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鎖定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成立於2009年10月,由原電子與信息工程系(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電信工程系)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部分專業合併而成。
截至2022年3月,學院擁有電子科學與技術和光學工程2個碩士授權一級學科、電子信息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包括1個省級一流學科培育項目學科,在校研究生近700人。擁有電子信息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和電磁場與無線技術等6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220餘人。 [1] 
中文名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簡    稱
電子工程學院
創辦時間
2009年10月
碩士點
10
博士點
10個碩士點
國家重點學科
20
校    訓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地    址
西安市長安區韋郭路西安郵電大學
主要獎項
陝西省科技新星
類    別
公立大學
類    型
理工
屬    性
13115工程中心
所屬地區
中國 陝西 西安
現任校長
鞏稼民
主要院系
光電子技術系 電子信息工程系 微電子學系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學院簡介

學院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堅持知識、能力、素質並重,按照“夯實基礎、強化實踐、突出創新”的人才培養思路,不斷提高辦學質量,逐漸形成了專業基礎紮實、IT應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特色。5年來,建成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門省級精品課程,1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得3 項省級優秀教材獎。
學院構建先進的科研基地,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建有陝西省“13115”工程中心—陝西省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ASIC設計中心。5年來,先後承擔國家“863”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38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千篇,其中三大檢索收錄百餘篇;有17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其中“40Gb/s SDH(STM-256)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項目成果於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授權的國內專利12項;出版著作和教材22部。通過技術入股等方式組建西安深亞電子有限公司、西安聚芯電子有限公司2家高新技術企業,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學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校企合作。先後與美、德、法等國10餘所大學互派學者、交流合作,與近百家國內企事業單位在人員培訓、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互相支持,共贏發展。 [1]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學院領導

院長
鞏稼民 鞏稼民
鞏稼民,教授,博士,1962年12月生,河南西平人。現任電子工程學院院長,1984年7月畢業於西北大學物理系激光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4年8月至1993年8月在西安應用光學研究所從事光學技術研究,1993年8月至1999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和電信學院深造,先後獲得機械工程學科光電檢測專業工學碩士學位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專業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4月至2003年11月,在西安郵電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系從事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歷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2002年晉升教授職稱。
鞏稼民教授主要從事光學技術、光電子學技術、光通信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兼任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陝西省通信學會光通信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講授光纖傳輸原理、光纖通信、電子技術基礎等課程。
先後在 ‘Chinese J.Laser’、‘物理學報’、‘光學學報’、‘中國激光’等刊物上公開發表相關論文10多篇,被SCI、 EI收錄6篇,參編的《光纖通信》教材已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主持一項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研究工作。
鞏稼民教授治學嚴謹,工作認真、責任心強、吃苦耐勞,團結同志,受到廣大師生好評,曾獲“院優秀教師”稱號。
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苗忠 苗忠
苗忠,男,中共黨員。1997年起在西安郵電大學工作至今,曾擔任西安郵電大學新校區新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學生工作部副部長、武裝部部長、校團委書記、數字媒體藝術系黨總支書記。現任電子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多次獲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省級優秀團乾等榮譽稱號。
副院長
劉繼紅 劉繼紅
劉繼紅,男,生於 1977 年 1 月,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 1997 年 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自 2002 年 4 月起在西安郵電大學工作至今,先後擔任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 2009 年 11 月起任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主持國家 “863” 計劃子課題等科研項目 5 項,作為主要完成人蔘與國家 “ 十五 ” 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項目等 9 項。在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35 篇, SCI 、 EI 收錄 23 篇。承擔“光學原理”、“光纖通信”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杜慧敏 杜慧敏
杜慧敏,女,生於1966年5月,博士,教授。自1995年起在西安郵電大學工作至今,自2010年5月起擔任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先後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近十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蔘與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項目5項,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承擔“離散數學”、“VSLI設計導論”、“Verilog語言”、“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導論”、專業外語等課程的教學任務。與他人合著專著一本,教材兩本,科技參考書一本。曾獲得學院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機構設置

機構設置
機構設置 機構設置 [2]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系設置

電子信息工程系
電子信息工程系隸屬於電子工程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工程以及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兩個本科專業。
基於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標,電子信息工程系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幾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10年在全國大學生電子信息實踐創新作品評選中獲得本科綜合組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電子信息工程系與廣州“周立功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訓練基地,對2010級本科生啓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 計劃,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個高水平、交叉性、學與用結合的平台。
