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

鎖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起源於1935年4月設立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圖書室, 1938年更名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圖書館;1949年5月更名為西北農學院圖書館; 1999年9月更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2001年7月整合了兩所大學、五所科研院所的文獻資源,使之成為全國最大的農、林、水學科文獻信息中心之一。圖書館館名為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書法家郭沫若先生1964年所題。
中文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
建館時間
1935年4月
原    名
國立西北農學院圖書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組成

圖書館由南館、北館、水保所專業分館三部分組成,南館凸現現代管理理念,實行以人為本全開放的服務模式;北館承接古樸、典雅、實用之特色,又富含現代圖書館之功能;水保所專業分館是為實施國家創新工程而設立的一個專業館。全館總建築面積32866平方米(其中新建與擴建圖書館面積24120平方米),閲覽座位2050餘個(其中電子閲覽座位近400個)。經過70年的積累和建設,截止2005年7月底館藏圖書已達193.7餘萬冊(件)(不含電子圖書)。其中收藏外文圖書17餘萬冊,中文報刊2600餘種,外文期刊2400餘種,線裝古籍5萬餘冊,善本240冊,光盤及網絡數據庫26種,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16000餘種,其中外文電子期刊4500種,基本形成農、工、文、理、管相結合,以生物學科為重點,以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研究為特色的館藏體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歷史沿革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隨着我國西北第一所高等農業學府——原西北農業大學前身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在楊陵的創辦,這所高校的圖書館也開始了它艱難的創業歷程。建館初期,全館只有7名工作人員,館舍面積數百平方米,館藏圖書僅有從(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圖書館及其農學院圖書室接收來的四百多冊,館內設施設備十分簡陋。在隨後的幾十年,在楊凌地區先後誕生的原陝西省農業科學院前身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1952年)、原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前身西北水工實驗室(1954年)、原水土保持研究所前身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1956年)、原陝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前身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65年)、原西北林學院(1980年)、原陝西省林業研究所(1980年)等7個教學科研單位都組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圖書情報資料機構。1999年,隨着2所大學與5所科研院所合併成立新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由7個單位圖書情報資料機構合併組建而成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正式誕生。
初創時期(1935-1949年)
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建於1932年。1934年4月,國民政府在陝西武功張家崗校址舉行了教學大樓的奠基典禮,宣告我國西北第一所高等農業學府成立。圖書館也在此時期進入了籌備階段。
1932年春,(上海)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奉國民政府令停辦。適值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初期計劃案,即將勞動大學農學院的農場及一部分圖書儀器撥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由於運輸過程中損失,初期僅接收(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圖書館及其農學院圖書室移交的圖書451冊。
1935年8月,李儀祉先生將其於1932年在陝西省立高級中學(西安)創辦的水利專修班移至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同時帶回一批書刊。
1936年,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正式招生,辛樹幟教授擔任校長。他在擔任校長期間,有“三寶”之説。主要是抓三件事:一是聘請名教授,二是充實圖書、儀器,三是為學生畢業後謀出路。建校初期,經費相對充足,辛樹幟教授又比較注意節約開支,大部經費都用來購置圖書儀器。有次曾親自赴當時的北平購置圖書儀器,開支達十萬元之多。
1936年7月,圖書館正式開放。學校任命黃連琴先生為圖書館主任,另有員工5名。同時在《西北農林(創刊號)》上公告了圖書館《閲覽及借書規則》。當時學校僅有教職員工108名,學生101人。
同年,學校成立圖書館委員會和購置委員會,黃連琴同時兼任兩會的委員。同年12月,圖書館工作人員達到9名。圖書館面積561平方米,設有一個書庫和兩個閲覽室。
