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鎖定
西南交通大學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點建設、首批進入國家“2011計劃”並設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於2010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由原屬土木工程學院測繪工程、地質工程和原環境學科成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組建。
該學院的優勢研究領域是測繪學科、地質學科和環境學科。測繪學科包含地球觀測與衞星導航地圖製圖學地理信息系統、雷達干涉遙感及變化監測、數字交通與數字鐵路、高速鐵路及大型工程精密工程測量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等研究方向。地質學科包含特種岩土性質及治理工程、地質災害及防治工程等研究方向。環境學科包含綠色交通體系構建的理論與技術、水污染控制工程、重大項目建設的工程環境控制等研究方向。 [1] 
中文名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外文名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簡    稱
西南交大地學學院
創辦時間
1896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校    訓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主要獎項
聯合國全球地理空間信息管理局(UN-GGIM)學術網絡工作組成員
知名校友
方俊
羅河
李慶海
卓建成
王長進
所屬地區
中國成都
類    型
理工
屬    性
211工程、985平台、2011計劃
現任校長
楊丹
現任院長
Lutz Plümer
黨委書記
關秦川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學院背景

校徽 校徽
西南交通大學肇建於1896年,曾先後定名“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唐山交通大學”,跨越三個世紀,是國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點建設、首批進入國家“2011計劃”並設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都。前身為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我國近代建校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我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礦冶工程高等教育的發祥地,是“交通大學”(Chiao Tung University)兩大最早源頭之一,以“唐山交通大學”之名享譽海內外,素有“東方康奈爾”之稱。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學校秉持“灌輸文化尚交通”的歷史使命,弘揚“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精神,傳承“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傳統和“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擁有以“五老”羅忠忱、伍鏡湖、李斐英、顧宜孫、黃壽恆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貫中西、誨人不倦的傑出名師,培養和造就了以中國現代橋樑之父茅以升、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世界預應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工程大師黃萬里,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劉大中,中國近代植物學奠基人錢崇澍,建築泰斗莊俊,“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能寬、姚桐斌,以及著名科學家林同驊、方俊、張維、嚴愷、劉恢先、周惠久、莊育智,工程大師杜鎮遠、趙祖康、侯家源、汪菊潛、龔繼成,革命先驅楊杏佛、武懷讓、李特,實業家李光前、徐新六、貝祖貽、李國偉、楊裕球等為代表的三十餘萬名棟樑之才。師生中產生了57名海內外院士、3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33屆土木系同一個班中產生了4位院士,恢復高考制度後我國軌道交通領域當選的兩院院士幾乎全是我校畢業生。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簡稱地學學院)於2010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地學學院由原屬土木工程學院的地質、測繪兩個學科和原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併而成。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2019年3月2日,接聯合國全球地理空間信息管理局(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UN-GGIM)主席Abbas Rajabifard教授的通知,經過嚴格國際評選,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正式被接納為UN-GGIM學術網絡工作組成員,是中國範圍內繼武漢大學之後第二個成員單位。 [2]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1896年,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創立之初就設有測量與抄平課程,至1939年土木工程科測繪類課程增至5門,並形成系統。1906年學校設立礦科,開設地質方面課程。1952年學校在鐵道建築系成立工程地質教研室,1958年,學校創辦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並於1980年設置地球物理勘探專門化。1959年,學校在鐵道建築專業創辦航測專門化,後於1977年設立鐵路航測與定線專業,1978年改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1983年,地質與測繪學科成立航空攝影測量與工程地質系;1991年,地質與測繪學科分別成立系,即地質工程系與測量工程系;從1990年開始,學校逐步將分屬土木、地質、測繪學科的系、所、中心合併,成立土木工程學院;1996年,從地質學科中孕育並發展的環境學科成立環境工程系;2001年,環境學科成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0年,地質、測繪、環境三個學科的系、所、中心合併,成立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1]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開設專業

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設5個系,即地質工程系、測繪工程系、遙感信息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消防工程系;3個實驗中心,即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實驗中心、測繪科學與技術實驗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中心。學院擁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和測繪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礦產資源普查與勘探、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工程環境控制、市政工程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地質工程等15個碩士點;設有地質工程、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工程、消防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合作辦學

項目揭牌儀式 項目揭牌儀式
西南交通大學——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合作舉辦安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通過借鑑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在安全工程領域成熟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引進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實現我國安全工程專業與國際接軌,在安全工程領域建立一個高水平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參與和支持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3]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同時擁有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2015年底,學院有教職工156人,專任教師117人,有博士學位90人,其中教授41人,博士生導師24人,副教授48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 [4]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人才培養

到2013年,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所屬的地質、測繪及環境三個學科已累計培養博士近100人,碩士1000餘人,學士近6000人,在他們中間,有政府領導、行業領軍人物和優秀企業家,以及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和學者。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1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100人,碩士研究生650人,本科生近1400人。 [5]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學術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科研平台

學院擁有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陸地交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四川省應急測繪與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綜合監測重點實驗室等。
國家級跨學科綜合性科研平台:
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2013年)
陸地交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土木工程學院共建,2011年)
省部級跨學科綜合性科研平台:
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四川省工程實驗室(2011年)
四川省應急測繪與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應急測繪與防災減災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四川省測繪局和中科院山地所共建,2013年)
四川省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綜合監測重點實驗室(與四川省環保廳共建,2013年)
各學科省部級科研平台:
環境空氣質量綜合監測站(與四川省環保廳共建,2013年)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007年)
地理信息工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008年)
環境污染與工程環境控制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008年) [6]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科研成果

