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鎖定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化工與製藥類(化工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2]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工程數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學、資源科學、經濟學等方面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系統掌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產業生態學、廢棄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與工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技術、清潔生產與能源審計、循環經濟理論與產業發展、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理論與政策、能源管理工程、碳匯原理與技術等專業知識,具備從事資源循環利用的設計施工、規劃管理、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3] 
中文名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外文名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1303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化工與製藥類(化工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設置背景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是為了滿足中國國家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及循環經濟等戰略型新興產業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在2010年設立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涉及環境科學、經濟、管理等諸多學科交叉與融合。採用課程教學與基地實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 [6]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發展歷程

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公佈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新設置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專業代碼為080218S,為在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修業年限為四年,學位授予門類為工學。 [10]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將原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代碼080218S)與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代碼080210W)合併為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1303T,屬化工與製藥類專業。 [7]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1303T,屬化工與製藥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 [2]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培養目標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人文和科學素養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質,具備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化工、資源、能源、冶金、環保、材料以及生物、醫藥、食品、信息與國防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運行與技術管理、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等工作的人才。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四年制本科專業的總學分為140~180學分,包含理論教學及各類實踐教學環節。各高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要求執行。
2、業務知識與能力
  1. 具有專業所需的數學、化學和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掌握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相關的工程基礎知識。
  2. 具有運用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基礎知識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具有系統的工程實踐學習經歷,瞭解專業的發展現狀和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發展動態。
  3. 掌握典型化工過程與單元設備的操作、設計、模擬及優化的基本方法。
  4. 具有創新意識和對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與設計的基本能力。
  5.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6. 瞭解中國國家對化工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遵循責任關懷的主要原則;瞭解化工生產事故的預測、預防和緊急處理預案等,具有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初步能力。
  7. 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8. 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9. 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科特點、行業和區域特色以及學生髮展的需要,吸收企業或行業專家的意見,在上述業務要求的基礎上,強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3、體育方面
掌握體育運動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中國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總體框架