1937年,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的教學樓(原農專大廈)建成,圖書館搬至一樓東南角,館舍面積有較大的增加。
1938年,圖書館接收了由前西安臨時大學移交的中文圖書87冊。此期間,圖書館除購進部分圖書外,還接收了辛樹幟校長和石聲漢、傅斯年、顧頡剛等教授、學者贈送的一批圖書。為避免戰爭損壞,學校將部分重要圖書遷往陝南沔縣存置。
1939年4月,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與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河南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合併成立國立西北農學院,教職員工達到250名左右。隨着國立西北農學院的組建,圖書館亦隨之更名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圖書館,當時有可容納15000冊圖書的書庫和60個座位的混合閲覽室各一個,有過期期刊、線裝書庫各一個。另外,圖書館還購進全套《國聞週報》及《東方雜誌》、《萬有文庫》第一、二集,《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正編各一部。此時,圖書館館藏圖書已達40073冊。
抗日戰爭期間,學校長期處於不安定狀態,圖書館人事變動頻繁,工作無所進展。當時雖然收贈、購進一些抗日宣傳讀物,但經常遭到“查禁”、“封存”的禁錮。1940-1941年期間,日寇飛機三次轟炸學校,死傷學生多人。圖書館所在的農專大廈(即今3號教學樓)也中彈數枚,部分建築受到相當大的破壞。
1945年至抗戰勝利後,圖書館曾先後接受國外贈送圖書3批,並補充抗日戰爭時期所缺期刊數種。
1949年5月20日,學校解放。此時圖書館館藏圖書達41707冊,其中期刊合訂本1676冊。
新中國成立之前,圖書館作為學校教學科研的支柱,雖歷經了戰亂襲擾,但在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館藏圖書資料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並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管理。例如,分類採用《杜威十進分類法》和《中國十進分類法》等,這些都為日後圖書館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發展壯大時期(1950-1978年)
圖書館在這一時期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館藏文獻數量急劇增加,1978年館藏文獻總量已經超過52萬冊,與1949年相比增加了13倍;二是明確了圖書館作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的作用與地位,同時還建立、健全了圖書館業務機構,制訂了各項管理制度;三是圖書館基礎業務實現了規範化管理,業務與服務不斷深入,範圍不斷擴大;四是獨立館舍的建成,為全面提升圖書館文獻保障能力創造了條件。儘管在1966-1970年期間,圖書館出現了停滯狀況,但圖書館不斷髮展壯大的總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 快速發展階段(1950-1966年)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國內高等學校也得以快速發展。解放初期,西北農學院全校僅有教職員工608名,至1966年底,全校教職員工已發展到1169名;在校學生由解放初期的585名發展至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2194名。
隨着學校規模的迅速擴大,圖書館進入了第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56年館藏總量近170000餘冊;1961年館藏總量達到258000餘冊;1965年館藏總量達到310000餘冊,全館工作人員也由解放初期的6名增加到32名。
同時,圖書館的業務管理和理論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其中上世紀50年代圖書館範世偉主編出版的《圖書分類法》在國內圖書館界具有一定影響;編印的《漢語拼音著者號碼錶》(即“字帖式著者號碼錶”)為省內外一些圖書館所採用; 1954年由院長辛樹幟發起邀集十餘位教師參加,在圖書館成立了“祖國農業遺產研究小組”,後改名為“古農研究室”,利用館藏的一批古籍農業文獻資源開展農業歷史方面的研究。另外,60年代圖書館的書目索引編制也取得了明顯的服務成效。
1951年5月,圖書館設主任1名,綜理館務,1名主任館員輔助主任處理館務,下設編目、出納、閲覽、期刊四部分,分別由5名館員負責,2名工人協助工作。另有書庫1個;混合閲覽室1個,連接書庫,陳列期刊200冊;參考室1個,藏書2000冊;期刊報紙儲藏室1個以及公共閲報處1處。
1956年,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座談會會議精神以及教育部有關條例,學校加強了對圖書館的領導,將原來圖書館由教務處領導,改由一位副院長領導。1957年1月,學校決定將圖書館改為由副院長直接領導的處級單位,副院長王振華兼任圖書館館長。圖書館在學校教學、科研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得以確立,並延續至今。
1957年,學校正式成立圖書館委員會,圖書館委員會委員大多由學校當時的知名專家教授組成,委員會主要負責圖書館發展與建設等重大事項工作。
同年,圖書館內部設置辦公室,在辦公室下分設採訪、編目及流通閲覽三個組以及參考書閲覽室、期刊閲覽室、政治書籍閲覽室、教師閲覽室及顯微複製品閲覽室,文藝書籍實行開架借閲;制定了圖書借閲規則、各閲覽室閲覽規則和期刊及學生參考書的使用辦法等一些圖書館基本的規章制度。同時學校決定將以往的圖書經費按系分配的辦法改為由圖書館統一管理使用。
