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漢金山國

鎖定
西漢金山國,簡稱金山國,又名西漢敦煌國。唐末五代河西沙州地方政權。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張議潮之孫張承奉嗣立為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張承奉自稱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不再奉唐朝正朔。其在位期間,甘州回鶻興起,金山國數次與之對抗,兩地爭戰不已,國力損耗,百姓怨恨。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回鶻兵進逼沙州,張承奉無力抵抗,沙州百姓萬人上書回鶻可汗請和,遂定城下之盟,奉甘州回鶻可汗為父。
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張承奉卒,州人奉長史曹議金為主。曹議金廢金山國仍稱歸義軍節度使,西漢金山國滅亡。 [1] 
中文名
西漢金山國
別    名
金山國
西漢敦煌國
時間範圍
906年 至 914年
建立者
張承奉
都    城
敦煌
主要地區
沙州、瓜州

目錄

西漢金山國國號

西漢金山國的“西”乃言其國所居之方位,“漢”言其國之民族屬性,“西漢”連言之,意為西部漢人之國。“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境,古為同樓蘭于闐吐谷渾分界之嶺,即今甘肅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爾金山,古代敦煌人把它同城東南的三危山視為護衞敦煌的兩座神山。又據傳統的五行觀念,西方屬金,其色白,敦煌又有金地之稱,故名西漢金山國,張承奉自稱“白衣天子”。 [2] 

西漢金山國歷史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敦煌大族張議潮乘吐蕃勢力衰弱,唐中央政府準備收復河隴之際,聯合當地各族起義,驅逐吐蕃守將,據有瓜、沙二州。接着,張氏又擴充軍隊,勢力範圍不斷擴大。
大中五年(851年)八月,張議潮遣兄議潭奉瓜、沙、伊、西、肅、甘、蘭、鄯、河、岷、廓十一州地圖入朝。十一月,唐設沙州歸義軍,以議潮為節度使,成為唐中央政府在西北的一個藩鎮。
鹹通八年(867年),張議潮入朝,以其侄淮深為留後 [3]  大順元年(890年)二月,張議潮子張淮鼎為了爭權,發動政變,殺死張淮深,成為歸義軍統治者。但張淮鼎在位時間不長,景福元年(892年)即去世,因其子張承奉年幼,遂託孤於索勳,從而使大權旁落,這引起了張議潮女婿李明振的不滿。乾寧元年(894年),李明振妻(張議潮十四女)率張、李兩家推翻索勳統治,立侄男張承奉為節度使,但實權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這又引起了瓜沙一些大族勢力的反對。
乾寧三年(896年)初,張承奉在瓜沙大族的支持下,推翻李氏家族,重新執政。
光化三年(900年),唐王朝正式冊封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 [4] 
天祐三年(906年),張承奉在敦煌稱帝,建立“西漢金山國”。同年秋,甘州回鶻大兵壓境,對“西漢金山國”興師問罪。雙方在金河東岸(今酒泉討來河以東)展開激戰,甘州回鶻突破金山國東界防線,直抵敦煌城東安營紮寨,張承奉親自披掛上陣,率馬步軍一萬人迎敵。手下將領渾鷂子、陰仁貴,文官宋中丞、張舍人等率軍奮力迎戰,才將回鶻逼退。 [5-6]  [7-8]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前後,張承奉令國相羅通達率精兵征討鄯善的璨微部落,張良真、閻子悦等作為隨從戰將參戰。在攻佔屯城、石城鎮(城市)二城後,派張良真繼續西征,獲取新城,掃清障礙,使沙州與于闐之間得以通達,並恢復了石城鎮(軍鎮)的建制。 [9-11] 
乾化元年(911年)七月,甘州回鶻可汗之子狄銀率兵圍攻沙州城,張承奉派宰相羅通達出使吐蕃,試圖聯合吐蕃共同抗擊回鶻。然吐蕃援兵未到,回鶻已兵臨城下,金山國兵敗失利,被迫議和,沙州僧俗百姓自宰相以下上書回鶻可汗,相議結為父子之國。 [6]  [12] 
乾化四年(914年),西漢金山國被迫改名為敦煌國。 [13]  同年,瓜沙二州軍民推舉曹議金主掌瓜沙二州軍政事務,西漢金山國滅亡。 [14] 

西漢金山國疆域

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十一月,唐中央在沙州設歸義軍時,歸義軍下轄瓜、沙、伊、西、肅、甘、蘭、鄯、河、岷、廓十一州。但是在歸義軍後期,由於歸義軍內部的政治鬥爭和少數民族勢力的崛起,疆域急劇縮小,到張承奉建國時,真正控制的地區僅剩瓜、沙二州。其中,沙州轄敦煌、壽昌二縣,瓜州轄晉昌、常樂二縣。而作為首都的敦煌縣又下轄敦煌鄉、莫高鄉、神沙鄉、龍勒鄉、玉關鄉、洪池鄉、洪閏鄉、效古鄉、赤心鄉、平康鄉、慈惠鄉等十一個鄉。 [3]  [15-16] 

西漢金山國政治

西漢金山國按照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的百官制度,並採用大唐年號。其百官制度仿唐三省六部制,但因其僻居河西一隅之地,因而這一政治制度規模小且不繫統。同時,又根據當時所面臨的形勢,創設了一些新的機構,使其政治制度又有了明顯的地方特色。金山天子之下,有宰相一職為百官之長。吏部尚書掛宰相銜,亦設有與中書省相同的機構以及御史台。歸義軍時期負責外事接待的客司則改為鴻臚寺,主要職責是負責接待周邊少數民族爭權的首領、使節等。西漢金山國沒有設立掌管禮樂、郊祀、醫藥、卜筮等工作的太常寺,但有伎術院行駛太常寺的職能。伎術院是西漢金山國時期的新機構,是掌管西漢金山國典禮祭祀、佔補陰陽、天文曆法之事的職能部門,同時也是為政府部門培養禮儀、陰陽、曆法、占卜等方面專門人才的教學部門。 [17-19] 

