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

鎖定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在建築工藝系開設的“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工藝”專業。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共有教職工157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4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38人,設有陝西省“三秦學者”崗位,此外還聘有一大批國內外材料學科的專家學者為學院兼職教授。
材料與礦資學院當前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和安全科學與工程三個一級學科,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點,7個二級博士點,碩士學位授予權覆蓋學院全部專業。學院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陝西省“名牌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和“礦物資源工程”專業進入全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中文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Mineral Resources
簡    稱
西建科大材礦學院
創辦時間
1956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特色
重點大學
碩士點
覆蓋學院全部本科專業,10
博士點
7
地    址
雁塔校區:西安市碑林區雁塔路13號,草堂校區:西安市草堂寺景區草寺東路
知名校友
徐德龍
類    型
理工
所屬地區
中國 陝西 西安
博士後流動站
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主要院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功能材料、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安全工程、礦物資源工程
院    長
肖國慶
黨委書記
程福安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學院簡介

學院設置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功能材料、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安全工程、礦物資源工程五個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為國家級和省級特色專業,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為省部級重點學科和陝西省“名牌專業”。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
學院科研平台齊全,學院下設粉體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築工程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學研究所、勞動安全衞生研究所和礦物資源工程研究所6個具有教學、科研和技術服務等職能的實體研究所。擁有國家幹法水泥迴轉窯預熱預分解技術研究推廣中心、教育部生態水泥工程中心、陝西省新型幹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陝西省水泥新技術推廣中心、國家建材甲級設計院、礦山設計院\陝西省建築工程材料質量檢測中心。萊鋼集團、陝西堯柏集團、陝西聲威集團、河南海格爾集團、濟南新峨嵋、北京東方建宇等企業在我院設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學院擁有材料與礦物標本陳列館,是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四個校辦展覽館之一。河南濮陽濮耐高温(集團)材料有限公司、北京東方建宇混凝土科學技術研究院格雷斯中國有限公司廣東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濟南新峨嵋實業有限公司分別在學院設立教育獎學金。
近年來,學院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新型幹法水泥工藝理論與技術、粉體工程、新型超細粉磨技術、工業廢棄物資源化、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複合材料製備技術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研製等研究方向。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900餘篇,出版專著7部,教材35部。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省部級獎20餘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6項,科研經費年均3000萬元。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挪威科技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學院一貫重視本科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注重實踐環節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本科生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不斷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文明養成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學院重視就業工作,不斷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本科生一次就業率連續6年均在98%以上,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和歡迎。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歷史沿革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的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工藝專業。1956年9月建築工藝系下設建築材料、構件、電工、化學及測量五個教研室,辦有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工藝專業。1958年建築工藝系與工業經濟及運輸系合併為工藝經濟運輸系,下設建築工藝、工業經濟、工業運輸、測量及化學五個教研室,辦有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工藝、建築工業經濟與組織、工業運輸三個專業。1965年12月工藝經濟運輸系更名為工藝經濟系,工業運輸專業劃歸建築系,並把建築工業經濟與組織專業改為工業經濟專業,故工藝經濟系設置建材、經濟、測量三個教研室,辦有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工藝、工業經濟專業。1970年冶金工業部教育革命座談會決定撤銷工業經濟專業,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工藝專業改為水泥專業,增設總圖運輸專業和耐火材料專業,同時工藝經濟系更名為建築材料系,設置測量、建材、總圖運輸、耐火材料、水泥五個教研室,辦有水泥、耐火材料和總圖運輸設計三個專業。1980年撤銷建築材料系,水泥專業停辦,建材教研室(含實驗室)、總圖運輸教研室及總圖運輸設計專業劃歸建築系,耐火材料專業(含耐火材料教研室)劃歸冶金工程系,而1977年招生的水泥專業學生分別轉入冶金工程系的有色冶金和鍊鋼專業。1984年11月冶金工業部教育規劃與改革工作會議決定耐火材料專業更名為硅酸鹽工程專業。