1964年冬,新的圖書館大樓建成,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圖書館”館名。新館坐落在校園正中央,由主樓、側樓、附樓3 部分組成,總面積8100 平方米。新館的建成使用,使館舍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面積比解放前增加了15 倍之多,館內設施全部更新,工作人員也增至23人。新的圖書大樓共設置了各專業閲覽室10個,通用閲覽室3個,閲覽座位共870席。1965 年初,圖書館全部搬入新館大樓,並於2月28日舉行了開館儀式。院黨委陳吾愚書記在開館儀式上對圖書館今後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為了改善教師的閲讀學習環境,學校對新館大樓教師閲覽室全部配備皮軟椅,為當時全學院內辦公學習的最好配置。
  • 工作停滯階段(1966-1970年)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給國家帶來了一場浩劫,圖書館也難以避免的受到了影響。“文革”初期,全館除留1名老年同志看守外,其餘人員多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參加勞動。所幸的是由於圖書館為獨立館舍,未受到大的衝擊,圖書、期刊、資料等館藏資源保存完整。
  • 恢復發展階段(1971-1978年)
按照中央1971年出版工作座談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要辦好圖書館”、“要積極整理藏書,恢復借閲”的指示精神,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陸續從“五七幹校”返回。這一時期圖書館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整理與恢復業務工作,成為國內較早恢復圖書館工作的高校圖書館之一。
1971年,為了迎接第一屆工農兵新學員的到來,圖書館對館藏30餘萬冊藏書以及接受的原陝西工業大學8萬多冊圖書全部整理就緒;同時還修訂了部分規章制度,整理佈置了7個閲覽室,重新恢復圖書期刊資料的訂購、蒐集工作,完成了恢復開館的各項準備工作。1974至1976年學“朝農”(朝陽農學院)開門辦學,圖書館成立了校外教學基地工作組,專門負責校外基地巡迴送書,送書到點、站。
1978年,圖書館對館內機構進行調整,宣傳報道組改為宣傳諮詢組;期刊閲覽室轉由報刊組管理;科研處“科技情報室”劃歸圖書館統一領導;內部書改由流通組管理。同時還增設外文期刊閲覽室,實行開架閲覽;增設諮詢項目,設專人負責組織答疑解難,代查文獻資料。同時還創辦和編印《科技情報參考》、《國外科技資料》、《科技資料》、《圖書通訊》等情報資料方面的刊物。與此同時,《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出版,標誌着我國圖書館業務工作規範化、標準化的開始。圖書館統一使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類分中外文圖書資料,各項業務工作逐步實現標準化管理,並得以較快發展。
1974年4—5月間,圖書館對《漢語拼音著者號碼錶》進行全面修訂和檢驗工作。因當時省內外的圖書館索要的較多,因此,在印出後,先後發送至全國320多個圖書館,在全國同行中產生了較大影響。這一時期,由於圖書館工作快速恢復正常後,讀者服務有了較大拓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後受到中央電視台的採訪,光明日報報道。陝西日報以“為教學科研鋪路——記西北農學院圖書館”為題,對圖書館“熱心服務、諮詢解疑難、定位閲覽、冊冊新書見精神”進行了宣傳報道。
全面發展時期(1979-1999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全面展開,科技情報服務成為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內容,在農業科技文獻檢索的服務與教學方面成效顯著;圖書館管理改革和自動化技術應用成為這一時期圖書館發展的主要特點。
1、全面推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
1979年,西北農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這一時期,學校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的各項工作迅速恢復與發展。根據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圖書資料工作意見”的精神,圖書館開展了健全圖書館決策機構和以部室設置體制改革。
1979年7月,圖書館下設辦公室(包括宣傳諮詢工作)、採編組、流通組、報刊組、情報資料室、古農學研究室等3室3組,各室主任由校黨委統一任命,為校內科級幹部。
1982年,學校恢復成立了圖書館委員會,作為學校圖書資料情報工作的諮詢機構。委員會委員包括主管圖書館工作的院長、圖書館館長、辦公室主任以及各系部關心圖書館工作的正副系主任或副教授以上人員擔任。1987年11月,學校新一屆圖書情報委員會成立。主任委員由校長張嶽教授擔任,馮世良副館長任秘書。
隨着學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從1987年開始,圖書館進一步加快了改革步伐,從辦館思想、服務理念等方面上發生根本性改變。形成了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促進了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開展;1987年,學校全面開展了各類人員定編工作。為了適應這一形勢需要,圖書館將以往的各業務組(室)改為部,將性質相近的業務,統一歸口管理。除辦公室外,設有采編部、流通閲覽部、期刊部、情報諮詢部、技術部等部室,並在情報諮詢部下附設農業科技情報研究室。各部室主任、副主任由學校任命制改為館長聘任制。同年經學校批准,作為試點單位試行了雙向勞動優化組合,各業務部主任、副主任改由圖書館聘任,實行定編、定崗、定責、定員和聘任,並制定了圖書館崗位職責和考核辦法。
從1997年5月起,圖書館開始全面實行崗位責任制管理,進一步完善了考核、獎懲規定。經過調整後的部室分別為採編部、流通部、期刊部、文獻信息服務部、技術部、辦公室。另外還通過民主推薦、領導考核、調換競爭、擇優上崗的形式,先後舉行了7個崗位28人次參加的考試,調整工作崗位20餘人次,調整的範圍基本涉及到全館各個工作崗位。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工作量增大,人員減少的情況下,圖書館整體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2、運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推進圖書館現代化建設