  • 構建原則
  1. 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通識類課程至少佔總學分的20%,使學生在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2. 符合培養目標的學科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至少佔總學分的35%,學科基礎類課程應能體現在專業應用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應能體現系統設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至少佔總學分的25%。應設置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數學、物理學、外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體育、實踐訓練等知識。在保證中國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增加某方面的教學內容。 [1] 
  • 學科基礎知識
包括工程基礎類知識,安全與環保類知識,專業概論知識,基礎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的核心知識以及反映不同專業特點的特色學科知識。
1、工程基礎類知識
主要包括工程力學、化工常用設備及零部件的設計計算和機械加工概要,電工電子技術、化工儀表和自動化等內容。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需要,增加工程基礎的相關教學要求以及測量技術、過程控制等內容。
2、安全與環保類知識
主要包括化工安全與環境保護的共性知識和共性技術,化學工業中安全生產規律,化工生產事故的預測、預防和緊急處理預案等內容。
3、專業概論知識
主要包括專業基本知識及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
4、基礎化學類知識
主要包括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變化過程的熱力學原理及應用,化學反應動力學,元素週期律,s區、p區、d區、ds區的單質及其化合物,酸與鹼,配位化合物,烴、醇、醚、胺、醛、酮、羧酸、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雜環化合物,基本有機反應類型,重要有機反應機理,誤差與數據處理,化學分析與儀器分析,氣體的pVT性質,熱力學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化學平衡,相平衡,電化學,統計熱力學初步,表面現象和膠體化學。
5、化學工程與技術類共性知識
主要包括化工流體流動,化工傳熱,化工傳質與分離等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工藝計算及設備基本結構,均相反應動力學,氣固相催化反應動力學,理想流動模型及理想反應器設計,反應器操作的模型方程等內容。
6、特色學科類知識
由各高校自行確定,以反映學校的學科專業特色。 [1] 
  • 專業知識
包括資源加工過程與設備,生物化工,結晶與礦物學,工業生態學,金屬材料、有機及高分子材料再利用技術等相關知識領域(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增減)。 [1] 
  • 核心課程體系示例
(括號內數字為最少學時數)
工程製圖與AUTO CAD(48)、計算機技術基礎(32)、化工設備機械基礎(32)、電工學(32)、化工安全與環保(32)、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導論(16)、無機化學(64)、分析化學(32)、有機化學(64)、物理化學(64)、生物化學(48)、化工原理(80)、化學反應工程(48)、分離工程(32)、資源加工過程與裝備(48)、結晶學與工業結晶(40)、工業生態學(16)。特色課程:基礎化學實驗(144)、化工原理實驗(48)、專業實驗(48)、認識實習(1周)、生產實習(3周)、化工設計(4周)、畢業設計(論文)(14周)、特色實踐。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化工實驗教學、綜合實踐教學和特色實踐教學。
  • 基礎化學實驗教學
主要包括安全化學與綠色化學,物質的合成、分離、鑑定與表徵,常用儀器的使用,物質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基本物理量與物理化學參數的測定。除驗證性實驗外,應有適當比例的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 
  • 化工實驗教學
主要包括化工原理實驗和專業實驗。通過化工實驗教學對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和技術、數據處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全面訓練。因此,化工實驗教學要從培養目標出發,統一規劃教學內容,綜合考慮,分步實施並注意與理論課程的配合與銜接。應充實和改革實驗教學內容,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的比例應大於60%,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化工原理實驗
主要包括化工流體流動實驗、化工傳熱實驗、化工傳質與分離過程實驗。
2、專業實驗
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的專業特色和具體情況開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包括基礎數據測定實驗、反應與分離工程實驗、資源加工工藝實驗。 [1] 
  • 綜合實踐教學
包括實習、化工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創新與創業訓練等。
1、實習
主要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等。通過實習,使學生了解有關化工產品生產工藝流程、主要單元操作和生產設備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和解決複雜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其高度責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安全、法律、經濟意識。
2、化工設計
包括化工單元設備設計的內容和以產品為導向的過程合成或工廠設計的內容。化工設計是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多門相互聯繫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知識的綜合和實踐應用,該環節可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提高其綜合應用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3、畢業設計(論文)
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質量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畢業設計(論文)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有效指導。選題應符合專業培養目標,一般應結合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使學生在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考慮經濟、環境、社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4、創新與創業訓練
應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創新、創業教育要求,採取具體實施措施,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1] 