2015年11月19日,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InternationalTunnellingandUndergroundSpaceAssociation,簡稱ITA)在瑞士Hagerbach試驗長廊內召開頒獎大會。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昝月穩教授、李志林教授等申報的“高效快速檢測隧道襯砌結構狀態車載探地雷達新技術”榮獲ITA2015年“年度技術創新獎”(TechnicalInnovationoftheYear)。ITA對西南交通大學獲得的年度技術創新獎的頒獎詞是:“運營隧道健康狀態評估領域非接觸無損檢測技術,解決了國家鐵路網隧道安全檢查的重大問題,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該項技術顛覆了傳統的測量方式,檢測速度從間歇式5km/h,提高到連續性175km/h,它能在正常的列車運行條件下完成整條線隧道的檢測,徹底地改變了國家鐵路網隧道病害不能普查和定期體檢的現狀。這項技術還可以用於公路隧道和地下鐵路隧道的健康狀態檢查。在隧道和地下空間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項目2014年4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2015年12月18日,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高精度定位服務系統及應用示範”在上海順利通過科技部的技術驗收。該課題由: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北斗華宸導航技術有限公司、黑龍江農墾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武漢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其中:“基於Internet的GNSS單基站快速設站和管理技術”由我校地學院GNSS聯合實驗室研究團隊承擔完成(黃丁發教授主持)。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的馮威博士在會上彙報了我校在項目中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2016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我院朱慶教授參與完成的項目“國家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國家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技術體系項目於2004年開始技術準備,2006年正式實施,經過近十年持續的科研攻關和組織實施,項目提出並普及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理念與構建方法,創新了服務型地理信息技術,研製了相應的軟件系統(NewMap新圖),建立了從基礎數據到平台數據的生產技術體系、從平台數據到服務應用的建設技術體系、從變化發現到採集修改的同步更新技術體系,為全國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與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技術支撐。項目編制了3部建設大綱、16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建立了系統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標準體系;制定了10項管理規定、5項省級推廣指導意見、200多項市級管理辦法,有效保障了全國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的成功實施。項目採用統一設計、分類建設的模式,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322個地級市、260多個縣級市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實現了與國家、省級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互聯互通,建成了涉及六十多個領域的2500餘個應用系統。 [7] 
2019年12月23日,中國鐵道學會公佈了2019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我校15項成果獲獎,其中我院環境學科作為第二完成單位的《黃土地區高速鐵路列車特殊振動的不良地質環境效應及其成災機理研究》獲得2019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主要完成人包括環境學科楊立中教授、賀玉龍教授、蘇凱講師。這是環境學科繼獲得2015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單位)後再度獲獎 [8] 
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
《高速鐵路精密工程測量成套技術》(劉成龍等,四川省科學科技一等獎,2013年)
《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平台軟件與示範應用》(朱慶,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
《多源多尺度空間數據不一致性探測處理理論與方法》(李志林,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
《高速鐵路精密測量及形變監測理論與應用》(劉國祥等,教育部科學技術二等獎,2011年 )
《SGJ-T-CEC-I型客運專線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系統》(劉成龍,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1年)
《地基GPS水汽反演及其在區域氣象預報中的應用》(黃丁發,四川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10年)
《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暫行規定》技術規範(岑敏儀,鐵道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
《Multi-scale Spatial Representation》(李志林,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Gino Cassinis獎,2008年)
《測繪新技術在錢江隧道施工控制網建網測量中的應用》(劉成龍,湖北省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
《高速鐵路CPIII網數據採集與數據處理系統》(劉成龍,鐵道部優秀軟件二等獎;2008年)
《遂寧市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李永樹,四川省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
《基於Internet的網絡GPS/VRS數據處理技術》(黃丁發,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
《高速滑坡致災機理及搶險加固技術研究》(胡卸文等,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3年)
《黃土地區大跨度橋樑地下連續牆和箱型基礎的應用研究》(程謙恭,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
《雲南省新平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程謙恭,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
《西堠門大橋建設成套技術研究》(胡卸文,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
《中國西南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災害防治》(胡卸文,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5年)
《長江三峽庫區移民遷建新址重大地質災害及防治研究》(胡卸文,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
《崩滑地質災害模擬預測理論及其應用》(胡卸文,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2004年)
《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工程巖體結構模型及其工程應用研究》(胡卸文,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秦嶺特長隧道巖體裂隙水湧水量計算的雙場耦合數值的模擬研究》(楊立中,四川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01年)
《常温UASB射流曝氣串聯工藝處理屠宰廢水的工程應用》(付永勝,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
《深層地下水滷水資源量評價的研究》(楊立中,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89年) [9]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
校長:
楊丹
黨委副書記
桂富強、張學龍、沈火明
副校長
朱健梅蒲雲馮曉雲、姚發明、周仲榮、何川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學院領導

院長Lutz Plümer
黨委書記 管秦川
執行院長 劉國祥
副院長 徐軍華、高貴、龔正君、Okubo Shuhei、張玉春、趙曉彥、朱軍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前景展望

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將以國家教育與科學技術發展戰略與規劃為指引,承揚“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交大精神和“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光榮傳統,把學院建設成為學科水平高、人才質量優、師資隊伍強、社會效益好,綜合實力處於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學院。
2016年1月14日,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學科評估正式開始。上午9點,國際評估現場評估開幕式在犀浦校區綜合樓第五會議室舉行。此舉是為了推進學校“國際化戰略”和“工科登峯”行動計劃的實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