1993年3月學校將屬冶金工程系的硅酸鹽工程專業(含耐火材料教研室、實驗室)、屬建築系的建材教研室(含實驗室)、1986年創立的全建制的粉體工程研究室、1993年2月創建的結構陶瓷研究室的教師、部分領導、管理人員和實驗設備儀器等合併恢復成立了材料工程系。1993年11月24日冶人教高字[1993]第328號文批准新增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於1994年招生。1999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硅酸鹽工程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整合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2000年1月17日陝高教[2000]3號文批示,材料物理專業招生,2000年10月26日陝高教[2000]87號批准為新增本科專業。
2000年3月校黨委會會議決定,在材料工程系基礎上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簡稱材料學院),撤銷資源工程系,並將該系安全工程專業(含安全工程教研室、實驗室)劃歸材料學院。2002年,經學校研究,將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提升為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招生。2005年經學校研究,材料物理專業暫停招生。2007年7月19日,校長辦公會會議決定在材料學院恢復地礦類專業本科招生,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在2008年7月將採礦工程和礦物加工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專業合併為一級學科地礦類專業本科招生,2008年9月陝教高31號文批准2009年增設礦物資源工程專業。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教高(2010)7號文批准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功能材料專業為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同年將2010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新生中一個本科班轉至功能材料專業學習。2012年4月21日,為了適應學院學科的發展,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正式更名為材料與礦資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辦學規模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專業設置

專業名稱
材料科學與工程、功能材料、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安全工程、礦物資源工程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師資力量

截止2014年,共有教職工157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4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38人,設有陝西省“三秦學者”崗位,此外還聘有一大批國內外材料學科的專家學者為學院兼職教授。 [1] 
截止2016年9月,學院現有教職工153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47人,“百人計劃”特聘專家4人,“三秦學者”1人,兼職教授37人,省級教學團隊2個。 [2]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學科建設

材料與礦資學院當前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和安全科學與工程三個一級學科,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點,7個二級博士點,碩士學位授予權覆蓋學院全部專業。學院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陝西省“名牌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和“礦物資源工程”專業進入全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培養方案

本科生培養方案
4.1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制:四年,學位:工學學士)
(1)專業概況及專業特色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專業代碼:080205Y)其前身為1956年我校開辦了“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專業。1999年正式開辦“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2002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提升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一級學科招生。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招生,按材料科學、材料工程、材料應用三個專業方向培養。本專業現有本科生約420名,近10年來,為全國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耐火材料領域培養輸送本科人才1200餘名。
主要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理論、材料生產工藝及設備的基礎知識,掌握其組成、結構與性能的關係,具有新材料開發、材料生產製備、材料應用管理的能力。針對三個專業方向、專業內容各有側重點:
① 材料科學方向:研究材料成分、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掌握新材料開發與研究的基本理論和製備工藝。
②材料工程方向:掌握材料生產、新材料產業化、生態材料生產工藝過程設計和過程控制知識。
③ 材料應用方向:掌握材料應用技術、性能檢測,以及流通中的材料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在材料特別是建築材料和高温陶瓷材料的研發、生產、應用等領域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人才。