  • 特色實踐教學
各高校根據學校的學科特色確定,以滿足特色人才培養的需要。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教學條件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業專任教師的數量和結構須滿足專業教學需要,專業生師比應不高於24:1;講授化學工程與技術類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課程,每個課堂教學班的學生人數不應多於100人。
新開辦專業的專任教師人數應不少於8名,當該專業在校本科生超過120名時,每增加24名學生,至少增加1名專任教師。
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有一定數量的企業或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70%,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40%。所有專任教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書。
重視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實驗室人員應有固定編制,實驗室主任應由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擔任,每位實驗指導教師不得同時指導2個及以上不同內容的實驗。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從事化學工程與技術類知識和專業知識教學的專任教師,其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中,應至少有1個來自化工類專業,其中講授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化工設計的教師的本科應畢業於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35歲以下教師必須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80%以上的專任教師和實驗指導教師應有累計不少於6個月的工程實踐經歷(包括指導實習、與企業合作項目、企業工作等)。專任教師應有明確的科研方向,應至少有參與1項科研活動的經歷。
教師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本科教學中,並積極參與教學研究與改革;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針對課程教學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運用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設計教學過程,實現因材施教,保證教學質量;教師應關心學生成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為學生提供指導、諮詢和服務。 [1] 
  • 教師發展環境
學校應為教師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制定專業教師隊伍進修、科研和發展規劃,注重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培訓,加強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以促進教師素質的持續提升。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1、實驗室
  1. 實驗室照明、通風設施良好,管線佈局安全、合理,實驗台應耐化學腐蝕並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實驗室安全符合中國國家規範。
  2. 實驗過程中,化工原理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生均使用面積(不含設備面積)不小於2平方米。
  3. 每間實驗室內都應配備防護用品櫃,應配有和學生實驗人數相符的安全防護器具,應安裝噴淋蕃和洗眼器,備有急救藥箱和常規藥品,具有應急處理預案。
  4. 一般實驗室噪聲應控制在55分貝以下,具有通風設備的實驗室,噪聲應控制在70分貝以下。實驗室具有符合環保要求的“三廢”收集和處理措施。
  5. 化學品的購置、存放、使用和管理符合中國國家及相關部門有關規定。實驗涉及的危險化學藥品均備有安全技術説明書。
2、實驗教學儀器設備
(1)基礎化學實驗設備要求
除常用的玻璃儀器外,還應有必備的測量儀器和分析儀器。基礎化學實驗常用玻璃儀器滿足實驗時每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套數應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6名學生的要求。.
①測量儀器:熔點測定儀、阿貝折射儀、電導(率)儀、電泳儀、流量計、黏度計、密度計、恆温槽、温差測量儀、數字壓力計、微壓差測量儀、金屬相圖分析儀等。
②分析儀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電解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紅外光諧儀、X射線衍射儀等大型分析儀器。
(2)化工原理實驗設備要求
包括流體流動實驗裝置、傳熱實驗裝置、傳質與分離實驗裝置,實驗設備台套數應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4名學生的要求。
(3)專業教學實驗設備要求
除常用的元器件、玻璃儀器、小型輔助儀器外,還應有必備的測量儀器、分析儀器和較大型的實驗設備。實驗設備台套數應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4名學生的要求。
①測量儀器:表面張力儀、熔點測定儀、比表面積測定儀、流量計、黏度計、密度計等,可根據專業特色配備。
②分析儀器: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儀、熒光光譜儀、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等,可根據專業特色配備。
③大型實驗設備:反應器類、氣液固分離裝置類、礦物加工機械類、燃料轉化類、生化實驗類及其他分離裝置類,可根據專業特色配備。
3、實踐基地
應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實習基地應是中國國內或區域內有特色的企業或實訓基地,其生產工藝過程滿足實習和專業能力培養的需要。 [1] 
  • 信息資源
  1. 基本信息資源:通過手冊或者網站等形式,提供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基本信息,選課指南,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審核要求等教學基本信息。
  2. 教材及參考書: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應採用正式出版教材或有符合教學大綱的講義,並應根據學科發展需要適時更新。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應推薦必要的教學參考資料。實驗應有實驗教材或實驗指導書。
  3. 圖書信息資源:學校圖書館或專業所屬院(系、部)的資料室應提供化工類及相關學科專業的圖書、期刊、標準和規範、電子資源等文獻信息資源以及相應的檢索工具,並提供使用指導;生均專業圖書量不少於50冊;圖書信息資源管理規範。應提供常用的化工過程模擬與設計等軟件。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投入應能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專業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少於1200元,除此之外,用於購置、開發、更新教學實驗設備的費用每年不低於現有儀器設備總值的5%,且教學經費的投入應持續增長。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質量保障