電子信息工程系一直以來都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合作交流,先後承擔或參與各級科研項目若干:其中國家級科研立項課題2項、省部級科研立項課題2項、廳局級科研立項課題2項;國家“十五” 科技攻關項目1項;西安郵電學院院立科研項目2項;橫向項目10餘項完成科研經費365萬元;獲省教學成果獎3項。完成多項西安郵電學院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項目;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多部,其中《射頻電路理論與設計》、《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已被列為普通高等院校電子信息類系列教材。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上百篇,其中核心期刊幾十餘篇,被SCI、EI收錄多篇。
電子信息工程系下設三個實驗室,分別為:電子信息工程實驗室、圖像處理與GPU實驗室(中省共建實驗室)和微波實驗室(省部共建實驗室)。電子信息工程系現有實驗室面積約1000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價值600多萬元,目前有200多萬的教學儀器設備及實訓設備正在籌備。
光電子技術系
光電子技術系現有專任教師3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5人。下設電子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工程三個專業實驗室。承擔電子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工程三個本科專業的專業教學及全校相關專業光電子技術類課程的教學工作。
承擔校級教學改革、課程建設20餘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4項;出版教材3部;20人次獲校“十佳教師”、“優秀教師”稱號。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科技攻關項目、企業合作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3項,獲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2項,參與完成的“40Gb/s SDH(STM-256)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項目成果於200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其中三大檢索收錄60餘篇;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4項。
光電子技術系學生先後在各類競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其中,國家級競賽獲獎18項、省級競賽獲獎78項。
微電子學系
微電子學系隸屬於電子工程學院,設有微電子學和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兩個本科專業,其中“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微電子學系擁有來源廣泛、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並已經構建起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教師梯隊,其中包括一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本教學團隊為省級“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系列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微電子學”和“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兩個專業課程體系各具特色又相互關聯。“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側重數字和模擬集成電路前端設計、驗證人才的培養,“微電子學”專業側重模擬集成電路、工藝、版圖後端設計、驗證人才的培養。本專業的在校學生先後在 “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電子設計競賽等全國和省級競賽中獲得10餘項獎項。
微電子學系堅持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以學科建設提升科研水平,大力加強科研與學科建設。近年來先後承擔“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5項,省部級重大項目4項,其它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布圖保護兩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微電子學系下設微電子學實驗室和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其中微電子學實驗室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1]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專業介紹

電子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電子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寬的系統專業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能力和相關工程技術實踐能力;能在光電子、光通信與光信息處理等相關技術領域從事系統設計、製造、組織、運營和管理,在相關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開發等方面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具有較紮實的數理基礎;掌握電子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研究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領域理論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方法和撰寫科學論文的能力;具有較好的人文社科知識、人文素質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有效的交際能力,以及較強的協調、組織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繼續學習的能力。
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通信技術、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電路分析、信號系統、通信原理、電磁場與電磁波、邏輯設計、電子技術基礎、通信電子電路、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光學、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電信傳輸原理、光纖通信、數字信號處理、信息網技術。
本科,學制四年,授工學學士學位。
繼續深造方向:電子技術與工程、光纖通信、光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
畢業就業去向:畢業生主要就業於通信運營業和光電子、電子信息、通信產品製造業及其相關企業,還可到高校或研究所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 [3] 
電子信息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具備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能力,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科研人才。
培養要求: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瞭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熟悉國家電子信息產業政策及國內外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瞭解電子信息學科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狀況;
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系統。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基礎、通信電子線路、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電子線路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信號處理、信息論與編碼理論、語音與圖象信號處理等。
本科,學制四年,授工學學士學位
繼續深造方向:信號與信息處理、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
畢業就業去向:畢業生主要就業於信息、通信運營業和信息、通信產品製造業及其相關企業,還可到高校或研究所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 [4] 