(3)課程設置
材料科學方向: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研究與測試方法、量子力學、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工藝學、材料機械設備、材料熱工設備、耐火材料。
材料工程方向: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工藝學、材料機械設備、材料研究與測試方法、高温反應工程、過程檢測及控制原理、粉體工程、工藝設計概論、材料工程設備。
材料應用方向: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研究與測試方法、材料工藝學、建築概論、新型建築材料、混凝土工藝學、材料檢測技術、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
(4)實踐教學環節安排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社會實踐、公益勞動、軍事訓練、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及論文。
4.2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學制:四年,學位:工學學士)
(1)專業概況及專業特色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代碼:080218S)是為了滿足國家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及循環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在2010年設立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涉及環境科學、經濟、管理等諸多學科交叉與融合。採用課程教學與基地實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2011年開始招生,招生規模60-90人。
主要學習循環資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通過對循環經濟工程技術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工程實訓鍛鍊,瞭解我國資源分佈、產業佈局、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基本狀況,具備從事循環資源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研究與工程技術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能力。
(2)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面向國家建設需要,適應未來科技發展,掌握循環經濟工程技術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寬厚的專業知識和突出的實踐能力;具備從事循環經濟工程技術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3)課程設置
傳遞工程、材料科學基礎、循環經濟概論、環境科學基礎、工業廢棄物處置與處理、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業技術、系統工程導論。
(4)實踐教學環節安排
社會實踐、公益勞動、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4.3功能材料(學制:四年,學位:工學學士)
(1)專業概況及專業特色
功能材料專業(專業代碼:080208S)是為了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配合國家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積極培養新能源相關專業的人才,在2010年新設置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主要學習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培養具備從事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與開發、生產工藝設計和應用等方面基本能力的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與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掌握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的生產與應用、技術開發、工藝和技術改造、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方面基礎理論和知識,熟悉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的組成、結構、製備、性能與應用之間關係的相關理論和知識,瞭解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學科前沿,具備從事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與開發、生產工藝設計和應用等方面基本能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人才。
(3)課程設置
熱力學統計物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功能陶瓷、電子材料與器件、鐵磁材料學、鐵電材料學、材料研究與測試技術、新型功能材料設計與製備工藝。
(4)實踐教學環節安排
社會實踐、公益勞動、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等。
4.4礦物資源工程(學制:四年,學位:工學學士)
(1)專業概況及專業特色
礦物資源工程專業(專業代碼:080107Y)自2008年恢復招生,現有本科生約150名,礦物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按礦物資源工程專業一級學科招生,分採礦工程和礦物加工工程兩個專業方向辦學:
①採礦工程方向:重點培養掌握礦產資源開發等領域知識的未來礦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②礦物加工工程方向:重點培養掌握礦物加工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知識的未來礦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固體礦產資源開發和礦物加工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規劃設計、生產經營、投資、管理、教育和科技等部門從事礦產資源開發、加工利用以及相關設施建設等方面工作的科學研究與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3)主要課程設置
①採礦工程方向:彈性力學、岩石力學、地質學、露天開採、地下開採、爆破工程、礦井通風、礦山機械及運輸、礦山壓力與控制、礦業系統工程、企業設計原理、數字化礦山。
②礦物加工工程方向:礦石學及巖礦鑑定、礦物加工學、礦物加工廠工藝設計、礦物加工試驗研究方法、選礦測試技術及自動控制、礦物材料、化學選礦、黃金選冶。
(4)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社會實踐、公益勞動、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4.5安全工程(學制:四年,學位:工學學士)