這一時期,逐步開展了以計算機技術應用為核心的服務工作,加快了圖書館現代化技術應用進程。
1981-1987年,圖書館利用世界銀行第一期教育項目貸款,購置了一批現代化技術設備,開展了圖書館管理系統方面的研究工作。1987年2月,圖書館受中國農學會科技情報分會委託,主辦了首次全國農業情報電子計算機系統建設研討班,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情報研究室、高等農業院校情報室、國家專業情報機構等40餘名負責同志參加了研討。
1992年,圖書館計算機流通管理系統進入了開發研究階段。從1994年4月,計算機流通管理系統投入使用,圖書館對1975年以後入藏的中文圖書實現了計算機借還和開架借閲。該系統投入使用在全國農業系統圖書館工作中走在了前列,極大地方便了讀者,提高了中文圖書的利用率。
1990年9月,圖書館購置AGRCOLA光盤檢索數據庫一套,1991年3月成立文獻檢索室和計算機光盤檢索室,開始提供計算機檢索服務。圖書館情報服務項目有:跟蹤定題服務,專題文獻檢索服務,編印“信息簡報”專題書目索引等,服務項目已擴展到校外。1998年5月,圖書館建成擁有一個28個光驅的光盤塔和16台計算機終端的光盤網絡檢索系統,不僅可以在系統內通過16台終端檢索本館的18種中外文數據庫,而且可以檢索國家圖書館60多種大型中外文光盤數據庫。
1999年4月,圖書館建成多媒體網絡電子文獻閲覽室,並與校園網連通,通過中國科研教育網可查閲因特網上有關信息。光盤檢索網絡和多媒體網絡電子閲覽室的建成和運行,為師生進行課題研究、科研立項、科技成果鑑定、撰寫學術論文、電子文獻閲覽、因特網信息查詢提供了快捷全面的服務。
3. 加強文獻檢索課教學工作,推進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這一時期,在積極開展各項業務工作,結合工作實踐,開展業務研討活動,根據國內大學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增設新的服務形式,其中在推動農業系統開展文獻檢索課教學方面作用最為顯著。
20世紀80年代,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文獻大量增加,文獻需求日趨顯著,人們獲取信息的複雜程度也隨之不斷加大,文獻信息檢索活動開始從人們的科學研究、科學交流中分離出來。1982年7月到1985年10月,圖書館先後受全國高校圖工委、中國農業圖書館協作委員會、陝西省高校圖工委委託,為全國農業系統、陝西省高校圖書館系統舉辦參考諮詢、文獻檢索短期講習班、農業文獻檢索與利用培訓課等。參加學習培訓的人員包括全國19個省市農業系統以及陝西省高校圖書館共約200名學員。
1983年5月,圖書館被選定為中國農業圖書館協會副主任委員館;中國農業圖書館協會決定由西北農學院、吉林農學院、瀋陽農學院、華南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五院校的圖書館聯合編寫“農業文獻檢索與利用”教材,為農業系統圖書館舉辦檢索培訓做準備
1986年6月,經學校批准,圖書館成立《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教學室,文獻檢索課列為選修課。9月,受陝西省高校圖工委委託,圖書館舉辦全省高校系統“文獻檢索與利用”教學經驗交流研討會,進一步推動了文獻檢索課在全省高校的創設與發展。
4.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圖書館業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從1987年開始,圖書館開架借閲圖書增加到佔館藏總量的30%,其中對教師和研究生進庫選書全部開放,圖書館週開放時間從50多小時提高到70小時。
1989年,由於讀者到館人次和圖書借閲量大幅提高,為解決經費短缺,書源不足,圖書館開展了文藝書刊的代租和有償服務,實行“以書養書”。雖然由於後續管理措施沒有跟上,曾一度產生了一些弊端,但這項工作仍深受讀者歡迎。
1979年以後,圖書館恢復並開展了國際交換工作,並開展了對外交流活動。先後與美、英、德、法、日、東南亞等16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交換關係, 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西北農學院圖書館列為該組織直接建立聯繫的藏書單位。
長期以來,圖書館學術研究一直比較活躍,在省內外圖書館界有較大影響。為了進一步強化圖書館學術研究工作,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業務溝通,解決圖書館業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圖書館在1980-1986年期間,連續舉辦了7屆圖書館業務研討會。具不完全統計,截止1999年,共發表涉及圖書館各研究領域論文253篇,出版教材、專著11部。獲中國圖書館學會特別獎一個,62屆國際圖聯大會徵文優秀論文1篇,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科研成果2等獎1項,西北農業大學教學成果2等獎1項。獲各級學會成果獎、論文獎72篇。發表論文中載《中國圖書館學報》6篇、《情報學報》1篇、《大學圖書館學報》3篇。
1995年7月,農業部批准圖書館具有科技成果查新權。1996年7月,陝西省科委批准圖書館具有科技成果查新權。1986年5月,圖書館接受了陝西省高校圖書館檢查團來校檢查1981年以來圖書館貫徹執行高校圖書館工作條例情況,檢查結果評價良好。1989年3月順利通過陝西省高校圖工委評估檢查,圖書館被評為優秀館。1998年2月,陝西省教育工會授予圖書館部門工會“先進集體”;3月,陝西省圖書館學會授予圖書館“學會工作先進集體”; 1999年9月,圖書館被評為學校1997-1998和1998-1999學年度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先進集體 [1] 
2023年7月23日,北校區圖書館順利完成140餘萬冊文獻搬遷工作。 [4]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機構組織