光電信息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理論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創新能力強,可從事光電信息、光電子學、光電系統集成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產品設計製造、科技開發與應用等,能夠適應當代信息化社會高科技迅速發展需要的、以研發為主的創新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是以光電為主,光、電、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應用相結合的寬口徑專業,在本科生的培養上注重專業基礎的全面拓寬,主要學習光學與電子學的基礎理論,瞭解光電信息系統的理論前沿,能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知識;熟悉掌握現代信息工程領域光電信息的發生、傳輸、變換和接收處理的基本理論及相關的支撐技術;對光信息和光電子領域的工程應用和基本器件有較為深入的瞭解,具有研究、開發新系統、新技術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邏輯設計、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電磁場與電磁波、物理光學與應用光學、光電子學、信息顯示技術原理、光電成像技術、光電信息處理技術、光電檢測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等。
本科,學制四年,授工學學士學位。
繼續深造方向: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
畢業就業去向:畢業後在光電信息處理產業領域可從事科學研究、產品設計與開發、技術管理等工作。 [5]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新世紀信息技術及信息產業高速度發展的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光電信息科學和技術的基本理論,具備信息領域寬廣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能適應信息加工、傳輸、處理方面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運行、維護等工作,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
1.能系統掌握本學科所需的數學、物理學及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受到良好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
2.掌握信息光學、光電子學、激光和電子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受到光學、光電子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理論問題和解決生產技術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3.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方法和撰寫科學論文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能順利閲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
4.具有較好的人文社科知識、人文素質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有效的交際能力,以及較強的協調、組織能力
5.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繼續學習的能力。
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路分析、信號系統、電磁場與電磁波、數字邏輯設計、電子線路基礎、物理光學、應用光學、光電子學、現代光學、光電傳感、信息光學、數字信號處理、數字圖象處理等。
本科,學制四年,授理學學士學位
繼續深造方向:可在物理學、光學工程及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類領域方向繼續深造。
畢業就業去向:目前國內外光子與光電子行業快速發展和壯大,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將隨之不斷擴大。本專業人才就業渠道廣泛,可就業於高等學校、科研部門、郵電、通信、網絡、交通、顯示、激光、電子、計算機、信息、監測等行業,也可以考研繼續深造。 [6]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堅實的電磁場理論與電路設計基礎,具備計算機和電子技術的運用能力,受到嚴格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訓練,能夠在電磁場與無線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教學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夠適應當代信息領域發展需要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具有較強的英語讀、寫、聽能力;具有較寬的系統專業知識;掌握射頻微波產生、處理、傳輸、輻射和接收的基本理論和工程技術方法;對無線領域的工程應用和系統開發有較為深入的瞭解;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無線通信技術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和獨立工作能力;瞭解電磁場與無線技術領域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和身心素質。
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通信原理、高頻電子線路、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微波電子線路、天線與電波、數值計算方法及Matlab應用、微波電路CAD及製作、天線CAD及製作等。
本科,學制四年,授工學學士學位
繼續深造方向: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物聯網與射頻識別。
畢業就業去向:畢業生主要就業於信息和通信運營業、信息和通信產品製造業,還可以到高校或研究所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 [7]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集成電路邏輯設計和系統設計為目標,培養掌握集成電路設計基本理論、基本設計方法,熟悉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具備集成電路基本設計能力,能從事集成電路設計和系統設計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等科學技術型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數字集成電路和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的基本理論、原理並具有一定的設計能力。掌握計算機基本原理、具有軟硬件研發能力。熟悉集成電路設計基本理論和設計原理,熟悉EDA技術。
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線路基礎、數字電路基礎、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體系結構、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半導體器件電子學、數字集成電路設計、CMOS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硬件描述語言與FPGA設計、集成電路EDA技術,集成電路工藝原理等。
本科,學制四年,授工學學士學位。
繼續深造方向:電路與系統,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計算機科學應用技術等。
畢業就業去向:主要就業於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集成電路封裝企業、集成電路製造企業或其它與電子技術應用或計算機應用技術相關的企業,也可以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 [8] 
微電子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微電子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術,熟悉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和製造工藝,熟悉電子枝術和計算機技術,具有一定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的科學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較深厚的數學、半導體物理學和器件基礎,掌握集成電路的分析、設計、製造、封裝與應用等技術。能夠從事集成電路的設計、生產、管理、測試和封裝等工作。
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數理方程、電路分析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理論物理、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器件、FPGA設計基礎、VerilogHDL設計基礎、射頻電路基礎,數字集成電路設計、CMOS模擬電路基礎、版圖設計、集成電路工藝原理、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等。
本科,學制四年,授理學學士學位。
繼續深造方向:微電子學與固體物理學、材料科學、電路與系統和計算機科學應用技術等。