(1)專業概況及專業特色
安全工程專業(專業代碼:081002)1985年在環境工程系籌建招生,1993年在環境工程系暫停招生,1999年在學校資源系恢復招收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生。2000年3月安全工程專業及99級本科生整體轉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該專業以建築安全為特色,併兼顧礦山、冶金和化工行業安全,現有本科生約180名,自開辦以來為全國建築、冶金等行業養輸送本科生600餘名。
(2)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安全科學及工程方面基礎理論和知識的,熟悉生產系統風險管理與控制相關理論和知識的,瞭解安全科學技術學科前沿的,具備從事系統安全分析、風險評估與控制、安全監察與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能在建築、石油化工、礦山冶金等行業及相關諮詢機構,從事科學研究、安全管理、安全工程設計、安全評價與諮詢、安全教育與培訓等方面工作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
(3)課程設置
安全學原理、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防火與防爆、職業衞生技術、電氣安全工程、特種設備安全、工業通風與除塵、高危行業安全技術、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學、安全行為學、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安全經濟學、安全檢測與監控等。
(4)實踐教學環節安排
社會實踐、公益勞動、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研究生培養方案
5.1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培養方案
適合二級學科及專業: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
(1)培養目標
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應有科學的世界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勇於創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獻身科學事業的敬業精神;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基本實驗技能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熟悉所從事科研領域的發展動態,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比較熟練地閲讀本專業領域的文獻資料,並具有外文寫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理論及裝備、材料結構、性能與應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新材料與新工藝、磁性材料與器件、光學材料與器件、電子材料與器件、功能材料
(3)課程設置
碩士研究生的所有課程學習應在一年內完成。課程分為學位課和選修課。所有工學碩士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修滿至少32學分,其中學位課程不少於17學分(包括四門校公共學位課:自然辯證法2學分,科學社會主義1學分,基礎外語4學分,專業外語2學分),社會實踐性環節2學分。對於跨學科錄取的的同等學力碩士研究生,應補修本學科本科階段主幹課程2-3門,補修課程必須合格但不計學分。
公共必修課 基礎外語、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與實踐、專業外語
專業必修課 數理方程、數理統計、計算方法、氣固過程工程學、傳遞工程、現代材料分析技術、材料性能學、建築材料物相分析、表面物理化學(Ⅰ)、混凝土科學技術、固體物理、材料化學(Ⅰ)、功能材料、傳感器原理、
選修課 材料科學導論、粉體工程、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計算熱力學、工程測試技術、流體力學、場論與矢量分析、冶金工程概論、有限單元法、優化與決策、模糊數學、斷裂力學與增韌、電熔耐火材料、複合材料、特種陶瓷、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膠凝材料學、混凝土質量控制與評定、混凝土外加劑、房屋建築學、固體廢棄物資源化、高分子材料(Ⅰ)、材料熱工技術與節能設計、電子材料學、鐵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學、光學材料、超導電性材料、半導體物理、傳感器信號處理與檢測
補修課 (外專業考生) 材料科學基礎、耐火材料工藝學、材料工程基礎、有機化學、施工技術、分析化學、Matlab、無機化學
5.2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培養方案
適合二級學科及專業: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
(1)培養目標
礦業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應有科學的世界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勇於創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獻身科學事業的敬業精神;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基本實驗技能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熟悉所從事科研領域的發展動態,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比較熟練地閲讀本專業領域的文獻資料,並具有外文寫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礦物材料學、資源綜合利用、礦物加工理論與應用、礦物加工過程優化與控制、安全人機工程(包含設備安全與故障診斷、起重機械安全等方向)、安全管理工程(包含安全保障體系及優化、城市公共安全等方向)、工業災害預防與控制(包含安全系統決策與優化、風險控制與預警、安全評價理論與技術等方向)、建築安全工程(包含結構安全性、建築防火性能化設計等方向)
(3)課程設置
碩士研究生的所有課程學習應在一年內完成。課程分為學位課和選修課。所有工學碩士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修滿至少32學分,其中學位課程不少於17學分(包括四門校公共學位課:自然辯證法2學分,科學社會主義1學分,基礎外語4學分,專業外語2學分),社會實踐性環節2學分。對於跨學科錄取的的同等學力碩士研究生,應補修本學科本科主幹課程2-3門,補修課程必須合格但不計學分。
公共必修課 基礎外語、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與實踐、專業外語
專業必修課 數理方程、數理統計、模糊數學、計算方法、表面物理化學(Ⅰ)、現代材料分析技術、現代礦物工程、浮選藥劑原理、重選理論、磁系設計原理、現代安全理論與方法、火災爆炸學、系統安全性分析、風險評估理論與技術、建築防火設計、機械故障診斷與狀態監測