圖書館設有北館流通閲覽、南館流通閲覽部、採編部、信息諮詢部(教育部查新站)、技術保障部、辦公室和水保所專業館五部一室一分館 [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該校名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辛樹幟

1936年,辛樹幟教授擔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他在擔任校長期間,有“三寶”之説:一是聘請名教授,二是充實圖書、儀器,三是為學生畢業後謀出路。辛校長深刻認識到圖書館在辦學中的重要作用。建校初期,經費相對充足,辛樹幟教授將大部分經費都用來購置圖書儀器。他本人曾親自赴當時的北平、上海購置達十萬元之多的圖書儀器。辛校長曾向圖書館捐贈圖書數十次,共計236冊。
1952年,辛樹幟倡議在西北農學院圖書館成立古農學研究小組,組織有經驗有基礎的教授積極開展古代農業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955年,他在西北農學院正式成立“古農學研究室”,主持並參與研究整理工作,為農業科學研究開拓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虞宏正

國立西北農學院擔任教授期間,虞宏正教授就非常重視圖書資料的建設工作。他曾多次督促學校對有關重要的化學期刊以及過期刊物予以訂購和補缺。並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建立了自己的圖書室——“叔毅圖書室”。在他離開學校時,又無償捐贈給了校圖書館。
到水保所擔任所長後,他同樣重視圖書資料的採集工作,曾經一度親自選擇部分圖書、期刊進行訂購,現今水保所分館中有關化學和土壤的國內外資料收集與保存比較豐富,與他的支持與關心密不可分。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石聲漢

1951年石聲漢教授任古農學研究室主任。曾長期從事生物學和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是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哺乳類動物的學者之一。1955年後致力於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先後撰寫了《齊民要術今釋》、《四民月令校注》、《農政全書校注》等15種專著,是我國農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石聲漢教授與圖書館有着不解之緣。1920年至1924年在明德中學管理圖書館。1933年獲倫敦大學植物生理哲學博士及理工學院的學侶榮譽證書;並在倫敦天產博物館圖書館,翻譯了英文版的《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一書。1952年,辛樹幟教授倡議在西北農學院圖書館成立古農學研究小組,石聲漢教授自此開始與古農史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把主要精力致力於這方面的工作。1963年,當選為陝西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俞啓葆

1950年7月起俞啓葆研究員先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技術研究室主任、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副院長等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任業務副院長和所長的俞啓葆研究員對圖書資料的建設工作相當重視。每當圖書室採購圖書資料遇到經費不足的問題時,他都想方設法予以保證。圖書室在徵訂外文原版圖書和期刊時,一般都要經過他的親自審定。另外據原工作人員回憶,俞啓葆經常將自己所得的稿費拿出來交給圖書室購買圖書資料。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康迪