  1.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教學、實踐性教學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2.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3.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培養模式

  • 產教融合和校企聯合思路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比例
在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上,堅持拓寬基礎、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提高綜合素質、辦出專業特色的基本原則,開展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在精選內容、注重應用、避免重複的基礎上,將課程體系分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活動3個層次。理論教學層次進一步分為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實踐教學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安排課程實驗教學、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等4個階段;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課程設置和培養規格,開設名家論壇、教授論壇、博士論壇、學術講座、人文社科系列講座、市龍頭企業考察、尾礦庫考察、高新技術企業參觀、科技論文寫作講座和大學生課外學術活動等課外活動,並且對優秀學生實行導師制,進行課外科研活動輔導。
2、打造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點,結合地方經濟,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強實驗室建設,不斷提高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規模與水平,強化認知、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從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創新活動、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6個方面,打造系統化的、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3、合作開辦專業,建立校外大學生實踐基地
在專業建設與管理等方面主動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同論證專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提升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聯合開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尤其注重“訂單”式培養。在與企業長期的聯合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地方性應用型大學的辦學使命。
4、創建大學生研究學習和創新實踐平台
創建大學生研究學習和創新實踐平台。設立開放實驗室和資料室,為大學生進行課外科技創新和參加各類競賽活動創建實驗平台。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課題研究和探索,鼓勵更多的學生參加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大賽等活動,每年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和學科競賽活動的學生佔專業在校生的50%以上,形成較為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平台。
5、內培外引,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培養是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所在。通過內培外引,面向行業和科研機構選聘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對於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培養,邀請其他高校專家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同時每年選派2~3名青年教師積極承擔應用研究項目,到一線掛職鍛鍊,要求每位青年教師至少在企業、行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鍛鍊半年,轉變他們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選派科技特派員和中小企業首席工程師,聘請校外專業技術人員聯合指導實踐教學,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指導能力,不斷加大“雙師型”教師比例,打造工程師型師資隊伍。
6、彰顯特色,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程教學和考核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程教學和考核。一是聘請企事業單位高級工程師、高級管理人員主講部分專業課程。二是在課程論文、專業見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採取雙導師制,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指導;評價方式採用過程考核評價與項目結果評價相結合,畢業論文答辯環節邀請相關企業技術人員參與。三是認識實習、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等進行課程評價時,增加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評分環節,校企聯合共同制定考核標準,讓他們參與到學生成績的評定和考核之中,共同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中企業評價結果佔總成績50%。 [8] 
  • 循環經濟視域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立足地方,構建以服務社會為導向的多方融合協同育人體系
學校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入用人單位調研,以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為出發點,以就業為導向,立足地方豐富的資源優勢,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辦學定位和現狀,重新構建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性地開設符合地方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比如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有色金屬化學、現代材料分析方法等,加強課程教學和學生行業技能的培養。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之中,建立以行業協會為紐帶,協調“政、產、學、研、用”過程中的各方資源,使得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素質、能力、模擬與實踐4個要素相互配合,形成“四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
2、服務地方,構建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特色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構建上,堅持拓寬基礎、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提高綜合素質、辦出專業特色的基本原則,開展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全面考慮該專業涉及的知識要求,圍繞循環發展目標,確立“化學類”“材料類”“綜合利用技術類”“礦冶提取技術類”和“環保類”這幾個方面設置專業課程,設立“礦冶的提取技術和功能材料的製備”和“礦冶固廢綜合利用及循環發展”兩個專業方向,構建特色的課程體系,同時在教學大綱的編寫、教學組織、教學和考核過程中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其中,並編寫以工程應用為背景的專業主幹課的教材。例如礦冶固廢綜合利用課程授課時,理論課涉及到工程應用技術部分,可以邀請企業技術人員來予以授課,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生產結合。
3、強化實踐教學的比例,打造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動手能力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將認知實習、社會實踐、實驗課程、課程設計、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各種實踐教學環節有機結合,實行“導師制”,構建出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科研項目,藉助重點實驗室科研平台優勢,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4、建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協同創新培養體系
以循環發展為目標,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分為 3 個階段:創新創業思想教育、創新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和創新創業素質提升與拓展。同時,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教育資源的優勢,通過雙向互動和長期合作,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習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建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5、形成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組織形式,提升教學效果
通過校企合作,聯合共建等模式,建設以企業技術平台為依託的實踐實訓基地,採用校企同時參與其中的教學組織形式,比如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時,可以直接入住在相關企業,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待完成計劃任務之後再返校,由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予以評價。這樣就可以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教育資源的優勢,通過雙向互動和長期合作,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9] 
以上兩種培養模式代表院校均為商洛學院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發展前景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人才需求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中國國家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適應未來科技發展,培養系統掌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知識,具有寬厚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良好的科學素養,能在資源循環利用、能源開發與利用以及循環經濟等領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政府機關、工礦企業等部門從事資源循環利用的科學研究、規劃管理、技術研發等工作的高級複合型人才。 [3]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考研方向

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 [3]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就業方向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學生能在工業企業、科研單位、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及國際跨國公司從事資源與材料方面的設計、工業規劃;清潔生產諮詢、評估、管理;工業生態園區規劃、設計、運行管理;綠色產品設計、認證認可諮詢評估等工作。 [4]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學
南開大學
上海
華東理工大學

河南
洛陽理工學院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山東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

山西
山西工學院
山西大學
安徽
安徽工業大學

江蘇
江蘇理工學院
常州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常州工學院
湖北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廣東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西
梧州學院

雲南
昆明理工大學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
貴州
茅台學院

陝西
商洛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青海
青海師範大學

寧夏
寧夏理工學院

遼寧
瀋陽化工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東北大學

福建
福州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