選修課 粉體工程、黃金選冶、礦物材料導論、計算機語言、粉體表面改性、礦物資源綜合與利用、選礦數學模型、非金屬礦深加工、計算機C語言、灰色系統、隨機過程、優化與決策、系統可靠性、科研方法與科技寫作、數值模擬、重大危險源辨識、建築消防工程學、振動力學、信號分析與處理、房屋建築學、建築火災安全工程導論、建築防火性能化設計初步、人機工程、模式識別技術、時間序列系統分析、城市防災減災工程、服役結構可靠性評定、數學實驗、數據庫系統原理、系統工程
補修課 (外專業考生) 礦物加工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安全科學導論、安全系統工程、安全監測與控制技術
5.3 環境材料(二級學科)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
環境材料碩士學位獲得者應有科學的世界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勇於創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獻身科學事業的敬業精神;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基本實驗技能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熟悉所從事科研領域的發展動態,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比較熟練地閲讀本專業領域的文獻資料,並具有外文寫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無機非金屬材料綠色製備、材料環境協調性評價、環境新材料與新技術
(3)課程設置
碩士研究生的所有課程學習應在一年內完成。課程分為學位課和選修課。所有工學碩士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修滿至少32學分,其中學位課程不少於17學分(包括四門校公共學位課:自然辯證法2學分,科學社會主義1學分,基礎外語4學分,專業外語2學分),社會實踐性環節2學分。對於跨學科錄取的同等學力碩士研究生,應補修本學科本科階段主幹課程2-3門,補修課程必須合格但不計學分。
公共必修課 基礎外語 自然辯證法 科學社會主義與實踐 專業外語
專業必修課 數理方程 數理統計 表面物理化學(Ⅰ)、材料化學(Ⅰ)、現代材料分析技術、環境材料學、材料環境協調性評價、生態環境材料、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
選修課 膠凝材料學、功能材料、粉體表面改性、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用後耐火材料再利用技術、高分子材料(Ⅰ)、高等傳熱學、水環境化學、粉體工程、材料熱工技術與節能設計
補修課 (外專業考生) 材料科學基礎、有機化學
5.4材料學(二級學科)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
材料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科學的世界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獻身科學事業的敬業精神、開拓創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風;系統掌握材料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深入瞭解本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最新動態,具有科研項目的組織和管理才能,能獨立承擔和主持與本學科有關的教學、科研和開發工作,並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獨立進行對外交流。
(2)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理論及裝備、無機非金屬材料理論與應用、金屬材料理論與應用、功能材料、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
(3)課程設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課程學習應在一年內完成。課程分為學位課和選修課。所有工學博士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修滿至少16學分。
公共必須課 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列主義理論、第一外國語(英、日、俄)、第二外國語(日、俄)
專業必修課 高等流體力學、高温過程動力學、材料科學前沿(專題報告)、高等傳熱學、數理方程、計算物理、氣固兩相流、材料化學(Ⅱ)、環境材料、功能材料、現代材料加工學、現代物理冶金學、高温物理化學、混凝土及化學外加劑的若干前沿問題、混凝土工程理論與應用、模糊數學、張量分析、數值求解、材料學方法論、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處置與應用、材料設計與模擬、材料熱力學、先進水泥基複合材料、電子材料基礎理論、鐵磁學、合金熱力學、傳感器原理與技術、優化與決策、高分子材料(Ⅱ)、先進高温結構陶瓷
補修課 材料性能學、材料科學導論、傳遞工程、水泥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
5.5環境材料(自設專業)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
環境材料博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科學的世界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獻身科學事業的敬業精神、開拓創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風;系統掌握本學科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深入瞭解本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最新動態,具有科研項目的組織和管理才能,能獨立承擔和主持與本學科有關的教學、科研和開發工作,並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獨立進行對外交流。
(2)研究方向
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綠色建材、潔淨生產技術、材料環境協調性評價
(3)課程設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課程學習應在一年內完成。課程分為學位課和選修課。所有工學博士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修滿至少16學分。
公共必須課 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列主義理論、第一外國語(英、日、俄)、第二外國語(日、俄)
專業必修課 高等流體力學、高温過程動力學、高等傳熱學、數理方程、計算物理、材料化學(Ⅱ)、氣固兩相流、環境微生物學、高分子材料(Ⅱ)、現代材料加工學、現代材料研究方法及實驗技術高温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前沿(專題報告)、材料學方法論、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處置與應用、材料設計與模擬、材料熱力學、電子材料基礎理論
補修課 材料科學基礎、表面物理化學、現代材料分析技術