1935年華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擔任西北農學院領導工作約18年,對該校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來重大貢獻。曾任省農林局領導小組成員、核心小組成員、陝西省農林局領導小組副組長、陝西省農業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陝西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陝西省農林科學院院長,西北農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在教育管理上倡導“教育、科研、生產結合”,“教師(科技人員)、學生、工人結合”和“學校、科研機構、生產單位結合”。這三個“三結合”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方法影響全國,為培育中國農業專業人才,發展大西北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以及籌建楊陵農科教三結合示範中心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建立武功(位於楊陵)農業科研協調中心(現已擴建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的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圖書館建設中,既抓藏書建設,增添購置各種圖書資料,保證教學、科研需要,又抓好圖書館管理隊伍建設。因此,西農圖書館的建設發展很快。據統計,在解放初期圖書館僅有562平方米,藏書1.5萬冊。到1955年,藏書增加到27.98萬冊。經過多方努力,於1964年建成了一座採用國內先進技術設計的圖書館,建築面積達8094平方米。管理隊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已成為學校良好的三大基地之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萬建中

1979年4月西北農學院任命萬建中副院長兼圖書館館長。任職後據理力爭,使圖書館的經費比上年增加了1.5倍,使其佔全校總經費的比例由1978年的1.19%提升為3.08%。後又任院長,在其任期內,對圖書館建設和發展依然非常重視,不僅保證經費的撥給,還特批了古籍線裝書的購置,使多年前的古籍訂購又得以恢復。1983年12月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吉森李比西大學簽訂《關於在西北農學院建立李比西圖書館的條文協定》。該館的中心任務是保管、展出並出藉由李比西大學所捐贈的圖書。李比西大學將在其可能的範圍內,盡力為李比西圖書館提供圖書。1985年9月西北農學院圖書館接受聯邦德國李比西大學圖書館贈書100餘冊,資料400餘件,期刊300冊,並建立了李比西圖書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範世偉

1916年3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九三學社社員。1937年於北平中國學院經濟系肄業,1940年3月起從事圖書情報工作至退休。1983年7月晉升副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圖書館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圖書館學會武功科研中心分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曾任圖書館主任、編目組組長、採編組組長,辦公室副主任。主要論著有《圖書分類法》(專著,西北農學院1954年8月鉛印),《圖書分類法應妥善處理集中和分散問題》(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一次科學討論會論文,獲陝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1982年學術優秀成果二等獎)等。長期從事分類理論、檢索語言的研究,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馬國慶

1921年12月生,河南省温縣人。1954年加入民盟任組長。1945年7月畢業於國立西北農學院農業經濟系,1956年11月起從事圖書館情報工作至退休。1983年7月晉升副研究館員,1987年5月晉升研究館員,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曾任陝西省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科技情報學會武功科研中心分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科普信息網絡通訊員,陝西省辭書學會會員,楊陵世界語協會理事兼秘書長、副理事長,《農業圖書館》、《情報雜誌》編輯委員,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曾任圖書館辦公室主任,科技情報室主任等。主要論著有《論專業圖書館為開拓大西北服務問題》(《青海圖書館》1984年第3期刊出,獲陝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1985年優秀成果鼓勵獎)等;編著的《農業文獻檢索與利用》教材,為全國培養了一百三十餘名文獻檢索教師,編著的《文獻檢索與利用》被推薦為全國交流教材;“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組織與推廣”科研項目(與他人合作完成)獲國家科委頒發的科技情報成果三等獎 [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原則

西北本館遵循資源共享的原則,廣泛為校內外讀者服務,除書刊的借閲、參考諮詢外,還提供國際聯機檢索,INTERNET網上檢索、光盤檢索、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專題文獻跟蹤、農業科技成果中介、書刊裝訂等服務,同時為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
西北圖書館採用江蘇匯文自動化集成系統。圖書館的管理、採訪、編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關業務基本實現了自動化。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與校園網、CERNET和Internet連接。校內外用户均可通過互聯網訪問我館。
本館為全國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圖書館分會和全國農業科研院所情報工作委員會委員單位,還是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圖書情報工作》研究會理事單位,中國高教學會圖書館分會常務理事單位,全國農業圖情委員會副理事長單位,陝西省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館、陝西省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單位、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單位、陝西省高校情報工作委員會理事單位。
參考資料