畢業就業去向: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電子技術應用或計算機應用技術相關的企業,也可以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 [9]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研究生教育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是我校最早發展建設的學科之一,1999年開始設置了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2000年增設電子科學與技術和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兩個本科專業、2005年微電子學專業開始招生、2007年設置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2011年增設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2010年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06年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兩個二級學科同時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開始招生,已經培養合格碩士畢業生兩屆。2010年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獲得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領域碩士授予權。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形成了VLSI設計技術、通信電路與系統、量子信息技術、微波與無線通信技術、網絡與信息安全、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等六個各具特色又融合發展的研究方向。在芯片設計與系統開發、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研究特色,填補了我省空白,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在培養電子科學與技術高層次人才、支持陝西乃至西北地區經濟社會建設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VLSI設計技術方向重點研究通信領域、計算機領域和數字信號處理領域專用集成電路的體系結構、設計技術和驗證方法;通信電路與系統方向重點研究通信領域中專用電路和系統的設計與應用;量子信息技術方向主要開展量子糾纏態、量子態的調控、量子相干性保持技術以及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微波與無線通信技術方向主要研究電磁場的產生、傳輸、散射和處理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網絡與信息安全方向重點研究通信網絡的安全體系結構、信息存儲與傳輸過程中的安全協議和算法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方向重點研究低維納電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失效機理和改善方法。本學科堅持面向電子信息行業,服務陝西地方經濟建設,形成了電子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密切結合;理論方法研究與科研開發設計實踐相結合;軟件開發與硬件設計相結合,芯片設計與系統開發相結合等鮮明的研究特色。
本學科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8人,博士2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陝西省教學名師1人、陝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1人入選陝西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形成了一支學科專業結構合理、老中青結合、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2010年,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核心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
本學科一貫重視教學和科研平台建設,在原信息產業部、陝西省以及學校的大力支持,先後投入2000餘萬元建設了專用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陝西省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13115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算機與微電子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陝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陝西省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支持中心等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本學科還先後與美國Intel公司、Altera公司、Xilinx公司合作成立了英特爾多核技術實驗室、片上可編程系統(SoPC)聯合實驗室、FPGA聯合實驗室。
本學科高度重視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4項;創建國家和省級特色專業各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多年來本學科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向社會輸送了大量電子信息領域硬件和軟件設計方面的優秀人才,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用人單位廣泛好評。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電子設計競賽等全國和省級競賽中獲得20餘項獎勵。研究生培養方面,本學科相關專業研究生在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取得了較好成績,畢業研究生受到了華為、中興等高新技術企業的普遍歡迎。
本科學堅持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工作,近10年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等國家級項目16項,承擔省重大創新、省科技攻關、教育部、原信產部等省部級科研項目38項,其它各類科研項目60餘項,累計獲得科研經費5000多萬元。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7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2項,發佈國家通信行業標準1項。取得了以“40Gb/s SDH(STM-256)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為代表的一批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研獎勵10多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2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錄80餘篇,EI收錄100多篇。
[10] 
光學工程學科
在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光學工程學科與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緊密交叉、相互滲透,形成了光通信技術、信息光電子技術等重要的新興學科分支。我校光學工程學科,主要圍繞着光通信體制、光通信系統及光網絡技術領域展開教學和科學研究,形成了光網絡設計與優化、量子信息技術、光器件技術、光電子技術等研究方向,與西北兄弟院校的研究方向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在培養光通信高層次人才、支持陝西乃至西北光信息產業發展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色。
學校大力發展本學科的教師隊伍,通過引進和培養,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團結合作、善於創新的學科隊伍。現有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博士15人,碩士38人,其中陰亞芳教授2005年獲得陝西省優秀青年教師稱號、劉毓教授2009年獲陝西省優秀教師稱號。學校重視光學工程學科研究平台建設,投入巨資建立了現代通信技術實驗室(下設光網絡實驗室、光電子與光通信實驗室、光器件實驗室),購置了激光干涉儀可調諧激光器、傳輸分析儀、色散測量系統等精貴儀器17台套,並建有完整的光纖傳輸和網絡系統,儀器設備總值1200餘萬元。1999年,現代通信技術實驗室被原信息產業部評為重點實驗室。近5年來,本學科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以及企業合作科研項目40餘項,其中“863”計劃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項;發表學術論文總計280餘篇,其中SCI、EI收錄58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部分科研成果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如我校與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40G SDH(STM-256)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課題於2007年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我校承擔此項目的兩個子課題,其中“超高速光電子器件研究與開發-基於主偏振態跟蹤的PMD補償系統”子課題由光學工程學科承擔。本學科有16人被校內外相關學科聘為碩士生導師,與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西安交通大學及我校相關學科已聯合培養了18名碩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為開展本學科研究生教育,提高培養水平,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