5.6建築材料(自設專業)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
建築材料博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科學的世界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獻身科學事業的敬業精神、開拓創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風;系統掌握本學科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深入瞭解本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最新動態,具有科研項目的組織和管理才能,能獨立承擔和主持與本學科有關的教學、科研和開發工作,並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獨立進行對外交流。
(2)研究方向
生態建築材料、建築功能材料、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及化學外加劑、先進水泥基複合材料
(3)課程設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課程學習應在一年內完成。課程分為學位課和選修課。所有工學博士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修滿至少16學分。
公共必須課 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列主義理論、第一外國語(英、日、俄)、第二外國語(日、俄)
專業必修課 斷裂力學、優化與決策、模糊數學、材料學方法論、材料科學前沿(專題報告)、混凝土及化學外加劑的若干前沿問題、混凝土工程理論與應用、先進水泥基複合材料、材料化學(Ⅱ)、材料性能學、現代生態環境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Ⅱ)
補修課 材料科學基礎、有機化學、膠凝材料學、水泥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流動站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是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材料與礦資學院、冶金工程學院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部分研究所為依託,經國家博士後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於2003年批准設立的。
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依託的一級學科是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由1956年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並校初期的混凝土製品及其工藝和後期的水泥、耐火材料、鍊鐵、鍊鋼、軋鋼、有色金屬加工等專業發展而來。其中耐火材料、鍊鐵、鍊鋼、軋鋼、有色金屬加工專業是西北地區的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基地。1981年獲金屬壓力加工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相繼獲建築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材料加工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材料學二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04年獲准自主設置環境材料學博士點,2008年獲准自主設置建築材料二級學科博士點。
該學科在無機非金屬材料理論研究、新產品與新工藝開發、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建築材料研發、微(納)米晶材料製備、金屬材料組織性能控制、鈦合金在新材料研究及金屬材料先進連接技術研究等方面均處在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
該學科現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人員52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2人,此外還聘有一大批國內外材料學科的專家學者為學院兼職教授。擁有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環境材料、建築材料及材料加工工程等4個工學碩士點;擁有材料工程和材料學2個工程和高教碩士點;擁有材料學、環境材料、建築材料和材料加工工程4個博士點。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為省部級重點學科和陝西省“名牌專業”。
該學科擁有西部建築科技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國家幹法水泥迴轉窯預熱預分解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稀有金屬材料加工工程中心等三個國家級工程試驗中心;擁有教育部生態水泥工程中心、原冶金部黃金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陝西省納米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陝西省新型幹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陝西省生態建築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陝西省生態水泥混凝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水泥新技術推廣中心、國家建材甲級設計院、陝西省建築工程材料質量檢測中心、陝西省黃金與資源重點實驗室、陝西省冶金技術工程技術中心等十一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流動站專業儀器設備先進、齊全,能滿足該學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需要。
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攻關計劃、“973”項目、國防軍工等23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以及眾多的省部科研項目。申報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0餘項,被三大檢索收錄高水平論文200餘篇,科研成果轉化直接經濟效益約20餘億元。
同時,萊鋼集團、陝西堯柏集團、陝西聲威集團、西安秦翔科技、北京東方建宇等企業在我院設立了工程研究中心。濮陽濮耐高温材料股份公司、廣東奔郎超硬材料與製品公司在學院設立了獎學金。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挪威科技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擁有“材料與礦物標本陳列館”,是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四個校辦展覽館之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