西漢金山國軍事

西漢金山國實行軍鎮制度,鎮與縣是平行機構,縣屬於地方行政,隸屬於州,鎮則屬軍事系統,由中央直轄,是保障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早在盛唐時期,瓜、沙就已設有西關、龍勒、紫亭、懸泉、雍歸、新鄉等六鎮。張議潮沙州起義後,恢復了瓜、沙六軍鎮的建制,到張承奉建西漢金山國前,甘州回鶻已西侵到肅州,與歸義軍不斷髮生正面衝突。在此情況下,張承奉對原來的軍鎮佈局進行了調整,調整後的六鎮為新城、邕歸、壽昌、紫亭、玉門、懸泉。調整後的軍鎮佈局,對西漢金山國抵禦甘州回鶻起到了重要作用。 [16]  [20] 

西漢金山國文化

西漢金山國宗教

西漢金山國時期,佛教是佔統治地位的宗教。其實早在張議潮起義時,敦煌佛教教團就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參加,歸義軍政權建立後,張議潮、張淮深叔侄都極力崇信和扶持佛教,從而奠定了佛教在敦煌的政治地位。而張承奉也早在天覆二年,在節度使任上時,就曾發經宏願。西漢金山國建立後,張承奉也並不排斥佛教。不過相比歸義軍時期,西漢金山國對佛教的政策有了新的變化。其一是直接干預寺院的宗教活動。其二是僧官制度的變化,歸義軍時期,最高僧官都僧統的任免,都是由節度使推薦,最後由中央政府任命。但西漢金山國時期則是由張承奉直接任命。其三是對世俗百姓出家的限制,規定百姓出家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 [21] 

西漢金山國文學

西漢金山國的文學為敦煌文學主題從張氏歸義軍時期應對甘州回鶻到曹氏歸義軍時期以表現對甘州回鶻的抗擊獲得勝利的勝利者心態為主旋律這一重要轉折的中間環節。金山國文學文獻,今所能見者,據初步鈎稽,約有36件。其中,有世俗之作,也有宗教性作品。這些作品的文學水準不一。其中,最具文學特色,可視為金山國文學代表作的,應推《白雀歌》、《龍泉神劍歌》和《沙州百姓一萬人上回鶻天可汗狀》等三件。稍次一等的,有《七言詩三首》、《敦煌社人平詘子一十人創於巖泉建窟一所功德記》、《西漢金山國左神策引駕押衙兼大內支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國清河張安左生前邈真贊並序》、《宰相兼御史大夫臣張文徹上啓》等,以及《修文坊巷社再緝上祖蘭若標畫兩廊大聖功德贊並序》。其餘諸件,雖也有文學色彩,但文學水準並不怎麼高。 [22-23] 

西漢金山國民族

西漢金山國是以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部分少數民族散居其間,但也已逐漸漢化,如吐谷渾、吐蕃、回鶻等。 [24-26] 
西漢金山國建立之初,就處在少數民族政權的包圍之中。東部是甘州回鶻,西北部是西州回鶻,西部則是鄯善的璨微部落。 [27] 

西漢金山國外交

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時,真正控制的地區不過瓜、沙二州。面對處在少數民族政權的包圍之中的西漢金山國。張承奉不甘心自己的處境,同時,雄心勃勃的張承奉也試圖恢復其祖父和父輩在位時期對整個河西的統治。為此,西漢金山國制定了南連吐蕃、吐谷渾諸部,西結于闐,共抗回鶻的決策。併為了加強聯繫,於908年前後征討阻礙與于闐交通的鄯善璨微部落。 [27]  [28-30] 
對於篡唐的後梁,西漢金山國改變了與中原王朝結盟的舊有國策,採取不承認態度。而後梁在得知張承奉稱帝的消息後,亦視西漢金山國為異己,稱其建國為叛亂。 [30-31] 

西漢金山國世系

名諱
年號
在位時間
張承奉
天覆
906年-910年
張承奉
-
911年-914年
(以上參考資料) [32] 
參考資料
  • 1.    《絲綢之路大辭典》編委會;周偉洲,丁景泰;王子義,王欣.絲綢之路大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6-04
  • 2.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7
  • 3.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2
  • 4.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64
  • 5.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5-6
  • 6.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9
  • 7.    五代宋夏時期  .酒泉地情信息網[引用日期2016-11-28]
  • 8.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13
  • 9.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30
  • 10.    大寶于闐國和于闐王李聖天  .天山網[引用日期2016-11-28]
  • 11.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32-133
  • 12.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14
  • 13.    姜德治著 .敦煌史話 修訂本.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6年:第178頁
  • 14.    從莫高窟透射出的千年前獨特世俗價值觀  .中國民族宗教網[引用日期2016-12-01]
  • 15.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80-81
  • 16.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00
  • 17.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88
  • 18.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92-94
  • 19.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03-104
  • 20.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97-99
  • 21.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42-145
  • 22.    敦煌文學的首部通史 ——《敦煌文學千年史》成果簡介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引用日期2016-12-09]
  • 23.    顏廷亮,敦煌西漢金山國文學文獻三題新校並序[J].社會縱橫,1950年(10)
  • 24.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6
  • 25.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74
  • 26.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82
  • 27.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27
  • 28.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11
  • 29.    楊秀清 .敦煌西漢金山國史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9年5月:123
  • 30.    尹偉先,楊富學,魏明孔.甘肅通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08-01
  • 31.    楊秀清 .敦煌西漢金山國史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9年5月:119
  • 32.    楊秀清.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54-15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