕率冒進。 [3]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可:適宜)指隨機應變,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前進或退卻。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  [4] 
  • 運用示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方正》:“蘇峻既至石頭,百僚奔散,唯侍中鍾雅獨在帝側。或謂鍾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於寇讎,何不用隨時之宜、而坐待其弊邪?’” [6]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二》:“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出死之計;韓信軍孤在水上,士卒必死,無有二心,此信之所以勝也。” [5] 
宋·邵伯温《邵氏聞見錄》卷六:“臣又聞聖人不凝滯於物,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理有變通,情無拘執。” [1]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七七回:“《兵法》:‘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幸楚未知吾急,可以退矣。”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701
  • 2.    歪歪兔童書館編著. 把成語用起來 一看就會用的分類成語故事 勤奮和進取 功名和權勢[M]. 北京:海豚出版社, 2020.05:53
  • 3.    閔天主編. 中國為人處世格言辭典[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1991.07:309
  • 4.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解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意思|漢典“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6-13]
  • 5.    (春秋)司馬光著;邊德明編著;孫建軍主編. 資治通鑑[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7.01:140
  • 6.    (南朝·宋)劉義慶原著;《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編委會編. 世説新語[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3.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